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小升初”
“小升初”是高年級同學比較關注的話題。國外的情況如何呢?那些同齡的外國小朋友是怎么跨越這一步的呢?我們不妨到幾個國家看看。
在美國,各社區(qū)對應什么小學、初中已經(jīng)明文公示了,小學畢業(yè)考成績,對學生升入初中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學生成績的好壞,對學校的評估很重要。相對而言,美國的學校和教師比學生更在意畢業(yè)考成績。
英國的公立中學分為普通公立學校和文法學校兩種,普通公立學校教學質量一般,學生想要上都可以;文法學校則相當于重點中學,其入學考試難度很大,考試科目一般包括數(shù)學、英語、文字推理和圖形邏輯等。為上文法學校,許多家長會給孩子報收費不菲的專門培訓班,以期考上。
日本初中分國立、公立、私立三種。大部分公立中學實行“學區(qū)制”,根據(jù)家庭住址劃片,不考試直升。但是,國立和部分好的公立學校,因為資源稀少,則通過“選拔制”錄取學生。為升入理想學校,學生從四年級開始,就要去補習班學習學校沒教過的內(nèi)容,非常辛苦。同時,家長不僅要支付昂貴的補習費,還要陪讀。因此,日本的“小升初”考試也被稱為“家長的考試”,甚至促生了“教育媽媽”等專門詞匯。
新加坡小學生憑會考成績填報志愿,然后由教育部結合成績和志愿分配,原則上根據(jù)成績高低和填報志愿順序依次錄取。如果未被錄取,教育部門便根據(jù)距離家庭住址遠近安排相應學校。升入初中后,所有學生再根據(jù)其成績和所選課程細分為不同的方向,成績好的學生會在四年后進入大學預科,差的便只能選擇其他出路了。因此,新加坡民間有小學會考“一考定終身”之說,家長和孩子都非常重視,課外補習也成了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