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程酩茜
波斯釉陶:早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文 圖/程酩茜
帕提亞帝國崛起于伊朗高原的北部,西北為黑海,東接巴克特里亞,西為米底。原為波斯帝國一省,后屬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王國。公元前248年,阿爾薩息領導帕提亞人反對塞琉古的統(tǒng)治,殺死總督,建立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世紀中葉開始強盛,積極向外擴張領土。在西部先吞并米底(公元前155年),后攻占塞琉西亞(公元前141 年),逐塞琉古的勢力于幼發(fā)拉底河以西; 在東方吞并了馬爾吉安那和印度西北的馬里安那。公元前1世紀初,又將其勢力擴張到高加索和小亞細亞一帶,成為西亞強國。后與東侵的羅馬對抗,公元前54年,誘敵于敘利亞草原深處,全殲由克拉蘇率領的羅馬軍團; 公元前36年再敗羅馬統(tǒng)帥安敦尼。此后,兩國議和,維持對峙局面。3世紀初開始崩潰,公元224年為波斯薩珊王朝所代替。
古代波斯的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分布范圍也相當廣泛,尤其是釉的使用遠遠早于中國。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學家在東漢至五代的墓葬和遺址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些波斯釉陶,類型局限于綠松石色釉陶,發(fā)現(xiàn)的地點大多位于南方港口城市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迄今已在合浦、桂林、容縣、福州、揚州、寧波和廣州等地發(fā)現(xiàn)過這種釉陶。另外,日本、斯里蘭卡、菲律賓等國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過同類釉陶。
目前,國內(nèi)多數(shù)學者根據(jù)色彩的偏向稱呼波斯釉陶的釉色為“孔雀藍”或“孔雀綠”,亦有稱呼其為“青色”“青藍色”“青綠釉”“碧綠釉”等。這些表述在形容這種釉色時都不全面或者有色差,例如使用“青釉”會造成與青瓷的混淆,而使用“孔雀藍”或“孔雀綠”會把本質(zhì)相同只是顯色略有差異的釉劃分成兩種。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秦大樹教授將這種釉色統(tǒng)一定名為“翠藍釉”。國外學者在描述這種釉時使用“turquoise blue”或“greenish blue”,前者使用得更為廣泛,直譯為“綠松石色”。這種釉色受銅離子的含量、鉛堿比和釉的厚度等因素的影響,會產(chǎn)生藍與綠之間的顏色;而綠松石也會因元素含量的差異,造成呈色在藍與綠間擺動,所以用綠松石色來形容這種釉色非常直觀。
目前國內(nèi)所見最早的波斯釉陶發(fā)現(xiàn)于廣西合浦寮尾東漢晚期墓。陶壺最大腹徑19.2厘米,高34.4厘米,肩部飾一周寬帶紋,器表、內(nèi)口沿以及器底均施綠松石色釉。
這種以帶棱口沿、長頸、單耳、鼓腹和圈足為特征的器物在帕提亞時期的波斯遺址中時常見到。這些單耳壺大多裝飾簡單,頸部飾以弦紋或不做裝飾;頸部下端裝飾一周寬帶紋或弦紋,有的全身不做裝飾。
