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勝 利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建筑設計室,山西 晉城 048000)
?
現(xiàn)代建筑中中國古建筑元素的應用
王 勝 利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建筑設計室,山西 晉城 048000)
結合工作實際,探討了現(xiàn)代建筑對中國古建筑風格的借鑒運用情況,分析了當代設計在對中國古建筑文化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現(xiàn)代建筑中中國古建筑元素的應用,有利于現(xiàn)代建筑的設計。
古建筑,現(xiàn)代建筑,建筑風格,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以及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都與現(xiàn)代文明進行了有效的結合,具有了明顯的時代特性,但是,對于設計師而言,如何讓自己的藝術品在具有一定的時代特性的同時,還有著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是非常重要的?,F(xiàn)代社會各個行業(yè)都在講求效率提升和持續(xù)改善,在設計師眼中,設計更要在此基礎上精益求精,通過資源共享減少資源浪費,踐行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筑體系以其卓越的藝術工藝和精巧的布局,號稱凝固的音樂,作為建筑者,每一次設計都在挖掘著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的建筑文化精華,結合有效的經驗,標新立異,讓藝術充滿魅力,讓建筑因設計而更有溫度。
在我國,古建筑風格在市場上往往比較尷尬,原因在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現(xiàn)狀有一定的區(qū)別,現(xiàn)代住宅要求簡約大方,同時,西方的先進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融入也促使現(xiàn)代生活更加科技化、時代化,而我國傳統(tǒng)的居住建筑受封建思想影響,相對較為保守,此外,這種尷尬的原因也與建筑的材料有關系,古代建筑多以木建筑為主要結構,材料的受限往往也牽扯到工藝的受限,導致工藝存在缺陷。當然,從客觀的角度而言,這與我國各地的民俗習慣和傳統(tǒng)文化也有較大的關聯(lián)。
例如,北方因天氣寒冷,且有六朝古都,歷史上一直是比較繁榮的軍事重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相當發(fā)達,因此,像北京的四合院等建筑集群比較多,而這樣的建筑最明顯的特點是占地面積大而實用面積小。而到了南方,江南水鄉(xiāng),是典型的天井圍合院,在采光以及通風方面,都與現(xiàn)代生活的需求和節(jié)奏有明顯的不符,這些,也是導致古代建筑風格不受青睞和追捧的一大原因。但事實上,當前我國的住宅建筑以及地方建筑之所以都偏于西方化,主要原因在于富商以及開發(fā)商往往對于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沒有深入的認同,對傳統(tǒng)建筑文化沒有好感往往來源于對于傳統(tǒng)建筑的不信任,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享譽世界的原因剛好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不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當代的新建筑集群中,我們很容易就能夠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哪一座城市,其設計以及風格往往都是在模仿和復制西方的建筑文化,而沒有實地考察過中國現(xiàn)代公民的需求、行為習慣和傳統(tǒng)的民俗。
長此以往,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就有斷層的風險,而子孫后代可能無法了解和繼承到我國的建筑文化。尤其是在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城市的規(guī)劃以及方方面面都在走一條西化的道路,這也無疑有崇洋媚外的嫌疑,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而言,這絕對是一個重創(chuàng)。根據(jù)調查顯示,現(xiàn)代建筑在建筑風格西化的同時,也有著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存在,那就是,對于古建筑的抄襲,生拉硬拽地照搬,大家可以在公園以及很多公共場合看到仿古建筑,不倫不類,不中不西,這絕對不是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發(fā)揚與推陳出新,恰恰相反,筆者認為,這是對我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誤解,甚至是在與發(fā)揚傳統(tǒng)建筑風格和文化背道而馳。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象征,是一種重要的符號,在建筑群體設計中的應用,往往首先就要求設計者對于文化有深層次的認同和理解,從而才能夠促使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將自己的設計理念與深層的文化高度融合起來,促使設計作品更有文化魅力。
在地理學中,我們知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源自于地理面積遼闊,因此,自然地理地形較為豐富,這也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差異。我國地處北半球,跨亞寒帶、亞熱帶以及溫帶,這種地理環(huán)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文環(huán)境,而這些人文環(huán)境往往有特殊的民居和建筑習慣,多樣性隨即也導致了建筑理念的多樣性。最典型的就是豪爽的北方人,住房相對粗獷,不拘小節(jié),而小家碧玉的南方人則是在精益求精方面不亞于豐田的精密制造了。
