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鈺
摘要: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評價中,通過學生對游戲的自主選擇,使學生的自我評價從模糊認知轉向清醒自知;通過學生對游戲的自主研發(fā),使教學評價從追求精細轉向框架下的浪漫;通過同伴互玩游戲,使組內互評由顯性接受轉向隱性感受;通過項目合格證書,使終結評價由教師質性評價轉向系統(tǒng)自動生成。微型游戲項目教學評價突破既有教學評價主體、形式、標準等的束縛,實現(xiàn)了教學評價的意義轉向,不斷趨近教學評價的無形之境。
關鍵詞:微型游戲項目;教學評價;無形;隱性;自主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1C-0011-04
不同的教學評價取向決定了不同的教學實施,不同的評價實施決定了不同的教學和評價效度。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是指以微型項目為載體,微型游戲為主形式,通過游戲項目化、項目游戲化,學生在玩游戲中完成項目學習的教學樣式。微型游戲項目教學評價不拘常形、不泥常態(tài)、不唯標準、不求精準,“道是有形卻無形”“道是有心卻無心”,不斷追尋教學評價的無形之境。
一、自主選擇:從模糊認知轉向清醒自知
評價首要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而不只是讓教師正確地認識學生。如果評價只是幫助教師正確地認識學生,達到所謂“知人者智”,評價充其量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一個工具和手段而已,如果評價能使學生達到“自知者明”,評價就不再只是教師教學的工具和手段,而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依附,成為與學生學習如影隨形的“伴侶”和“參謀”,進而有效地助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縱觀當下的課堂教學評價,評價的主導權在教師,教師決定著什么時候評價,評價什么,并對評價結果有最終的解釋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基本沒有發(fā)言權,即便有發(fā)言權,其聲音也是非常“微弱”的,評價成了教師判斷學生學習狀況的工具,成了教師給學生貼“標簽”的依據(jù),學生只能適應教師的評價方式,只能尊重和承認教師的評價結果。
如何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不再做自己的“陌生人”,當前有一種較為流行的評價方式——學生自評,這種學生自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等級評價,即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成效劃分為若干等第,如優(yōu)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讓學生自主判斷并選擇,此為質性評價;二是量化評價,教師將相關的評價內容編入評價量表,每一項內容都折算成分數(shù),有的教師對分數(shù)進行了細化,有的只是確定一個分值范圍,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照打分;三是教師請學生談學習的收獲和體會,并給自己一個總的評價。這種學生自評無一例外都是在給定的框架下完成的,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意志,雖說是自評,其實仍是教師評價,學生是不可能做到“自知之明”的。
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中,并沒有專門的自我評價環(huán)節(jié),也沒有顯性的自我評價形式,但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評價卻又事實存在著,“天空不曾留下鳥的痕跡,但鳥已經(jīng)飛過”,這種自我評價已經(jīng)如空氣般沁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例如,微型游戲項目教學首要的就是師生協(xié)商確定微型游戲項目的主題,每一主題又包含若干個不同梯度的游戲,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實際選擇不同類型和難度的游戲進行學習,也可以自主研發(fā)相應的游戲項目,學生的游戲選擇是完全自主的。如何讓學生在游戲選擇時避免盲目和盲從,做到認識自我、量力而行,我們沒有限制學生的選擇,也沒有糾正學生的選擇,更沒有代替學生的選擇,而是給予學生選擇以足夠的尊重,通過與學生一起制定相應的“游戲規(guī)則”,賦予學生有選擇、有規(guī)則的自由。如在一個周期內(比如一學期)學生5次不能順利完成游戲,就對學生選擇的游戲難度系數(shù)進行相應的限制,讓學生為自己的“不清醒”付出“代價”,這樣就可確保學生在幾次“碰撞”后能做到“認識自我”,做到理性而理智的選擇,不再一味地追求游戲的難度,從而實現(xiàn)了游戲教學的自動分層,滿足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同時也點燃了學生自我發(fā)展的火種,激活了“深埋”于學生內心的潛意識。
最好的評價量表其實是學生內心的自我對照,教師不妨從對學生的評價中“退卻”,把學生自評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自己,不需刻意,不留痕跡。如果在評價中教師還需要有所作為,那就是協(xié)商出一個“邊界”或“規(guī)則”,使學生的自評真正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二、自主研發(fā):從精細評價轉向框架浪漫
