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奕
發(fā)乎于情,止乎于禮
——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肢體語言研究
宋 奕
肢體語言作為新聞演播室主持人工作性常態(tài)化語言,本身作為人類歷史上超越時空發(fā)展至今的體態(tài)語言,其視覺語言形象具有形象化、直觀化和易于表達理解等優(yōu)勢。本文以“發(fā)乎于情,止乎于禮”的中國傳統(tǒng)審美視角,結合肢體語言和藝術規(guī)律的相關理論,分別以“止禮于尊”、“ 止禮于節(jié)”、“止禮于義”的觀點探究了主持人在思想情感和肢體語言關系、肢體語言的表達技巧、新聞演播室的空間特性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提出了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肢體語言為“靜態(tài)為主,動態(tài)為輔”表達特征的論點。
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作為人類從原始時代至今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語言”表達方式,其語義功能、符號性指示作用、情感表達手段、藝術審美價值等在人際交往、刑事審訊、舞蹈、體育等社會學和藝術學研究領域都有著實用性、科學性、審美性等諸多研究成果。雖然業(yè)內專家多有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肢體語言研究與訓練方式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總結,但是主要集中在對肢體語言基礎性的表意功能、課程訓練手段研究上,以主持人為個體單位、以空間定位為研究條件、以肢體語言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隨著受眾對新聞價值與信息量的愈發(fā)關注與質量化需求,伴隨當代視覺技術、虛擬技術、傳輸技術等的高速發(fā)展,電視新聞演播室作為電視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主體工作環(huán)境,其空間功能與空間設置更加多樣化、多元化。與此相對應的是,作為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重要體態(tài)語言表達方式之一的肢體語言,其占有的空間范圍與和運用能力在節(jié)目表達效能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和話語地位也越來越高。因此,越發(fā)受到從業(yè)人員的關注與重視,對電視新聞演播空間中主持人肢體語言的研究也愈發(fā)具有實踐意義和實用價值。
“發(fā)乎與情”,原為《論語》中形容男女感情生發(fā)是自然而天真的,這是一種以情感的方式表達出來的生命本能力量。本文借指電視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無論面對節(jié)目內容還是嘉賓受眾,都應以人最天然本質的真實情感來觸碰新聞內核與新聞價值,才能在“演播室”的特制非生活空間體內協(xié)調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間的關系,在鏡頭前制造自然真實的肢體語態(tài)。
對以“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對公眾有知悉意義的事實的陳述”①劉建明:《現(xiàn)代新聞理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4.為職業(yè)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而言,情感的生成條件在于:新聞內容第一時間傳送的新鮮度;經過主持人自身文化反芻與情感思維的運動,對新聞事實進行解讀與傳達;主持人對新聞事實傳播具有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廣而告之”的鏡頭,作為個人被關注與注視而產生的心理愉悅感和掌握的傳播話語權力所帶來的滿足感等等。這些成為內在動力調動著主持人對職業(yè)、節(jié)目、新聞內容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愿望。因此電視新聞工作首先是自然人在成為職業(yè)人的過程中的心理和身體狀態(tài)調整與確定。
