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碧芳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福清,350300)
?
基于語料庫的跨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
俞碧芳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福清,350300)
摘要:隨著20世紀80年代“體裁運動”的興起,體裁分析成為語篇分析的新課題。本文以體裁分析為基礎,使用卡方檢驗(SPSS)和EXCEL軟件,從宏觀結構和微觀語言特征方面對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這四門學科的400篇博士學位論文摘要語料庫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結果顯示:在宏觀體裁結構方面,四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在語步出現(xiàn)順序和頻率方面均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在宏觀結構上具有較大的相似性,突出表現(xiàn)為M2(目的)語步使用頻率非常高,表明四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重視交際目的。在微觀語言特點上,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居多,表明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人際關系;四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在七個語步中采用主動語態(tài)多于被動語態(tài),表明作者要向讀者傳遞信息的人際功能,同時動詞語態(tài)的選擇不僅因學科而異,而且還會受到不同語步交際目的的影響;無論是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還是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書寫多采用一般現(xiàn)在時和情態(tài)動詞,目的在于實現(xiàn)人際功能的情態(tài)意義,同時在不同語步中時態(tài)和情態(tài)動詞的分布受語步交際目的的影響??傊?,實證研究證明,交際目的是體裁的核心,摘要體裁是以特定的語步結構實現(xiàn)其交際目的,通過語言特征實現(xiàn)交際功能。
關鍵詞:博士學位論文摘要,體裁分析,宏觀結構,微觀語言特點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8921.2016.01.004
1. 引言
論文摘要是論文的高度濃縮,論文能否進入檢索,摘要非常關鍵。同時,論文摘要也起著吸引讀者并為其提供主要研究內(nèi)容的作用。Brett (1994),Holmes (1997),Nwogu (1997)和Posteguillo (1999)對學術論文體裁及論文各個組成部分進行了分析。Salager-Meyer (1992,1994)對醫(yī)學摘要的結構和時態(tài)進行了分析。Bhatia (1993:13,79)對一篇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摘要進行了分析。Melander 等(見Stein 1998:41)發(fā)現(xiàn)學術論文摘要的語篇結構因學科而異。國內(nèi)學者也從不同的側面對學術論文摘要進行了研究。秦秀白(1997,2000)闡述體裁分析、文體分析、語篇分析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鞠玉梅(2004)和劉勝蓮(2010)對應用語言學摘要進行了體裁結構分析;高桂珍和杜雪玲(2007)對科技論文摘要進行了體裁分析;張雯雯(2010)對環(huán)境方面的學術論文摘要進行了分析;丁茂平(2008)對中外醫(yī)學論文摘要的寫作特點進行了對比分析;于恩江(2009)闡述了醫(yī)學論文摘要的語篇意義;葉瑩(2010)研究了醫(yī)學論文摘要的核心動詞;叢麗君和趙志剛(2011)對海事聲明進行了體裁分析;賴鵬和吳克蓉(2011)分析了語言學英文摘要的語篇規(guī)范;馬躍珂和牛桂玲(2013)對中外醫(yī)學論文摘要的語言特點進行了對比分析;趙娟和葉楓(2013)對中外通信論文摘要進行了體裁分析;葉云屏和柳君麗(2013)分析了論文摘要對EAP教學的啟示。
綜觀以往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對同一學科學術論文摘要的研究較多,對跨學科學位論文摘要的系統(tǒng)對比分析關注較小。本文選取了目前較為熱門的四門學科——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對博士學位論文摘要進行體裁結構和語言特征的對比分析,旨在準確描述學位論文摘要的體裁和語言特征,探討不同學科摘要特點的異同及其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為相關學科的研究生及研究人員掌握學位論文摘要的基本模式和語言特征提供重要的資料,并為摘要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提供重要的依據(jù)。
2. 研究背景
2.1體裁分析
“genre”(體裁)是法語詞,源自拉丁語“genus”,有“類別”和“生成”兩種含義。Swales (1990:5)認為,體裁是交際事件的一種分類,而交際事件涉及許多因素,包括:參與言語交際的主體、語篇本身、產(chǎn)生和接受語篇的環(huán)境等;體裁是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一種工具或媒介,對語篇進行體裁分析,應該考慮其交際目的。Bhatia (1993:13)進一步提出,體裁是一組可辨認的交際事件,具有確定的交際目標,并被它們所屬社區(qū)的成員所共同理解,交際目標是區(qū)分體裁的重要標準,交際目標的變化會導致不同體裁的產(chǎn)生。綜合上述定義,不難看出體裁分析關注的焦點:體裁的宏觀結構、交際目的、體裁產(chǎn)生的社會情境、體裁與社會交往間的關系等內(nèi)容。
Bhatia (1993:79)認為,摘要的結構應包括引言—方法—結果—結論四個語步;“引言”語步包括作者的意圖、假設、目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等,“方法”語步包括實驗設計、數(shù)據(jù)采集、研究過程、方法和范圍等,“結果”語步包括作者的觀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結論”語步包括結果的解釋、推斷、含義或應用。若某構成要素不能歸入上述這些語步之中,可根據(jù)該要素出現(xiàn)的頻率高低確定是否作為新的單獨語步。葉云屏和柳君麗(2013)在其論文中采用引言、目的、方法、結構、結果、結論和評價等七個語步對摘要進行分析。根據(jù)對摘要的實際分析發(fā)現(xiàn),引言、目的、方法、結構、結果、結論和評價七步法最能體現(xiàn)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全面性,因此該結構作為本次分析摘要的結構模式。
