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西安 710003) 杜晶晶
?
·短篇論著·
可逆性后部白質腦病52例臨床分析
西安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西安 710003)杜晶晶
主題詞@可逆性后部白質腦病綜合征 磁共振成像
可逆性后部白質腦病(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1996 Hinchey等[1]提出的概念,現將我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2例PRLS患者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齡33~75歲,平均年齡47.26±11.25歲。急性起病39例,亞急性起病13例。原發(fā)性高血壓16例,糖尿病腎病19例,腎病綜合征16例,肺癌術后化療1例。
2臨床表現患者表現形式多樣,其中頭痛39例(75%)、皮質盲47例(90.4%)、癲癇發(fā)作19例(36.5%)、意識障礙12例(23.1%)、錐體束表現10例(19%)、顱神經癥狀5例(9.6%)。
3影像學檢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頭顱CT檢查,其中39例枕、頂葉白質密度減低,呈對稱性改變,進一步行頭顱MRI檢查,可見病灶分布廣泛,且呈對稱性,其中1例患者發(fā)病較重,病變同時累及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丘腦、側腦室旁、枕葉、頂葉、雙側小腦半球。在磁共振成像中,T1加權呈等或低信號,T2加權呈高信號,FLAIR序列呈高信號;其中43例DWI呈等或低信號,9例DWI呈高信號。其中27例患者行頭顱MRV檢查,結果均未見異常。
4治療及預后入院后給予降血壓、脫水、降顱壓、改善循環(huán)、腦保護、抗癲癇等等對癥支持,并積極治療原發(fā)病。1周后,患者癥狀大多改善。2周后復查頭顱MRI,29例患者病灶基本消失,23例病灶明顯減小。1月后復查,僅7例患者可見枕葉斑片狀軟化灶,余患者頭顱MRI未見明顯病灶。
討論
目前可逆性后部白質腦病的發(fā)病機制仍不清楚,但全身血壓突然升高超過腦血管自動調節(jié)能力,導致血管收縮或舒張,毛細血管滲漏,形成血管源性腦水腫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就選擇性損害大腦半球后部而言,目前多認為[2]頸內動脈系統(tǒng)是由豐富的交感神經支配,其供血區(qū)在血壓驟然升高時,腦血管依然可以維持自我調節(jié);而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向大腦半球后部提供血供,其存在缺少豐富的交感神經支配的解剖學特點,因此,在血壓急劇變化是,血管滲透壓升高超出自我調節(jié)范圍,導致后部白質發(fā)生血管源性的腦水腫[3]。血管內皮功能障礙[4]是RPLS的另一個原因,特別是在先兆子癇、尿毒癥、腎病綜合征相關患者,并在接受細胞毒性治療的患者中尤為顯著。
經典的影像學主要表現為大腦后部、對稱性病變,特別是在頂枕區(qū)域。偶爾可見于腦干,小腦,基底神經節(jié),額葉受到影響。本組患者雙側枕葉、頂葉同時受累39例、雙側小腦半球17例、丘腦、基底節(jié)15例;廣泛累及1例,與文獻報道相吻合。頭顱CT常表現為大腦半球后部以白質為主的對稱性腦水腫,一般不累及灰質;頭顱磁共振對疾病的診斷則可提供更為有利的證據,其表現為T1加權呈低信號或等信號,T2加權呈高信號,因FLAIR序列可抑制T2WI中腦脊液的高信號,更加清楚的顯示長的T2病灶,所以對病變更為敏感,亦表現為高信號。RPLS的另一影像學特點基礎為:血管源性疾病引發(fā)細胞水腫,其血腦屏障被破壞,水分子進入細胞外間隙,運動速度增快,腦組織彌散值升高,使其在在ADC上呈現高信號,而在DWI上呈現低信號或等信號;而細胞毒性腦水腫正好相反,其病變位使得大量水分子進入胞內,水分子活動受限,彌散值下降,導致其在ADC上呈低信號,在DWI上呈現高信號。本組9例DWI呈高信號改變患者多伴有腎功能不全,考慮系尿毒癥相關毒素物質直接損傷血管內皮,導致血腦屏障損害,蛋白滲出加重顱內毒性物質的聚集,惡性循環(huán)引起修復血管收縮或血管內微血栓形成,使腦動脈閉塞,缺血,缺氧導致細胞性水腫。
根據患者的基礎疾病、臨床表現、及可逆性的特征性影像學改變可確診PRLS。治療措施包括:①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如伴有尿毒癥、腎病綜合征的患者改善腎功能、先兆子癇的患者盡早終止妊娠、化療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劑等;②強調短時間內將患者血壓降至正常水平;③對癥治療,如抗癲癇、治療腦水腫、腦保護等。及時、積極的治療,患者的癥狀及影像學改變大多可以明顯改善、甚至完全恢復。
可逆性后部白質腦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痛、精神異常、視覺癥狀(偏盲或皮質盲),及癲癇發(fā)作。經典的影像學主要表現為大腦后部、對稱性、可逆性皮層下血管源性水腫,早期的影像學檢查對疾病的診斷起到重要的作用。臨床上考慮RPLS時,應及早完善影像學檢查,早期識別、明確診斷,給予積極的對癥支持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Hinchey J, Chaves C, Appignanna B,etal.l A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1996,334(8):494-500.
[2]Chen SP ,Fuh JL, Wang SJ,etal. 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an under‐recognized clinical emergency[J].The Adv Nerol Ddisord,2010,3(3):161-171.
[3]Sdrwartz RB.Hyperperfusion encephalopathies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and related conditions[J]. Neurologist,2002,8(1):22-24.
[4]Zeeman GG.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pre - eclampsia[ J]. Semin Perinatol,2009,33(3):166 -172.
(收稿:2015-11-10)
【中圖分類號】R7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6.0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