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暢
(包頭師范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30)
中華茶文化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進作用研究
陸暢
(包頭師范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30)
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反映在人際交往障礙和溝通障礙等方面,由于在這些方面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便使得部分大學生內心中的負面情緒被不斷累積,在缺乏有效的溝通的情形下,這些問題大學生便可能以某種極端做法來宣誓自己的存在,以及來發(fā)泄自身心中的不滿。為此,需要從破解人際交往障礙、破解人際溝通障礙、破解自我認知障礙等三個方面來發(fā)揮茶文化的促進作用。
茶文化;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作用
隨著近年來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頻發(fā),如何增強現(xiàn)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職能,則成為了高等教育界所關注的問題。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反映在人際交往障礙和溝通障礙等方面,由于在這些方面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便使得部分大學生內心的負面情緒被不斷累積,在缺乏有效的溝通的情形下,這些問題大學生便可能以某種極端做法來宣誓自己的存在,以及來發(fā)泄自身心中的不滿。從10多年前的馬加爵案,到最近發(fā)生在四川師范大學藝術學院中的殺人案,事后都證明了一點,即在無法做到及時干預問題學生的心理狀況時,則需要從日常教育的層面來教會他們疏導情緒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培養(yǎng)他們基本和必要的人際交往能力。正因如此,本文聚焦中華茶文化,來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進作用進行探討。
聯(lián)系筆者的工作體會,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當前所面臨的短板問題:
1.1教育目的的空泛化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空泛化在于,許多高校未能結合現(xiàn)實主題來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當前任務,而是習慣于以教學大綱和零散的案例作為主線,來建構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對此,筆者是反對的。理由在于,時代主題一定是對大學生影響最大和干擾最大的事項,所以對這種事項的理解和破解,必將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問題導向。而當前空泛化的教育目的,不僅在教育的價值取向上難以接地氣,也使得教育的問題導向呈現(xiàn)出發(fā)散的狀態(tài)。
1.2教育手段的空洞化
教育手段的空洞化并不是指任何高校都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而是從大概率事件中得出的結果。從目前的教育手段來看,其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導,并以大班教學為特色,部分有條件的高校會在課堂之外開設團隊心理輔導的課程,但能夠參與到這個課程中的學生仍占少數(shù)。可見,教育手段的空泛化在很大程度上根源在教育目的的空泛化,而隨著教育手段問題的出現(xiàn),最終所帶來的便是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選修課程來對待,用學生的心得體會來作為課堂的結業(yè)方式。
1.3教育評價的模糊化
眾所周知,教育工作需要建立在封閉的循環(huán)中來進行,所以最后還需要引入教育評價工作。教育評價工作的開展,不僅有助于完善后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有助于反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績效。但在現(xiàn)有的教育手段問題促使下,教育評價似乎只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而為之了。
從本文開篇所提到的那些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可以感知到,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在目的還是手段和評價上都需要形成精準化的態(tài)勢。因此,這里就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著力點進行分析。
2.1破解人際交往障礙的著力點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障礙問題的存在,一方面歸因于他們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歸因于他們的內心活動使然。從筆者的調研中可以知曉,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的學生部分存在于單親家庭之中,部分存在于隔代撫養(yǎng)的家庭之中,也有部分存在于生活條件較差的家庭之中。存在于以上家庭中的學生,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形下就使得他們有意與集體其他成員相疏離,進而就表現(xiàn)出人際交往障礙的問題。
2.2破解人際溝通障礙的著力點
人際溝通問題與人際交往問題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前者更主要以主觀意愿為主導,而單方面的拒絕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即使出現(xiàn)自己被誤解和中傷時,也缺乏主動溝通的意愿。不難理解,在缺乏有效溝通的情形下,這部分學生的負面情緒一定會不斷累積,而隨之而來的則可能是極端事件的出現(xiàn)。馬加爵正因存在著人際溝通障礙,使其最終以殺人作為宣泄內心不滿的方式??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以破解上述問題為著力點。
2.3破解自我認知障礙的著力點
隨著大學生群體已經整體步入98后的時代,他們的行為偏好也與過去的大學生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通過筆者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大學生缺少一種敬畏之心,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難以顧及其他成員的內心感受。關于這一點,便集中反映在課堂紀律方面。因此,破解大學生的自我認知障礙也是著力點之一。
結合以上的分析,茶文化的促進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3.1破解人際交往障礙的促進作用