評價不僅在于使學生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更在于使學生能理性地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從而激起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巨大潛能?!叭说臐撃苋绲V產(chǎn)一樣埋藏很深”,真正好的教學不是尋求填滿學生的腦袋而是設法開發(fā)學生的大腦。當前的課堂教學評價似乎陷入了一種慣性思維,評價的科學性窄化為評價的精細化、數(shù)字化,在一條一條評價標準、一方一方評價主體、一維一維評價內容的基本構思下,評價要囊括所有的知識、技能點,包括所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評價要包括所有的課堂元素,教師、學生、小組,有的甚至包括家長、企業(yè)和社會;評價要實現(xiàn)全時、全程,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如此,就賦予課堂評價“不可承受之重”,課堂評價就成了“透視”“核磁共振”,力圖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出“全息”評價。
當前教學評價的這種精致化取向清晰地詮釋著“讓評價看得見”的核心思維,這也是“讓學習看得見”教學思維的必然要求,以此滿足教師和學生教學效果的顯性要求。毋庸置疑,評價的客觀性要求顯性而精準的教學評價,但每個教育人都明白,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全是顯性的,甚至更多的是隱性、默會的,是“看不見”的,是不可以精確評價的,如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能顯性評價的內容往往并不一定能最終“剩下”,而這種“看不見”的效果往往是教學最可能“剩下”的,教學評價應促使教學“剩下”更多的東西,而不應孤立、狹隘地滿足于顯性的“收獲”。
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中,教師雖然提供了若干游戲項目供學生選擇,賦予學生“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學生在游戲開發(fā)過程中,并不拘泥于給定的游戲項目,而是按照師生所約定的游戲規(guī)則自行開發(fā),這一游戲規(guī)則就是限定游戲項目必須包含的基本知識、技能點,借以確定游戲的“邊界”。常言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學生雖然沒有跳出游戲的“邊界”,但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開發(fā)屬于自己的游戲,如此,學習就不再是傳統(tǒng)的“照著做”,也不是常見的“做中學”,而是一種“玩中學”“研中學”,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在這種學習體驗中,似乎并沒有看到評價的“影子”,既無評價量表也無評價形式,然而每個學生的游戲開發(fā)均基于對自己學力的檢視,他們與其說是在開發(fā)游戲,不如說在開發(fā)自身,這就需要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使開發(fā)出的游戲恰如其分地體現(xiàn)自己的學力和水平,因此每個游戲的背后其實滲透著每個學生的學力評價。endprint
好的評價就在于悄無聲息地持續(xù)促發(fā)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將評價內化為學生隨時隨地的自我判斷、自我激勵、自我挖掘。形式只有承載內容,才會顯現(xiàn)出威力,但“過度簡化的形式難以承載厚重的內容”,而當形式與內容融為一體時,其顯現(xiàn)的威力往往會超出我們的想象,教學評價亦如此。
三、同伴競游:從顯性接受轉向隱性感受
長期以來,教師始終是教學評價的實施者和仲裁者,肩負著制定標準、實施評價、結果運用的神圣職責。實現(xiàn)教學評價的主體由教師向學生的根本性轉變,并不是要弱化課堂評價,也不是要刻意地“剝奪”教師的評價權,只是將教師在教學評價上的“親歷親為”轉化為學生間的自覺行為。教師最為主要的職責是設計評價而不是操縱評價,是評價設計者而不是實施者,是評價觀察者而不是評判者。只有不拘泥于評價的形態(tài)與過程,不束縛于評價的標準和結果,切實把評價的主體還給學生,促成教學評價的轉向、轉型;只有作為“當局者”的學生不再迷迷糊糊、含混不清,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時,才能保證評價的入理、入心,作為“旁觀者”的教師則享樂“難得糊涂”帶來的逍遙和愜意。
這種教學評價的轉向與轉型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既要讓學生在各種課堂體驗中做到“自知”,又要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合作中做到“他知”,既要冷眼看自己,也要睜眼看他人,既充當評價的“當局者”也充當評價的“旁觀者”,而“旁觀者”的角色往往能進一步促成“自知”,每個人正是在自己與他人的比較中看清自己。其實,我們沒有必要賦予教學評價如此大的“職責”,使評價“不能承受之重”,評價完全可以在輕松、隱性的情況下展開,而評價在并不賦予“厚望”時,反而可能獲得“厚望”。同伴互評是當前教學評價的重要形式,但當前中職課堂存在的同伴互評(小組互評)卻難以擺脫“形式大于內容”的藩籬,充斥著“人情”評價、“面子”評價,評價失去了科學性、有效性。因為當評價“赤祼祼”地存在于同伴之間時,感性往往會代替理性,評價就會“走樣”,就會“失焦”,就會失去本該具有的意義。
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中,有一個“游戲互玩”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生在初步完成自己的游戲作品后,交替互玩——“你玩我開發(fā)、設計的游戲,我玩你開發(fā)、設計的游戲”,這不僅是活躍課堂氣氛的需要,更是學生“睜眼看同伴”的需要,通過“游戲互玩”可以悄然實現(xiàn)如下意圖:首先看清別人。每個學生的游戲開發(fā)與設計都不盡相同,都有各自的可圈可點之處,“游戲互玩”有助于以欣賞的眼光發(fā)現(xiàn)同伴的閃光點,從而使每個人的學習更為自信;其次看清自己。在同伴互玩時,感受同伴游戲的開發(fā)與設計,從而自覺不自覺地與自己開發(fā)、設計的游戲相對照,從而更為理性地看清自己;再次改進自己。在與他人游戲的對照中,從他人的游戲開發(fā)與設計中獲取靈感,取長補短,改進自己的游戲?!叭耸窃诒容^中長大的”。這種“游戲互玩”,課堂表面上熱熱鬧鬧,絲毫感覺不到評價的存在,其實評價像空氣一樣,存在于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大家在嬉笑中、在玩樂中、在不經(jīng)意間感受著“互玩”帶來的“震撼”,正是這種感覺不到卻又事實存在的心靈感受達到了傳統(tǒng)意義上“同伴互評”的目的。
