解 冰,孫 蕊,賈立輝,王淵博,田 競
?
自制防寒手套在寒區(qū)傷員戰(zhàn)傷救治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解冰,孫蕊,賈立輝,王淵博,田競
[摘要]目的評價自行研制的超薄發(fā)熱防寒手套(簡稱熱手套)在寒區(qū)傷員戰(zhàn)傷救治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10名野戰(zhàn)救護所男性隊員,在-20℃曠野環(huán)境下,分別佩戴熱手套、軍用配發(fā)防寒手套(簡稱軍用手套)或裸手,對5名模擬傷員連續(xù)進行包扎與固定,記錄每名隊員包扎與固定的平均救治時間以及總體救治時間、分項救治評分及平均救治評分,并采用主觀用力評分(RPE)和溫度覺評分評價熱手套應用效果。結果救護隊員在不同防寒條件下實施救護的救治時間、救治評分及主觀評分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以裸手救護評分最低、用時最長。在平均救治時間、總體救治時間、分項救治評分、平均救治評分、RPE評分及溫度覺評分上,佩戴熱手套均優(yōu)于佩戴軍用手套。結論熱手套在寒冷條件下有助于救護人員對傷員實施戰(zhàn)現場救護,其應用效果優(yōu)于現有的軍用手套。
[關鍵詞]戰(zhàn)傷救治;寒區(qū);熱手套;防寒手套
現代戰(zhàn)爭的特點是作戰(zhàn)空間廣、戰(zhàn)場環(huán)境復雜、傷員發(fā)生快、數量多、范圍不確定、傷情復雜,傷死率可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達到高峰[1]。在寒冷戰(zhàn)區(qū),受地理條件以及氣候因素的影響,給戰(zhàn)傷救護的組織實施帶來了極大困難。如現場救治不及時,傷病員極易受到寒冷損害,增加冷損傷發(fā)生率,導致傷殘、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增加[2]。
研究發(fā)現,將手浸泡在8℃的水中15 min即可導致手指嚴重的缺血癥狀[3]。而寒冷地區(qū)冬季室外溫度常常在-(20~30)℃,裸手在這種條件下1~2 min左右即出現手指麻木、指關節(jié)活動不便等。因此,寒冷條件下對傷員實施現場救護(止血、包扎、固定等)極為困難。防寒手套的應用有助于救護人員開展寒區(qū)傷員戰(zhàn)傷救治,但現有的防寒手套要么過于厚重,不便于實施操作;要么過于單薄,無法抵御寒冷,不能保證持續(xù)救治效率。針對此弊端,筆者自行研制了一種超薄發(fā)熱防寒手套(簡稱“熱手套”),本研究對其在寒區(qū)傷員戰(zhàn)傷救治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模擬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從本院選拔10名具有3年以上在所資歷的野戰(zhàn)醫(yī)療所隊員,均為男性,平均年齡40.6(35~48)歲,平均身高177.4(175~181)cm,平均體重73.4(70~81.5)kg。所有隊員均對戰(zhàn)傷救治訓練內容熟練掌握,歷年考核成績均為優(yōu)秀。
1.2環(huán)境條件考核時間在本地12月中旬至下旬,室外溫度約為-20℃,風力<4級,選取市郊一處約200 m×250 m大小的曠野為考核場地,場地條件為草場(已除積雪)。分3次進行戰(zhàn)傷救治考核,按照熱手套、軍用手套、裸手的順序進行,每次時間間隔約1~2 d。
1.3手套選取
1.3.1熱手套熱手套為五指化設計,貼服性材料制作,電路設計覆蓋5個手指及掌背側,鋰電池及阻燃碳纖維供熱,電池采用人體自保溫技術,置于救護員衣袖內保暖。手套型號分為S、M、L三款,最大厚度為2 mm(圖1)。熱手套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01520324056.2),并已通過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2014501WTJJ00719)。
1.3.2軍用防寒手套(簡稱“軍用手套”)采用我軍現行配發(fā)的五指手套(圖2)。
圖2 軍用配發(fā)防寒手套