2.2微觀結構特征
語篇的交際功能是通過一定的語言信號表達出來的。在進行體裁分析的過程中,統(tǒng)計包括第一人稱、語態(tài)、時態(tài)和情態(tài)動詞在內(nèi)的微觀結構特征可以增強我們對摘要這一體裁的認識和理解(葛冬梅、楊瑞英2005)。
2.2.1第一人稱
Kuo (1999)和Hyland (2001)指出,學術語篇不僅要客觀地展示作者的研究成果,還要努力推銷作者的研究,讓研究得到包括同行、編輯和其他讀者的贊同,而第一人稱代詞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手段之一。張玫(2009)指出,摘要中所指的參與研究的多數(shù)是一個群體,使用“we”可強調(diào)所有成員的參與,揭示研究活動的團隊合作性;“we”具有社會標記作用,包容性“we”可以起到縮短雙方距離、加深感情、凝聚力量的作用,表明作者與讀者之間存在共同點,而具有排斥性的“we”擁有權威性,強調(diào)作者在本研究中所做的貢獻。因此,第一人稱的交際功能為:體現(xiàn)作者與讀者之間互動的人際關系(Haiwood 2003)。
2.2.2語態(tài)
Halliday(1994)認為,沒有“施事者”的小句既不是主動語態(tài)也不是被動語態(tài),而是“中動”,有施事性的小句是“非中動”。只有非中動句才有主動和被動之分(黃國文2001)。主動語態(tài)的使用比被動語態(tài)更直接、簡練,文義更清晰(張玫2009)。被動語態(tài)表示句子中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也就是動作的對象,可以使需要強調(diào)的事物做主語而突出了它們的地位,有利于說明事實(滕真如、譚萬成2004)。在摘要語態(tài)方面,國際標準ISO214-1976(E)主張盡可能使用主動語態(tài),這樣有助于學術寫作表達更清楚、簡潔、有力。簡而言之,主動語態(tài)表明作者要向讀者傳遞信息的人際功能,被動語態(tài)的人際功能在于引起讀者對動作承受者的關注和隱藏作者對事件的主觀態(tài)度(朱永生、嚴世清2001)。
2.2.3時態(tài)
英文摘要所用的時態(tài)一般有現(xiàn)在完成時、一般現(xiàn)在時和一般過去時(滕真如、譚萬成2004)。現(xiàn)在完成時表示某項研究或工作已經(jīng)完成,強調(diào)其影響和作用,或是這種研究或工作到撰寫論文時還在持續(xù);一般現(xiàn)在時用于描述研究目的和范圍、研究內(nèi)容、結果和結論;一般過去時用于描述論文撰寫前作者已做的工作,也可用于表示轉述已發(fā)表文獻的報道、討論和研究內(nèi)容(曾蕾、于暉2005)。Halliday(1994:115-6)指出,物質(zhì)過程的無標記時態(tài)是現(xiàn)在時中的現(xiàn)在時,其他過程的無標記時態(tài)是一般現(xiàn)在時。當物質(zhì)過程用一般現(xiàn)在時,強調(diào)的是時態(tài)的人際功能:這個過程是習慣性或反復進行的。另外在心理過程中出現(xiàn)現(xiàn)在時中的現(xiàn)在時,也與人際功能有關。金娜娜(2009)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人際功能角度指出,時態(tài)不僅是一種指示成分,表示事件發(fā)生與說話時間的客觀關系,更是表達評價意義的手段之一,一般過去時在心理過程和關系過程中起到了避免直接表態(tài)并委婉地表達著評價意義。因此,時態(tài)可以實現(xiàn)人際功能的情態(tài)意義,幫助作者達到明顯主觀或明顯客觀的效果(曾蕾、梁紅艷2012)。
2.2.4情態(tài)動詞
情態(tài)動詞是情態(tài)的一種重要的體現(xiàn)手段。Palmer(1986:62-64)認為不同的情態(tài)動詞能表達不同的情態(tài)意義。如must表示根據(jù)已知事實進行的唯一可能的判斷,will表示根據(jù)已知事實作出合理的判斷,may表示可能的判斷,表示說話人對命題的自信程度較弱。may和must表示說話人的責任和許可程度較高,can和have to表示說活人的責任或許可程度較弱。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情態(tài)動詞被視為主觀隱喻性的情態(tài)手段,可表達經(jīng)常程度、概率程度、傾向性和職責。Halliday (1994:362)按照高、中、低值將情態(tài)動詞分類如下:高值情態(tài)動詞must, ought to, need, have to, be to;中值情態(tài)動詞will, would, shall, should;低值情態(tài)動詞may, might, can, could。由此可見,情態(tài)動詞的交際功能為,表達說話人對命題或建議不同程度的觀點和態(tài)度,可以傳遞許可、能力、意愿、預測等情態(tài)意義。
簡而言之,體裁分析一般遵循以下步驟:首先應識別體裁的交際目的;然后通過辨別語步來分析語篇的宏觀體裁結構,并弄清語步是如何被組織起來實現(xiàn)交際目的的;最后通過分析以第一人稱、語態(tài)、時態(tài)和情態(tài)動詞為主的微觀結構特征,來識別體裁為實現(xiàn)交際目的而選擇的語言修辭特征,進一步揭示其交際功能(Henry & Roseberry 1998)。
3. 研究設計
3.1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對摘要語篇的宏觀結構和交際功能進行深層解釋,從宏觀體裁結構方面和微觀結構方面著手,試圖證明跨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以特定的語步結構來實現(xiàn)其特定的交際目的,通過特定的語言特征來體現(xiàn)其交際功能。具體說來,我們著重研究以下五類問題:在宏觀體裁結構方面,(1)四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在語步出現(xiàn)順序和頻率方面是否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如果差異顯著,那么成因有哪些?宏觀體裁結構是否體現(xiàn)交際的目的?在微觀結構方面,(2)每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出現(xiàn)頻率如何?第一人稱有何交際功能?(3)不同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語態(tài)使用情況如何?在不同語步中語態(tài)的選擇是否存在著顯著差異?語態(tài)有何交際功能?(4)不同學科學位論文摘要中,時態(tài)出現(xiàn)的頻率是否因學科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動詞時態(tài)的選擇是否與動詞所在的語步相關?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是什么?時態(tài)有何交際功能?(5)四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情態(tài)動詞出現(xiàn)的頻率是否因學科不同而有明顯差異?是否受到語步交際目的的影響?情態(tài)動詞有何交際功能?
