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瓊
(中國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話語述論
陳東瓊
(中國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推進改革開放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富有創(chuàng)見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判斷,構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框架。這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改革話語,既立足中國,又放眼世界,既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又具時代氣息,與國際話語對接,實現(xiàn)了政治話語、大眾話語的有機統(tǒng)一,成為這一時期人們認識和理解改革開放的主流話語。
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話語體系
話語是用來表達思想理論的載體,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疇以及相應的表達方式所構成的語言系統(tǒng)。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推進改革開放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概念、新判斷,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改什么、怎么改等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充分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思想魅力和語言風格,為人們認識和理解改革開放提供了話語力量。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科學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功能、目標體系、政治方向、思想方法以及主體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構建起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框架。
(一)“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堅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氣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xiàn)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 “中國奇跡”: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極大提高,人民生活發(fā)生巨大改變,中國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大踏步趕上時代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但是,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使中國在發(fā)展道路上面臨著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比如,發(fā)展中不平衡、不協(xié)調、不可持續(xù)問題突出,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產業(yè)結構不合理,農業(yè)基礎薄弱,發(fā)展方式依然粗放,資源環(huán)境約束加劇,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制約科學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社會矛盾有所增多,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醫(yī)療、住房、生態(tài)環(huán)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zhí)法司法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
在新的挑戰(zhàn)和質疑面前,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應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qū),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保?](P101)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通過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要議題,是新形勢下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體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經驗和現(xiàn)實需要的高度,明確指出:我們在改革開放問題上決不能有絲毫動搖,改革開放的旗幟必須繼續(xù)高高舉起?!案母镩_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著力解決我國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1](P7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yè),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當前,中國的改革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全黨要堅定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保?](P87)這些重要論斷,集中體現(xiàn)了黨和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反映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勇氣和繼往開來的政治堅定。
(二)“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體系
目標是個人、部門或整個組織所期望實現(xiàn)的成果,目標有總目標和具體目標之分。科學合理的改革目標,有明確方向、凝聚人心的作用,能夠激起人們?yōu)橹畩^斗的熱情和力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五位一體的具體目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總部署、總動員?!稕Q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保?](P512)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zhí)行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應有之義。這個總目標明確回答了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樣的整體效果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三中全會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不是推進一個領域改革,也不是推進幾個領域改革,而是推進所有領域改革,就是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體角度考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zhí)行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fā)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fā)展要求的。但是,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需要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設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不僅豐富和深化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內涵,更重要的是闡明了改革的性質和根本任務,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抓手和總方向。
總目標確立以后,圍繞總體目標,《決定》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五位一體”的具體目標,《決定》指出,“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加快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2](P512)這五個方面,是總目標在各個領域改革的具體體現(xiàn),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目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和完善的具體目標??偰繕撕途唧w目標一起構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體系,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
(三)“我們的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
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的社會大變動,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至關重要。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為我們黨制定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成為基本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并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改革開放與四項基本原則的有機統(tǒng)一,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P67)當前,社會上關于改革的議論很多,“藥方”也很多。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問題的實質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保?](P15)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如何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有一段經典闡釋,他說: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必須回答好。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前一句,規(guī)定了根本方向,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規(guī)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3](P21)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如果只講第二句話,不講第一句話,就會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改革走偏方向。習近平強調:“中國是大國,決不能在根本問題上出現(xiàn)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xiàn)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保?](P438-439)這個“根本問題”就是改革的方向。在方向問題上,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歷史上是有深刻教訓的,蘇東劇變就是這樣的“顛覆性錯誤”。
(四)“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結合起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論
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4]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趕考”,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世所罕見,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前所未有,必須堅持科學的方法論。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yè),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前進?!保?](P67)習近平強調的“正確的方法論”,其中最富特色的一條就是要把“摸著石頭過河”與“加強頂層設計”結合起來。習近平指出:“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guī)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tǒng)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保?](P67-68)堅持科學的方法論就要掌握統(tǒng)籌兼顧的方法,把握和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guī)律,特別是要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種重大關系,即處理好“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wěn)的關系、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這些蘊含著科學思想方法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內在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巨大的政治智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論遵循。
