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夢 ( 南京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
“瞿安華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綜述
張曉夢 ( 南京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摘 要]瞿安華是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著名二胡演奏家、二胡教育家,當代二胡藝術的杰出代表。2015年時值瞿安華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南京藝術學院于10月28日晚與29日上午舉辦了“瞿安華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這次活動既是對瞿安華先生從教多年教學成果的展示,也是對瞿安華先生緬懷與回顧,旨在進一步深入總結瞿安華教授的二胡藝術成就和教學,并以此為契機,推動江蘇二胡教學發(fā)展,造就更多更出色的藝術人才,把中國胡琴藝術推向更高的水平。
[關鍵詞]瞿安華;二胡;南派;江蘇
瞿安華(1915—2008),江蘇武進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著名二胡演奏家、二胡教育家,當代二胡藝術的杰出代表。他先后畢業(yè)于安徽省安慶圣保羅中學(1935)、上海新華藝專教育系(1937)。新華藝專期間,先師從潘伯英學習小提琴、后師從陳振鐸學習二胡。1937年畢業(yè)后,他先后擔任安徽省立中學音樂教師、西南美專小提琴和二胡教師(1939)、教育部中華交響樂團小提琴手、中央廣播樂團二胡特約演奏員、安徽大學藝術系二胡及小提琴教授(1945)。1949年后,他一直任教于南京藝術學院①隨華東軍政大學文藝系、山東大學藝術系于1952年并入無錫華東藝專,1958年遷南京,更名南京藝專,1959年更名南京藝術學院。直至1986年退休。數十年間,他勤于舞臺演奏實踐,專注于二胡演奏藝術研究,并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他教過的學生從附中到研究生累計共有百余名,從他門下走出了彭修文、涂永梅、錢方平、陳耀星、錢志和、于漢、朱昌耀、周維、歐景星、卞留念等一大批著名音樂家、二胡演奏家。從1941年在重慶南岸中山紀念堂舉辦二胡獨奏音樂會開始,至1988年香港訪問歸來乘興舉辦個人專場音樂會為止,他一生共舉辦過40多場個人獨奏音樂會。他被后人譽為二胡“南派奇葩”、“琴音大師”、“腔韻宗師”。他的二胡藝術,堪稱中國當代二胡的典范,影響深遠。2004年,中國民族管弦樂協(xié)會授予他“民樂藝術終身成就獎”。
2015年時值瞿安華教授百年誕辰,由南京藝術學院、江蘇省演藝集團、江蘇省音樂家協(xié)會聯(lián)合主辦的紀念活動,在南京隆重舉行。
2015年10月28日晚,作為此次紀念活動重頭戲——“金鐘獎二胡比賽獲獎選手暨紀念瞿安華先生百年誕辰二胡名家名曲音樂會”在江蘇紫金大戲院拉開帷幕。瞿安華先生的學生們以各自的琴音和樂韻,演奏恩師創(chuàng)作的、手把手教過的曲目,再現恩師手中曾經流淌不息的音樂神韻和曾令無數國人癡迷陶醉的藝術風范。三位獲獎選手也當仁不讓,以高超的演奏技法和完美的藝術詮釋,向前輩表達了后起新秀對一代宗師的敬仰心情。本場音樂會由江蘇省民族樂團團長王愛康指揮,江蘇省民族樂團協(xié)奏。
投稿日期:2015-12-10
在音樂會上,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附中校長歐景星教授專門使用恩師生前依據劉天華先生所用二胡尺寸定制的龍頭琴,演奏了經典名曲《熏風曲》。此曲為瞿安華先生根據江南絲竹名曲《中華六板》改編。在學生時代,時常為瞿老師伴奏演出《熏風曲》的揚琴演奏家、首都師范大學雷達教授也專程回寧,再次伴奏《熏風曲》。于漢教授演奏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二胡獨奏曲——《看花燈》。此曲曲調歡快流暢、詼諧幽默,將民間音樂的元素運用得恰到好處,令人耳目一新。錢志和教授演奏了自己早期創(chuàng)作的二胡曲《鄉(xiāng)村晚會》,由揚琴演奏家張翠蘭教授伴奏。此曲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二胡模仿敲鑼打鼓聲,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二胡演奏家周維演奏了他根據西北民歌創(chuàng)作而成的《寧夏川好地方》。