1、情真方才意切
新聞事實離不開主持人主觀的情感調動與控制。電視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的創(chuàng)作材料是新聞事實本身,秉持對事實的準確傳達、深度挖掘、全面解讀以及社會輿論引導功能等創(chuàng)造目的,首先,主持人應具有積極、穩(wěn)定的思維、情感和情緒的調動和控制能力。其次,在對新聞內容的理解與表達處理上,主持人要能夠明確新聞基調,樹立正確的新聞態(tài)度與善惡、愛憎的是非觀,對新聞事件和人物進行事實和情感的真實認知,站在肩負社會責任的立場和角度上對新聞事實有感而發(fā),揭示新聞價值。再次,真誠是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彼此信任的前提,真情是雙方彼此溝通的橋梁,主持人只有真情實感才能進行積極有效的思維建設與表達創(chuàng)造,也才能使受眾通過虛擬設備與主持人間建立人際信任關系,進而對新聞事實進行重視、思考與認知。
因此,情感本身蘊含著意義的表達功能,無動于衷或差強人意的情感抒發(fā)直接損害新聞事實本身的傳播價值。
2、肢體語言是情感的外化
戲劇研究學者梅耶荷德曾說“優(yōu)秀演員是看其符合的動作與體態(tài)”,一名優(yōu)秀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亦然。情感是肢體語言產生的動因,也是動作持續(xù)發(fā)展的依據(jù),而肢體語言則是情感呈現(xiàn)的方式。以“笑”為例,內心的愉悅會讓人面部生成笑容、眼中含情,同時肌肉松弛、身體產生積極的動作和肢體配合,因此從面容到整個身體給人一種愉快放松的感覺,這種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共同運動產生了身體的應激反應。也正是如此,主持人肢體的自然、準確與和諧,來源于情感的真實性和邏輯性。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中央電視臺“抗震救災”節(jié)目直播時,主持人趙普在說到:“為什么我們總被這樣的聲音,這樣的畫面感動,為什么我們總會看著看著就會眼含熱淚”時,不禁聲音哽咽。此后,他開始對自己的情緒和情感進行積極的調節(jié):首先低垂眼簾,之后迅速將頭低下并偏向左側方?!斑@一低頭的溫柔”當時牽動了人們的視線,很多觀眾不禁也熱淚盈眶。在主持人這一系列的肢體動作中,他首先以低垂眼瞼的方式避開鏡頭視線,表達出不希望被觀眾看到自己“男兒有淚”的主觀愿望,之后的低頭和扭頭動作反映出主持人對情緒的努力克制,這三個連貫動作反映出主持人對情感的釋放、強化、控制和延續(xù)的整個過程,一個有著社會責任擔當又有情有義的主持人形象在鏡頭前以肢體的外在形式得到了內心的真實體現(xiàn)。可以說,正是因為情感和生成的肢體動作真實、自然,邏輯性合理、連貫,因此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情緒感染力,觀眾又一次對地震的強大破壞力、頑強的生命力、國人的情感凝聚力等有了最為直觀的心理感受。
相反,也有因情感的不真實和不投入而造成的肢體語言“缺陷”,比如一些稍縱即逝的“閃電微笑”、胡亂揮舞的手臂等,還有的主持人在一些新聞訪談節(jié)目中出現(xiàn)嘉賓正在介紹,而主持人則抖腿和以手指叩擊桌面等肢體動作,都是沒有對新聞和他人真實投入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肢體語言的缺陷其實是真情實感的缺失。
由此可見,電視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若想擁有和使用自如、自然、自在的肢體語言,首先要“發(fā)乎于情”,只有以情感為支柱和主線,才能合情合理的駕馭自身的肢體,生成生動、準確的肢體語言,與有聲語言一起同節(jié)目中諸多元素共融,組成一檔真實、可信、可感的新聞節(jié)目。