3.2語料庫
本文選擇這四門學科,即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的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作為語料庫,原因是:第一,這四門學科為當前前沿學科,在各大高校中成為多數(shù)學生首選專業(yè);第二,這四門學科分別代表文科和理科;第三,以往對摘要的研究多以權威學術期刊摘要為語料,學位論文摘要、項目申請報告摘要等其他次語類還是待墾之荒,而且學位論文是中國大學生必須完成的學術寫作任務,比較貼近他們的實際學習情況;第四,通過這四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宏觀體裁結構和微觀結構特征的對比,對英文摘要寫作具有一定的參照意義,力求不同學科的摘要寫作在格式和內(nèi)容上都更趨規(guī)范和全面。
本文的研究樣本選自“ProQuest歐美博碩士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庫”(http://proquest.cnki.net)的400篇博士學位論文的摘要,論文均是近年來美國大學學科排名前十大學的博士生在2010~2014年間完成,代表了較高的專業(yè)水平。論文選取時不考慮作者的母語背景,四大學科各100篇,每篇摘要的字數(shù)一般在350~500詞之間。
3.3分析方法
3.3.1宏觀體裁結構分析
如上文所述,本文將采用引言、目的、方法、結構、結果、結論和評價七步法對上述語料庫中的每篇摘要進行結構分析,并記錄每門學科七個語步出現(xiàn)的頻率。
該七步法分別用M1-M2-M3-M4-M5-M6-M7表示(隨附例句,其中斜體部分為確定該語步的語言依據(jù))。為方便起見,每個摘要都有相應的編號,如:L1-31,它代表的是語言學學科編號為1的博士學位論文中的第31篇摘要。
M1引言語步——介紹研究領域,發(fā)現(xiàn)研究問題,解釋專業(yè)術語,指出研究意義,回顧相關研究,指出研究空白;
(1)Literature on second language L2 writing indicates that, on their own, L2 writers are not able to notice problems with the linguistic and rhetorical features of their drafts and do successful self-revision; and thatthereistheneedto facilitate self-revision in the L2 writing classroom. (L1-31)
(2)Currently, our trust in the accessibility of information over the Internet and the Web depends on benign and unbiased administration of centralized search engines.Unfortunately, a centralized search engine can be modified to filter, conceal, or censor information. (C2-33)
(3)The primary goal of bariatric surgery is to not only lose weight but also resolve comorbidities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It iscrucialto identify predictors of surgical outcomes. (M3-57)
(4)...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to examine the equity of the funding distribution systems between schools within districts intradistrict. (E4-4)
M2目的語步——表述研究思路,提出技術設想,確定研究重點,表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
(5)This studyexaminedthe second language L2 development of adult learners of Spanish at three levels of proficiency during and after a semester of instruction. (L1-43)
(6)This dissertationdescribesmethods for automatically analyzing programs to determine compatibility of software components. (C2-38)
(7)Thepurpose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potential maternal demographics and infant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breastfeeding termination after 3 months. (M3-1)
(8)This studyinvestigatedthe relationship of key issues related to capital and operating budget practices of state tax appropriations and policies at the state level(E4-38)...
M3方法語步——建立理論模型,簡述試驗過程,簡述研究方法,介紹研究材料;
(9)High-speed imaging of glottal stops uttered by five phonetically-trained English speakers was obtainedusingtrans-oral videoendoscopy. (L1-25)
(10)Wepresenta decentralized search and retrieval system, named iTrust,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C2-33)...
(11)In-dep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conductedwith a total of seven obstetricians and 19 primigravid women, all recruited from one clinic. (M3-15)
(12)A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employed(E4-51)...
M4結構語步——勾勒論文框架;
(13)Chapters2, 4,and6 are devoted to the three primary chronological layers of Sinitic vocabulary in modern Vietnamese...(L1-35)
(14)First, we examine the different issues stemming from the autonomic management of SSONs and identify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approaches. Wethenpropose an architecture to ease the management of SSONs by incorporating autonomic computing principles to make SSONs acquire self-management capabilities. (C2-4)
(15)InChapter2 the development, testing and refinement of molecular mechanics parameters for key species of the heme prosthetic group during the P450 catalytic cycle is presented. (M3-43)
(16)Thefirstchapterdevelops a dynamic model combining asset accumulation and learning to explain the parents forward-looking saving behavior(E4-76)...
M5結果語步——報告試驗結果或研究結果;
(17)The findingsshowthat the corpus-based materials aided the students in improving their knowledge of subject-specific terminology, providing an abundance of interpreting and language practice materials which can be used independently. (L1-38)
(18)Wedemonstratethat the combined adaptive algorithm is effective and robust when the membership churn is high and when there are malicious nodes in the membership. (C2-33)
(19)A migration assayshowedthat alcohol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mast cell stimulated colon cancer cell migration in vitro. (M3-70)
(20)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is studyshowthat district personnel do not normally use TCO in the budgetary process while creating budgets for technology in K-12 school for many complex reasons. (E4-80)
M6結論語步——得出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
(21)The studyconcludesthat Louisiana French phonology has stayed remarkably resilient over time(L1-2)...