1.4考核內容及評價方法由本院野戰(zhàn)醫(yī)療所組織本次考核評價,由沈陽軍區(qū)聯勤部衛(wèi)生部抽取5名衛(wèi)生勤務專家作為考評專家,為每名隊員的戰(zhàn)傷救治操作進行打分??己藘热轂樯媳坶_放性骨折的三角巾包扎與固定,其中包扎滿分50分,時間要求為40 s;固定滿分50分,時間要求為1′20″,每一項操作分別從綜合評定、情況判斷和操作步驟3個方面進行評價,每項漏項或不規(guī)范扣2.5分,超時1 s 扣1分。要求每名考核隊員連續(xù)操作5名傷員,分別統計每名傷員的救治時間和5名傷員總體救治時間、傷員分項救治評分以及5名傷員平均救治評分。在最終操作結束后,對每名隊員進行主觀用力評分(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和溫度覺評分,考核隊員個人評價其對每名傷員救治時的感受。RPE評分[4]采用10分制,0分代表毫不費力,10分代表非常吃力;溫度覺評分采用9級制(即-4~4分),-4分代表手指非常寒冷,4分代表手指非常熱。
圖1 自制超薄發(fā)熱防寒手套A:電路設計圖紙;B:內襯電路標記;C:正面(配備鋰電池);D:側面
1.5統計學方法采用Microsoft 2003 Exce1進行數據錄入,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資料進行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若符合條件,計量數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不服從條件時,采用K-W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思義。
2.1戰(zhàn)傷救治考核結果3種實驗條件下,戰(zhàn)傷救治評分及救治時間情況見表1,均是熱手套組評分最高、用時最短;裸手組評分最低、用時最長。對5名傷員救治評分分別比較發(fā)現,隨著救治傷員數的增加,熱手套組救治每名傷員的評分幾乎沒有太大的降低,而其他兩組的評分都逐漸下降,尤其在第4、5名的評分下降非常大。提示隨著救治時間的延長,熱手套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
2.2隊員主觀測評結果在3種實驗條件下,10名隊員的RPE評分熱手套最低,裸手組最高(P<0.05);溫度覺評分則是熱手套組最高,裸手組最低(P<0.05,表2)。
表1 在3種實驗條件下5名傷員的戰(zhàn)傷救治考核結果(n=1O)
表2 隊員主觀測評結果(n=10)
寒冷環(huán)境導致的人的手動能力降低一直是困擾軍隊野外訓練以及操作任務的難題。研究發(fā)現,大多數人在-18℃的環(huán)境下無法裸手忍受超過20 min,更不用說去完成一些手動操作任務。如果溫度進一步降低,則耐受時間更短,手動能力顯著降低[5]。我國邊境近一半處于高原或者寒區(qū)地域,地處偏遠,氣候寒冷。一旦冬季戰(zhàn)爭爆發(fā),將會給戰(zhàn)場急救帶來很多困難[6]。即使急救人員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由于受寒冷環(huán)境影響,也很難持續(xù)對傷員實施現場救護。
過去的50年,大量的研究都在探索寒冷環(huán)境對于人手的生理功能的影響,并嘗試減緩或者解決寒冷誘導手動能力降低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其中以研制防寒手套最具有代表性[7]。Hunt等[8]比較了5種不同材質、不同設計的手套在-20℃環(huán)境下電工進行操作的防寒效果。結果發(fā)現,受試電工均出現了手部溫度降低、手指寒冷麻木、手部操作費力等情況。相比而言,連指棉襯手套保暖效果優(yōu)于五指棉襯手套,但不利于完成手部操作任務。KemPson等[9]在1988年首次報道了自行研制的一種電加熱五指手套,其對于患有雷諾綜合征或者血管痙攣疾病的患者具有很好的療效,但KemPson并沒有評價寒冷條件下該手套對于手動能力的影響,并且手套設計上也稍顯厚重。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采用裸手進行包扎與固定,在-20℃下10 min內手動能力就下降了近50%,總用時延長約40%。而軍用手套相比裸手,盡管在救治評分及總體時間上有了顯著改善,但隨著時間延長,其手動能力也呈現明顯降低趨勢,平均用時亦顯著增加。說明在相對較長時間的嚴寒條件下,軍用手套仍不足以保護嚴寒對于手動能力的影響。反觀熱手套,在整個戰(zhàn)傷救治過程中,均具有良好的防寒效果,5名傷員平均救治評分及救治時間波動不大,受試者主觀評分較高。從熱手套與軍用手套的比較結果來看,盡管在第1、2名傷員救治評分及救治時間上兩者無顯著差異,但到第3、4、5名傷員救治時,熱手套無論在評分還是時間上明顯優(yōu)于軍用手套,進一步證明了熱手套的防寒持續(xù)性好。