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的肢體語言是有一定之規(guī)的,這是由新聞的特性和演播室的空間環(huán)境共同決定的,體現(xiàn)為靜態(tài)為主、動態(tài)為輔的肢體語言特征。
1、止禮于尊
早在人類社會早期,肢體語言便具備了祭祀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對天地神和生命的敬畏使肢體語言的儀式感和場域感十足,甚至被負載了神秘的力量和信息,表現(xiàn)出其莊重性和嚴肅性的特點。這也暗中契合了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所應持有的主體心態(tài)——尊重新聞事實。對新聞事實的尊重,是人類通過新聞的方式對自身實現(xiàn)的人文關懷,是對新聞事實中事件和人物的關注,通過新聞的方式記錄人類發(fā)展和文明的史實。因此,新聞類節(jié)目具有較之其他類型節(jié)目更加穩(wěn)重、樸素、權威、簡潔的特點,而肢體語言在電視演播場域中能展現(xiàn)其儀式場域中的象征和表意特點。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體態(tài)語言的主體是以主持人相對固定的身體形態(tài)展現(xiàn),反映到具體的身體部位上為對軀干的主體控制。
軀干是人體的支柱和主體空間,起著固定身體各種姿態(tài)的作用,因此具有著以靜態(tài)為主的主體功能。附著其上而延伸出的“五體(四肢及頭)”,占有由上而下的多位空間,因此軀體像一個轉軸,協(xié)調著人體在三維空間中的自由運動,使人體各部分既有自身的運動自由又統(tǒng)一在整體的運動軌跡和空間范圍內,形成人體運動的和諧美,進而衍生出主持人整體形象中的氣質美。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的氣質美總體體現(xiàn)為端莊、大氣、自然,這既是主持人的整體形象也充滿著個性化特征,主持人個性化的個人修養(yǎng)、知識、智慧與表達方式等都通過肢體語言得以施展和表現(xiàn)。
(1)在形體訓練中,主要對坐、立、走三種運動形態(tài)進行訓練。訓練的要點之一,是身形要挺拔。電視屏幕以矩形二維空間的方式呈現(xiàn)演播室多型三維空間,畫面中垂直軸線和水平軸線的平衡與視覺重心格外明顯。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主要以坐、立、走三種形態(tài)出現(xiàn)在屏幕中,這三種形態(tài)都以或長或短的垂直線方式,與具有畫框般的屏幕中其他景物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角度、焦點、線段與橫截面。作為屏幕主體的主持人無疑占據(jù)著屏幕重要的一席之地,只有挺拔的身形才能形成向兩端延展、與畫面垂直且重心穩(wěn)健的視覺效果,打破矩形畫框的視覺限制,讓電視畫面充滿張力,給觀眾以更多的視覺想象空間。同時,挺拔的身形也有助于主持人信心的樹立、精神狀態(tài)的積極和氣息的貫通。
(2)要注重腰的軸心作用。中國古典舞素以含蓄內斂又端莊大氣的氣質美而著稱,而腰作為其運動體系中獨特的軸心點,在中國古典舞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人體軀干中,腰處于中線位置,是上下身的節(jié)點,對其的使用與處理同樣應引起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的重視。在坐、立、走三種運動形態(tài)中,腰始終與軀體達成行動上的統(tǒng)一,因此腰背要直,如果主持人軀體因為與嘉賓、觀眾、圖像等節(jié)目元素配合而發(fā)生方向性變化時,腰部應及時配合,協(xié)調動作。
(3)是軀體要放松。呼吸帶動身心的律動,只有松弛、平穩(wěn)、有力、持續(xù)的氣息才能保持精神、思維和身體的積極狀態(tài)。軀體作為氣息的主要通道,保證著氣息在體內的通暢流動,牽動著肢體運動的走勢。只有放松的身體才能產生貫通的氣息,實現(xiàn)聲帶的松弛狀態(tài)與膈肌的控制,情感才能自由真實,思維才能敏捷集中。
