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
春節(jié)前陪孩子去臺灣上“圓桌”青年營的課程,適逢臺灣鬧地震,也許是因為遠離震區(qū),我們并沒有感到大家有絲毫的驚慌,反倒是大陸的朋友頻頻發(fā)來問候。最有意思的是,在臺灣無論你是問路還是找什么地方,都會得到耐心周到的服務,臺式普通話居然毫無陌生感,甚至讓人覺得親切可人,更有甚者還會有人為你繪出詳細的地圖并義務帶路。
臺灣的文明禮儀隨處可見,實際上也是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它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個細節(ji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買食品可以讓你先嘗后買,甚至有不少附送。
恰恰是這一細節(jié),跟我在西安的遭遇形成鮮明的對照。春節(jié)時從臺灣回到家鄉(xiāng)西安,去回民街解饞,路過一家打燒餅的店鋪,欲買燒餅,順口問了一句:“買十個能不能送一個(以前別的店鋪有過這種附送)?”沒承想遭到老板娘一頓搶白:“愛到哪玩哪玩去,bao(陜西方言:不要)在這兒買!”結(jié)果是燒餅雖然買了,卻惹了一肚子不痛快。
往前走,去吃泡饃,幾名外地游客多次問店家:“掰饃和切好的饃有什么區(qū)別?”店家就是不招實(陜西方言:不搭理)。再問:“小炒和泡饃有什么區(qū)別?”店家回復:“愛吃啥吃啥?!迸赃叺漠?shù)厝艘彩侵活欁约撼?,沒人理睬。
西安是十三朝建都的地方,也是幾千年來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又是旅游城市,回民街更是這幾年的旅游熱地。為什么就不能有話好好說呢?也許不是每家店鋪都這樣;也許是因為過年游客太多而疏于服務;也許陜西人的性格都有生冷蹭倔的特點;也許……但是這些都不應該成為有話不好好說的理由。
我曾在朋友圈發(fā)過一張圖片,新加坡的一則公益廣告:一只帶有紅色手把的鋼針斜穿過一位美麗姑娘的紅唇。它提醒我們語言的巨大殺傷力。人們往往看不到或意識不到,但一旦矛盾發(fā)生,特別是親人之間,會口不擇言,用最惡毒的語言來發(fā)泄情緒。我們最容易和最不應該犯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自己最熟悉和最親密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留給了陌生人。
我的一位朋友做公益多年了,經(jīng)常熱心照顧孤寡老人,但對自己的老父親卻完全沒有耐心。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頂撞嘮叨的父母,有些夫妻一爭吵就惡語相向,卻總把歡顏展現(xiàn)在外人面前。女神赫本在遺言里說:“若要優(yōu)美的嘴唇,就要講親切的話;若要可愛的眼睛,就要看到別人的好處;若要苗條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給饑餓的人?!?/p>
在臺灣時,我上吐下瀉,去藥店買藥,坐診的醫(yī)生不僅言語和善,還一絲不茍地為我配藥,大小顏色不同,分成一包一包的,并告知有三天的就夠用了,完全不像在大陸一配一大堆,吃不完往往就過期了。
孩子“圓桌”學友的父親在課程結(jié)束后請我們吃飯,帶我們參觀,臨別還備了禮品送我們,完全出于禮儀和情誼,不為任何回報和目的。我們對待游客能不能讓他們也有回家的感覺呢?
有話好好說,才能有事好好做。在歲月中自省,才能讓文明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