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建國
(濱州市濱城區(qū)楊柳雪鎮(zhèn)人民政府,山東濱州 256600)
山東省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左建國
(濱州市濱城區(qū)楊柳雪鎮(zhèn)人民政府,山東濱州 256600)
隨著農業(yè)種植技術的發(fā)展,農作物種植與管理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高。而對于山東省來講,小麥是主要農作物,所以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的防治極為重要。基于此,文章對小麥種植技術及其病蟲害的防治問題展開了研究,以期為相關種植者提供參考。
小麥種植 病蟲害 防治技術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山東地區(qū)小麥需求在不斷提高。從山東農業(yè)廳發(fā)布的數據來看,2016年山東省小麥播種面積達到了379.13萬hm2。所以,對山東省經濟發(fā)展來說,提高小麥產量將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在農業(yè)生產條件不斷發(fā)生變化,同時自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提高產量,就需加強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問題的研究。
1.1 播種技術
在小麥播種階段,可以采取精細化種植管理技術,從而在提高小麥抗病性和抗倒伏性的同時,促使小麥再熟,從而得到最大麥穗。而采取該種播種技術,播種數量較少,可以控制在5.8~9 kg范圍內,所以能夠有效節(jié)約小麥種植成本。山東位于華北平原,具有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和地勢平坦的特點,采取精細化種植技術要求擁有平坦的地勢和肥沃的土壤,因此山東地區(qū)非常適合采取該種種植技術進行小麥種植。在小麥播種時,還要先對土地進行規(guī)整,以確保土壤細碎。同時,還要根據自然環(huán)境條件進行播種,以確保實現積溫的有效控制。
目前,山東地區(qū)種植的小麥大多為冬小麥,播種時篩選出粒大飽滿的種子,并且在播種前利用藥物進行包衣,從而提高種子的成活率,并加強病蟲害防治。但是,如果采取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條件,想要完成寬闊的農用土地種植則需要花費過多人力和物力,無法滿足農業(yè)生產需求。因此,還要采用機械化播種方式進行小麥播種,從而在減少人工播種錯誤的同時,較好完成播種量控制,繼而使播種量保持均勻一致。
1.2 播期選擇
作物能否適時收獲,與播期的選擇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特殊的氣候條件,山東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采取的一年兩熟制度,需要較好完成作物播期的控制,才能夠實現前作和后作銜接良好,繼而實現小麥高產種植。所以,做好播期的選擇才能夠實現農用土地的高效利用,避免其長期閑置[1]。在具體選擇播期時,還要根據當時的氣候和選擇的小麥品種確定,以便實現農業(yè)資源的充分利用。
1.3 施肥管理
做好小麥播期選擇后,還要對小麥的施肥量進行考慮。實際上,作物高產在較大程度上取決于肥料使用,需要由后期人工施肥所決定。在確定施肥量時,還要根據小麥品種、播種量和土壤肥力進行科學制訂。為此,還要完成土壤肥力的測定,并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然后根據作物對不同營養(yǎng)元素的需求制訂科學的管理方案。采取該種管理方式,能夠實現肥料的最大化利用,從而減少農業(yè)資源的浪費,并提高作物生長勢。在種植小麥前,為確保種植成活率,還要施加遲效性底肥。如果當年降水量過多,容易導致麥根部的硝酸鹽被水分沖掉,從而不利于蛋白質的形成。所以,此時還要進行氮肥追施,以便使麥粒的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得到提高,繼而實現小麥優(yōu)質種植。
