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朝宗
如今,德國女高音達姆勞(Diana Damrau)參演的歌劇,逐漸成為大都會歌劇院每季最讓人期待的演出之一。她從花腔起家,一開始是以澤比內塔(《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夜后(《魔笛》)、康斯坦?jié)桑ā逗髮m誘逃》)里的高音讓人聽之為振。但是她近幾年演出的美聲和抒情的角色,讓人發(fā)現(xiàn)她聲音的情感表現(xiàn)和戲劇性更為精彩動人,尤其是她飾唱一些復排的制作,不但不輸首輪歌唱家,甚至還有過之,似乎還可以掩蓋制作本身的弱點,例如《夢游女》和《瑪儂》,而她和對唱的男高音也成為當季最具舞臺熱力的搭檔。
在多次承襲復排制作還能有個人化的表現(xiàn)后,大都會終于給了她一個全新的制作。比才的《采珠人》(Les pecheurs de perles,其英文名The Pearl Fishers也常被使用)百年前在大都會首演時,有著明星陣容,包括男高音恩里科·卡魯索(Enrico Caruso),但在此后就再也沒上演過。好在紐約的歌劇迷對《采珠人》不算完全陌生,因為紐約市立歌劇院在本世紀初還演過,那個色彩繽紛的制作強調的是此劇的傳說色彩。
此次大都會的佩尼·伍爾庫克(Penny Woolcock)的制作,來自英國國家歌劇院(English National Opera),走的是寫實路線?!恫芍槿恕吩瓉淼牡攸c是錫蘭(今斯里蘭卡),這個制作的地點仍是南亞,不過把時間改為當代。主要的場景[迪克·博德(Dick Bird)設計]設在碼頭上,一層層的甲板上,間歇搭建著鐵皮的簡陋小屋,可能是為了放置工具之用。甲板上滿是男女老幼,有的穿著傳統(tǒng)服裝,如紗麗、涼鞋;有的穿著現(xiàn)代服裝,如T恤和牛仔褲;也有的半新半舊,充分顯現(xiàn)出一個已經進入工業(yè)化社會,但某種程度上仍保留了傳統(tǒng)工業(yè)(如下水采珠或在岸邊編花串)的社會形象。甲板上方是一大塊廣告牌,賣的正是明珠,顯示了商業(yè)的入侵,但也不免叫人生出“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的感慨。舞臺最后方一排排高下相間的燈光,看不太出來是岸上沿山的住家,或是停靠碼頭的郵輪。但無論如何,舞臺上構成一幅圖畫般的美麗夜景。
《采珠人》的劇本常被譏笑是“賣弄東方情調”,伍爾庫克的制作基本上克服了這個問題,因為她呈現(xiàn)的場面,確實讓人感覺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得到,而不是全然的想象。和這個現(xiàn)代背景唯一格格不入的,是祖爾加的角色——他是眾人的領袖,在原來的劇情里,這個地位是公推而來的,但在一個現(xiàn)代的社會里,他既非是投票選出來的政治人物,也不是傳統(tǒng)的長老,到底他是要領導什么,就有點模糊。大海的不可預測與破壞力,也是伍爾庫克想在這個制作里表現(xiàn)的,這主要是透過幕間的投影,在橫跨舞臺前的大幕上呈現(xiàn)波濤洶涌翻騰的樣貌,這與一開場的合唱內容也相關。
歌劇的基本情節(jié)相當簡單。戲一開始時,祖爾加認出碼頭上來的陌生人原來是他失散多年的好友納迪爾,從兩人的對話中,我們知道他們年輕時愛過同一個女子,但他們不想因為女人而破壞他們的友誼,所以起誓共同放棄那個女人。這段往事的回憶,就是全劇最著名的高音和男中音二重唱“在圣殿后方”(Au fond du temple saint)。但祖爾加不知道的是,納迪爾曾經偷偷違背誓言,與這個女子私結連理。
靠天吃飯的人對自然總是會特別敬畏,也因此會有祭神的需要,祭神當然要有祭師,村人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一個總是蒙著面紗、立誓守貞的女祭師身上。但她其實正是差點讓納迪爾和祖爾加反目的女子萊拉,她和納迪爾分別認出彼此,還趁黑夜舊情復燃。事情敗露被發(fā)現(xiàn),村人把他們押到祖爾加面前要求他定下懲罰。為了挽救情人,萊拉向祖爾加求情,但是得知真相的祖爾加只是更加憤怒,因為他了解不僅萊拉辜負了村人,他也被納迪爾背叛。萊拉眼看沒有解脫的希望,卸下隨身的一粒珍珠,托人交給母親,祖爾加認出珍珠是多年前他送給一個救了他性命的女孩的,于是他偷偷在村里放火,趁眾人救火之際,放走萊拉和納迪爾,獨自留下面對村人。
這個戲雖然是應達姆勞要求而演,劇中也有一些動聽的旋律,但嚴格說來這并不是一出能讓女高音炫技的作品。她的兩首詠嘆調——一是在第一幕末的祈禱誦歌,需要在高處轉折的花腔技巧;二是第二幕一開始時,她獨處時表白私情和內心的恐懼,需要抒情的吟詠——或許是因為能表現(xiàn)女高音的兩個不同的層面,讓達姆勞覺得能有所發(fā)揮,但兩首曲子都很短,讓人有才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意猶未盡感。尤其是后一首由法國號伴奏的詠嘆,比才幾年后會以同樣的手法,寫成《卡門》第三幕里米卡埃拉的詠嘆調,而且效果更好,因此這里聽來,不免讓人覺得像是在聽“練習曲”。但至少達姆勞對此戲的喜愛是真心的,所有的樂段她都盡全力去唱。
祖爾加的角色是劇中比較有深度的,他的心理轉折雖然也有些湊巧,但至少合情合理。男中音馬瑞斯·科威茨(Mariusz Kwiecien)音量雖不大,但有柔滑的音色,樂句起伏轉折平穩(wěn),人又長得帥,所以演起領袖來也讓人信服。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背叛時的憤怒,有著內蘊的爆發(fā)力。
但是整個演出最搶眼的,是男高音馬修·波利嘉尼(Matthew Polezani)。他幾乎有前代法系男高音的唱法,頭音輕而柔,似乎是無所依傍不知從何而出,但綿長邈遠卻又清晰可聞?!笆サ睢钡囊魳?,給他唱來,真仿佛是在回憶往事,如夢似幻,每個句子的結尾不是收束,而是飄散在空氣里,讓人要回過神來,才驚覺樂聲已止一片靜默。
大都會現(xiàn)在有好的歌手和好的制作,或許下一次再要聽到《采珠人》,不必是一百年后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