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綱, 胡 凱
(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長沙 410000)
高校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三維審視*
趙本綱, 胡凱
(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長沙 410000)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從三個層面以全新的維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集中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社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公民個人價值觀。把握核心價值觀的新內涵,緊抓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維度,切實把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與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相統(tǒng)一,方能進一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并將其轉化為大學生的根本價值取向和自覺追求。
關鍵詞:十八大; 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國家價值觀; 社會價值觀; 個人價值觀; 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出的價值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從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24個字不僅從最深層次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也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維度,把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與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統(tǒng)一起來。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前提
一個國家為了什么而奮斗?把人民利益當作什么?如何平衡國家意志與人民公共意志的沖突?這些問題都需要國家在其價值觀體系當中進行合理的構架與安排,“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價值觀。國家價值觀直接影響公民價值觀,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來看,有什么樣的國家價值觀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大學生價值觀: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它的青年大學生必然崇尚公平正義,追求自由、民主、誠信、法治。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前提。
1. “富強”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國家發(fā)展的價值追求
國家的價值目標包括國家的終極價值和非終極價值,二者之間的界線不一定很清楚,前者一般包括正義、和平、秩序等,后者則包括民主、平等、富強、效率等。在不同的國家里,這兩種類型的價值目標及其內容是各不相同的。對中國這樣一個發(fā)展中國家而言,“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國強民富”是第一要務,它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更是社會主義社會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優(yōu)勢的集中體現(xiàn)?!吧鐣髁x核心價值觀是對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繼承與超越,是對人類文明共同成果的借鑒和汲取?!盵1]“富強”的國家價值觀是一種進步的價值認知和科學的意識形態(tài),與“發(fā)展”形影不離。以“發(fā)展”為主線,以“富強”為根本,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中國家價值追求的首要目標。顯而易見,經濟上的落后即是物質文明的匱乏;經濟上強大,才能在價值引導上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盵2]31-32國強民富已經成為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下實現(xiàn)“共同富?!?,區(qū)別于資本主義制度,體現(xiàn)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核心價值范疇。
2. “民主”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國家權力歸屬的根本要求
從哲學的視角來看,民主源于人的主體性生成和發(fā)展的需要,是人對自身的自主性、自由的類本質的價值訴求和積極確認。近代以來,民主已經成為中西方不懈的政治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主與西方國家的民主有本質的區(qū)別,它從國家價值觀的維度確定了社會主義民主的中國特色。民主政體的基本特征是政權歸全體公民所有,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主明確表明自己的界限:是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民主,“主權屬于多數”,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民主類概念的進一步闡述。黨的十八大強調:“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發(fā)展道路,為實現(xiàn)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盵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主是民主價值觀的普遍性、理想性、目標性、框架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價值觀的特殊性、多樣性、具體性和實踐性的高度概括。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權為民賦、權為民用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民主正是在其理想與價值允許它存在的范圍內真正實現(xiàn)其主權歸屬的先導性價值,即社會最廣泛的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并通過法律規(guī)范外化為政治制度保障而成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要求。
3. “文明”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關于國家進步的核心理念
一個社會越是政治開明、經濟發(fā)達、文化進步、社會和諧、環(huán)境友好,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國家就越進步。社會主義文明是五位一體的整體,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huán)境五大層面,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的有機結合,是實現(xiàn)社會進步的社會形態(tà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文明價值觀是與落后的精神文化相對應的特定意義上的價值觀,其目標是傳承、發(fā)展最先進的文化,全面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于指導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動力、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只有謹守“文明”這一國家價值觀,追求社會進步和時代發(fā)展趨勢相一致的國家,才有可能代表最先進的文化發(fā)展方向,總攬國內外大局,給國內的人民帶來幸福,給國際社會帶來和平。
4. “和諧”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諧”從國家價值觀的角度,將其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目標實現(xiàn)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經濟體制本身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和諧、多元發(fā)展?!昂椭C”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人類基本的價值追求。和諧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在解決個體與整體的關系問題時,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斷揚棄,在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態(tài)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中保持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教育就是要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反映廣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堅持把“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改革開放、民主法制、穩(wěn)定和諧、黨的領導”作為人們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等關系時的基本準則,為民族復興、共同建設和諧社會提供社會條件。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升華