傳統(tǒng)文化符號在特定環(huán)境下具有一種特性即古典復歸,呈現(xiàn)一種復古的、懷舊風格,但是,傳統(tǒng)文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不可復制性”,這也就意味著,歷史上的古建筑,只有歷史時期那原始的面貌,如今通過科技和發(fā)達的建筑水平完全可以重建,比如仿古、復古型設計——滕王閣。其設計理念更多的采用了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的元素,在思維方式上也是殊途同歸的。當今比較流行的帝王陵建筑的重建、廟宇的重建等等,這些都是一樣的,不是簡單的建筑群體的復原,比如,黃鶴樓完全采用了我國的古建筑形式,與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建筑形神俱似,但也有與之相反的即拒絕復原,最典型的就是頤和園,頤和園就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符號在建筑設計理念應用的另一方面——以創(chuàng)新為最終目的,取精華,去糟粕。用現(xiàn)代創(chuàng)新眼光指導建筑設計中的繼承程度。傳統(tǒng)文化符號確實有強制性,但也不失柔性和靈活性,從這一角度來說,對于傳統(tǒng)的繼承和開拓,還需要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創(chuàng)新,如中西合璧風格的廈門集美大學的建筑樓群,屋頂是典型的中式傳統(tǒng)風格,樓身卻是西式,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的包容與發(fā)展的典型。
從建筑材料層面看來,我國古典建筑通常采用的材料是木材,結構類型屬于木系結構,而在現(xiàn)代建筑物中,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做框架,木材在歷史的舞臺上已經逐漸退出,采用木材做建筑會給森林問題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存在著防火、防蟲病害等問題,而材料的轉變,在整體上給我國建筑帶來了轉變,采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建設,它的抗拉能力要比木質材料的強,因此,樓層也做得越來越高。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節(jié)省空間布局,而且在安全性能上得到一定的保證。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中國建筑形態(tài)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中國古建特點如上文所述,就空間層面而言,古建在平面上要求的是圍合,即房屋圍繞院子方式。在布局上通常以房屋,垣等圍合成院落,將院作為中心。而現(xiàn)代建筑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主要以樓房為主形成一種功能齊全的小區(qū),樓與樓之間實現(xiàn)綠化建設,總而言之,中國建筑由平面向著豎向方向發(fā)展。早期,由民國政府提出的“中國固有式”建筑,具體而言它是指運用西方建筑技術手段,同時又具有中國古代官式建筑的某些形式特征與視覺效果的中國近代建筑,該階段,建筑師提出的“依據(jù)舊式,采取新法”,也就是在思想上還是采用傳統(tǒng)式的設計思想,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采用的材料與技術踏出新的一步,可以說,在西方文化的作用下,建筑師的思想得到了轉變。
“民族形式”建筑由于處于時代特殊背景,就導致在該階段中的建筑設計思想存在著一定的政治性,但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際上的形式以及不穩(wěn)定等多重因素會影響著建筑師的思想,并且在思想的不斷深入下,出現(xiàn)了以宮殿形式的房屋將民族形式建筑體現(xiàn)出來。
設計師在摒棄木式建筑的基礎上,有效的將古代式的屋頂架結合在水泥結合體上,從而突出“民族”特色,逐漸向著縱變的方向發(fā)展。在現(xiàn)代建筑中,一些人提出房屋做到3層不算是中式建筑了,這種思想在實踐過程中,嚴重的制約了中式建筑的發(fā)展,而一些建筑項目中將中式建筑的精華,在高層設計、小高層設計中應用,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市場效果。中西建筑的空間格局主要不同點在庭院上,西方以起居室作為核心,對其他功能進行布置,而中國的核心在于院子,所有的生活場景都是在院子中建立。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做好院子以及房子布局關系,也就能凸顯出中式建筑的精髓。
中國古建設計與現(xiàn)代的融合過程中,還是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從傳統(tǒng)、民族文化等領域吸取養(yǎng)分,同時又能夠查閱國外經驗,從而凸顯出建筑的意境,將屬于中國文化建筑的文化尋找出來。
[1] 王小霞.淺談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理念[J].建筑知識,2016(4):78.
[2] 李依平.淺析中國元素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門窗,2016(8):9.
[3] 呂瑞英.關于傳統(tǒng)建筑裝飾元素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價值探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6(8):17.
Applic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Wang Shengli
(ShanxiJinchengZezhouBuildingDesignOffice,Jincheng048000,China)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paper explores referring and application condi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in modern architecture, analyzes modern design problems existing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which will be good for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cient architecture, mod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
1009-6825(2016)28-0009-02
2016-07-27
王勝利(1966- ),男,工程師
TU-8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