(22)It isconcludedthat the deployable Gurney flap may improve autorotation characteristics if deployed only over the driving region. (C2-100)
(23)Inconclusion, these studies show that the endothelium may be a better acute target for PDT compared with tumor cells and lends more evidence in favor of vascular-targeted PDT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M3-85)
(24) The studyconcludesthatwhile corporate philanthropy in its current form may not be an effective source of sustainable financing fo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everal modifications can be made to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as a global education financing partner. (E4-42)
M7評價語步——呈現(xiàn)創(chuàng)新成果,強調(diào)應用價值,預測應用前景,強調(diào)成果意義。
(25)This work can beexpectedto yield many new insights into the way Ephrems prosody works at the deepest level.(L1-22)
(26)In the future, weplantoinvestigate techniques for monitoring service-oriented systems and assess the online negotiation possibilities for combining different services to create high performance systems. (C2-44)
(27)These findings not only provide vastclinicalimplicationsfor advanced customized vision correction methodologies for normal, pathologic and presbyopic eyes but alsovitalscientificinsightinto the neural processing of the visual system in response to the aberrated optics of the eye. (M3-89)
(28) The practicalimplicationsof this study include encouraging policy makers to enact comprehensive tax reform in South Carolina. (E4-64)
3.3.2微觀結構特征
對學位論文進行語言特征分析也是體裁分析中的一個重要部分。Nwogu (1997)認為,每個語步都能體現(xiàn)出具有相同交際功能的語言特征。那么,同一學科博士論文摘要每個語步將會呈現(xiàn)什么樣的語言特征,不同學科間又有什么差異,不同的語言特征有何理論意義將是本部分重點研究的內(nèi)容。本文選定的語言特征為:第一人稱、語態(tài)、時態(tài)、情態(tài)動詞。
第一人稱主要形式有:I, my, we, our, us (Tang & John 1999)。本文將統(tǒng)計每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第一人稱出現(xiàn)的總數(shù),每一萬字中第一人稱代詞出現(xiàn)頻率。對于摘要的語言特征,很多指導摘要寫作的文章或書籍上有著許多規(guī)定性的說法,例如寫作中要避免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等,我們希望通過本研究對其進行驗證。
語態(tài)分析主要針對動詞的主動和被動兩種形式(張道真2002:235-6)。本文將分別統(tǒng)計不同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里七個語步中出現(xiàn)的語態(tài)數(shù),主動和被動語態(tài)在各個語步中出現(xiàn)的百分比(以句子為單位)。
時態(tài)分析主要集中于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現(xiàn)在完成時、一般現(xiàn)在時和一般過去時,旨在觀察時態(tài)的選擇是否受到語步和學科的影響而產(chǎn)生變化。本文將重點分析不同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里七個語步中的各自時態(tài)數(shù),統(tǒng)計七個語步中各時態(tài)出現(xiàn)的百分比。
情態(tài)動詞分析主要針對might, would, can, may和must,旨在發(fā)現(xiàn)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是否與學科和語步相關。本文將按照不同學科,分別統(tǒng)計每篇摘要七個語步中的情態(tài)動詞數(shù),四門學科中出現(xiàn)的情態(tài)動詞總數(shù),不同學科每個語步中情態(tài)動詞出現(xiàn)的百分比等。
余建英和何旭宏(2003:311-51)認為,卡方檢驗是一種用途廣泛的計數(shù)資料的假設檢驗方法,主要檢驗兩個或多個樣本率之間差別的顯著性問題。為此,在對宏觀結構和微觀語言特征進行數(shù)字統(tǒng)計后,我們采用卡方檢驗來對四門學科進行分析對比,以檢驗摘要的結構是否因學科的不同而不同,摘要的語言特征是否因語步和學科的不同而存在顯著差異。
4. 結果與討論
4.1宏觀體裁結構分析
通過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xiàn)四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在語步出現(xiàn)順序和頻率方面均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
4.1.1語步出現(xiàn)順序
選取的400篇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語步順序出現(xiàn)(M1→M2→M3→M4→M5→M6→M7)的篇數(shù)為253篇,循環(huán)出現(xiàn)(例如: M3→M5→M3→M5)的為76篇,逆序出現(xiàn)的為71篇。
語步循環(huán)可以將復雜的實驗步驟表述得清晰明確,突出研究者需要重視的工作,明確研究成果。例如:
(29)First, ... used IL-4 and IL-13 reporter mice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a subset of lineage-negative cells called Ih2 cells that participate in type 2 immune responses in vivo. (M3)We demonstrated that Ih2 cell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at rest...(M5)...Next, we used an IL-17A reporter mouse to identify cells that participate in IL-17-associated immune responses... (M3)We demonstrated that dur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fection or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gamma-delta T cells, invariant iNKT cells, and other CD4- CD3+ cells and a smaller percentage of CD4+ T cells were marked with the reporter in vivo. (M5)