此曲以富有特色的地方性音調表現出塞上江南濃郁的回族風情。接著,歐景星為大家?guī)砭哂袧庥舻纳綎|地方色彩的二胡作品《一枝花》,贏得滿堂彩。江蘇省演藝集團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將恩師生前早期作品《花》進行了精心編配,并以其優(yōu)美的音色、真摯委婉的情感和幽雅雋秀的韻味再現了恩師在琴音、樂韻上的至尚追求。朱昌耀還為觀眾演奏了他的自創(chuàng)作品《揚州小調》。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二胡演奏家陳耀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二胡演奏家陳軍及陳軍之女陳依妙祖孫三代同臺,演奏了由陳耀星創(chuàng)作的二胡名曲《山村小景》、《戰(zhàn)馬奔騰》。三人的默契配合和完美演繹,展示了他們對瞿安華教授二胡藝術精神的傳承與發(fā)揚,將本場音樂會推向高潮。2015年金鐘獎二胡比賽獲獎選手陸軼文(金獎)、高白(銀獎)、黃曉晴(銅獎)也參加了本場音樂會演出,分別帶來本次大賽委約作品《阿曼尼莎》(王丹紅作曲)、二胡名曲《第三二胡狂想曲》(王建民作曲)、本次大賽委約作品《云南印象》(阮昆申作曲)。最后,音樂會在全體演奏家合奏《光明行》的優(yōu)美琴音中落下帷幕。
是夜,紫金大劇院座無虛席,他們有的是瞿安華先生的學生、學生的學生,有的是瞿安華先生的“粉絲”、“粉絲”的后人。人們在典雅清麗、古樸沉郁的二胡情韻中緬懷瞿安華先生。臺上臺下的深情和默契,凸顯了南京藝術學院的二胡藝術傳統(tǒng)和江蘇二胡文化的深厚底蘊。全場不時地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喝彩聲,透露出滿座聽眾對二胡音樂的喜愛,不論是瞿安華先生作品本身特有的感染力,還是演奏家對于瞿安華先生技藝的傳承,抑或是演奏家們獨特的人格魅力,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相信,瞿安華先生那些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會繼續(xù)成為表演實踐的經典范本,而他對二胡藝術的堅持不懈、對音樂教育的無私奉獻以及對生活、對藝術的熱愛也將感染著我們年輕一代不斷探索與奮進。
2015年10月29日上午,作為此次紀念活動的一部分,“紀念瞿安華教授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舉行。前晚參加紀念音樂會演出的二胡名家悉數參加座談。此外,南京師范大學岳峰教授、南京財經大學戈曉毅教授及劉天華與阿炳二胡基金會、江蘇二胡之鄉(xiāng)網站負責人金冬景先生,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馬友德教授、芮倫寶教授、閻愛華教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副主編王曉俊博士,瞿安華傳記作者何孝廉、瞿安華長子瞿和、長女瞿玲以及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民樂系教師等,參加了座談。著名作曲家卞留念因故未能前來參加紀念活動,特別寄來書法作品表達對恩師的緬懷之情。座談會由歐景星主持,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周建明致歡迎詞,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到會并發(fā)表講話。
座談會上,馬友德、陳耀星、朱昌耀、周維、雷達、金冬景、錢志和、閻愛華等先后發(fā)言。他們就瞿安華先生的藝術人生、演奏特點、教學方法、理論探索、藝術風格、藝術思想、藝術成就等方面,進行了回顧和討論。
(一)感動師心的壯闊
先賢有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1]淡泊、寧靜致遠對個人來說代表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瞿安華先生就是這樣的人。閻愛華回憶,她學生時代曾為瞿老師古箏伴奏,先生對于如何為他伴奏并不高談闊論,只是要求她在演奏中靜心、靜聽然后緊密跟隨。瞿老的啟發(fā)讓她很快就掌握了舞臺演奏的竅門,也讓她意識到“心靜”、“淡泊”正是瞿老的處世之道。錢志和回憶說,“瞿老師潔身自好,沒有名利上的要求。以他在1949年之前的工作經歷,他完全有資格拿到離休待遇,但他只拿普通退休工資。”錢志和還回憶:瞿安華先生在人生最后一段時間里總是和他說起民樂界“門戶之見”,認為“我們應該拋棄門戶之見,拋棄狹隘的私利觀,合作共進”。
