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075-01
中小學開設語文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能力和語文學習方式的融合。作為小學語文來講,大膽的創(chuàng)新,給學生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間,引導他們不斷地探索和發(fā)現(xiàn),啟迪他們的心智,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為了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學到一定的學習方法,運用于課外,進而受益終身,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結(jié)合教材相關特點,有目的性地開展單元整組教學。單元整組教學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拓寬學習運用的相關領域,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開放式教學,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融會貫通,不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提高他們的領悟和感受能力,為他們的長遠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單元整組教學的內(nèi)涵
單元整組教學,具體起源于十九世紀末西方國家推行的新教育運動,它主要認為,包括小學語文在內(nèi)的學習內(nèi)容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人為地將教材分成一篇一篇的課文事實上是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語文能力的發(fā)展的。二十世紀初期,"單元整組教學"的方式傳入中國,當時著名的學者梁啟超就認為教學過程中"不能篇篇文章講,須一組一組地講"。要想使學生合理地掌握知識,就必須按照具體的教材內(nèi)容,將聯(lián)系緊密或者有所相同的教學內(nèi)容組織在一起,作為一個教學單元。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分清重點,有的需要精讀細講,有的則只需要略讀就可。
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改變語文教學過程中不符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對大單元整體的感知來了解教學內(nèi)容的大概框架,其后要深入具體的章節(jié)進行體驗,最后要將所有的體驗融合起來進行整體性的感悟。
2.單元整組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進入新世紀以來,單元整組教學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但總體來講,它是在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單元整組教學的過程必須以學生作為主體,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以啟發(fā)學生的心智為動力,以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能力為最終的目標。其次,在進行單元整組教學的過程中,學習的課程安排、學習方式以及學習地點都是可以改變的,教師也應該轉(zhuǎn)換思路,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改變自身的評價體系,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最后,要最大化尊重學生的自我意愿和主體地位,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年齡層次以及認知水平施教。
在進行具體的單元整組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因為缺乏對其主旨的良好把握,出現(xiàn)了很多的誤區(qū)。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原因所在,采取多種方式改變不好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的不斷發(fā)展。
3.單元整體感知
3.1 以單元開頭的"導語"為切入點。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初步了解本單元所有的學習內(nèi)容,感知單元主題的情感意識,增強求知欲。教師趁機指導搜集相關資料并制成資料卡,為單篇課文的學習做好準備。如四年級下冊第一組"走遍千山萬水",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可以是自己旅游或搜集到的名山大川的門票、地圖、照片等,喚起回憶并加深景物印象。學生再根據(jù)單元導語的指向和自己的興趣制定單元學習目標。
3.2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自己感興趣的課文,邊讀邊思考:怎樣把自己感興趣的文章介紹給大家,讓學生產(chǎn)生讀其他課文的欲望,引導學生說出讀書的收獲。
3.3 注重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加強課堂內(nèi)外的銜接。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一組單元主題是"大自然的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進而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與習作打好基礎。
4.單元部分感悟
在單元部分感悟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要引導學生自己感受、領悟事物與文章的個性。讓學生在賞析與研讀、整合與比較中積累個性語言,領悟表達規(guī)律,并能靈活運用。
4.1 體悟個性化語言,透視個性化事物。體悟個性化語言,是讓學生在讀文中深層地叩擊詞句,體悟作者心境,鑒賞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例如:"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是《草原》一課的點題之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可用提問的方式直點主題:"蒙漢情深"的"深"體現(xiàn)在哪里?"天涯碧草話斜陽"又是怎樣的景象?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深化文意,體會到作者寫作意圖所在。
4.2 “整合——對比”式閱讀,感悟表達規(guī)律。單元整組教學是在單元整體的高度上,刪繁就簡,把一單元讀薄,體悟最精妙的語言,體悟最有價值的語言規(guī)律,以求達到教學的簡單化、藝術化、精良化與高效化。教師要幫助學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見微知著。在學生的體驗與感知、課內(nèi)與課外的文章間,以整體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資源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學會比較、鑒賞、積累與運用。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二組單元主題"永遠的童年"就編排了《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三首古詩詞,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在學習課文時,可以把三首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nèi)容中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環(huán)境的各異,在比較中感悟,在感悟中吟誦,領會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4.3 巧妙處理精、略讀課文。對于精讀課文,我們要在整體感知內(nèi)容的基礎上,凸顯語言文字的學習,把重點放在對語言的理解、感悟與表達上。課堂上要留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以學生感知時的興趣點與疑惑點為切入口,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這樣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對于略讀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閱讀提示"自行閱讀,也可以依學生的個性組織交流,讓學生就自己最感興趣、感受最深或是最有困惑的一點進行交流。在相對寬松、自由的交流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讀讀疑點、再品品趣點等。
5.提升學生生活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三個維度",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然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教學的基礎,其貫徹與落實"以人為本"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教學的過程和方法來實現(xiàn)最終的知識與能力的目標。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為例,設計"精彩生活"為文化單元整組主題,依舊進行教材資源內(nèi)容的單元整組教學設計,通過《我們的民族小學》《爬天都峰》《金色的草地》《愧鄉(xiāng)的孩子》四篇文章,讓學生懂得小學生學校學習的快樂、各族之間的友愛與團結(jié)、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悟、樹立起勤勞的品質(zhì)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當然,在進行識字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其情感交流氛圍的形成,首先開展"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科學化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分成四組輪流朗讀四篇文章,重點圍繞《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兩篇精讀課文進行教學,教師盡量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師:每個小組,將生字按照構(gòu)字結(jié)構(gòu)分類。此法,一方面強化了學生對于新字以及語言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強了小組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以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為例:耍、裝、些、蒼、奮、勇、雀、舞、察等。
6.教學反思
要提高小學語文文化單元整組教學的效率,其核心在于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的開展,其引導在于教師對于各單元整組教學的反思。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總結(jié)、分析、對比與探究,形成一套自我評價性的教學反思。比如,《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學過程中,結(jié)合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其閱讀鏈接《悼念瑪麗?居里》,其文學意境較為深刻,使小學生無法與《跨越百年的美麗》形成直觀性聯(lián)系,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反思,筆者采用另引文本閱讀《三克鐳》來取代,更好地促進小學語文文化單元整組教學的目標,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進而提升其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