2、止禮于節(jié)
肢體語言本身是空間運動的占有者,同時也受空間的限制。新聞演播室主持人所處的空間有演播室空間、鏡頭空間和畫面空間。演播室空間是工作空間、鏡頭是對話空間而畫面是最終的呈現(xiàn)空間,三種空間反映出主持人工作的空間處理流程與程序,具有著非生活空間、空的空間、有限空間的特點,這就容易產生肢體語言動作的不真實、不節(jié)制和缺乏控制能力等結果。主持人在演播空間中具新聞傳播主體性,因此其相對占有著空間中的重要位置。鏡頭景別在畫面中呈現(xiàn)主要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而新聞演播室主持人常見的工作景別為全景、中景和近景,即肢體語言占據(jù)熒幕畫面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是演播空間與肢體間的非生活化和不易控制,另一方面是畫面空間最終呈現(xiàn)的確定性與真實性,這對矛盾決定了主持人在空間控制上,必須要考慮到空間的特性,從而有禮有節(jié)的進行肢體語言控制,展現(xiàn)肢體語言的自然和生活化狀態(tài)??刂频闹黧w部位為頭部。
頭部作為人類大腦所在的空間,被視為是智慧的象征。以思維創(chuàng)作與語言智慧表達為職業(yè)的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在對頭部的控制上,又分為對頭的控制和對面部的控制。前者主要通過點頭、搖頭,即頭部的橫縱運動完成,而后者則充滿了瞬間千變萬化的可能,觀眾對新聞演播室主持人的注意主要集中在面部,因此,它既是肢體語言創(chuàng)作的難點也是肢體語言創(chuàng)作的重點。
頭部相對于軀體而言,在人體中所占據(jù)的空間相對較小,而面部又僅占其1/2左右空間。但是面部卻擁有著發(fā)達的神經和靈敏度極高的肌肉組織,是施展微表情的最佳場域。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對面部的運動控制主要通過對眼和嘴的控制實現(xiàn)。
(1)要善于抓住其瞬間稍縱即逝的動作進行處理,這與電視主持人思維和語言的即興性有關,黑格爾曾說“畫家就必須找到這樣的瞬間,其中正要過去的和正要到來的東西都凝聚在這一點上”,而作為由眾多畫面組合而成的主持人面部就充滿了無數(shù)這樣的瞬間。面部的表情動作隨著思維和情感的變化不斷生成、消逝,并通過視覺停留的原理在人眼中留下連續(xù)運動的畫面,觀眾不僅使聽懂了新聞的內容也看懂了新聞的內核。這就要求新聞演播室主持人對自己面部的“微表情”進行細微處理,力求準確到位。
(2)要善于運用眼神控制鏡頭。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對“目”有如此評論:“面為一身之王,目又為一面之王,相人必先相面,人盡知之,相面必先相目,人亦盡知之,而未必盡窮其秘。吾謂相人之法必先相心……心在腹中,何由得見?曰:有目在,無憂也。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觀眸子”①[清].李漁.閑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03.??梢?,眼睛是一個人內心情感和思維最真實的外在物象。與人相交時,交流雙方眼睛的平視與關注,在日常生活中意味著尊重與信任。然而,與日常人際間直接交流不同,觀眾的“眼睛”就是鏡頭。因此,這種平視與關注實際上是主持人與鏡頭的交流與對話,帶有交流的半虛擬性?!把壑袩o人,心中有人”是播音理論對象感的要求,也是一種“看”的技巧,即主持人在注視鏡頭的過程中,眼神要真看,平看,深看,愛看。真看,是指將鏡頭當作真實的交流對象,傳遞交流愿望;平看,是指視角要水平,建立平等交流的尊重感;深看,是指要看到鏡頭深處,不僅將視線停留在鏡頭表面更應通過鏡頭與對方進行心靈交流,熱切而真誠;愛看,是指要有鏡頭意識,主持人要時時刻刻意識到演播室不僅有自己存在,“鏡頭”作為另一個空間主體與自己“同呼吸、共命運”,是自己的工作伙伴與朋友,因此,看向鏡頭就是看向朋友,尋找到合作的動力和快樂。