(五)“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重申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力量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改革開放之所以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y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總結了改革開放積累的成功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民依然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之中孕育著深化改革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要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案母镩_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fā)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fā)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chuàng)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保?](P68)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果。我們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fā)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動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行前進。習近平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條件下人民是改革主體的理論,使全面深化改革牢牢建立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創(chuàng)造之上,從而夯實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群眾基礎。
話語的力量與民族的文化是一種正相關,一個民族越是持續(xù)使用屬于自己民族的話語,就越能主動獲得由這種話語帶來的話語權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國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是形成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話語的重要源泉。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向世界發(fā)出了傳承和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 “中國聲音”,他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保?]習近平總書記在構建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過程中,吸收和借鑒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果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素材,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民族特色表達方式的有機統(tǒng)一。
在論及從大局出發(fā)考慮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清末舉人陳澹然的著名觀點,“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號召領導干部擘畫改革藍圖時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向改革?!安恢\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從全局看問題,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黨和國家事業(yè)長遠發(fā)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維、提前謀劃。只有這樣,最后形成的穩(wěn)健才能真正符合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要求[1](P88)。在強調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漢代王符的話,“大鵬之功,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號召與人民同甘共苦、共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鵬沖天飛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輕盈;駿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腳的力量,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1](P98)。
在談到改革的目標方向時,習近平總書記借用唐太宗李世民與身邊大臣的議政對話,“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強調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6]。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我們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發(fā)展道路、政治制度等根本問題上,真正做到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保持制度的穩(wěn)定,“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在闡述實干的重要性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荀子·修身》中的語句,“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7],鼓勵廣大干部要勇于擔當、敢于做事,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風格之所以清新自然、引人入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引用中國的古代典籍、經典名句、古文詩詞。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從春秋戰(zhàn)國到宋元明清,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引用這些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典籍,既增強了話語的說服力,又增添了話語的文采,給人以精神啟迪和文化洗禮,成為他的話語風格的一大特色。
一套成熟的話語表達既是表達國家意志的政治話語,也是喜聞樂見的大眾話語,還是世界能夠聽得懂的國際話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表達,通過話語形式的有效轉換,實現(xiàn)了政治話語、大眾話語、國際話語的有機統(tǒng)一。
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順利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民群眾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與支持。為了讓人民群眾理解和支持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全面深化改革的相關問題時,常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來闡述深刻的道理,力求使一些抽象的政治話語在語言表達形式上適合大眾的文化素養(yǎng)、思維方式、接受習慣。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不但吸收、利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俗語和典故,還包含著大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日常口語和俚語。習近平總書記在其講話中多次強調過: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qū),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wěn)?!斑M行時”、“完成時”、“深水區(qū)”、“硬骨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等等,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耳熟能詳?shù)纳钫Z言,這種通俗易懂的表達形式和言語風格,使深刻的理論思想充滿生機活力,富有無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于被人民群眾所理解掌握,有利于政治話語的大眾化。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表達還十分注重與國際話語的對接。他多次強調要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在對外交流的方式上,他善于用外國人能夠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演講時形象地借用“鞋子理論”來表達改革進程中的 “道路自信”?!靶雍喜缓夏_,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fā)言權。他提出的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響應者眾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契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展示的是中國主動與沿線國家合作發(fā)展的理念,外國人聽得懂并且聽得進。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fā)表演講,如講故事般向世界尤其是西方主流國家介紹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是經歷了深重苦難的國家,是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是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的國家,他強調,“脫離了中國的歷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正確認識中國的?!保?]這種極具親和力的國際話語使中國理念在世界得到更大傳播,讓世界和各國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國,從而去理解、尊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選擇。
總之,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思想文化;既立足中國,又放眼世界,既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又具時代氣息,與國際話語對接。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的話語,使 “全面深化改革”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流話語,實現(xiàn)了“改革”話語向“全面深化改革”話語的順利轉換,再次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改革的精神風貌,開啟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航程。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5]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6]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33.
[7]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82
[8]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4-02(2).
【責任編輯:張西山】
O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XI Jin-ping's Speeches on Deepening Reform in an All-around Way
CHEN Dong-qiong
(College of Marxism,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3)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XI Jin-ping,general secretary of CPC,deliv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on promoting reform and brought forward many new ideas,new opinions and new arguments,which constructed a discourse system of deepening reform in an allaround way.This reform discourse characterized with distinct national features and new spirit of times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public discourse,and becomes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XI Jin-ping;deepening reform in an all-around way;discourse system
D 2-0
A
1000-260X(2016)04-0064-05
2016-02-0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構建研究”(14JD710014);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研究”(2015RW002)
陳東瓊,法學博士,中國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