(M3→M5→M3→M5)
此外,博士論文摘要中的語步逆序大多表現(xiàn)為語步M2(目的)提前。先介紹研究目的(M2),再回顧相關研究(M1),這符合西方開門見山的思維模式。例如:
(30)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gender politics of Cesarean births in Taiwan by investigating and reinterpreting the so-called maternal requests for Cesarean sections. (M2)Since the 1990s, the Taiwanese Cesarean rates have been reported as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discourse in Taiwan exclusively attributed the high Cesarean rates to women’s demand for this techn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childbirth. (M1)
(M2→M1)
4.1.2語步出現(xiàn)頻率
使用Microsoft Excel統(tǒng)計得出各語步的出現(xiàn)頻率,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學科語步語言學(L)計算機科學(C)醫(yī)學(M)經(jīng)濟學(E)出現(xiàn)頻率(%)出現(xiàn)頻率(%)出現(xiàn)頻率(%)出現(xiàn)頻率(%)M1(引言)76785570M2(目的)9810010097M3(方法)58949186M4(結構)62362168M5(結果)45418779M6(結論)8337491M7(評價)41888116
圖1語步出現(xiàn)頻率統(tǒng)計結果
四門學科中均出現(xiàn)七個語步,語步M2(目的)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接近。計算機科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的語步M3(方法)出現(xiàn)頻率相近。計算機科學摘要中語步M6(結論)較少出現(xiàn),M7(評價)語步的出現(xiàn)頻率與語言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的語步M6(結論)的出現(xiàn)頻率接近。
經(jīng)過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xiàn)醫(yī)學摘要中出現(xiàn)的七個語步的頻率有顯著差異(χ2=25.73,df=6,p<0.001),主要是語步M4(結構)引起的,這可能是因為醫(yī)學摘要對論文結構語步不大重視。語言學(χ2=29.03,df=6,p=6.00),計算機科學(χ2=95.47,df=6,p=2.21)和經(jīng)濟學χ2=46.53,df=6,p=2.32)同一學科摘要中出現(xiàn)的七個語步的頻率沒有顯著差異(p>0.05)。
在不同學科的摘要中,語步M1(引言)的出現(xiàn)頻率有顯著差異χ2=9.27,df=3,p=0.026),這可能因為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和經(jīng)濟學比較重視介紹研究現(xiàn)狀,讓讀者了解研究的必要性,突出研究價值,而醫(yī)學因為比起介紹背景研究更重視研究目的。語步M3(方法)的出現(xiàn)頻率有顯著差異χ2=10.52,df=3,p=0.015),這可能表明計算機科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比較注重介紹研究方法,而語言學對研究方法不大重視。語步M4(結構)的出現(xiàn)頻率有顯著差異(χ2=19.63,df=3,p<0.001),這可能是因為計算機科學和醫(yī)學不太重視結構語步,語言學和經(jīng)濟學比較注重結構語步以便讓讀者更好地了解論文內(nèi)容。語步M5(結果)的出現(xiàn)頻率有顯著差異χ2=17.41,df=3,p<0.001),這可能表明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不太注重結果語步,而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比較關注結果語步以便更好地得到實際運用。
通過比較語言學和醫(yī)學的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可以看出語步M1(引言)出現(xiàn)的頻率稍有不同,這可能是因為語言學較為重視直切主題,而醫(yī)學則更注重介紹研究背景,但是卡方檢驗證實這兩個學科博士論文摘要中各個語步出現(xiàn)頻率沒有顯著差異(χ2=54.76,df=6,p=5.1826);通過比較計算機科學和醫(yī)學摘要,發(fā)現(xiàn)M5(結果)和M6(結論)的語步出現(xiàn)頻率有較大差異,這可能表明醫(yī)學重視結果和結論,而計算機因注重評價而不大重視結論,然而卡方檢驗也沒有發(fā)現(xiàn)這兩門學科在不同語步出現(xiàn)頻率有顯著差異(χ2=121.2,df=6,p=9.12011);通過比較計算機科學和經(jīng)濟學的論文摘要,發(fā)現(xiàn)兩者的M4(結構)、M6(結論)和M7(評價)語步出現(xiàn)頻率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性或許反映了這兩個學科的差別,但是卡方檢驗沒有發(fā)現(xiàn)這兩門學科在不同語步上頻率有顯著差異(χ2=142,df=6,p=3.7915);比較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論文摘要,結果發(fā)現(xiàn)語步M3(方法)、M4(結構)、M6(結論)和M7(評價)的頻率差別較大,這說明計算機科學重視研究方法和評價,語言學則重視結構和結論,然而卡方檢驗沒有發(fā)現(xiàn)這兩門學科在不同語步上的頻率有顯著差異χ2=124.5,df=6,p=1.84658);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摘要中頻率差別最大的語步是M4(結構)和M7(評價),這可能是因為經(jīng)濟學注重結構,而醫(yī)學重視評價,卡方檢驗沒有發(fā)現(xiàn)這兩門學科在不同語步上的頻率有顯著差異χ2=72.26,df=6,p=1.405)。
總體來看,四組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在宏觀結構上具有較大的相似性,突出表現(xiàn)為M2(目的)語步使用頻率非常高,表明四門學科對交際重點即研究目的的重視程度,它們的差別表現(xiàn)在其他幾個語步上。Bhatia(1993:78)認為,摘要是對一篇較長文章的“描述或事實性概括”,旨在“讓讀者準確而精煉地了解全文”,呈現(xiàn)“一個代表全文的忠實而準確的梗概”。換言之,摘要能幫助讀者快速明確了解作者的交際意圖。宏觀體裁結構方面的研究證明了摘要是以特定的語步結構實現(xiàn)其交際目的,即通過引言、目的、方法、結構、結果、結論和評價等七個語步給出足夠的信息使讀者了解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主要內(nèi)容。
4.2微觀結構特征
4.2.1第一人稱
通過統(tǒng)計,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第一人稱出現(xiàn)的頻率表1所示。
表1 四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摘要中第一人稱的出現(xiàn)頻率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首先,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均使用第一人稱代詞,“we”(56.8%)和“I”(31.42%)出現(xiàn)頻率居多。“we”被用來指代作者和讀者,以縮小彼此之間的距離;“I”強調(diào)參與研究的是一個群體(葛冬梅、楊瑞英2005)。國際標準ISO214-1976(E)要求一般采用第三人稱;若采用第一人稱,可避免語句結構繁瑣累贅,從而更易于理解。博士學位論文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第一人稱代詞可以強調(diào)并闡明作者的觀點和發(fā)現(xiàn),縮小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距離,使論文觀點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張曼2008)。同時,西方文化強調(diào)個人價值觀,這也證實了使用第一人稱的合理性。