(3)要善于利用嘴部控制情緒。因發(fā)音的需要并受口腔內部的帶動,嘴唇是面部唯一能夠上下、前后、左右運動的器官,容易在面部吸引視覺注意力。因此,嘴唇的動程應相對集中控制在唇部中央,這既便于發(fā)音的集中明亮又能細微控制發(fā)音的動作幅度。在體現(xiàn)語流、重音等技巧時應又應給予控制力度和范圍的呼應,便于觀眾了解主持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嘴角的上揚、下抑和由此形成的唇部弧線,能夠敏銳地被受眾感知,生動表達出主持人對新聞解讀的內心狀態(tài),是主持人內心情緒的體現(xiàn)。同時,在控制唇部運動時,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小動作,使嘴唇成為新聞基調和新聞目的重要體現(xiàn)器官。
3、止禮于義
如果說情感是肢體語言產生的動因,那么“意義”則是肢體語言表達的目的。鑒于電視演播室的特殊空間和新聞價值體現(xiàn)的雙重條件限定,電視新聞演播室主持人對肢體語言的控制,在于語義的分寸感和準確性上。其衡量標準則為民族性的文化認同感、肢體語義的社會化程度與認可度,以及主持人個性化的肢體語言表達。而滿足民族性、文化性、通用性和個人化的肢體語言表達主要體現(xiàn)在四肢,特別是雙臂與雙手的控制上。
(1)肢體語言應停連得當。 停,指對連貫性肢體動作的打斷與間歇制造;連,指肢體的連貫和連續(xù)性運動。肢體語言的停連往往是與有聲語言的停連相一致,共同完成語義的清晰準確表達。
《生活早間秀》是中央電視臺每日清晨由龍洋主持的演播室類脫口秀節(jié)目,主持人肢體語言具有靈活豐富的特點。2016年3月23日在談論一位精算師小伙為找對象“精打細算”的新聞時,主持人說“提問:什么才是完美的男朋友?回答:帥氣、大方、有氣質、有涵養(yǎng)、不勾三搭四、不喝酒、不抽煙、不欺騙、不存在”。為了配合上述有聲語言,在主持人說到“提問”時,主持人伸出左手食指向上做出“1”的動作,有效補充了有聲語的省略性內在語“一個”,完善了“一個問題”的語義表達。此后,在表述“什么才是完美的男朋友”時,雙手自然交握下垂。主持人的這兩個動作完成了提問段落。接下來,再完成回答段落時,主持人的雙臂自然彎曲,左手為半掌、右手食指連續(xù)8次以同一動作點擊左手掌心后,軀體稍向后仰,對連續(xù)動作進行干預和打斷,此后,第9次點擊掌心完成“不存在”三字的肢體表達。在主持人這一系列的動作中,既有形成段落的連貫動作,也有區(qū)分段落的停頓動作,還有語義反轉的停頓制造??梢哉f,停連相間,分寸得當,節(jié)目追求的“聽說看不夠”的視聽覺停連同步完成,聲音與肢體互相配合成為有機整體,準確表達完整語義。
(2)選擇形象性動作作為重音強調。肢體語言的重音是指,最能夠表現(xiàn)主持人思想感情和語義目的的動作。無論是思想感情還是思維變化都具有抽象性特征,“內部情緒,體驗,可以比作電。它會分散和消失”①弗列齊阿諾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88,而有情感思維生成的肢體語言則能以具體化的物質形象被清晰地進行視覺捕捉,因此,運用肢體動作能夠固定思想感情的真實目的,而形象化的肢體語言可以起到強化語義目的的作用。
2011年7月23日,浙江溫州發(fā)生特大動車事故,在7月28日《新聞1+1》欄目中,白巖松說道:“在面對一起安全事故出現(xiàn)了之后,是不是還有其他的一些事情,我們也不能強調越快越好。因為在讓人心痛的事故發(fā)生之后,絕不應該簡簡單單把鐵路部門放在中間,而我們圍觀甚至圍毆,因為我們所有的人也都身在其中?!?/p>
在這段表達中,白巖松使用了四個清晰而形象的手臂動作作為語義重音:一個是在說到“強調”時,左手握成拳頭狀;一個是說到“中間”時,左手上抬形成半握拳狀放于身體前中位置處;一個是說到“圍觀”和“圍毆”時,雙掌掌心相對,雙臂打開;而說到“我們所有人”時,雙臂仍保持打開狀,但雙掌由相對轉為掌心向上。這些動作形象而直觀,觀眾通過肢體的動作就能夠洞察主持人的思維和情感動態(tài)與意義強調。
(3)程式化動作在不同語境中生成語氣。主持人的肢體語氣表達,是指其在思想感情支配下反映出來的動作形態(tài)。人類的肢體動作雖然千變萬化,但是因演播空間和鏡頭空間所限,主持人常常采用程式化的動作完成多樣的語義表達,最常見的上肢動作為拳、掌以及手臂的開合,但是在不同語境中卻具有著不同的語義。正如上文所舉白巖松事例中,“握拳”在身體語言中,具有力量、核心等公共話語意義,而“掌與臂的打開”具有包括和分散的不同語義,這些肢體動作的多義性表達必須與其上下文語境相承接,才能清晰的確定其具體含義。同時,也要與主持人評論話語語義相吻合,才能達到既形象又生動的視聽效果。
