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江
我國的教育方針解讀
趙明江
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重申了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提出:“普通中學的宗旨和培養(yǎng)目標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的成員?!?/p>
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辈娬{“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p>
1985年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要求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p>
2007年“十七大”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p>
2012年“十八大”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方針的總要求闡明教育的性質、方向、宗旨、原則等,是教育的總則;具體要求是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和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教育的內容?!胺结槨钡目傄笥械牟恍枰唧w實施,只需要了解遵守就行,如教育的性質、原則等;有的需要融合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如“立德樹人”、“素質教育”等;有的抽象、籠統、大而空,如“為人民服務”、“素質教育”等?!盀槿嗣穹铡背橄罂斩?,不好實施,不如改變一下提法,把“為人民服務”改為“服務人民”,兩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只提出了服務對象,卻不知道為服務對象提供何種服務,具體要做什么;而服務對象沒有提出要求也不可能提出要求因為它處于被支配地位,只能接受不能要求,“服務”只是教育的主觀愿望而不是客觀需要,因而失去了提出的意義。后者從服務對象的需求出發(fā),凡是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就應盡力提供服務。不僅能明確教育該做什么,而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還能把教育引向正確的道路。又如“素質教育”,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包括哪些內容怎樣實施素質教育都不夠清楚,也沒有具體的要求和實施方案,所以缺乏有效實施,除了在教學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外,沒有發(fā)揮更多的作用。不僅如此,還產生了誤解,以為素質教育就是搞體音美,所以特別加強體音美教育,真是幼稚可笑。其不知素質教育是針對整個教育提出的,是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并不是對某幾個科目的加強。在正常時期,“方針”的總要求除有的不夠具體外,在內容上沒有什么問題;具體要求發(fā)展“德智體美”也沒有錯,這些都屬于發(fā)展范疇。那么,我們的教育幾乎一直處于落后狀態(tài),發(fā)展緩慢,培養(yǎng)不出什多少社會需要的合格、優(yōu)秀、杰出人才,問題到底在哪里呢
1.“方針”的缺失
教育方針的具體要求(培養(yǎng)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而“德智體美”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而是一部分,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遠大于德智體美,在德智體美之外還有更多更重要的構成教育目標和實現教育目的的內容“方針”尚未涉及,如人本(除德育以外的部分。下同)、實踐、科學、運用、創(chuàng)新教育等。這是教育方針的重大缺失。不難看出,“人本(含體育,體育屬人本教育范疇)、知識、科學、實踐、運用教育以及美育等”較之“德智體美”更全面、更切中教育實質和教育目的。
下面具體談談“方針”在幾個方面的缺失情況:
以人為本(人本)教育的缺失。人本教育包括人性(人的本質)、生命活動、價值意義、存在與發(fā)展教育和德育(心理教育)等。從人本教育內容看出,人本教育包括德育,遠大于德育,而我們的教育只有德育,缺略了德育以外的人本教育內容,從而影響人的完美發(fā)展。
實踐、運用教育的缺失?!胺结槨痹啻螐娬{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2002年又加上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缺略與大自然結合——但由于閉門辦學和應試教育等原因使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無從結合,后來索性將兩者一并取締,以致教育長期脫離實際,學不以致用,實踐、運用教育終為空白。
“勞”的尷尬。由于提倡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所以曾經一個時期,教育方針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并設置了勞動課程。后來“勞”被取消了,并為此作了解釋,說什么“勞不能與德智體美并列”,“德智體美已涵蓋了勞”等無稽之談。這些不過是搞關門辦學、應試教育的托詞。勞動教育意義的變化:從勞動品質、吃苦耐勞和勞動是生活的需要的角度講,勞動教育是有意義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學校環(huán)境衛(wèi)生都要請清潔工打掃絕不是好事。但傳統的勞動教育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勞動鍛煉而不是勞動科學實踐,雖然勞動有強身健體的功能,但鍛煉身體更應該是體育的事,沒必要采用純體力“勞動”的方式來達到鍛煉的目的。所以,學校把勞動課改為“勞技”課就有意思了。“勞技”課是勞動技術課的簡稱,勞動技術帶有技術性、探索性、研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這就和創(chuàng)新教育搭上了,所以應大力提倡。勞動是一種實踐,把勞動課轉化為實踐課,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種方式,可是我們既取消了勞動課和勞技課,卻未曾增設實踐課,這是教育的又一缺失。
