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貞,區(qū)鑑蓮,梁惠賢
?
腋動脈采血在大面積燒傷患兒中的應用
陳慕貞,區(qū)鑑蓮,梁惠賢
Application of drawing blood from axillary artery for children with large area burnChen Muzhen,Qu Jianlian,Liang Huixian(Wuzhou Red Cross Hospital,Guangxi 543002 China)
摘要:[目的]研究腋動脈采血在大面積燒傷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74例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大面積燒傷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7例,治療組采取腋動脈采血,對照組采取股動脈采血。比較兩組患兒采血成功率及采血后出現(xiàn)局部感染、血腫等不良情況發(fā)生率。[結果]治療組采血成功率(97.30%)明顯高于對照組(59.46%);對照組不良情況發(fā)生率(35.13%)明顯高于治療組(8.11%),兩組采血成功率及不良情況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大面積燒傷患兒采用腋動脈采血效果較好,安全性高,技術簡潔方便,可以減輕采血過程中的患兒疼痛。
關鍵詞:腋動脈采血;大面積燒傷;患兒
大面積燒傷是一種能造成病人極其痛苦的意外損傷,對病人身體及心理都造成極大的損害,尤其發(fā)生在患兒身上,患兒年齡小,身體機制發(fā)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不成熟,容易造成細菌的侵入及感染,造成嚴重膿毒癥的發(fā)生[1-3]。而大面積燒傷的患兒身體上大部分的部位均遭到損傷,表皮靜脈容易堵塞,因此不利于對病人進行采血,經由一般情況來看,大面積燒傷的病人中腋部不易受到損傷,且腋部血管走勢好,部分血管較粗,適合采血,減少細菌[4-5]。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09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大面積燒傷患兒74例,均符合大面積燒傷臨床診斷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7例。治療組:男20例,女17例,年齡1歲~5歲(3.1歲±0.5歲),燒傷總面積為40%~50%;對照組:男18例,女19例,年齡1歲~5歲(3.3歲±0.8歲),燒傷總面積為35%~52%。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病因、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采血方法進行采血操作前對所有患兒進行燒傷情況及可采血血管評估。為避免技術性誤差,全部病例由專人操作;為避免采血情況存在誤差,在采血后認真記錄以及核對病人采血后情況并比較兩種方法的采血情況。
1.2.1治療組采取腋動脈采血:①對腋部皮膚清潔后,家屬或助手協(xié)助患兒擺好體位;②將采血的上肢外展120°~150°,充分暴露腋窩,按動脈穿刺的消毒要求常規(guī)對穿刺部位皮膚消毒;③選用5.5號一次性靜脈輸液針接2 mL~5 mL注射器,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觸摸腋窩中腋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用食指和中指稍用力按壓,固定動脈,防止滑動,右手持針,與上臂成60°~70°,沿向心方向直刺血管,如穿刺成功動脈血會自動流出;④采血至所需的血量時拔出針頭,用無菌棉簽加指腹按壓5 min~10 min穿刺點至不出血為止,哭鬧不止者按壓時間要相對延長,勿揉,以免造成局部血腫,影響血管的再次利用。
1.2.2對照組采取股動脈采血:①患兒取仰臥位,臀部墊上燒傷棉墊或尿片,以抬高臀部,髖部外展30°~45°,在腹股溝下1 cm~2 cm處,摸到股動脈搏動,在搏動最明顯處作為穿刺點;②消毒皮膚,直徑5 cm~10 cm,再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右手持針以90°進針,見有鮮紅色血液流出,固定針栓,抽足血量;③拔針后用干棉球或小方紗壓迫穿刺點5 min~10 min,至無滲血、出血為止。
1.3療效評定標準[6]比較兩組患兒采血成功率及采血后出現(xiàn)局部感染、血腫等不良情況發(fā)生率。
2結果
2.1兩組患兒采血成功率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采血成功率比較 例(%)
2.2兩組患兒采血后不良情況發(fā)生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采血后不良情況發(fā)生情況
3討論
隨著社會快節(jié)奏的發(fā)展,許多疾病的發(fā)病率也隨之增高,其中大面積燒傷的發(fā)生率也愈來愈高,大面積燒傷會損傷患兒身體大部分組織,使身體表面淺靜脈出現(xiàn)堵塞現(xiàn)象,而且大面積燒傷的患兒每天會進行種類繁多的檢查項目,直接對患兒燒傷處進行穿刺,極容易使患兒細菌侵入,造成創(chuàng)面上的感染,而且對一處進行多次穿刺后,會使患處出現(xiàn)溶痂現(xiàn)象[7-9]。由于腋部所在的位置,多不易被燒傷,而且該處血管粗、大、直,是進行采血的較佳部位,該處結構較為簡單,可以很容易的準確定位進而進行采血穿刺,使穿刺成功率提高,直接減輕疾病對病人造成的痛苦[10-12]。除此之外,大面積燒傷的患兒凝血功能差,凝血時間較長,但腋部由于手臂下垂,可以壓迫傷口,有效止血,從而縮短因為穿刺出現(xiàn)的流血現(xiàn)象的時間[13]。股動脈血管粗大,穿刺面積大,準確率較高,也是一個可以進行采血的有利部位,但該處采血相對于腋部采血來說,容易被細菌侵入,造成患兒局部皮膚感染及血腫,由于患兒年紀小,還不能及時控制自身姿勢及行為,對股動脈采血要采取的姿勢不能很好配合,影響操作,為操作帶來困難,且患兒身體機制沒有發(fā)育完善,凝血效果偏差,穿刺出血后更不容易凝血,加上免疫功能沒有發(fā)育成熟,細菌侵入,造成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在進行采血的過程一定要認真選擇采血方法,及時控制疾病的發(fā)展,防止膿毒癥的出現(xiàn)。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采血成功率(97.30%)優(yōu)于對照組(59.46%),治療組不良情況發(fā)生率(8.11%)明顯低于對照組(35.14%)(P<0.05)。