瞿安華先生除了專心于二胡演奏,對自己的學生也是關懷備至。金冬景回憶:“在我的腦海中,深深印記著的瞿老,是一位善于自省、與學生平起平坐、愛生如子、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的老師?!敝芫S回憶:“每次去瞿老師家上課不僅不收學費,還留下我們吃飯、改善伙食”。歐景星也憶及,瞿老經常帶學生們去夫子廟吃小籠包。生活中的瞿安華先生對待晚輩后學關懷備至,他愛徒如子的情懷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弟子們。
具有真摯深厚的愛國情懷是瞿安華先生的又一特點。金冬景用“以二胡作槍,為中國抗戰(zhàn)作出了貢獻”來形容瞿安華先生的愛國丹心:“1937年、1939年正值中國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青年時期的瞿安華老師滿懷民族解放激情的熱血,奔走在學校、廠礦、社會團體中,拉著二胡與提琴教唱抗日救亡歌曲。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后,瞿安華隨安徽省立中學西遷湖南,途經漢口時,遇上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張曙等音樂家組織宣傳抗日救亡,參加了冼星海領導的歌詠隊,四處演唱抗戰(zhàn)歌曲,鼓舞軍民抗日士氣。在國立九中任教期間,他以音樂為武器,以二胡作槍,以課堂為戰(zhàn)場,以一個中國人的‘中國心’在各個學校、學生中教唱《抗戰(zhàn)的烈火》、《救亡三部曲》等抗日歌曲”①此為金冬景為“紀念瞿安華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寫的宣傳、介紹文章,刊登在二胡之鄉(xiāng)的網站上,也是他在“紀念瞿安華教授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fā)言稿。,在民族危亡之際,毅然將手上的二胡作為武器,滿懷一腔愛國熱血投身革命事業(yè)。
(二)感懷師藝的超拔
座談會上,大家就瞿安華先生二胡藝術的特點進行回顧和討論,認為瞿安華的二胡演奏藝術具有獨到的特點,如追求藝術個性、重視超越時間局限的即興性、善于和觀眾交流等三方面的特點。
藝術個性就是演奏家在藝術上的個別性、獨特性,是演奏家在性格、品質、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瞿安華先生的二胡藝術就具有這樣的特點。朱昌耀回憶說:“瞿老師的演奏非常重視對對音樂的處理,他的演奏總帶有鮮明的個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瞿老師在二胡演奏藝術表現上始終堅持的八字方針”。戈曉毅在發(fā)言中說:瞿老師的演奏始終處于一種高度的自信狀態(tài)。他架腿持琴,弓弦未動,已經風度盡顯,滿臺生輝。而他這種自信不僅取決于技術的嫻熟程度、音樂表現的廣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能彰顯出對二胡文化的闡釋、解讀和弘揚的一種自信,這種自信也是他個性的一種表現。雷達教授發(fā)言說:“瞿老師對傳統(tǒng)文化個性的認識,使他在二胡演奏藝術上與他人有一定的差異性——他將自己對于傳統(tǒng)文化認識運用于二胡演奏之中,從而形成了自己個性化的二胡藝術特色。這一點對中國當代二胡藝術發(fā)展影響很大”。歐景星教授回憶道:“瞿老師十分注重對二胡音色美的追求,因此他的演奏具有迷人的音色,體現出了二胡獨特的美感,形成了他二胡演奏上的個性”。
超越時間局限的即興性是瞿安華先生二胡演奏的又一個突出特點。歐景星曾在他的文章中說:“由于音樂表演具有不可重復性,所以每次表演都是一次重新創(chuàng)造,而每次創(chuàng)造都注入了與前次有所不同的信息,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造——它與機械、重復、模仿截然不同之處?!保?]何孝廉說:“瞿先生在演奏風格上以超越時間性的、略帶自由的節(jié)奏來凸顯音樂腔韻,這一處理手法極富魅力,應該是其演奏上最大的特點”。馬友德發(fā)言指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聽覺的藝術,我認為瞿老是時間藝術的大師,其二胡演奏最精彩的就是他的即興性?!彼麖娬{:瞿老深入總結了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并把它運用到二胡演奏中,他演奏中的即興性是這些精華中的精華;他對演奏藝術中即興性的發(fā)掘和在演奏、教學上的運用,給中國二胡演奏藝術的發(fā)展帶來巨大動力;他在二胡藝術上的演奏風格和音樂處理方法方面,還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去總結和借鑒。