評價應該是自覺的、自由的而不是刻意的、強制的?!盁o形”其實是相對的,“道是無形卻有形”,只不過這種課堂評價之“形”雖然顯性地存在于教師的設計中,包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卻隱性地存在于學生的心中,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
四、自動評定:從主觀局限轉向客觀生成
評價應以激勵為主要價值取向,即通過評價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涌動,真正好的教學評價就在于能持續(xù)地促發(fā)學生的思維。評價的激勵取向并不否認評價的其他功能,鑒定、導向、診斷、調節(jié)、監(jiān)督、教育等并非是教學評價的附屬功能,而是教學評價的應有之義。尤其是一個項目完成后,如何認定、判斷評價對象合格與否、優(yōu)劣程度、水平高低等,讓學生對整個項目的學習形成直觀的、整體的感知依然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這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急功近利”的需求,也是充分發(fā)揮評價激勵功能的要求,通過這種評價讓學生明白我究竟學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不足,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努力,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終結性評價。
通常的終結性評價,教師往往是評價的主體,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評價標準給出學生的評價等級。在項目教學中,教師往往根據(jù)每個項目的知識與技能要點、結合學生項目完成的質量來評判學生的學習。這種評價存在一個明顯的弊端:在當前的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教師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都做到“明察秋毫”,教學評價的“倉促性”也使評價無法做到準確、及時,有的教師甚至會自覺不自覺地用“有色眼”和既有思維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從而使評價面臨“失范”的風險。如何擺脫完全依賴教師實施的終結性評價,使教師不再是單一的評判者,不再是單一的評價主體,讓教師從評價中退卻,同時又避免學生在終結性評價中可能存在的盲目性、非理性,需要對現(xiàn)行的教學評價作必要的變革,需要探索出新型的教學評價方式,使評價更趨平和與自然。
微型游戲項目教學采用獨特的項目合格證書的評價方式,所謂項目合格證書就是學生在順利完成一個項目的學習后,經(jīng)考核合格,由學校頒發(fā)給學生相應的合格證書。在很多情況下,這種項目合格證書是系統(tǒng)自動生成的,而不是人為操縱的,系統(tǒng)根據(jù)每個人的項目選擇、項目的難易程度、項目完成的質量等自動生成。在研發(fā)項目合格證書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優(yōu)化合格證書的元素,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樣式,這種樣式大致包括如下內容:第一,學生自主選擇的項目名稱(含學分),每個人選擇的項目不同,所獲得的項目合格證書的名稱也不同。第二,項目知識負載,說明本項目所包含的主要知識與技能。第三,項目難度系數(shù),由于課堂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項目,每一項目的難度系數(shù)不同,通過設定難度系數(shù),可以調動不同學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四,完成質量,每個項目都提供了優(yōu)秀、良好、合格三個等級,系統(tǒng)可根據(jù)學生的完成質量和完成速度綜合評定。這種評價方式雖然留下了評價的“痕跡”,似乎是有形的、顯性的,但這種“痕跡”是自動生成,是客觀的,沒有任何“雕琢”的痕跡,每個學生通過項目學習都能獲得屬于自己的項目合格證書。
讓學生玩有所獲,這一收獲不僅包括學生享受游戲學習的過程,雖然這種玩并不完全單純,更為主要的是在“玩中學”后獲得顯性的收獲。項目合格證書是顯性的,但評價的過程是隱性的、生成的,是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隱性的評價過程促成了評價的顯性表達。寓內容于過程中,寓結果于過程中,結果是過程最真實的反應,這正是微型游戲項目教學評價的基本訴求。
“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是中國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這一哲學思想深刻地詮釋著一個道理:最高層次的隱逸是喧囂和繁華中的寧靜,而最高層次的寧靜是心靈深處的獨善其身。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評價中,讓學生從熱鬧、刺激的游戲玩樂中獲得心靈的寧靜、大腦的清醒,享樂而不沉湎游戲過程,收獲而不虛化游戲結果,突破既有教學評價主體、形式、標準等的束縛,不斷趨近教學評價“大隱隱于朝”的無形之境。
(責任編輯:夏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