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艷麗
(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陜西渭南 714000)
淺析繪畫過程中中國茶藝的美學內涵
尉艷麗
(渭南師范學院莫斯科藝術學院,陜西渭南 714000)
茶藝是一門聯系生活和藝術的學問,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傳統和經典。而繪畫是一個創(chuàng)作藝術的過程,它與茶藝之間是否擁有某種共通性。本文就以中國國畫為例,講解其與茶藝的共性,闡述繪畫過程中體現的茶藝美學。
繪畫;中國茶藝;美學內涵
茶藝與繪畫,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但是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茶與畫都被賦予了某種精神特質,這使得兩者呈現出難以言說的境界。繪畫,尤其是中國畫,講究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在我國,一直都有書畫同源的說法,這其實是有依據的。因為最早的文字就是“畫”出來的,所以古代象形文字很可能就是我國繪畫的源頭。國畫(特別是水墨畫)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一種主要形式,主要體現的就是一個“韻”字,換言之強調的就是意境。通過對某種精神的表達,來體現繪畫者自身的情感品德。同樣地,在中國茶藝中也有類似的表達。中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古代人在沏茶、品茶、聞茶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修身養(yǎng)性、禮儀的內涵來。這種既符合人們思想追求,又能夠修養(yǎng)身心的茶文化開始慢慢形成,并且也越來越趨向于追求更高一層的境界。這與繪畫中強調的意境實乃異曲同工,無論是中國茶藝還是中國畫,都受到了古老哲學“道”的深刻影響,所以在探究這兩者的內涵聯系時,不能忽略“道”在其中的作用。
繪畫和茶藝都屬于閑情雅事,特別是在古代的人文環(huán)境中,繪畫和品茶往往是文人最引以為豪的兩件樂事,因此許多人既是書畫家,同時也是品茶大家。在眾多中國古代名畫中,就有“茶畫”這一說。比如南宋劉松年的《攆茶圖》就描述“書圣”懷素一邊品茶一邊和好友欣賞書籍的情景,成為宋代茶葉品飲的真實寫照。又比如唐代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中展示了五人,其中兩人分別是和尚辨才以及蕭翼,而另外三人則是煮茶老仆和倒茶童子。生動再現了唐代烹茶、飲茶以及以茶待客的場景。這些都反映了茶與畫二者在思想觀念中的互通性。
1.1茶畫同“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對于飲茶非常重視,因此茶藝不僅是一項物質活動,也是一場精神盛宴。因此欲善“飲茶之事”,必先利“飲茶之器”。并且茶器不但能夠用來飲茶品茶,其本身也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這才能與“品茶”的高雅相一致。為此,“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精心設計了茶藝二十四器。主要有:風爐、笤、釜、紙囊、碾和拂末、漉水囊、竹莢、碗等。這二十四種器具,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用途。比如風爐是用來生活煮茶;笤是用竹絲編織的采茶用具,不僅方便,而且美觀;釜多用鐵制成,用來煮水烹茶;紙囊是用來儲存炙熱后的茶,目的是防止茶香泄露;碾和拂末主要用來碾茶和拂茶;漉水囊主要是木制或竹制,其用以過濾煮茶之水;竹莢的作用頗為有趣,它是主人在煮茶的時候,用來環(huán)擊湯心,激發(fā)茶性的;碗就是古人用來品茶的工具,茶碗講究質地,因此唐代茶碗多以越瓷為上品。從陸羽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古人品茶十分注重“茶器”。
而對于繪畫的器具,古代中國人自然也是不將就,在陸游的七言律詩《閑居無客所與度日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中曾提到“文房四士”,而這“文房四士”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作為古代讀書人的標配,對于高品質筆墨紙硯的選擇從來不含糊。比如紙,世界上的紙的品種不計其數,但是古人獨愛“宣紙”,他們認為宣紙質地柔韌、潔白平滑、吸水力強,非常適合毛筆書寫。毛筆,作為漢民族獨有的書畫工具,古人在選擇毛筆時除了注重實際用途之外,還將其形納入賞鑒范圍。墨是書寫繪畫的主要顏料,在西方人看來的一團黑,經過水的調和,中國文人便能將其化作一幅幅寫意畫卷。硯臺,是研磨色料的工具,早在漢代時硯臺就已經開始流行,到了宋代已經普及了。對于硯臺,古人是非常喜愛的,不僅評出了“四大名硯”,還將自己鐘愛的硯臺隨身攜帶,甚至死后還用硯臺殉葬。除此之外,古人們認為萬物有靈,筆墨紙硯也是一樣的,所以還為它們分別取了名字,即:毛穎、陳玄、褚知白、陶泓。由此可見,古人對于文房四寶的看重已經遠遠超過了簡單的“器物”認知。
1.2茶畫同“媒”