“以琴聲和聽眾對話”是瞿安華先生演奏上又一特點。這一特點貫穿于他一生的舞臺實踐。金冬景回憶:瞿老師曾經說“演奏是通過音樂和聽眾傳話、交心,是心靈匯合、呼應的反映;音樂語言一旦被聽眾所理解而獲得好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別的藝術方式無可替代的”;所以,“用二胡為聽眾代言,與群眾交心”是瞿老師演奏藝術的魅力所在,“演奏家是聽眾的‘代言人’,要懂得群眾心理、動態(tài)、審美觀,演奏者應該表達聽眾心里要講、卻講不出的那些東西;二胡演奏者要以誠摯、內在的音樂語言,把‘聽眾最需要、最向往’的東西,用二胡表達出來,給聽眾以舒暢、愉快、美的音樂享受” 。②此為金冬景為“紀念瞿安華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寫的宣傳、介紹文章,刊登在二胡之鄉(xiāng)的網站上,也是他在“紀念瞿安華教授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fā)言稿。
(三)感佩師范的宏博
瞿安華先生除了長期從事二胡演奏以外,他還在音樂人才培養(yǎng)、教學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模式。
博采眾長是瞿安華先生教學的突出特點。陳耀星回憶說,他在校期間曾和“三駕馬車”③“三駕馬車”分別指的是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甘濤、瞿安華、馬友德。甘濤(1912—1995)南京人,字漢波,現代著名民族音樂家、音樂教育家,是享譽海內外,中國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瞿安華(1915—2008)、馬友德(1930— )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都學習過,正因為如此他在三位老師身上學到了豐富的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為自己的演奏藝術打下了重要基礎。朱昌耀說:“瞿老、甘老、馬老三位老師都沒有門戶之見,我們在校的學生都先后跟他們上課。三位老師都要求我們所有學生跟另外的老師學習,同學之間也要互相學習長處,要博采眾長。讓每個學生學到都能學到各家之長,讓每個學生能把自己最重要的專長發(fā)揮出來。我覺得博采眾長是南派二胡重要的精神之一”。瞿安華先生博采眾長的教學理念打破了門戶之見,使學生在學習中揚長避短——這一點在當今民樂發(fā)展中具有很好的示范意義。
周維在發(fā)言中說:“洋為今用,古為今用”是瞿老師教育教學觀念上的主要特點,他非常重視二胡科學技術的訓練。因此,在二胡教學時他特別注重音階、音準以及把位的問題;他借鑒西方的練習曲編了很多二胡練習曲、各個大調小調音階,并把很多小提琴技法應用到二胡上。雷達發(fā)言說:瞿老師的教學常常帶有西方文化的色彩,常常會給同學們分析歐洲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音樂在音響處理、節(jié)奏處理方面的特點和長處。受其影響,自己逐漸對西方音樂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除了“洋為中用”外,“古為今用”也是瞿安華先生教學觀念中另一特點。周維說:“瞿老師在教學過程非常重視傳統(tǒng)曲目,強調傳統(tǒng)音樂獨特的語言結構、技法表現方法,強調古為今用的重要性”。雷達回憶說:“瞿老師的風流倜儻的優(yōu)雅氣質,體現了傳統(tǒng)音樂文化對人的影響,他把這種影響帶到了教學中,這使他對二胡演奏藝術中的腔韻、意境處理手法形成了獨特的風范”。瞿安華先生“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教學理念不僅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家,更在繼承創(chuàng)新方面為當代中國二胡演奏藝術發(fā)展提供了思想動力。