針對現有防寒手套的不足,本研究在熱手套設計上采用了貼服性材料制作,減少因手套過厚帶來的操作不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手指操作的準確性。采用鋰電池及阻燃碳纖維供熱,可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手部溫度,避免救護員凍傷及手指靈活性下降。結合信息化醫(yī)療設備特點,本研究在食指遠端采用電容屏兼容設計,可在寒冷條件下不摘除手套操作觸摸電子屏。外部供電電池采用人體自保溫技術,可以保證電池在寒冷條件的正常工作;內襯連接鋰離子電池,電池置于救護員衣袖內保暖,可延長寒冷條件下電池供溫及工作時間。
綜上所述,自制超薄發(fā)熱防寒手套在寒冷條件下有助于救護人員對傷員實施戰(zhàn)現場救護,其應用效果優(yōu)于現有的軍用防寒手套。
【參考文獻】
[1]朱海云,胡佳樂,龔紅偉,等.外軍戰(zhàn)傷救護訓練模式探討[J].解放軍醫(yī)院管理雜志,2014,21(4): 341-342.
[2]趙祥,胡娟,顏玲.高原寒區(qū)未來作戰(zhàn)方式對戰(zhàn)傷救治的影響因素分析[J].西南國防醫(yī)藥,2003,13(1): 95-96.
[3]Keramidas ME,K?1egárd R,MekjaVic IB,et a1. Acute effects of normobaric hyPoxia on hand-temPerature resPonses during and after 1oca1 co1d stress [J]. High A1t Med Bio1,2014,15(2):183-191.
[4]Haddad M,Padu1o J,Chamari K. The usefu1ness of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for monitoring training 1oad desPite seVera1 inf1uences on PerceiVed exertion [J]. Int J SPorts Physio1 Perform,2014,9(5):882-883.
[5]Rogers WH,Noddin EM. Manua1 Performance in the co1d with g1oVes and bare hands[J]. PercePt Mot Ski11s,1984,59(1):3-13.
[6]陳仁升,康爾泗,吳立宗,等.中國寒區(qū)分布探討[J].冰川凍土,2005,27(4):469-475.
[7]Zander J,Morrison J. Effects of Pressure,co1d and g1oVes on hand skin temPerature and manua1 Performance of diVers [J]. Eur J APP1 Physio1,2008,104(2):237-244.
[8]Hunt S,Boy1e C,We11s R. Comfort and Performance of Power 1ine maintainers' g1oVes during e1ectrica1 uti1ity work in the co1d [J]. Work,2014,47(1):111-121.
[9]KemPson GE,C1ark RP,Goff MR. The design,deVe1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e1ectrica11y heated g1oVes used for Protecting co1d extremities[J]. Ergonomics,1988,31(7):1083-1091.
·高原醫(yī)學·
收稿日期:(2015-09-02)
通訊作者:田競,E-mai1:bone@medmai1.com.cn
文章編號1004-0188(2016)02-0195-03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6.02.030
中圖分類號R 826.1
文獻標識碼A
作者單位:110016沈陽,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骨科、全軍戰(zhàn)創(chuàng)傷救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