1.4 種植模式
山東地區(qū)的作物大多一年兩熟,想要避免地力遭到浪費,還要選擇合理的種植模式。根據當地不同作物,可以結合氣候和作物品種等特性實現科學種植。就目前來看,在山東地區(qū)廣泛使用的種植模式是間套作種植模式。而山東地區(qū)的小麥通常在冬季播種,可以選擇馬鈴薯進行套作種植。馬鈴薯可以在冬末春初播種,產量較高,并且具有較強的生活實用性[2]。完成馬鈴薯收獲后,則可以進行玉米種植,從而在不影響小麥一年兩熟種植制的同時,使土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1.5 灌溉技術
在降雨較少的情況下,要根據小麥的成長階段進行人工灌溉,以確保小麥的耗水量得到滿足。而山東地區(qū)種植的小麥多為冬小麥,耗水量一般在450~600 mm之間,在實際灌溉時還要根據空氣濕度、小麥生長階段和氣溫進行灌溉量的調整。目前,可以使用的灌溉技術包含溝灌、畦灌和噴灌等。其中,噴灌技術具有省水、灌溉均勻等特點,能夠為土壤結構提供保護,并且防止水土流失。此外,采取該技術還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無需修建灌溉溝。
1.6 田間管理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需要做好田間管理。為遵循返青拔節(jié)和孕穗增粒原則,還要在冬天到來前促使小麥快速生長。冬季到來后,需要增加增蘗育苗數量,并且預先完成鞏固分蘗。為配合小麥拔節(jié),還要進行施肥重促。采取這些措施,則能夠確保小麥健康生長,并且能夠防止小麥在抽穗成熟期出現早衰問題。在這一期間,需要做好土壤水分調節(jié),并且加強營養(yǎng)供給,從而為小麥進行光合作用提供良好的條件,繼而實現小麥增產[3]。此外,小麥田中雜草對外界環(huán)境要求不高,而過多雜草則會使小麥生長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遭到搶奪,因此還要及時將田間雜草清除干凈。
2.1 小麥病蟲害防治原則及技術
2.1.1 防治原則
常見的病害包含白粉病、紋枯病和銹病等。白粉病及銹病多發(fā)于小麥穗期和灌漿期,紋枯病多發(fā)于返青拔節(jié)期和穗期。常見的蟲害包含蚜蟲、吸漿蟲和紅蜘蛛,返青拔節(jié)期和穗期的小麥易發(fā)生吸漿蟲害,穗期和灌漿期的小麥易發(fā)生蚜蟲害,紅蜘蛛則多在小麥返青拔節(jié)期和灌漿期出現。要實現小麥優(yōu)質高產,還要結合種植區(qū)實際情況和小麥種植不同階段病蟲害做好單獨防治,從而使“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得以貫徹[4]。為達成這一目標,還要以農業(yè)防治為主,綜合運用物理防治、化學調控和生物防治等多種措施,從而完成綠色無公害小麥的種植。
2.1.2 防治技術
小麥病蟲害防治可以采取農業(yè)、生物、化學和物理防治技術。采取農業(yè)防治技術,還要做好小麥田間管理,確保上一季度麥苗能夠與雜草一同鏟除干凈。在秋季種植時,需要采取人工方式清除干凈田間雜草,并且選擇恰當的時期播種,從而防止病蟲害源的傳播,并避開病蟲害高發(fā)期。采取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可以利用昆蟲性激素藥劑阻礙昆蟲正常繁殖,以保證小麥不產生抗藥性,并能確保種植出的小麥綠色無公害。采取化學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化學藥劑進行紋枯病和銹病等病害的防治,需要選擇滿足國家使用標準規(guī)定的藥物,以免給小麥生長帶來不良影響[5]。此外,還可以使用物理防治技術,利用人工鋤草和劃鋤草的方式將雜草清除干凈,并且實現土壤內部的保墑增溫。
2.2 小麥種植各階段的病蟲害防治
2.2.1 播種期的病蟲害防治
在播種期做好病蟲害防治才能夠為小麥種植打好基礎。在該階段采取一定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可以產生良好的防治效果,能夠使小麥整個生育期的病蟲基數降低。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可以采取化學防治和農業(yè)防治相結合的措施,進行精耕細作、輪作倒茬、秸稈還田和適時晚播,從而使麥苗的抵抗力得到增強,并減少麥苗發(fā)病幾率。而重點需要防治的病蟲害有吸漿蟲、紋枯病等,可以采取藥劑拌種和種子包衣等措施。針對地下存在的病蟲害源,還要做好土壤的處理。例如,針對紋枯病,需要使用25%三唑酮乳油15 kg/hm2,然后兌水稀釋后將其噴在地表。為實現地下害蟲的防治,還要使用50%辛硫磷顆粒劑與300 kg/hm2攪拌,然后兌水完成毒土的配制,并在耕地前均勻播撒[6]。此外,也可在播種前進行種子的處理。而針對不同種類的病蟲害,需要選用不同的藥劑進行包衣。
