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晨穎
?
東亞禪宗與二戰(zhàn)以后美國抽象表現(xiàn)藝術
文/董晨穎
【摘要】國內一直對現(xiàn)代藝術有著片面的觀念,認為現(xiàn)代藝術來源于西方,因此西方的現(xiàn)代藝術都是由西方文化獨自創(chuàng)造出來。但是,事實上現(xiàn)代藝術中,主要的抽象表現(xiàn)藝術就是融合了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世界性語言。本文主要通過東亞的禪宗對于二戰(zhàn)以后美國抽象表現(xiàn)藝術影響這一關系進行簡要的論述,進一步強調現(xiàn)代藝術是一種全球化的跨文化交流的結果。
【關鍵詞】東亞;禪宗;美國;抽象表現(xiàn)藝術
20世紀20年代,中國畫和關于中國哲學的書籍開始被更多美國文人關注,在戰(zhàn)爭期間,神秘的亞洲古國時常成為藝術家的靈感源泉。而日本畫和關于日本的美學思想,在一戰(zhàn)之前就已經(jīng)聞名。在此期間出現(xiàn)的一些東亞學者,給形成已久的美國文化帶來新的沖擊,藝術家們不斷地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
(一)滕白也對馬克·托比的影響
滕白也,畫家、雕塑家。早年留學法國,1925年1月赴美國。在美國《排華方案》頒布后,他為了抗議美國社會歧視華人的行為、宣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美國各地的博物館舉辦書法、中國畫和指畫畫展。憑借著個人的高超技藝,滕白也很快就轟動了美國社會,受到了許多畫家的認同和贊揚。其中,美國抽象派畫家馬克·托比,不僅是滕白也忠實的追隨者,也是將東亞書法與抽象繪畫之間的聯(lián)系運用到作品的先驅藝術家。馬克·托比,美國畫家,他的作品以線性、抽象的風格而聞名。這種風格通常被稱為“白色書寫”,是以類似文字形式的白色線條為特色作品。
在1923年,馬克·托比開始跟隨滕白也學習書法,滕白也向馬克·托比介紹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這對托比的西方繪畫觀念有著天翻地覆的改變。接下來的一堂課,托比興奮地說道:“我走出來,看見一棵樹,樹不再是一個固體了?!雹?/p>
在水墨的學習之后,托比將東亞書法與水墨畫的特點進行提取,在油畫布上實驗,轉換為自己的“暗底亮色”以及“白色書寫”的筆劃方法。他的代表作品《宇宙場域》體現(xiàn)了20世紀50年代及其以后的抽象繪畫總體的幾個重要原則:1.自發(fā)性的線條,類似書寫一樣的筆畫;2.將亞洲圖形抽象化,并與其他一些元素融合。
馬克·托比通過滕白也發(fā)現(xiàn)了中國水墨畫的“意境”,拓寬了他的油畫語言,從西方的傳統(tǒng)繪畫形式中獲得了自由。
(二)鈴木大拙及其禪宗系列講座
鈴木大拙曾在日本擔任英文教師,19世紀初又在美國、英國等地工作和生活長達20多年,具有良好的英文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并且,他曾經(jīng)在日本高僧今北洪川的指導下參禪,有過禪學中“開悟”的親身體驗,同時,他曾拜訪中國,對中國和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精熟的了解。因此,他可以用熟練的英文介紹佛教禪學,又可以和西方學者深入交流,了解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在西方傳統(tǒng)繪畫語境中,大部分是自然或寫實的特質,均衡、對稱更加符合西方審美觀念。然而20世紀初,抽象藝術在美國崛起,以杰克遜·波洛克為首的藝術家主張擺脫歐洲標準,繪畫不是美學的設計,而是畫家內心的情感流動,這同鈴木大拙傳播的禪學相吻合。鈴木大拙認為:“藝術的沖動較之倫理或道德的欲望更為原始或更為固有?!雹谒囆g屬于創(chuàng)作,而倫理道德更趨向于規(guī)則,藝術是來源于藝術家的內心,而倫理道德是由外界強加的東西。鈴木大拙通過推廣禪學,為西方思想創(chuàng)造了一種世俗的、美學化的、普遍的禪宗理論。因此,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批藝術家直接受到了鈴木大拙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開設的禪宗系列講座的影響。
戰(zhàn)后美國抽象繪畫最顯而易見的亞洲元素是書法筆觸,這也代表著一種方法。這是藝術家通過對禪宗的理解,以及中國書法作品給他們的啟迪得出的方法。