社會價值觀的核心是反映主體價值追求的社會理想或目標?!白杂?、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觀內容的提煉與升華,為當代大學生在理想追求、精神激勵、道德培育等不同層面的成長奠定了新的時代基礎,為大學生建設中國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泉。
1. “自由”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個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需求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史就是不斷追求自身發(fā)展的歷史。實現(xiàn)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既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非常重視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自由發(fā)展是人的超越性及人所獲得的解放程度,全面發(fā)展是人的豐富性及人所獲得的解放廣度。從社會價值觀所代表的群體來看,高校大學生是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他們既是價值觀教育的主體,又是價值觀教育的客體。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尊重大學生的個性自由,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方能實現(xiàn)“四有”新人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大學生群體而言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的要求”。一方面,當這種“社會的要求”與當前大學生群體的現(xiàn)狀不一致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體現(xiàn)出自身的基本精神和導向,凝練成符合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這種“社會的要求”離不開大學生個體的積極參與支持,應當充分發(fā)揮當代大學生群體自身的能動性,注重在實踐中自覺加強社會價值觀建設,為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內在精神動力,引領當代大學生確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堅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
2. “平等”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社會不斷進步的價值訴求
“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盵4]一方面,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性質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必然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簡而言之,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內,平等就是人與人的平等。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權利。”[5]從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現(xiàn)代相繼形成的社會平等思潮,平等思想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社會價值觀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原則。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公平,體現(xiàn)出黨和國家對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殷切期望。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處于意識形態(tài)的前沿,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最易受到各種思潮的沖擊。當前,平等已經成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社會不斷進步完善的價值訴求。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制度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具有不同于資本主義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實質上的平等地位。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觀層面平等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平等理論的認識,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人民群眾主體性的一致性,把絕大多數群眾所追求、所接受的價值定位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價值觀。要從黨著手解決“社會中不平等現(xiàn)象越來越沖擊著大眾,人民對于平等的呼聲越來越迫切”[6]這一問題的過程中來滿足人們的利益訴求、減少社會沖突與矛盾;從激發(fā)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的過程中來提升各民族的社會認同感;從“平等的社會環(huán)境能有效保證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努力中使平等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通過大學生精英不斷拓展延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 “公正”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社會正能量發(fā)揮的現(xiàn)實保障
馬克思主義社會價值觀蘊涵著追求公正的價值訴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觀的內核直接反映了當前中國公民“最大公約數”的根本利益與期望,“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正義,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盵7]公正的內容十分豐富,為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思想、精神、道德層面的成長教育奠定了基礎。同時,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具有的公正價值觀必將引領社會主義事業(y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矛盾,權責不對等的公正觀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現(xiàn)實中不公正的矛盾。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近十年間我國基尼系數全部高于0.4,截至2012年底為0.474,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有增無減。分配領域的不公正較為突出,個人正當利益訴求和權利保障機制運行不暢,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者未能充分共享改革成果,群體性事件時有發(fā)生。鑒于此,馬克思主義社會價值觀教育勢在必行,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捍衛(wèi)公正價值觀并教育當代大學生,是努力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正,堅持社會主義社會正能量,科學揭示社會主義的價值規(guī)定性,實現(xiàn)中國現(xiàn)時代特色的價值訴求。
4. “法治”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社會永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認同