其次,比較這四個學科,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論文中的第一人稱代詞(每一萬字中第一人稱代詞出現(xiàn)頻率約為432)和“we”(38.37%)要遠遠多于其他三個學科。這一點很可能是由于與其他三個學科相比,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論文比較抽象難懂,“建立合適的著者角色、與讀者保持一定程度的個人接觸是很有價值的寫作策略”(Hyland 2001)。因此,為了更好地讓讀者理解作者所要傳遞的信息,降低作者自己學術的貢獻,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論文頻繁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特別是人稱代詞“we”。
最后,四個學科中,語言學博士學位論文中的第一人稱代詞出現(xiàn)頻率最低(10.88%),每一萬字中第一人稱代詞出現(xiàn)頻率約為118。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論文作者深諳論文寫作規(guī)范,盡量避免在論文摘要中出現(xiàn)個人主觀觀點。
簡而言之,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居多,其中使用“we”和“I”的頻率比較高,目的在于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容易使他們之間產(chǎn)生共鳴,建立相互依賴的關系,表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人際意義,從而使摘要親切、自然、直截了當,構建作者的主體地位,使摘要具有說服力和可信度;同時強調(diào)作者的貢獻,有利于推銷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其學術地位,加強其積極性和責任心。
4.2.2語態(tài)
不同學科的語態(tài)分布如表2所示。
Dudley-Evans和John(1998)認為,學術語篇中被動語態(tài)要多于主動語態(tài),但是,我們的統(tǒng)計結果并不支持此觀點。從表2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語言學和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在七個語步中采用主動語態(tài)多于被動語態(tài);除了在M3中采用被動語態(tài)多于主動語態(tài)外,計算機科學和醫(yī)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在其他語步中主動語態(tài)的使用多于被動語態(tài)。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計算機科學和醫(yī)學這兩門學科在介紹研究方法上更強調(diào)事實的客觀性。另一方面,主動語態(tài)在結構上更簡練,表達更直接有力,可以突出動詞所表達的內(nèi)容(沈育英2001)。再者,主動語態(tài)的表達更為準確,且更易閱讀,更能明確作者的責任感。因此,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使用主動語態(tài)的頻率偏多。
其次,根據(jù)卡方分析,四門學科在不同語步中語態(tài)的選擇存在著顯著差異χ2=377.04,df=6,p<0.001),其差異主要是由第三語步引起的。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主動語態(tài)最多,語言學次之,計算機科學第三,醫(yī)學則排在第四位。因此,動詞語態(tài)的選擇不僅因學科而異,而且還會受到語步交際功能的影響。經(jīng)濟學和語言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方法”語步采用主動語態(tài)的頻率多于被動語態(tài),原因是主動語態(tài)使其結構上更簡練,表達更為直接,更好地突出動詞所表達的內(nèi)容。而計算機科學和醫(yī)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方法”語步采用被動語態(tài)的頻率多于主動語態(tài),原因是其著重于突出研究方法。
表2 不同學科語態(tài)分布
簡而言之,四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采用主動語態(tài)多于被動語態(tài),在不同語步中因為交際目的的不同,語態(tài)的選擇存在著顯著差異。被動語態(tài)有利于說明客觀事實,而主動語態(tài)有助于文字清晰、簡潔及表達有力,表明作者要向讀者傳遞信息的人際功能,為此,摘要中使用主動語態(tài)的越來越多。
4.2.3時態(tài)
不同學科的時態(tài)分布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首先,無論是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還是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書寫多采用一般現(xiàn)在時,在語步M1,M2,M3,M5中使用過去時的頻率也比較高,這是因為博士學位論文是概括并及時報道作者就當前某一學科領域的學術問題所進行的研究與討論,因此選用現(xiàn)在時進行表述,但在書寫過程中,作者認為,回顧相關研究、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報告研究結果等都是過去發(fā)生的事實,應該尊重其客觀性,因此采用一般過去時。
表3 不同學科時態(tài)分布
其次,根據(jù)卡方檢驗結果,不同學科學位論文摘要中,時態(tài)出現(xiàn)的頻率因學科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χ2=5260.67,df=66,p<0.001),同時也受到語步的影響(df=12,p<0.005)。在動詞時態(tài)方面,醫(yī)學博士學位論文的摘要與其他三個學科的摘要差別很大。在其四個語步(M2,M3,M4,M5)中,過去時的頻率最高,這可能是因為醫(yī)學博士論文摘要重視回顧以往的研究積累,說明作者強調(diào)該研究是產(chǎn)生于過去,是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內(nèi)由于某種原因驅使作者進行此項研究;在介紹論文框架M4、研究結果M5時,因為需要對當時的研究步驟和結果進行描述,所以在M4,M5中也會使用過去時。在語言學的博士論文摘要中,在介紹研究背景和報告研究結果時,使用完成時的頻率比較高。在經(jīng)濟學的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在回顧相關研究、介紹研究領域時,作者偏向于使用現(xiàn)在完成時和一般過去時。在計算機科學的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作者在介紹研究背景時采用現(xiàn)在完成時和一般過去時,報告該研究的具體操作步驟和結果時則采用一定頻率的一般過去時。其他情況下,一般現(xiàn)在時似乎是摘要作者的唯一選擇,旨在顯性地實現(xiàn)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實現(xiàn)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及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永恒性等意義。