這件合浦陶壺的出土將波斯釉陶傳入中國的時間大大提前。合浦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漢書?地理志》記載有從徐聞和合浦港出發(fā),經(jīng)過北部灣、孟加拉灣沿岸,行至印度,再從斯里蘭卡返回的海上路線,這條航線一直延續(xù)到東晉南朝時都大體未變。此前合浦考古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瑪瑙、石榴石、香料等西方產(chǎn)物,寮尾墓地中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鈉鈣玻璃珠、銅鈸、瑪瑙制品等舶來品。
根據(jù)合浦的地理位置和當?shù)氐暮_\傳統(tǒng),寮尾釉陶可能是通過海路進入的,但漢代與西邊的條枝、安息等國的交往主要是通過陸路,東漢晚期波斯釉陶進入中國的線路還值得進一步商討。
塞琉西亞遺址出土單耳壺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線路
合浦寮尾墓地出土西亞玻璃器和串飾
《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海路以斯里蘭卡為終點,尚未到達波斯灣,但也可能存在更遠的航線未被記錄。根據(jù)《后漢書?西域傳》記載,大秦國(羅馬)想與漢交通,而安息為了保證本國與漢的貿(mào)易來往,阻礙了大秦與漢的交往。延熹九年(159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從日南登陸來到中國,并獻上象牙、犀角、玳瑁等。日南位于今越南東部沿海,可見大秦使者此行應是從海路來到中國。
湄公河三角洲南端越南沃澳地區(qū)(Oc Eo,古扶南國,地處越南最南端)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羅馬帝國安東尼(Antonin,138~161年在位)、馬克?奧略留斯(Marc-Aurèle,161~180年在位)兩位皇帝的錢幣,以及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玻璃、羅馬印章和錢幣等,這些遺物也證明在公元2世紀時羅馬人曾經(jīng)到達該地。大秦地處安息西邊,尚可從海路到達中國,那么安息人應該也有能力通過海路來到中國,畢竟陸路的運載量有限,通過船運能夠運載更多的商品。另外,陶器易碎、體積大、重量大等特點也使得它不便于陸運。以往在合浦地區(qū)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說明西亞地區(qū)可能早在東漢就已經(jīng)通過海路與中國進行貿(mào)易活動。由此看來,合浦東漢墓葬中出土的波斯釉陶有可能是通過海路來到合浦的。
三上次男(Mikami Tsugio,1907~1987) 日本著名金史女真史學家、陶瓷學家。曾任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出光美術館顧問、東洋陶瓷學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日本貿(mào)易陶瓷研究會會長,還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日本國內(nèi)委員。他早年致力于古代和中世紀亞洲史研究,對中國和波斯古陶瓷的研究造詣很深。三上次男先生較有影響的著作有:《滿鮮墳墓研究》《伊斯蘭陶器》《波斯陶器》《陶瓷貿(mào)易史研究》《陶瓷之路——從中國陶瓷看東西文化交流》等?!昂I咸沾芍贰边@一概念正是由三上次男先生以著書立說的方式首先提出的。