2.2.2 返青拔節(jié)期的病蟲害防治
在返青拔節(jié)時期,小麥容易發(fā)生的病蟲害有麥蜘蛛、紋枯病等。所以在該階段,需要做好地上和地下的病蟲害防治。2014年,山東地區(qū)共有237.33萬hm2的小麥種植面積發(fā)生了病蟲害,其中,78.67萬hm2的種植面積發(fā)生了紋枯病,69.33萬hm2的種植面積發(fā)生了麥蜘蛛蟲害,另有78.67萬hm2的種植面積發(fā)生了地下蟲害。針對紋枯病,還要選用氟環(huán)唑、三唑酮等殺菌劑,然后兌水在麥苗莖基部進行噴灑。而每隔7~10 d進行1次噴藥,并且連續(xù)完成3次噴藥,不僅能夠防治紋枯病,還能防治白粉病和銹病[7]。針對麥蜘蛛,還要使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以采取除草和深耕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針對地下害蟲,可以使用40%甲基異柳磷對麥莖根部進行噴灑。
2.2.3 穗期的病蟲害防治
小麥穗期為病蟲害的多發(fā)期,容易發(fā)生白粉病、條銹病和麥蚜等病蟲害。針對條銹病和白粉病,可以采取氟環(huán)唑和烯唑醇等高效殺菌劑,并且及時完成藥劑噴灑。在小麥抽穗時期,如果持續(xù)2 d有陰雨和露水,還要主動進行病蟲害防治。在施藥后3~6 h內,如果遭遇雨天,還要及時進行病蟲害補治[8]。在抽穗期,也是麥蚜的大量遷入時期,還要充分利用蚜蟲蜂和瓢蟲等麥天敵,從而實現麥蚜的生物防治。此外,還可使用40%樂果乳油6 000~8 000倍液實現綜合防治。
2.2.4 灌漿期的病蟲害防治
灌漿期小麥,還要重點進行白粉病、麥穗蚜等病蟲害的防治。例如,針對麥穗蚜,可使用25%的快殺靈乳油375~525 ml/hm2,然后兌水在田中均勻噴灑。此外,還要采取葉面肥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防治措施,從而使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得到增強。
山東省要實現小麥的高產種植,需結合當地氣候、地理等多種條件探索有效的種植技術。在此基礎上,還要根據山東省小麥生長中主要病蟲害做好防治技術的研究。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未來山東省小麥種植和病蟲害防治問題能得到更好解決。
[1] 陳萬權.小麥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植物保護,2013,(5):16~24
[2] 張利香.關于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探究.農民致富之友,2014,18:108~109
[3] 張自海.小麥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農業(yè)與技術,2016,14:112
[4] 霍治國,李茂松,李娜,等.季節(jié)性變暖對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中國農業(yè)科學,2012,11:2168~2179
[5] 韓偉,趙長星.山東省小麥玉米兩熟農田高產可持續(xù)性探析.中國農學通報,2011,(3):195~199
[6] 劉杰.探究小麥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農業(yè)與技術,2016,(8):67
[7] 李榮森.山東省小麥生長期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措施.現代農業(yè)科技,2014,19:141,143
[8] 于海軍.小麥種植與管理技術的探討.農業(yè)與技術,2015,15:125~12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