社會主義法治觀是人民追求良好治理模式和制度選擇的歷史性跨越,為國家的法治建設確立了正確的方向,即“法治體系形成時,就是法治國家建成時?!盵8]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十八大報告的核心內容之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價值觀關于理想社會共同法治觀的凝練。社會主義法治觀從政治理想、社會導向、行為準則上都體現(xiàn)出時代的法治精神,成為融通國家、社會、個人價值目標的紐帶,不斷深入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時代精神和社會思潮,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社會永續(xù)發(fā)展價值認同的剛性保障。大學生是社會的高知群體,是未來國家實力、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助于培養(yǎng)數以億萬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捍衛(wèi)者和接班人。換個角度,大學生走出校門成為具備正確法治觀的社會主義公民之時,就在個人法治觀養(yǎng)成的同時,進一步推進了社會法治建設,形成良性循環(huán),有助于建立起符合法治價值的社會秩序?!爸螄洶?,人才為急”,概而言之,社會維度的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理念的科學內涵內化為大學生群體內在崇法尊法的意識與精神,促使其在實踐中構筑社會長治久安、永續(xù)發(fā)展的“中國夢”,旨在“維護國家法制統(tǒng)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9]。
三、個人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回歸
社會主義社會的個人價值觀不同于個人主義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皭蹏⒕礃I(yè)、誠信、友善”的個人價值觀反映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現(xiàn)實需求,是當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個人維度的內化與回歸。
1. “愛國”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公民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0]愛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美德與浩然正氣,孫中山先生更是將愛國放在個人價值觀的首位,教育青年人“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币詯蹏髁x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大奮斗目標的精神動力與價值認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將其對愛國主義思想的研究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一部分,提出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內容是愛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文化,建立民族自豪感。不難看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11]五千余年的中華民族的璀璨歷史,鐵證如山,“愛國”必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和第一位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正如中國教育家張伯苓大師所言:“中國不亡有我在”,愛國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個人核心價值觀的靈魂。今天,對青年大學生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培養(yǎng)他們對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等物質文明與歷史文明的熱愛,更是一種家國天下不可分割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教育。必須將“愛國”作為青年大學生個人價值觀教育的一項基本義務和美德,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將其貫穿于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之中?!皭蹏闹饕椒ǎ褪且獝圩约核鶑氖碌氖聵I(yè)”,唯有當代青年精英用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萬眾一心,方能“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早日實現(xiàn)祖國的繁榮富強。
2. “敬業(yè)”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公民良好職業(yè)道德的直接需求
“敬業(yè)”是公民的基本職業(yè)要求,也是“愛國”、“誠信”在工作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耙孕燎趧趧訛闃s,以好逸惡勞為恥”,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價值追求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轉型期,以誠實勞動引領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是關乎公民形成良好職業(yè)道德的直接需求。在世情國情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奉獻與奮斗依然關系到國家目標的實現(xiàn),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關系到億萬中國人民的光榮與夢想。敬業(yè)精神教育是當前大學生群體走向工作崗位、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條件,也是“齊治平”愛國思想在工作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愛崗敬業(yè)精神是社會主義職業(yè)道德的基石,是對當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的價值認同,屬于普遍適用性的行為規(guī)則層面。加強青年大學生敬業(yè)精神教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落實社會主義個人價值觀在社會準則層面的要求,反映敬業(yè)教育精神層面的內涵與務實層面的要求。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引領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愛崗敬業(yè)的價值觀,從業(yè)樂業(yè),將個人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與對國家社會的熱愛融為一體,讓職業(yè)成為事業(yè),形成自身的歸屬感和自豪感。無論經濟社會面貌如何改變,無論科技進步和知識更新達到何種程度,勞動依然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主導因素。眾志成城,有無數個忠于職守、品格高尚、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地做好本職工作的公民,就打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一個偉大的中華民族就必然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誠信”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個體健康道德品格的關鍵因素
誠信乃為人之本、社會之本、法律之本,是道德的基礎、社會的必需。誠信人格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個人維度的立身之本和必備道德品格。從古至今,誠信歷來受到不同社會形態(tài)各階級、各階層的推崇,經儒家學派的發(fā)展豐富,至東漢時期董仲舒已經將其定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中的核心內容,經久不衰,廣為流傳,成為影響中國數千年的精神文化精髓。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誠信是道德中的重要內容,屬于上層建筑,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隨著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更迭,道德的內容必然不同,但無論道德的內容如何變化,其“誠信”內容卻始終未變。“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內容,核心價值觀教育要進一步加強青年大學生誠信守法品質的教育,塑造青年大學生健康的人格,打牢整個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礎。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經說過:“一個國家信用體系的崩潰,不僅僅會給國民經濟和國民消費帶來損害,還將對整個社會體系造成深遠的影響?!盵12]96誠信關乎中國社會問題的解決、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最終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大學生的誠信人格教育任重而道遠?!耙庾R形態(tài)領域,社會主義思想不去占領,資本主義思想就必然去占領。”[13]對于高校而言,誠信人格教育必須與職業(yè)道德教育緊密結合,教育青年大學生自覺作出科學的合乎時代和社會倫理訴求的價值選擇,自覺做到明禮誠信、明辨是非,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彰顯健康人格。
4. “友善”是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對個人美德的普適性要求