無論是茶藝還是繪畫,它們都離不開水,因此水成為茶與畫共同的媒介。喝茶離不開水,這是毋庸置疑的。離了水,所謂的茶香、茶味、茶色都成了空談。因此,古人對茶藝中的擇水也是非常講究。明代熊明遇的《羅芥茶記》中對茶藝中的水曾這樣評價道:“烹茶,水之功居大?!庇钟袕埓髲偷摹睹坊ú萏霉P談》里說:“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遇十分水,茶也就是十分;而八分水來烹煮十分茶,那么茶也就是只有八分!”這句話的意思是茶的本質特性需要靠水才能激發(fā)出來,而且如果次茶遇好水,那么也能得到好茶。但是如果好茶遇到次水,那么茶就變得一般了,著重強調的就是水的品質對茶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水對茶如此重要,為此從唐代以來,古人的茶藝中就特別看重水的選擇,并且還概括出烹茶之水應該水質清,水味甘。許多古人為了得到清潔甘冽的水,創(chuàng)造出許多養(yǎng)水、澄水的方法。
而在繪畫中,水的作用同樣明顯,特別是中國畫中的“水墨”,通過水墨交融,將畫從自然美升華至意境美。明代“揚州八怪”李鱓曾說:“水為筆墨之介紹,用之得法及凝于神?!闭且驗橛辛怂?,中國畫中的色調才會呈現出焦、濃、重、淡、清五個色階,并且色階之間互相暈染,形成中國畫的獨特韻味。對于水在繪畫中的位置,許多大師們都給予了高評價。比如國畫大師齊白石就對自己畫中用水進行了評斷,說:“白石用水五十年未能得其妙”。這里人們既看到一位大師的謙虛,也看了他對畫中用水之妙的感嘆。
1.3茶畫同“韻”
中國茶藝和中國畫一樣都受到古代哲學思想“道”的深刻影響,因此二者在形式內容的展現時,都體現出驚人的同“韻”性。
中國茶藝中體現的文化,是融合了儒佛道三教的精髓,其中道家思想被人們看作是境界的象征。道家強調修身養(yǎng)性、清靜無為以及天人合一,其中“靜”被道家看作是清心寡欲、內心自明的途徑。而茶因其性喜潮濕陰暗,所以生長之地必定是云山霧罩,而且多在大山深處。茶樹的這種生長習性與道家所強調的“喜靜”有契合之處,因此茶與道家之“靜”開始慢慢被聯系起來。再加上道家主張?zhí)烊撕弦唬簿褪亲非笞匀缓腿说暮椭C統一,強調人性的曠達與灑脫。
同樣在中國的水墨畫中,素樸的著墨方式,體現古人“大拙即大巧”的道家辯證思維。水墨畫中追求一種虛靜,虛靜是老子最先提出的一種審美觀點,他認為“靜而虛,虛則無為而不為”,利用這種空靈的心態(tài)去進行繪畫,追求自由和逍遙,因此中國畫中常常以虛化實物,使其空靈縹緲,達到繪畫者精神境界的提升,這種典型的道家思維與茶藝中的無為清凈異曲同工。
2.1繪畫過程中的茶藝意境之美
在中國的藝術理念中,“意境”一詞似乎代表了一種標準、層次和高度,無論是詩詞書畫,只要沾上“意境”仿佛就脫離了低級趣味。但是,許多人對“意境”只是想當然的一種認知,不知何為意境。如果把意境粗暴的分拆開來就是意識和情境,延伸出來人們可以將意境理解為意味無窮的境界,而茶藝恰恰就具有了這種讓人難以言表的底蘊和美感。說起茶的意境,就不得不提到人們一直談論的茶道,茶道就是所有愛茶之人心中敬仰的意境。在繪畫過程中,同樣也強調意境,特別是國畫中的“留白”堪稱創(chuàng)造意境的最高技法,以無為創(chuàng)造至美。我國清代書法家鄧石如就曾提過“計白當黑”也就是將畫布中的留白當作構圖的基本準則。國畫大師齊白石對于國畫中的意境表現尤為重視,因此他非常注重構圖的簡潔,充分利用留白,實現主題的意境美。
2.2繪畫過程中的茶藝形象美
評判茶藝形象美得標準有很多,包括茶本身、茶器、茶席、茶技等等,其中茶本身的形象美又體現在名、形、色、香、味五個方面。尤其是茶色(這里指的是茶湯色),依據不同的茶葉種類,可以表現出多種心理感受。比如普洱茶的“青餅”茶湯色澤金黃,給人以良好的視覺享受,帶給人一種靜謐的心理感受。又如10年的琥珀色茶湯帶給人的感受是柔和爛漫;20年的棗紅色茶湯給人感受很暖心。除了茶色本身的美感之外,我國還有一項非常古老的分茶技藝,就是在茶湯中形成圖案,因為這種茶湯中的圖案風格很像水墨畫,所以又叫水丹青??傮w來看,無論是茶色還是水丹青,都可窺見茶藝強調的素凈之美。而在中國繪畫中,同樣以水墨畫的形式來體現素樸,正是這種求素求樸的心境,才讓水墨畫成為國畫的代表畫種。
2.3繪畫過程中的茶藝品德美
茶藝之所以能為人們所頌揚,除卻其中的物質成分,剩下的就是茶藝強調的品德之美。陸羽在《茶經》中曾這樣說道:“飲者,精行儉德之人”。意思就是只有品行莊重、生活簡樸的喝茶之人,才能稱得上為“飲者”。將飲茶和個人的品行節(jié)操聯系起來,這是中國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么,飲茶在古代被當作是修身明禮的重要養(yǎng)成活動。甚至到今天,人們仍能看到“給長輩敬茶”的禮儀之舉,這都說明了茶藝對人德行的養(yǎng)成作用。同樣在繪畫中,主題創(chuàng)作往往也與繪畫者的價值觀有關,并且將繪畫當作是人生教育的一部分,這些都說明了繪畫與養(yǎng)德之間的聯系。
從表面來看,茶藝的藝術性和繪畫的藝術性是完全兩碼事,但是深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可知這兩者都受到了同樣思想的灌溉,雖已長成異株,但終歸是在同一片文化土壤中,因此其內在聯系依舊十分緊密。
[1]余悅.中國茶藝的美學品格[J].農業(yè)考古,2016(2):87-99.
[2]馬守仁.茶藝美學漫談[J].農業(yè)考古,2015(4):96-98+101.
尉艷麗(1975-),女,山西芮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美術教育教學研究,油畫表現研究,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