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我將借助一個親子互動的常見案例,提煉出在有效的、高效的親子溝通中,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具備的八項能力。這個親子互動的案例,我把它命名為《當“寫作業(yè)”遇上“看動畫片”三部曲》。
案例
第一部曲:源于一位媽媽的咨詢。這位媽媽問我:“我家孩子已經15歲了,還非常喜歡看奧特曼動畫片,是否有問題?”這位媽媽的問題,帶給我一些思考。
第一點思考是:爸爸媽媽們對動畫片以及孩子看動畫片,持有怎樣的認知和評判?
第二點思考是:15歲的孩子是否可以自主決定自己的喜好呢?
第三點思考:孩子的個人特質以及他的愛好是否能夠得到允許和尊重?父母們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能否做到:“愛他如他所是”。我們是愛站在我眼前的這個真實的孩子,還是愛我們心目中希望看到的那個理想化的孩子?
再深入一點的思考是:孩子擁有自主權與孩子的獨立能力、責任心之間是否有關系?
第二部曲:媽媽下班回到家,看到兒子躺在沙發(fā)上看奧特曼動畫片,問:“你家庭作業(yè)寫了嗎?”兒子不吭聲,于是,媽媽再問:“你家庭作業(yè)寫了嗎?我跟你說話呢,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慢悠悠地回答說:“沒有,等會再寫?!?/p>
那么,接下來,如果你是這位媽媽,你可能會怎么對孩子說話呢?你會組織一句或一段什么樣的語言回應給孩子呢?你要怎樣和孩子溝通呢?另外,也請你預測一下,你的一句話說出去后,可能會產生什么效果?再請想一想,你對于“孩子放學后是應該先寫作業(yè),還是先看動畫片”這個問題的看法。
第三部曲:媽媽和兒子正為“沒寫作業(yè),就看電視”的事情爭吵、生氣著,孩子哭了,卻倔強地不去寫作業(yè),媽媽則火冒三丈,卻束手無策,這時,爸爸下班回到家。
那么,接下來,如果你是這位爸爸,你可能會怎么說。并想象這次事件可能會怎么收場,有幾種可能?
我們可以一起來想象一下:爸爸回到家,看到母子倆人因為寫作業(yè)和看動畫片的事情正在爭執(zhí),爸爸有可能會站在媽媽一邊,批評孩子,要求孩子立刻關上電視寫作業(yè),這樣一來,孩子肯定更加不高興了;爸爸也有可能會勸媽媽,允許孩子看完動畫片再寫作業(yè),這樣一來,媽媽又會不高興了,認為爸爸是縱容孩子,一場母子紛爭可能就要轉變成夫妻矛盾了;還有一種可能是,爸爸加入之后,惹得孩子和媽媽都不高興了,里外不是人,母子沖突演變成了一場家庭大戰(zhàn),每個人都不開心。當然,還有第四種可能,爸爸能夠以一個高效能的角色加入進來,既能化解母子間的沖突,也能讓孩子高高興興地、安心投入地去寫作業(yè)。
高效能的家長需要具備八項能力
那么,一個高效能的家長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這兩年來,我一邊學習,一邊給家長們講課,在這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我總結出了八點,高效能的父母需要具備的八項能力。
判斷能力。要能夠判斷出解決事情的責任權歸屬于誰,比如,誰對寫作業(yè)的事情負有直接的、主要的責任?
觀察能力。高效能的父母需要具備一雙清澈的眼睛,要能夠看見孩子、看見事實真相,并看見彼此的關系。
聽的能力。高效能的父母需要有一雙靈性的耳朵,需要掌握一個技能叫“積極傾聽”。
說話的能力。高效能的父母絕對不嘮叨,張口說話,孩子和家人愿意聽,不反感,這就需要掌握一個技能,叫作“真誠的表達技術”。
口耳協(xié)調的能力。每次溝通的時候,我們不光要張口說話,還需要隨時傾聽對方,所以高效能的父母需要能夠在傾聽技術和表達技術之間靈活轉換。
妥善解決人際沖突的能力。人際沖突無處不在,不可能杜絕,高效能的家長能夠化干戈為玉帛,讓家庭內的沖突不再愈演愈烈,把沖突轉化成增進情感交流的資源和機會。
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的能力。在面對他人,面對沖突事件的時候,高效能的人能夠及時覺察自己的感受、情緒情感狀態(tài)、清楚地知道自己對待事情的認知系統(tǒng)和信念系統(tǒng),并且愿意調整自己的認知和信念系統(tǒng),實現(xiàn)自我成長。
情緒涵容能力。高效能的人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高效能的父母不僅能夠涵容住自己的情緒,還能夠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八項能力的實際應用
現(xiàn)在,回到《當“寫作業(yè)”遇上“看動畫片”三部曲》的案例:我們如何把這八項能力融入這個生活情境中來呢?
當媽媽看到孩子放學后沒有立刻寫作業(yè),而是躺在沙發(fā)上看動畫片,就開始生氣了。
首先,媽媽需要覺察自己的情緒,并理解這個情緒因何而來。僅僅是因為看不慣孩子這個行為,還是因為下班前就累積了其他情緒,帶回來爆發(fā)了?
還要考慮,誰對寫作業(yè)這個事情的解決負有主要責任?是放手給孩子自主安排,還是干預孩子?
其次,當決定干預孩子時,媽媽需要考慮以怎樣的方式出手,怎樣說話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更有利于事情的解決和親子關系的良性發(fā)展?
第三,母子雙方陷入僵局之后,媽媽是否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靈活運用“積極傾聽”技術和真誠的表達技術,還有在聽與說之間靈活“換擋”的技術,以及妥善解決沖突的技巧。
第四,爸爸回到家之后,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面對正處于情緒中的母子倆,爸爸是否會被激起情緒?爸爸能否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并保持情緒穩(wěn)定?爸爸如何開口說話,既不會激化矛盾,又能妥善化解僵局?爸爸是否會運用“傾聽”技術和真誠的表達技術,等等?
第五,面對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的情緒,面對自己突然被勾起的情緒,你是否具有情緒涵容的能力?
第六,一般來說,這樣的局面會經常反復性地出現(xiàn)在某些家庭,而較少出現(xiàn)在另外一些家庭,這是值得思考的。所以,技能之外,還有更多需要考慮的因素,比如: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事件背后的深層誘因,夫妻關系、家庭關系,等等。
所以說,家庭教育、親子溝通,家長們要先考慮一下自己的行為和職責,然后再去處理當前的事情,慢慢就能妥善處理好各種關系了。
(陳義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父母視界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壹心理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