細密畫是描繪在書籍、徽章、盒子、鏡框等物件上的一種極為小型、畫風細密的繪畫。題材多為人物肖像、圖案或風景,以及風俗故事等,主要起裝飾作用,以手抄本書籍插圖為主。細密畫最早出現(xiàn)于兩千多年前埃及的書卷上,古代希臘、羅馬等地已經(jīng)很流行,中世紀歐洲基督教的《圣經(jīng)》和祈禱書上,曾普遍加以應用。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畫家賀爾拜因是杰出的肖像細密畫家。隨著印刷術和照相術流行,細密畫逐漸失去它的實用性。
1965年在福州北郊五代時期劉華墓的前室出土了3件波斯綠松石釉陶瓶。釉陶瓶通體施釉,釉層晶瑩,瓶內(nèi)呈青灰色,陶胎呈橙紅色,質(zhì)地疏松。3件器形基本一致,均為斂口,廣腹,小底。體量巨大,高度分別為74.5厘米、77.5厘米和78.2厘米,腹徑40~42厘米。其中兩件肩頸部附三耳,外腹壁貼塑33組拱狀的紋飾,下腹部飾有一圈粗繩狀貼塑紋。另一件頸肩附四耳,腹壁飾有四圈粗繩狀的貼塑紋。外部均施以綠松石色釉,釉面不平整,色澤也不均勻。
類似劉華墓這三件陶瓶,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等國的遺址中都有發(fā)現(xiàn),與公元9~10世紀伊斯蘭式釉陶相一致。伊拉克巴格達博物館保存了一件出土于泰西豐(Ctesiphon)的小口廣腹瓶,器身飾以拱形和圓形貼塑,年代定為9世紀。德國柏林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公元6世紀左右薩珊王朝時期的此類陶瓶,裝飾方法也以貼塑為主。這類器形在波斯薩珊王朝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伊斯蘭時期仍然生產(chǎn)。其特點是小口、廣腹、小底,最大徑位于上腹部,附有裝飾性的系或孔不通的盲系,貼塑繩紋、拱形紋、圓紋、圓圈紋等,裝飾大都位于瓶身上半部分。
劉華是南漢國南平王劉隱的次女,卒于后唐長興元年(930年),因此這3件陶瓶的年代不晚于后唐。和3件陶瓶相伴而出的還有覆蓮座,有研究者認為這些陶瓶是作為長明燈置于墓中的。這3件釉陶壺可能是劉華嫁與王延鈞時從南漢帶過去的嫁妝,也有可能是在福州本地獲得。釉陶瓶能夠成為墓主人的隨葬品,甚至代替中國本土的陶瓷作為長明燈使用,說明墓主人非常珍愛這3件釉陶器,也表明波斯釉陶的珍貴。三上次男先生認為這種器物是波斯人用來裝油、葡萄酒或水的容器,中國的研究者也多持有相同觀點。陶瓶內(nèi)也施釉,應當是有防止胎體滲水的考慮。但該器形上腹大,底卻很小,尤其是劉華墓中的這3件,器形比較瘦長,穩(wěn)定性不好。如何能夠在海上運輸時保持穩(wěn)定,以及該器形明確的用途,還有進一步商討的空間。一幅繪制于12世紀的細密畫也許能給予我們提示。
劉華墓出土釉陶瓶
泰西豐出土陶瓶
柏林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館藏陶瓶
蘇丹·穆罕默德繪制的《讀書圖》
揚州城南汽車修配廠出土綠松石色釉陶壺
塞琉西亞遺址出土雙耳陶壺
這幅細密畫由蘇丹?穆罕默德繪制,在教室的角落放置了一口用于儲水的紅色大缸,以盤封口,盤上還放置一只舀水的水壺。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水缸也是上腹部較大,底部較小,為了保持穩(wěn)固,水缸卡在支架上。海上運輸時船只顛簸,劉華墓出土的這種小底瓶比較容易傾倒,可能也是有支架支撐的。