(一)以書法表現(xiàn)禪學
書法和禪學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悟”。書法要求書法家從結構、墨色、形態(tài)去理解、頓悟,能夠達到心手合一的境界。禪,要求心靈與宇宙不二,兩者之間的調和形成一種廣大的象征。
1955年藝術評論家威廉·塞茨這樣認為,抽象和再現(xiàn)都是構成繪畫“不可缺失的視覺單元”。威廉·塞茨把書法筆觸看作是表現(xiàn)“自身以外的空無”,他還矛盾地將其看作是一種“象征的指涉,不僅包含它的形狀,還有精神動作施展中表現(xiàn)出奔放的、劇烈的或者嘗試的特質”。
“墨”這個詞,鈴木大拙早在1938年就已經(jīng)將其翻譯成英文,鈴木大拙認為水墨相比西方油畫的“明暗”“透視”“概念的宏大”“技巧的力度”和“現(xiàn)實主義”,顯得“自身貧乏,形式較少,內容較少,技巧較少,材料較少”,然而我們東方人卻感覺到存在其中的某種流動的精神,“它神秘地游移在點、線和不同結構的暗部及其生命在其中呼吸顫動的節(jié)奏。”③禪學文化通過書法,啟發(fā)著眾多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許多新精神的抽象繪畫。
(二)書法是進入抽象繪畫的途徑
自1938年,作家蔣彝通過贊揚“中國書法的抽象美”,將中國書法介紹給英語讀者。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十年,東亞筆墨文化對美國藝術有一種深刻的沖擊,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們將書法筆觸作為進入抽象繪畫的一種途徑。
這一時期拋棄色彩的著名抽象藝術家杰克遜·波洛克受東亞的書法筆觸啟發(fā),將他自身對禪學的理解融入他的藝術作品中。1947年開始使用“滴畫法”,把巨大的畫布平鋪于地面,用鉆有小孔的盒、棒或畫筆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其創(chuàng)作不做事先規(guī)劃,作畫沒有固定位置,喜歡在畫布四周隨意走動,以反復的無意識的動作畫成復雜難辨、線條錯亂的網(wǎng)。此外,從1950年起,杰克遜·波洛克開始嘗試對畫面上的線條進行處理,使線條變得更優(yōu)雅、更有質感,使作家和詩人帕克·泰勒聯(lián)想到“東方的象形文字”。見過杰克遜·波洛克創(chuàng)作的人回憶:“他在創(chuàng)作之前,需要坐在畫布前面好幾個鐘頭,緊閉著雙眼,他作畫的時候沉湎在自己無意識的行動中?!苯芸诉d·波洛克創(chuàng)作之前的行為,讓人很容易想起打坐。禪宗的必修之一就是打坐。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這是禪宗修煉的基本方法。
亞洲書法對美國抽象藝術的沖擊持續(xù)到戰(zhàn)后時期。1980年抽象藝術家布萊斯·馬登對1950年波洛克書法抽象作品極為贊賞,激起了他研究書法、中國繪畫、禪學、文學的想法。布萊斯·馬登只讀過英譯唐詩,他的作品《寒山研究1—35》呈現(xiàn)了一種對唐詩中的中國文字豎排的韻律和幾何格式的思考。
通過對滕白也、鈴木大拙、蔣彝等東亞學者對美國抽象表現(xiàn)繪畫影響的整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抽象表現(xiàn)藝術是一種跨文化交流的結果。東亞文化綿延至今,不斷地啟發(fā)著西方藝術家以新的精神創(chuàng)作繪畫,這是一種超越文化特殊性的方法。在戰(zhàn)后時期,亞洲文化理論和藝術實踐的意義和價值得到提升,被認為是現(xiàn)代藝術最富有意義和革新性的形式。
注釋:
①③包銘新.畫壇遺珠:滕白也研究[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8.
②[日]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徐進夫,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參考文獻:
[1]朱其.當代藝術理論前沿.美國前衛(wèi)藝術與禪宗[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2]蔣彝.中國書法[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董晨穎,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