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wèi)兵(特級教師)
每年,我都會多次參加教師們的同課異構活動。同一個教學內容,要上出不同的構想,并非易事。但是,換一個角度看,“我的課堂我做主”,面對同一教材同一內容,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情,尤其是教師自身對教材和教學的個性化、差別化理解,每一節(jié)課都應該是獨一無二且不可復制的。
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是一個普通而又簡單的內容,在很多教師看來,這一杯“白開水”是很難做成“茅臺酒”的。很難的原因,大多來自于對教材的服從(甚而是“屈從”),在尊重教材的潛臺詞下,“照本宣科”成了很多教師自覺或不自覺的選擇,“千篇一律”成了教學的常態(tài)。細看范小麗老師和王春麗老師的教學設計,不難發(fā)現,兩位老師的共同點都是基于自身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把握,然后選擇了自己構思的教學思路:“小步慢走”與“大步快進”。
客觀地看,這兩種思路本身并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關鍵要看課堂如何演繹。《整合教材,立體推進》可謂是加快了步伐,對教材進行重組,雖然節(jié)省了一個課時,但是思維要求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堆驖u進,拾級而上》則是穩(wěn)打穩(wěn)扎,一步一個腳印,雖然多用了一個課時,但是降低了學習難度,將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性、遷移性充分顯現。
俗話說,教材只是個例子。這種比方,在一定程度上喻意著教學不能陷入“本本主義”或“教條主義”,學什么知識固然重要,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教學讓學生獲得思維的啟迪。正如南京大學鄭毓信教授所說:從數學教學或數學教育過程來看,應更加強調“通過數學幫助學生學會思維”,即“將數學思維的學習與具體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用思維方法的分析去帶動具體知識內容的教學”。(參見《數學思維與小學數學》,江蘇教育出版社)
如果站到這樣的高度來看教學,有很多傳統的觀念必須打破,“課時”便是其中之一。所謂“課時”,即指連續(xù)教學的時間單位,也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基本單位,在教學參考資料中(《教參》),通常都會對每個單元、每冊教材用多少課時作出規(guī)定,按照《教參》“規(guī)定”的“課時”來備課、上課,已經成為教師們心照不宣的約定。那“課時”到底是剛性的,還是彈性的?是規(guī)定的,還是商定的?陳洪杰在《小心課時“有毒”》一文中提及:“當我們的教學只以課時為思考單元時,其實也意味著在實踐層面選擇了小步漸進、平均用力的教學節(jié)奏。此時,學生豐富而有差異性的生長被課時遮蔽了?!边@在一定程度上告誡我們,“課時”的確定要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出發(fā),同樣的教學內容,當學生基礎比較好,學習難度不大時,可以選擇課時整合——將兩個或幾個課時的內容整合到一個課時完成;當學生基礎不太好,學習難度較大時,可以將課時分解——將一個課時的內容分解到兩個或幾個課時完成。“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如何把握“適合”,則需要教師有高超的技藝和創(chuàng)新能力。事實上,如果做教材比較研究,我們不難看出,同樣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編排課時并不完全相同。以一年級上冊“比一比”為例,蘇教版教材用一課時教學,涉及比長短、比大小、比輕重。而北師大版教材則用三個課時,分別教學比長短、比大小、比輕重。因而,蘇教版教材容量大,變化少,難度低;而北師大版教材容量小,但是變化多,思維要求高。
如果說“課時”的安排側重于外在形式,那數學的思維則是內在精髓。不管教什么內容,不管分幾個課時,數學學習重要的是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來學會數學思考。而數學思考又是和數學學科的特點密切關聯的,數學是整體的、結構的、邏輯的,數學學習也應該體現出較強的整體性、結構性、邏輯性。這一點,在王春麗老師和范小麗老師“兩位數進位加法”的教學中是體現得非常鮮明的。從一位數加法到兩位數加法,從不進位加到進位加,是數學知識循序發(fā)展的邏輯,也是學生認識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這種層次、結構、關聯本來就是整體存在的,只是為了教學實施,才不得不分解成一個又一個(課時)教學內容。教學的價值,就在于讓學生透過“樹木”看到“森林”,依據“局部”把握“整體”,基于學習學會學習。當然,數學思維是數學理性的重要方面,特級教師湯衛(wèi)紅在《孕育數學理性,培植理性氣質》一文中說,“數學理性是數學最為重要的文化精神,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普遍化的力量,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滿足人類對宇宙的探求,甚至影響著現代文明的進程”。由此來看,數學課程體現理性是數學學科的內在要求,而通過數學學習來培育學生的理性精神應該是數學教學重要的育人功能。
此外,“讓學生走在前面”,也是需要沖破傳統教學束縛的重要命題?!皟晌粩档倪M位加法”雖然設計不同,但是兩位老師都比較注重讓學生“站到課堂的中央”,從引入到展開,從探究到總結,都讓學生“先行一步”,教師基于學生學習的多樣性、差異性“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將課堂推向高潮。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會出現更多的生成和意外,從而帶來深刻的體驗,享受到學習的“理智歡樂”!
美國作家海明威有句名言: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其意是指一個作家觀察生活、認識世界、思考問題、思想表達都要有其獨特性。課堂教學作為師生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更應該不拘一格,在尊重兒童、遵從科學的前提下,跳出自己的“舞步”,散發(fā)出獨有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