揚州是目前發(fā)現(xiàn)波斯釉陶碎片最多的地方。1965年在揚州城南汽車修配廠出土了一件綠松石色釉陶壺,通高38厘米,長頸,寬肩,頸部和肩部連結著寬扁的雙耳,鼓腹且腹部以下漸漸收斂,餅足。陶壺通體內(nèi)、外壁均施以綠松石色釉,器底有流淚釉現(xiàn)象,口沿還殘留有支釘痕。菲律賓呂宋島八打雁地區(qū)的塔爾遺址也曾出土了一件綠松石色釉壺,高35.56厘米,雙耳細頸無花紋。三上次男認為這是一件制作于公元10世紀左右的陶器。 日本《波斯美術》一書也介紹了一件相似的雙耳壺,造型和裝飾都與揚州這件一致,書中的斷代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在塞琉西亞遺址出土的此類雙耳壺,年代為帕提亞時期。這種造型的雙耳壺在西亞地區(qū)可能早就存在,直至伊斯蘭統(tǒng)治時期還在生產(chǎn)。
在揚州市三元路基建工程工地、汶河路文園飯店工地、揚州文化宮遺址和揚州唐宋東門遺址的發(fā)掘中,陸續(xù)出土了大量波斯釉陶片。其中既有零散發(fā)現(xiàn),又有集中出土,多數(shù)出土于唐代灰坑,器形多是壺、罐類日常用器,還有玩具等。
這些釉陶片的紋飾有凹凸弦紋、瓦壟紋、波浪紋、棗核紋、菱形紋、葉脈紋、聯(lián)珠紋、梅花紋等等,有的陶片可見盲系。盲系和以上這些紋飾在西亞地區(qū)的遺址中經(jīng)常見到,劉華墓中出土的波斯釉陶就有盲系。
揚州位于大運河和長江的交匯口,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和交通運輸樞紐。唐代時,揚州正處于長江河口段時期,有合適的港口,又處于南北大運河中段淮南運河入江的河口位置,有著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路線,各國商人云集。在一些唐人筆記和地方志中還記載有 “波斯莊”、“波斯邸”和“波斯店”。所以大量波斯陶片在揚州城中心和城南、城東集中被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說明這些陶器很可能是來華波斯人的自用器,因破損而被丟棄的。
廣西桂林和容縣的考古發(fā)掘中,也在唐代地層和灰坑里發(fā)現(xiàn)過波斯陶壺片。容縣縣政府工地出土的碎陶片可以拼接成雙耳壺,造型與揚州城南汽車修配廠出土的雙耳壺造型相仿,復原高度可達50厘米以上。 陶片內(nèi)外壁及底面均施滿釉。桂林和容縣雖然不直接臨海,但有河流可通達海洋,波斯釉陶在桂林和容縣的發(fā)現(xiàn)說明,波斯人曾沿河流向內(nèi)陸深入。
揚州出土的波斯釉陶片唐代中晚期希拉夫(I r a n,S i r a f)出土的波斯釉陶片伊斯蘭早期公元8世紀晚期~公元1 0世紀晚期凸弦紋和聯(lián)珠紋貼塑紋盲系菱形紋瓦壟紋
桂林和容縣發(fā)現(xiàn)的波斯釉陶片
南越國宮苑遺址南漢文化層出土綠松石釉陶片
廣州唐—五代灰溝出土綠松石釉陶瓶
伊朗出土四耳壺
來自伊朗或伊拉克的八耳陶壺
在寧波唐宋子城西城墻附近的唐代晚期地層中,陸續(xù)出土綠松石色釉陶片9塊。陶胎多呈淡黃色,胎體厚重,器壁厚達1.5厘米,胎質(zhì)疏松,且吸水率高。內(nèi)外均施釉且色調(diào)不均勻。一片器腹陶片上的弧形貼塑紋飾與劉華墓出土的釉陶器非常相似。
1997年,在廣州南越國宮苑遺址的南漢文化層出土了十余件綠松石釉器殘片。這些殘片也應屬于罐瓶類的器物,從陶片的釉色、紋飾和陶質(zhì)等看,都與劉華墓中出土的陶瓶相似。
2008年在廣州一處唐至南漢時期的灰溝遺跡中發(fā)現(xiàn)一百多塊波斯綠松石釉陶片,其中一些可拼合成一只三耳瓶。這件綠松石釉陶瓶形體碩大,殘高60厘米,頸肩部原附有三耳,長卵形腹,底無存。多耳器在波斯陶器中比較常見,如伊朗出土的四耳壺(9~10世紀)和來源于伊朗或伊拉克的八耳陶壺(5~7世紀)。多只器耳除了實用功能外,還具有裝飾功能。