科學創(chuàng)新教育缺失。除1949年提出教育是“科學的”,“愛科學”是全體公民的公德外,在以后幾十年的教育方針中從未提及科學教育?!胺结槨睂茖W的忽視導致大學科研薄弱,中學缺乏科學教育,小學一直到近幾年才開設科學課,但被邊緣化,遠不如體音美受重視,傳統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使科學課缺少科學實踐而失去科學的意義??茖W教育的缺失使學生成為“科盲”,對國家科學發(fā)展和科技人才培養(yǎng)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
前后無關聯的教育方針。如“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奔热弧胺结槨敝灰笫芙逃咴诘掠?、智育、體育幾方面發(fā)展,并沒有勞動方面要求,那“勞動者”是從何而來的該教育方針的正確表述應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勞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樣才能前后照應,準確表達所要表達的意思,達到正確實施“方針”內容的目的。
還有,方針用列舉法表述“德智體美”培養(yǎng)目標,如果列舉不能窮盡所有元素或不能根據元素的變化而變化,就不能完整地呈現事物和科學地表達事理,方針的缺失即屬于這種情況。
傳統的應試教育和模糊、片面的認識是“方針”內容缺失原因。方針的缺失形成教育短板,先天性不足鑄就教育亞發(fā)展。
2.以“德智體美”為內容的教育方針
“方針”決定教育。我國教育方針的具體要求是發(fā)展“德智體美”,所以,課程和教學完全按照“德智體美”設置和實施。這就注定了教育的缺陷和畸形發(fā)展。(1)片面性?!胺结槨卑呀逃窒抻凇暗轮求w美”的狹小范圍,缺略了許多實現教育目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內容如科學、實踐、運用、創(chuàng)新等,使教育缺乏完整性、科學性、創(chuàng)造性而成為殘缺不全的半個教育。學生因創(chuàng)造性教育的缺失難以成才,以致無論是高科技人才還是實用人才都十分欠缺,使我國創(chuàng)新能力低于眾多發(fā)達國家。(2)不科學?!胺结槨币云湃?,抓芝麻丟西瓜,沒有科學、實踐、運用等內容,造成科學創(chuàng)新、運用教育等缺失或嚴重缺失。(3)教育目的缺失。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合格、優(yōu)秀公民,學習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實踐探索,科學研究,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而我們的教育只有“德”作為培養(yǎng)人的目的,(學習知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知識的運用)其他目的都沒有,這是教育方針內容的嚴重缺失導致教育目的缺失。(4)無重點學科。一是許多重點內容未納入方針;二是受所謂“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和幼稚無知的影響,將已開設科目“公平”了,沒有了重點學科,只有“控制學科”和“非控制學科”。各行各業(yè)都有重點,十個指頭也有長短,唯獨教育沒了主次輕重。若教育真無重點可言,那何以把科技創(chuàng)新教擺在更加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又如何實現科技強國夢
教育方針規(guī)定了教育內容,卻沒有創(chuàng)造性內容,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歷練,沒有本事,不能用。以德智體美為內容的教育與實用、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無關,當然培養(yǎng)不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就是問題所在。教育方針的具體內容限制了教育全面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
3.大半個世紀不變的培養(yǎng)目標
我國建國初期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1957年毛澤東主席把培養(yǎng)目標定為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從1957年到1995年近40年時間,一直執(zhí)行的是“德智體”幾方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所不同的是,1995年在提法上多了個“等”字,但實際上仍執(zhí)行的是“德智體”三方面的教育,后來又恢復到1951年的“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只是把德育放在了首位。60多年來,教育一直徘徊在德智體和德智體美之間,多少教育精華從我們的“方針”身邊溜走!人類在發(fā)展,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從工業(yè)時代進入信息化高科技時代,中國經歷從一窮二白到建設小康社會和科技強國的巨變,而我們的教育依然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這是可怕的事情!時代變了,教育依舊,距離,將在無形中拉大,落后,將仍然是實事。我們的教育早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更新教育方針,已成為當務之急。
4.歧途上的教育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有兩條路:
一條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
一條是“人本、知識、實踐、運用、科學、創(chuàng)新、體美。
您選擇哪條路假如您是頂層決策者,您將怎么決策
教育方針的誤導把教育引向片面、偏僻、狹窄、畸形發(fā)展的道路。
5.“方針”的缺失對教育的影響