綜上所述,大面積燒傷是一種對患兒身體、心理都造成極大傷害的疾病,所以傷后治療是相當重要的,而對于在治療中采血的過程也同樣重要,減少不良情況的出現(xiàn),緩解疾病對患兒造成的痛苦[14-15]。對大面積燒傷患兒采用腋動脈采血效果較好,安全性高,技術簡潔方便,可以減輕采血過程中患兒疼痛。
參考文獻:
[1]張鳳琴,倪小麗.新生兒兩種動脈采血部位的比較[J].臨床護理雜志,2010,9(6):75-76.
[2]Ladanyi M,Mulay S,Arseneau J,etal.Experience of combined therapy on treating cicatrical deformity caused by pediatric handbums[J].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2012,21(6):856-857.
[3]柯緒芬,湯憲鳳.動脈采血部位及穿刺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33):247-248.
[4]肖定瓊,曾定芬,胡秀容.不同動脈采集動脈血氣分析標本的臨床比較[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4):59-60.
[5]Yang M,Zhao Q,Zhao Z,etal.Repair contracture deformity of perineal scar caused by burn with extra long scapular-lateral thoracic-ilioinguinal Siamese flap[J].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10,24(6):657-660.
[6]吳云龍.改良法經上臂動脈采血血氣分析標本效果觀察[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1,36(8):865-866.
[7]陳超琳,張江平.采用血氣分析針進行橈動脈采血的體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14):215.
[8]吳丹明,周玉斌,張立魁.肱動脈穿刺術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處理[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0,25(7):526-528.
[9]李愛梅,許金英,吳小麗.小兒大面積燒傷延遲復蘇的臨床監(jiān)護及護理對策[J].海南醫(yī)學,2012,23(10):150-151.
[10]孟春明,金雪梅.ABG 動脈血氣針與塑料注射器抽取動脈血效果比較[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0,35(10):1067-1068.
[11]韓蕊,方英.不同采血時間與采血方式對心血管疾病檢驗數(shù)據(jù)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13):36-37.
[12]羅碧青.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臨床應用比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9):84-85.
[13]朱健.比較兩種采血方法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應用[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5):617-618.
[14]范英華.兩種采血方法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臨床應用比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4):204-205.
[15]楊慧芳.小兒燒傷的特點分析和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5):121-122.
(本文編輯蘇琳)
(收稿日期:2015-06-11;修回日期:2015-12-14)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3.030
文章編號:1009-6493(2016)01C-0347-02
作者簡介陳慕貞,主管護師,本科,單位:543002,梧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區(qū)鑑蓮、梁惠賢單位:543002,梧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
基金項目梧州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計劃項目,編號:[2010]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