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
給孩子善的契機
□鄭英
偶然讀到一個故事,感慨萬千。
南山和尚有兩名弟子。一次,大弟子化緣得到一擔鮮桃,路過李家莊時感到內(nèi)急,便急匆匆找?guī)チ?。待他回來,發(fā)現(xiàn)一大群人圍著那擔桃子,起勁地偷吃著,見到他就一哄而散。大弟子回到寺廟后,向師父抱怨李家莊人的可惡。南山和尚只是笑笑:“不怪他們,愿佛祖保佑他們平安?!?/p>
過了一陣子,二弟子下山化緣,經(jīng)過李家莊時不慎摔傷了腿。村民發(fā)現(xiàn)后,七手八腳地把他抬回家中,還請了醫(yī)生救治他。二弟子回到寺廟后,向師父夸贊了李家莊人的善良。
南山和尚問大弟子還覺得李家莊的人可惡嗎?大弟子很納悶:“上次是挺可惡的,這次怎么就變友善了?”南山和尚答道:“大善大惡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都和這李家莊的村民一樣是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惡。你給他一個善的契機,他就表現(xiàn)為善;你給他一個惡的契機,他就表現(xiàn)為惡。”
誠哉斯言,不同的環(huán)境會催生出不同的道德行為,大多數(shù)人都是普通人,都是有著小惡又不失小善的人,行善還是施惡很大程度上受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善需要引導。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最大的善或許就是努力喚醒自己身上善的因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成就一個良善的、豐富的自己,并努力創(chuàng)造向上、向善的環(huán)境,給孩子提供善的契機,成就一個個善良的、健全的人。
我們不能坐等善的契機自動降臨,而應(yīng)是相機誘導,有心無痕地創(chuàng)設(shè)善的契機。
一些孩子認為善離自己太遙遠。我給他們講述“善”的造字本義:善,在《說文解字》中為篆文“”,其“”部即“羊”,通“祥”,表示神態(tài)安詳;其“”部即兩個并列的“言”,表示言語親和。也就是說,“善”的造字本義是神態(tài)安詳、言語親和。孩子們猛然意識到,原來善就在身邊,離自己是如此近,正顏色、出辭氣,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善。誠如孔子說的:“仁乎遠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一些孩子認為善是一項宏大的事業(yè)。我倡導順手慈善,告訴他們善不在大小,有時順手的一個善意之舉,對別人卻是莫大的鼓勵與幫助。順手做一件小事,傳遞人與人之間的信賴,延續(xù)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若能層層向外推展,便能激起向善的漣漪。
良善如燈,照亮的不僅是別人,更是照亮了自己,于是乎世界變得多姿多彩,盈滿浪漫、溫馨和快樂。對于教師重要的是開墾出一片自由、公正、包容的土壤,在孩子們的心田里播撒下良善的種子,然后等待它們生根發(fā)芽,抽枝展葉,開花結(jié)果。給孩子善的契機,亦是一個教師莫大的善。
給孩子善的契機,難乎哉?非也!因為教育中孕育善的契機無處不在。
給孩子善的契機,難乎哉?難也!因為它考量著一個教師的智慧與藝術(shù),并需要有一個良善的心做底子。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