“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既是高尚的個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規(guī)范。從倫理學的視角來看,“友善”源自人們對于善價值的追求,是人際之間為了實現(xiàn)善價值的相互促進和幫助。在一定意義上,友善意味著人們對于他人的自我道德投射,旨在建立友好善良的公民倫理關系和公民秩序。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善的友愛才是穩(wěn)定、持久和值得人們追求的。每個人都有成長并與人交往的責任,價值觀會深深地影響和決定人際交往的行為選擇和人生選擇。心理大師薩提亞認為:人有三度出生,第一度出生是精卵精合;第二度是離開母體;第三度是能為自己負起責任而不再依賴他人。第三度出生才是生命真正的價值[14]。這就說明,每個人都擁有一套隨著自己的成長而形成的價值觀,友善互助的價值信念是一種對他人道德相似性的評判與接納。友善互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社會都應該積極倡導的具有基礎性和普適性特點的價值觀。毋庸諱言,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和價值觀多元化的發(fā)展,“友善”遭遇到“冷漠”、“殘酷”等現(xiàn)實的嚴峻挑戰(zhàn),不友善現(xiàn)象已經深深影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青年大學生的友善價值觀教育于己于公都已達到至關重要的地步。高等學校要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從決定民族素質高低的高度去培養(yǎng)、提高每一個青年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并影響他人。友善是一種公民正能量的傳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無疑能為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良序、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實的價值基礎。小到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大到國與國之間的“與鄰為善,與鄰為伴”交往,都須遵從友善這一黃金法則。友善也是國家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只有國家社會都能友善,才能從本質上推動基于美德的社會群體與個人對優(yōu)秀品質的追求,它在維系社會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從而成為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狀態(tài)。只有人人從“我”做起,讓以善為原則的價值觀真正根植人心,人與人之間才會更加友善,社會文明才能更進一步。
四、結語
“消滅一塊土地上野草的最好方法就是往同樣的土地上種上莊稼?!盵15]用國家、社會、個人新維度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武裝青年大學生,進一步清除其頭腦中舊的錯誤的價值觀,無疑是當前再好不過的選擇。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加強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是一個社會系統(tǒng)工程。尤其是90后大學生樂于接受新事物、新方式,核心價值觀培育要緊緊把握三個維度的內在要求,以生為本,“堅持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自身修養(yǎng)與外在引導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16],建立健全開放式、全方位和立體式的傳播體系,及時反應,正面引導。唯有多方面有效協(xié)作、積極配合,才能實現(xiàn)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民族復興和國家發(fā)展提供長遠保障。
參考文獻:
[1]李立菊,許艷麗,馬麗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特色:以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例 [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6):123-125.
[2]編寫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M].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楊丹娜.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 [N].南方日報,2012-12-10(1).
[4]張立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建設研究 [J].唯實(現(xiàn)代管理),2012(2):60-61.
[5]編者.感悟十八大:十八大報告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J].黨的文獻,2013(2):95-98.
[6]覃正愛.論平等作為核心價值觀要素的意義 [N].長沙晚報,2013-03-01(2).
[7]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2005-06-02(1).
[8]陳寶成,徐顯明.形成法治體系才是法治國家建成時 [N].南方都市報,2011-03-11(3).
[9]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N].人民日報,2012-11-18(1).
[10]王永恒.層次與邏輯:歷史視野下的中華民族凝聚力 [J].河南社會科學,2013(9):73-77.
[11]吳繼華.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應與時俱進 [J].中華文化論壇,2011(3):147-149.
[12]吳敬璉,馬國川.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13]于華.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對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沖擊及回應 [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36-138.
[14]周明.薩提亞溝通姿態(tài)研究述評 [J].青年與社會,2013(1):294-295.
[15]夏金鳳.農民土地意識變化的社會學研究 [D].南京:南京大學,2013.
[16]陳曉暉,武一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途徑探析 [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71-275.
(責任編輯:郭曉亮)
Three-dimensionalexaminationofSocialistCoreValuesfosteringofcollegestudents
ZHAOBen-gang,HUKai
(SchoolofMarxism,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00,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summarized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centrately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ll benefit the fostering of country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 values of Marxism, and personal values of socialist citizen. Only by grasping the new connotation of core values, grasping the new dimension of education of core values, and unifying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inner demands of healthy growth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solidly, can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be further enhanced, and be turned into the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scious pursui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valu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untry values; social values; personal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收稿日期:2015-11-02
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0YBA238);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XJK013CGD109)。
作者簡介:趙本綱(1982-),男,安徽合肥人,博士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3.15
中圖分類號:A 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823(2016)03-0274-06
*本文已于2015-12-24 15∶02在中國知網優(yōu)先數字出版。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51224.1502.020.html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