教育方針的缺失導致人本教育、科學教育、實踐教育、運用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缺失,致使教育片面、畸形、次要發(fā)展,妨礙了教育全面科學發(fā)展?!胺结槨钡娜笔箤W生缺少自我認識、失卻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培養(yǎng)、成才的條件和健全發(fā)展;使大批原生態(tài)人才得不到有效開發(fā)而成為贗品、廢品,浪費了寶貴的人才資源;也是教育培養(yǎng)不出社會需要的合格、優(yōu)秀、杰出人才的原因。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很難成為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的重大缺失給教育、科學、國家和人才培養(yǎng)造成莫大損失,使教育、科學、國家長時間處于落后狀態(tài)。
中國教育多毀在無知和病態(tài)“方針”手里。如果中國在真正研究教育,看清了教育的發(fā)展,站在教育最前沿,用科學創(chuàng)新引領教育;假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人人懂教育,個個是行家里手,加上頂層決策者英明偉大的決策,那么,我們的教育就不是過去和現在的教育,而是在同等時間內將世界重塑N次(N為正整數)的神奇教育;國家也不是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或許向前推進趕超發(fā)達國家所需的時間而進入或超越世界科技強國。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有較強經濟實力,科學技術總體上處于較先進水平,政治環(huán)境也有利于發(fā)展。與世界霸主美國相比,中國人口是美國的五倍,如果按照美國科技人員和總人口的比例培養(yǎng)中國科技人員,中國的科技人員應該是美國的五倍,如果用美國培養(yǎng)人才的標準和方法培養(yǎng)中國科技人才,那么,中國的科技能力也是美國的五倍,五倍的科技能力敵五分之一的科技能力,結果是明擺著的,所以中國沒有理由不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然而事實卻是否定的。這是為什么教育科技使之然。教育科技又追溯到教育方針,教育方針又追溯到人。我們的教育啥也不缺,就缺人——深諳教育之道,徹悟教育真諦、勇敢變革教育、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帶領教育登上“珠峰”的巨人和精英。鄧公鄧小平說:“人才難得。”龔自珍說:“我勸天公重抖摟,不拘一格降人才”。教育需要許許多多優(yōu)秀卓越的人才。這里需要做個解釋,前面說的“人人”、“個個”是指懂教育的和不懂教育的,他們中間很多人很懂教育,有精辟見解,可他們做不了主,說話沒人聽,好的方法不被采納,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教育“爛”下去。有關方面也許知道教育應該怎么做,但不會也不想去做,或如有的批評家所說的利益關系而不愿為之寧愿去啃雞肋。我們的教育有愧于國家、有愧于人民,有愧于歷史!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超越德智體美,就走不出去,走不到世界前列,就不能超越過去和現在,就會延緩建設科技強國的步伐甚至與科技強國遠遠地保持著距離。
從教育方針可以看出我們對教育認識較模糊,目的不明確,發(fā)展方向不夠清楚等,使教育失去了許多具有實質性意義的發(fā)展。因此,再次建議(此建議在《今日教育要聞》中提出過)發(fā)起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樣的大討論,把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實質、目的和教育該做些什么弄清楚,一切教育問題就能得到解決或得到較好的解決。
教育方針是教育的行動綱領和指南,因此,必須全面、準確、先進、科學。而以德智體或德智體美為內容的教育方針是經濟、科學落后時期的產物,片面滯后的教育方針喪失了教育的指導意義,從它帶著紕漏、畸形和落后的烙印來到這個世上,就制約著教育、經濟、科學的發(fā)展,嚴重不適應時代對教育的求要,所以,“方針”需修改、完善、更新?!胺结槨辈桓?,教育不發(fā)展。
教育方針的修改、完善、更新應遵循以人為本、以科學、實踐(實驗)、創(chuàng)新為主、知識為輔的原則;人本教育、科學教育、實踐教育、運用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應作為教育的重點來實施。新教育方針應走教育教學結合、科學實踐與知識教育結合的道路,教書育人,培養(yǎng)先進的、強有力的使用型、實踐研究型和科學創(chuàng)新型人才,以推動社會、經濟、科學迅速發(fā)展,使我國加速成為世界經濟、科技強國。
新教育方針把人、人類社會、大自然和整個宇宙作為內容,并對其進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探索其發(fā)展和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以應對環(huán)境的變化,避免遭遇地球或地球生物可能發(fā)生的不可抗力的毀滅性災難,拓展生存發(fā)展空間,比如向太空發(fā)展,向宇宙推進,以謀求永久性生存發(fā)展。
我們的教育方針看上去似乎長時間沒有什么大的改變,但改革開放以來和進入新世紀以后,總方針根據形勢變化相繼做了一些調整、修改、補充。如1985年在原教育方針基礎上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93年把原來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改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十七大”提出“素質教育”,“十八大”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等等。但如果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模式不改變,主要矛盾不解決,教育仍不會有大發(fā)展,也改變不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地位,進入不了世界先進行列。
我們期待著有一天,中國能有引領世界的先進教育產生。
教育方針重在創(chuàng)新。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qū)華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