一個熱愛舞臺的藝術家,其所從事的教學活動也必定充滿活力。瞿安華先生在教學中非常重視演奏示范,以示范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戈曉毅在回憶時說:“瞿老師在教授二胡基礎知識時,通常以二胡為實踐對象,以演奏來輔助教學,因此他的二胡教學深入淺出,總是能直指要害、一語中的?!卞X志和在發(fā)言中說:“瞿老師強調學生要學藝術、學音樂而不是學技術;在教學中,他以音樂表現這一目的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以演奏與示范直觀呈現音樂技法的奧妙,再輔以理論上的闡釋,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上述這些教學理念,共同構成了瞿安華先生的教學體系,雖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但影響深遠。
(四)感發(fā)師道的精神
會議上大家一致認為,瞿安華先生對傳統(tǒng)與現代的兼收并蓄思想、藝術道路上鍥而不舍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博采眾長且重視示范演奏的教學理念、藝術表現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主張、演奏風格上超越時間性節(jié)奏而以夸張的即興性凸顯音樂腔韻的處理手法等等,都是當前中國二胡藝術的寶貴財富。同時,瞿先生青年時代以二胡作刀槍的愛國思想及愛生如子、表里如一、謙卑為懷的師表風范,也是進一步弘揚先生藝術精神、發(fā)展中國二胡藝術應當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朱昌耀在發(fā)言中說:“瞿老師南派二胡的精神、南派二胡的演奏風格以及其教學方法,還需要我們再進一步做認真細致的總結”。雷達教授指出:“南京藝術學院‘三老’①“三老”是對南京藝術學院甘濤、瞿安華、馬友德三位老教授的尊稱。樹立了中國當代二胡藝術的旗幟,培養(yǎng)了陳耀星、朱昌耀、歐景星、周維等一大批演奏家,使二胡藝術在這些演奏家手里得到了很大的傳播,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傳承機制。但對他二胡藝術精神的發(fā)揚仍然任重道遠”。馬友德總結瞿安華先生演奏藝術精華之后,還提出中國二胡“金陵派”的構想,以進一步立足地方、深挖地域特點發(fā)展二胡藝術。他認為,以往的南派、北派的分法并不能夠概括中國二胡藝術發(fā)展中地域性尤其明顯的特征,如果說“秦派”二胡藝術能夠涵蓋中國西北地區(qū)的二胡藝術風格,那么“金陵派”二胡則能夠涵蓋明清以來江南地區(qū)二胡藝術的主要傳統(tǒng)和藝術風格。馬友德教授還特別強調,提出金陵派二胡的目的,并非是分裂中國二胡藝術這個“大家庭“,相反恰恰是為了立足中國民族藝術發(fā)展的地域性,以進一步博采眾家之長,更好地杜絕門戶之見,為當代中國二胡藝術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瞿安華教授是中國二胡藝術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如果說江蘇二胡是中國近、現代音樂發(fā)展歷程上的一個重要文化現象,那么具有六朝文化積淀的古都金陵則以它的帝都文化范式、寬厚磅礴的藝術傳統(tǒng),對整個江南地區(qū)文化藝術發(fā)展形成輻射,也深刻影響著百余年來中國二胡藝術發(fā)展。如果說南京藝術學院培養(yǎng)出來的眾多當代著名二胡演奏家,都得益于南京藝術學院二胡專業(yè)“三駕馬車”的聯(lián)合教學模式,而這些從南藝走出來的著名演奏家已經以他們獨特的二胡演奏藝術體系和教學理念、典范性的藝術風格、龐大的演奏人才隊伍、良好的傳承機制、廣泛的社會影響以及他們在二胡藝術上達到的巔峰高度,實實在在地發(fā)揚了當代中國南派二胡藝術。如果說南派二胡藝術的發(fā)展經驗能夠為當下中國民族樂器演奏藝術發(fā)展提供借鑒,則瞿安華教授作為南派二胡大師,他的藝術精神以及他對地域性二胡藝術經驗的總結,完全可以落實到中國二胡乃至中國民族樂器演奏藝術上去。唯此,才能真正實現對瞿安華先生藝術生命的傳承和對其藝術精神的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三國]諸葛亮.誡子書[M]//練性乾.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263.
[2]歐景星. 音樂表演中的即興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92(04).
(責任編輯:王曉俊)
[中圖分類號]J603;J609.2;J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667(2016)01-0156-05
作者簡介:張曉夢(1991— ),女,山東德州人。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