(4)肢體節(jié)奏調動受眾情緒。節(jié)奏,是自然萬物的生命律動,既能被感知也能被傳遞,主持人肢體語言的節(jié)奏由其內心情感和思維節(jié)奏相激發(fā)并與其保持一致。主持人在新聞事件中感知事件過程與人物命運后會生成對新聞事實的情感基調,形成一定的心理節(jié)奏,并通過外在化的語言節(jié)奏表現(xiàn)出來,例如興奮型、凝重型、低沉型、高抗型、舒緩型、緊張型等。同時,作為具有個性化特征的生命體,主持人因素養(yǎng)、智慧、性格、情趣等不同也有著不同的生命節(jié)奏。無論是新聞刺激形成的心理節(jié)奏還是主持人個性化生命節(jié)奏,都在欄目中融合與發(fā)酵,生成節(jié)目性的總體節(jié)奏,能被受眾感知和敏銳捕捉,從而激發(fā)和調動受眾情緒,形成受眾的心理節(jié)奏。
主持人的肢體具有韻律美的特征,肢體動作在節(jié)目中出現(xiàn)的頻率、運動的軌跡、速度、幅度等都影響著受眾的情緒,特別是上肢在演播空間中相對而言運動變化最為積極,因此需格外注意其使用效果。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一個現(xiàn)象,即,并非所有的動作都是有目的和有效果的。這樣的現(xiàn)象在很多新聞演播室主持人身上能夠發(fā)現(xiàn),有時是手的不停運動,有時是臂的不停揮動等。這些無效的肢體語言雖然也是主持人思維和情感的真實反應,但往往是內心空白和思維斷裂、情感不真實的外部反映,絕非目的性和主體能動性的表達所需,是對身體律動的干擾和破壞,需要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和抑制,否則就會干預受眾的接受效果,削弱受眾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總而言之,肢體語言作為新聞演播室主持人日常使用的工作語言,其生成原因、表達過程和傳播效果應該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和研究,肢體是情感與思想表達的豐富寶庫,其他姊妹藝術形式已對其多有研究和運用。主持人工作的常態(tài)性、肢體語言的傳播性和示范性、演播室特殊的工作環(huán)境等都對肢體的有效控制與準確表意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僅嘗試以“發(fā)乎于情,止乎于禮”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視角對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語言審美對象的主持人肢體語言進行一定涉獵,希望這一人類共通性語言能夠在主持人研究方面發(fā)揮其作用。
[1]李漁 [清].閑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
[3]劉建明.現(xiàn)代新聞理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4]弗列齊阿諾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
[5]彼得拉克.體態(tài)秘語:肢體語言手冊[M]季廣茂,邱娟,丁潔如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葉鳳練.談舞蹈表演中的肢體語言[J]大眾文藝.2010(VOL.12)
G222
A
2016-05-15
宋奕,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播音系副教授,博士。
本文為南京藝術學院教學研究立項課題《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體態(tài)語言表達課程訓練與研究》成果,項目代碼為KY204CG(JWSYYTT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