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028-02
高效的小組活動教學一定是自主學習,但我們不能認為,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簡單的討論,就會出現合作效應。對學生而言,活動化教學是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相對的是個體、獨立的學習,是一種學習的組織形式。綜觀活動化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它不應該是課堂教學的點綴,而是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學習方式。
為避免實踐中的活動化教學流于形式,使有限的教學時間真正發(fā)揮活動化教學的優(yōu)勢,在實施活動化教學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精心選擇有吸引力的、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經驗的活動主題是成功實施活動化教學的前提
活動課教學依托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立足于課堂教學又延伸課堂之外,面向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增長學生的實際體驗和實踐能力。因此,活動主題的選擇與確定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經驗、貼近社會現實,對學生要有吸引力;活動過程的實施要借助具體的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活動成果的總結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個體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生存的環(huán)境和社會現實來總結、反思,獲得實際的體驗,深化認識。
例如八年級第三課:學會體會父母的辛勞教學中,我讓學生扮演父母,夸獎自己的孩子。在課堂上我給學生三分鐘時間準備,學生三組六人上臺表演時,有的夸獎自己孩子學習優(yōu)秀孝順懂事、有的夸獎自己孩子多才多藝……在學生的歡聲笑語中,學生體會到了家長在用不同的方式為學生操心、操勞,萌生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在講授學會尊重體諒父母內容時,我創(chuàng)設了"媽媽下班回來"的情境,讓學生即興表演:有問候媽媽的,有給媽媽拿拖鞋拎包的,有立即搬椅子請媽媽坐的,有給媽媽端杯敬茶的……教師還可以設計"媽媽生病"等情境讓學生演示,這些內容雖然課文中沒有,但在學生演、評的過程中,加上教師適時點撥、激勵,進而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學會了孝敬父母的一些正確做法。使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現實世界貼近,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背景相符。
2.組建各具特色的合作型學習小組是實施活動化教學的基本條件
怎樣組建合理有效的學習型小組,我認為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2.1 合作小組的人數一般是4-6人,這樣為小組成員之間能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
2.2 充分地考慮到各組成員之間的性別、學習成績、實踐能力、性格、脾氣等差異。在這樣的小組中,因為學習能力上有上、中、下各層學生,在學習時可以互補,性別上男女比例同等,也可以在學習的細節(jié)中進行互補。就全班而言,組與組之間競爭的基礎是平等的。
2.3 合作小組的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分工時充分考慮各成員的性格、能力等進行不同的分工,如:字寫得好又快的當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成員在討論中所發(fā)表的觀點;自制能力強的當紀律維持員--負責在小組在學習討論時發(fā)出過大的聲音或討論與主題無關的內容時予于及時的控制;膽子大、聲音哄亮的當發(fā)言員--負責向全班同學表達小組的主要結論和答案。這樣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承擔著互補且有內在關聯(lián)的角色,促使他們必須積極角色互賴才能取得成功。這些角色的分配對于高質量的合作學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分工也不是固定的,要允許他們在不斷的學習與嘗試中可以調整各項工作的承擔者,這樣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教師有必要對活動化教學的過程適時監(jiān)控和介入
活動化教學是新生事物,是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這一新的教學策略對教師的要求是較高的,其操作的難度也較大。教師如果不做好教學任務的具體化,在學習過程中不加以監(jiān)控和介入,很難保證活動化教學的成功?;顒踊虒W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這并不等于不要教師的指導。
3.1 監(jiān)控和介入活動化教學的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的主要工作有:①老師向學生交代活動名稱、目的,發(fā)動學生全員參與設計整個活動,然后再收集各項設計方案,綜合、篩選,發(fā)動學生討論,確定最佳方案;②根據活動方案、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明確每個人在活動中所充當的角色,擔任的活動任務,確定主持人、活動骨干、小老師,進行培訓;③布置場地,準備活動所需要的各種東西等。同時,教師也不要越俎代庖,盡量讓小組成員自己去解決活動化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3.2 監(jiān)控和介入活動化教學的活動階段。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有兩種方式參與活動過程:
①"師生互動"式。這是指教師直接參與學生的各活動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實施提示、點撥、示范、扶助,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使學生能"跳起來摘到果子",培養(yǎng)其主動性。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人教版)第七課《追尋高雅生活》后,組織一次班級討論會,就追尋高雅生活的重要性,交流各自的體驗。由于學生初次接觸活動課,難度較大,教師必須積極介入,指導學生查資料,寫認識,增強學生完成活動的信心,保證活動順利、有效地完成。
②"學生互動"式。這是指在教師間接參與下,以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為主,共同完成活動任務的方式。例如:學習了九年級思想品德(人教版)《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一課內容后,組織學生分組去調查、訪談,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本地經濟建設和發(fā)展的重大成就。每一組同學分工明確,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有的設計調查方案,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拍攝照片,然后共同討論所收集的信息,博采眾長,最后分小組進行全班交流。
教師對活動化教學過程的適時監(jiān)控和介入,既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提高活動化教學的實效性。
3.3 和學生共同進行反思與評價活動化教學的過程和結果--監(jiān)控和介入活動結果與活動評價。為了激發(fā)學生參與小組活動化教學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學生持續(xù)學習的一個主動力,教師切忌只用簡單的"好"與"一般"的結論來評價學生,而應將個人能力、態(tài)度與小組成果之間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對活動的評價要做到及時評價、過程評價、總結評價和點評相結合,應以突出學生的體驗和感受為重點,從而深化思品活動教學的人文性特點。
實踐證明,在小組活動教學中,學生是信息加工、情感體驗的主體,而不再是知識與原理被動的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是在"主動"中學習,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索"中發(fā)展,這是把"結論"轉化為"過程"的一種有效學習方式。同時,小組活動教學也不要拘泥于一定的形式,或固定的模式。小組活動教學究竟要采用何種形式,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為新課程的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