總之,動詞時態(tài)方面的學科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此外,動詞時態(tài)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動詞所在的語步相關。一般現(xiàn)在時主要體現(xiàn)在表明研究目的、報告研究結果、得出研究結論等語步中,旨在實現(xiàn)概念功能和語篇功能(銜接、統(tǒng)一、慣例等)。一般過去時主要出現(xiàn)在回顧前期成果、描寫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等語步中,或者,考慮研究過程發(fā)生在撰寫摘要之前,更加注重時態(tài)的概念功能,也就是事件發(fā)生所涉及的經(jīng)驗時間,作者考慮了前人研究成果與自己研究的時間距離?,F(xiàn)在完成時主要用于介紹研究背景和報告研究結果等語步中,強調(diào)影響和作用。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書寫多采用一般現(xiàn)在時,一般現(xiàn)在時可以實現(xiàn)人際功能的情態(tài)意義,幫助作者達到明顯主觀或明顯客觀的效果。
4.2.4情態(tài)動詞
首先,Halliday(2000:83)認為語言除具有表達講話者的親身經(jīng)歷和內(nèi)心活動的功能外,還具有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tài)度、動機和他對事物的推斷、判斷和評價等人際功能;人際功能的情態(tài)意義主要依靠情態(tài)動詞來實現(xiàn)。從圖2可以看出,四門學科博士學位論文摘要均使用情態(tài)動詞。Palmer (1986:62-64)認為不同的情態(tài)動詞能表達不同的情態(tài)意義。楊信彰(2006)認為,學術語篇經(jīng)常使用表示可能性的低值情態(tài)動詞(can, may);would和might既可以表達研究的信度,隱藏作者個人的觀點,突出內(nèi)容的客觀真實性,又可表示禮貌,緩和語氣,從而避免武斷之嫌。
學科語步 語言學情態(tài)動詞出現(xiàn)頻率(%)計算機科學情態(tài)動詞出現(xiàn)頻率(%)醫(yī)學情態(tài)動詞出現(xiàn)頻率(%)經(jīng)濟學情態(tài)動詞出現(xiàn)頻率(%)M1(引言)14.320.920.216.4M2(目的)7.613.122.526M3(方法)0.010.30.00.0M4(結構)0.00.00.00.0M5(結果)14.916.40.466.3M6(結論)1.80.02.62.1M7(評價)63.736.753.348.6
圖2四門學科情態(tài)動詞分布圖
其次,在統(tǒng)計情態(tài)動詞時,考慮到摘要中各語步動詞總數(shù)可能會有所不同,我們把每個語步的情態(tài)動詞除以該部分的動詞總數(shù),用所得結果進行比較和分析。
如圖2所示,情態(tài)動詞在M7語步中的出現(xiàn)頻率最高,然而在M3和M4語步中幾乎沒有出現(xiàn),這是因為評價在不同程度上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涉及作者的態(tài)度,而研究方法和結構涉及較為客觀的內(nèi)容,不需要情態(tài)動詞來表達內(nèi)容的可能性或限定作者的態(tài)度。
其三,摘要中情態(tài)動詞出現(xiàn)的頻率并未因學科不同而有顯著差異χ2=68.44,df=18,p>0.05),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語步的影響。醫(yī)學摘要中的情態(tài)動詞在不同語步出現(xiàn)的頻率有顯著差異(p<0.05),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和經(jīng)濟學摘要中的情態(tài)動詞在不同語步出現(xiàn)的頻率沒有顯著差異(p>0.05)。通過卡方檢驗,結果表明:在M2語步,對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有顯著差異(p<0.05),這可能表明比起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在研究目的上更少出現(xiàn)表達研究者態(tài)度和判斷的情態(tài)動詞。在M5語步,對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有顯著差異(p<0.005),可能表明醫(yī)學在M5語步幾乎沒有使用情態(tài)動詞。在M1語步,對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沒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引言語步的目的是向讀者介紹研究現(xiàn)狀,前期相關的研究及研究的意義等,使用一些情態(tài)動詞可以實現(xiàn)這樣的交際功能。在M3語步,對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沒有顯著差異(p>0.05),表明該語步的交際功能是為了向讀者說明研究的方法、過程、材料來源或研究材料的相關細節(jié),強調(diào)動作的承受者,表達客觀性和嚴謹性,因為很少使用情態(tài)動詞。在M4語步,對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沒有顯著差異(p>0.05),可能表明該語步需要客觀地勾勒論文框架,因此不需要情態(tài)動詞。在M6語步,對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沒有顯著差異(p>0.05),可能表明結論語步是客觀地報告研究結果,因此較少使用情態(tài)動詞。在M7語步,對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沒有顯著差異(p>0.05),該語步呈現(xiàn)創(chuàng)新成果,強調(diào)應用價值,預測應用前景,因此情態(tài)動詞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
總的來說,摘要中情態(tài)動詞出現(xiàn)的頻率并未因學科不同而有明顯差異,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語步交際目的的影響,這都是由學術語篇的性質(zhì)決定的。在摘要中經(jīng)常需要闡述論文作者自己的觀點和判斷,為了反映客觀真實性,體現(xiàn)互動與磋商,表示禮貌與緩和語氣,避免給人以武斷或強加于人的印象,需要經(jīng)常使用情態(tài)動詞(can, may, might, would, must)。情態(tài)動詞體現(xiàn)了人際功能的情態(tài)意義。具體說來,情態(tài)動詞can和may表示可能性,表明作者對其觀點表現(xiàn)出不確定的態(tài)度。would和might表達研究過程和結果,語氣比較委婉,使語言表達更有安全性。must表明作者對自己提供的摘要數(shù)據(jù)負有較高的責任,反映客觀真實性。
5. 結語
本研究基于體裁分析理論,主要采用量化的分析研究方法,從宏觀結構和微觀語言特征方面對400篇語言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和經(jīng)濟學這四門學科的博士學位論文摘要進行了統(tǒng)計和分析。首先識別博士學位論文摘要體裁的交際目的,即通過引言、目的、方法、結構、結果、結論和評價七個語步給出足夠的信息使讀者了解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主要內(nèi)容;其次,通過語步來分析博士學位論文摘要語篇的宏觀結構,弄清語步如何被組織起來實現(xiàn)交際目的;再次,通過語言特征的數(shù)據(jù)來分析博士學位論文摘要體裁為實現(xiàn)其交際目的而選擇的語言特征,實現(xiàn)交際功能。也就是說,交際目的是摘要體裁的核心,本研究通過揭示摘要語篇深層交際目的來描述與解釋摘要體裁的結構和語言特征,證明了摘要是以特定的語步結構實現(xiàn)其交際目的,通過語言特征實現(xiàn)交際功能。本文豐富了對學位論文摘要的實證性研究,研究的發(fā)現(xiàn)為摘要寫作和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為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員掌握學術論文摘要的基本模式和語言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有利于增強其體裁意識。至于摘要作者的文化背景是否對摘要的語篇模式和語言特點造成影響,筆者將另文探討。
參考文獻
Bhatia, V. K. 1993.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M]. London: Longman Press.