通過分析可知,部分大學生存在著人際交往障礙主要根源于內心中缺乏安全感,而內心中缺乏安全感又歸因于他們的家庭結構和生活困境。因此,茶文化中的品茶文化能有效破解這一障礙。品茶文化作為茶文化中的顯性要件,在我國各個地區(qū)都普遍存在,而且品茶的過程也是相互熟悉的過程,如在四川大量存在的茶館,無論是露天的壩壩茶還是高檔的茶樓,都是當?shù)厝藢で笄楦袣w屬的重要載體。因此,通過品茶文化的引入將有助于問題大學生融入集體之中。
3.2破解人際溝通障礙的促進作用
人際溝通障礙的存在歸因于個體的性格使然,也與個體的生活經歷不無關系。破解人際溝通障礙的促進作用,主要反映在茶文化中的品茶和茶道文化之中。對于品茶文化而言,其在這里的促進作用與上文相類似,并符合人際溝通障礙與人際交往障礙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的要義。對于茶道文化而言,其中不僅含有鑒賞的意味,也含有參與的意味,從而這就為大學生提供了相互欣賞的途徑,也給予了他們修身養(yǎng)性的平臺,進而來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
3.3破解自我認知障礙的促進作用
現(xiàn)在許多大學生存在著自我認知障礙,不僅與他們的整體個性使然有關,還與他們所處在的時代環(huán)境有關。在社會轉型期,諸多社會思潮相互作用相互排斥,在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群體便可以借助網絡資源來獲取這些思潮的內容,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來認同某一類的思想。由此,這就導致了學生在缺乏社會閱歷的情形下,以固執(zhí)的一面來對待其他成員的觀點。因此,茶文化中的賞茶文化元素,便可以在意境上來促使他們在反思過往對某一事物的理解。
根據以上所述,茶文化功能與著力點契合下的措施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對教師提供茶文化知識講座
若要使茶文化引入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首先就需要對一線教師進行茶文化知識講座,講座的目的在于從總括層面來向教師們傳遞品茶、茶道、賞茶等項目的內在價值和實施方式,并在探究式集體備課中來實現(xiàn)茶文化作用的現(xiàn)實轉化。這里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包括,需要使教師能將茶文化功能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對上號,從而促使教師能在實踐中對癥下藥。本文所概括出的三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得到教師們的重視。
4.2引入茶文化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不難看出,將茶文化中的品茶、茶道、賞茶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范圍,或許課堂范圍根本無法承載教學需要。因此,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而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便在于將教育環(huán)境延伸到課堂之外。再者,大學生健康教育不能只局限在選修課教學之中,還需要大力挖掘大學生社團在教育和干預中的作用。因此,在承載茶文化中的顯性要件上,可以從培育大學生社團在實施。實施的主要方式在于營造校園心理健康行動的輿論氛圍,并實施專門的品茶、茶道、賞茶項目。
4.3重點開展對學生的情感修復
許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來自于他們內心中的不安全感,以及進入到大學學習后的人際交往恐慌情緒所致。因此,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需要重點對學生的情感進行修復。修復的方式在于,借助品茶文化中的人際交流和人際互動,來滿足問題大學生情感的需要。教師在期間應對問題大學生的行為改善成績及時給予正面評價,并在個別心理輔導上來幫助問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上向縱深邁步。這樣一來,隨著問題大學生自信心的建立,便能實現(xiàn)情感上的修復。
4.4多渠道對學生展開教育評價
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評價,其目的在于檢驗學生的心理改善狀況,另一方面也在于檢驗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的效果。目前,對于這兩個方面的評價都存在著短板。由于,檢驗大學生的心理改善狀況需要在長期中來觀察,所以評價的重點應放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上。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務在線等線上平臺上,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獲得學生的學習反饋。
另外,在當前的“互聯(lián)網+”時代,還可以從這樣幾個領域入手:校園網、學生論壇、QQ群等。與此同時,在欄目設計、編排上,還應考慮受眾的閱讀習慣。如校園網:大都高校都是以一個固定的欄目設置作為思想文化傳播的載體,且該欄目處于最右邊難以被點擊。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可以設置一個浮動窗口,當師生打開網頁后就能直接看到浮動窗口上的文章標題。類似于這樣的優(yōu)化手段,還有很多??梢?,大力挖掘線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將能有效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信息互動,而教師也能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
本文認為,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反映在人際交往障礙和溝通障礙等方面,為此,需要從破解人際交往障礙、破解人際溝通障礙、破解自我認知障礙等三個方面來發(fā)揮茶文化的促進作用。具體的實施措施包括:對教師提供茶文化知識講座、引入茶文化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重點開展對學生的情感修復、多渠道對學生展開教育評價。
[1]蔣常香,毛莉婷,劉小青.體驗式教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實踐探索[J].教育學術月刊,2013(12):76-80.
[2]劉愛華.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體運用[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6):111-113.
[3]謝燕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力調查及提升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4(2):30-31.
[4]謝欣宇.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的深度融合[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31):244.
陸暢(1980-),女,內蒙古通遼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