Brett, P. 1994. A genr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section of sociology article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3(1): 47-59.
Dudley-Evans, T. & M. J. St. John. 1998.DevelopmentinESP: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iwood, N. 2003.PersonMarkers&InterpersonalMetadiscourseinAcademicWriting:AMultidisciplinaryCorpus-basedStudyofExpert&StudentTexts[D].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Halliday, M. A. 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 ed.)[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2000.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enry, A. & R. L. Roseberry. 1998. An evaluation of a genre-based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EAP/ESP writing [J].TESOLQuarterly32(1): 147-56.
Holmes, R. 1997. Genre analysi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 discussion sections in three discipline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6(4):321-37.
Hyland, K. 2001. Humble servants of the discipline? Self-men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0:207-26.
Kuo, C. 1999. The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 Role relationship in scientific journal article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8(2):121-38.
Nwogu, K. N. 1997.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6(2):119-38.
Palmer, F. 1986.MoodandModal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steguillo, S. 1999. 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8(2):139-60.
Salager-Meyer, F. 1992. A text-type and move analysis study of verb tense and modality distribution in medical English abstract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1(2): 93-113.
Salager-Meyer, F. 1994. 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3(2):149-70.
Stein, W. 1998.AGenreAnalysisoftheTESOLConferenceAbstract[D]. Oklahoma: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Swales, J. M. 1990.GenreAnalysis:Englishin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g, R. & S. John. 1999. The “I” in identity: Exploring writer identity in student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8:S23-S39.
叢麗君、趙志剛. 2011. 基于語料庫的英文海事聲明體裁分析[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79-83.
丁茂平. 2008. 中外醫(yī)學論文摘要寫作特點之比較分析[J]. 西北醫(yī)學教育(16/5):974-6.
高桂珍、杜雪玲. 2007. 基于語料庫的科技論文摘要體裁分析[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2-86.
葛冬梅、楊瑞英. 2005. 學術論文摘要的體裁分析[J]. 現(xiàn)代外語(2):138-46.
鞠玉梅. 2004. 體裁分析與英漢學術論文摘要語篇[J]. 外語教學(2):32-36.
黃國文. 2001. 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金娜娜. 2009. 時態(tài)的評價功能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8):23-26.
賴鵬、吳克蓉. 2011. 語言學英文摘要的語篇規(guī)范分析[J]. 語文學刊(2):1-3,16.
劉勝蓮. 2010. 體裁分析理論在英文摘要中的微觀應用[J]. 東華大學學報(1):32-38.
馬躍珂、牛桂玲. 2013. 中外醫(yī)學論文英文摘要的語言分析[J].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4):76-80.
秦秀白. 1997. “體裁分析”概說[J]. 外國語(6):8-15.
秦秀白. 2000. 體裁教學法述評[J]. 外語教學與研究(1):42-46.
沈育英. 2001. 科技論文英文摘要的特點及寫作[J]. 中國科技翻譯(2):20-22.
滕真如、譚萬成. 2004. 英文摘要的時態(tài)、語態(tài)問題[J]. 中國科技翻譯(1):5-7.楊信彰.2006.英語的情態(tài)手段與語篇類型[J].外語與外語教學(1):1-4.
葉瑩. 2010. 期刊論文英文摘要核心動詞研究——以醫(yī)學期刊為例[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5):35-38.
葉云屏、柳君麗. 2013. 博士學位論文摘要的跨學科語類分析對EAP教學的啟示[J]. 外語界(4):81-89.
于恩江. 2009. 醫(yī)學研究性論文英文摘要的語篇意義[J]. 經(jīng)濟研究導刊(21):218-9.
余建英、何旭宏. 200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與SPSS應用[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曾蕾. 2008. 英語學術語篇中投射動詞時態(tài)的語法隱喻[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04-8.
曾蕾、梁紅艷. 2012. 學術語篇體裁結構與時態(tài)組合模式的元功能研究[J]. 外語教學(1):30-33.
曾蕾、于暉. 2005. “投射信號”的人際意義及其等級模式之構建[J]. 外語教學(6):25-29.
張道真. 2002. 張道真英語語法[M]. 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張曼. 2008. 中外摘要中第一人稱代詞用法的對比研究[J]. 上海翻譯(2):31-36.
張玫. 2009.《科學》雜志摘要語態(tài)及第一人稱代詞使用的實證研究[J]. 上海翻譯(3):32-35.
張雯雯. 2010. 環(huán)境學科論文摘要體裁分析與綜述[J]. 西北成人教育學報(1):47-49.
趙娟、葉楓. 2013. 中外通信論文英語摘要的體裁分析[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11-14.
朱永生、嚴世清. 2001.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管新潮)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921-(2016)01-0031-11
作者簡介:俞碧芳,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外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語篇分析、翻譯理論與實踐。電子郵箱:ybfmis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