西亞陶器既有堿釉也有鉛釉,而堿釉的使用更為廣泛。社科院考古所對寮尾出土的綠松石釉陶化學形態(tài)、吸水率等進行了測試,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也曾對揚州出土的釉陶樣本進行了物理、化學性質(zhì)和顯微結構分析。結果表明,寮尾釉陶的釉中堿性氧化物含量達到16%,揚州出土的釉陶陶片堿性氧化物中氧化鈉(Na2O)含量達到6.7%~10.8%,氧化鉀(K2O)含量達2.92%~4.08%,且?guī)缀醪缓趸U(PbO)。在國際陶瓷界,根據(jù)釉所含助熔劑的種類不同,可分為三個主要種類:堿釉,主要是由堿性氧化物(10%~18%Na2O,3%~5%K2O)和硅組成;鉛堿釉,主要含20%~40%的PbO和5%~12%的堿性氧化物;鉛釉,堿金屬氧化物的含量小于2%,PbO含量達到45%~60%。 南越國宮苑遺址出土的波斯釉陶片鈉和鉀的含量達到14%。因此,這三處出土的釉陶均屬于堿釉系統(tǒng)。而東漢低溫綠釉和宋代綠釉樣本的氧化鉛(PbO)含量均達到45%以上,屬于鉛釉系統(tǒng)。
不同于我國本土低溫鉛釉制品表面的光滑透明,這些波斯釉陶中許多釉面都有“桔皮”“針眼”等燒造缺陷。這都是受堿釉高溫粘度大、流動性弱的影響。釉中氣泡若未逸出,冷卻后易形成桔皮狀凹陷,若氣泡逸出則易形成針眼。在對寮尾釉陶片和揚州陶片進行微觀觀察時發(fā)現(xiàn),釉表面摻雜著許多不均勻的石英顆粒,主要原因是堿釉的熔蝕性較低,原料中的石英顆粒還未很好的熔融。這些都是降低釉的透明度的原因。而堿金屬較多的釉易受濕氣影響,導致釉的剝落,因此許多陶片上都存在脫釉現(xiàn)象,出土于西亞地區(qū)的波斯釉陶同樣存在脫釉現(xiàn)象。
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波斯釉陶胎質(zhì)都很疏松,數(shù)據(jù)表明揚州和寮尾的胎體吸水率均高達30%左右,而東漢釉陶樣本胎體的吸水率僅12.6%,防滲性能優(yōu)于波斯陶。而波斯釉陶的內(nèi)面基本都施薄釉,可起到防滲的效果。揚州樣本胎的燒成溫度為1070±20℃~1150±20℃,而釉的流動點溫度為1100℃,兩者非常接近,說明波斯釉陶采用的是一次燒成工藝。一次燒成也影響了胎釉的結合,使釉易于脫落。
綠松石色釉與中國低溫綠釉均為銅離子呈色,銅的含量變化范圍很大,如揚州選取的樣本中,氧化銅(CuO)的含量范圍是0.88%~3.66%,但對色調(diào)的深淺并無明顯影響。葉喆民先生指出氧化銅在釉中熔融后,會由于釉的成分不同而產(chǎn)生青、綠之間的不同色調(diào),若釉中堿金屬含量多便呈青色,如果富含酸性成分則呈現(xiàn)綠色。如果在堿釉中加入一部分鉛,釉的熔度會下降,若鉛添加得少,則會出現(xiàn)波斯壺的翡翠色或?qū)毷{等的青色;若添加的鉛分多,則會成為孔雀綠釉。如果只含鉛,就成為綠釉;如果去除堿金屬,而以鈣或鎂為主,即在石灰釉中,則會呈青綠色??傮w上說即堿金屬成分越多,色彩越偏青,鉛含量越多,色彩越偏綠。根據(jù)秦大樹教授等的X光光譜分析結果,綠松石色釉基本以堿金屬或鈣作為助溶劑。塞琉西亞出土的綠松石釉陶的分析也表明,其釉中完全不含鉛,以氧化鈉和氧化鉀為助溶劑,以氧化銅呈色。
揚州的多個樣本中還測出二氧化錫(SnO2)。伊斯蘭早期,二氧化錫就被加入釉中以增加釉的乳濁感 。在阿布爾?卡西姆(Abu’l-Qasim)于1301年寫成的陶器制作過程的文章中,也記錄了在氧化銅中加入錫可以獲得不透明的綠松石色釉。
阿布爾?卡西姆(Abu’l-Qasim)出身于陶器生產(chǎn)世家,他曾于1301 年寫下一篇有關伊斯蘭陶器生產(chǎn)技術的文章,詳細記述了陶器胎、釉和裝飾色彩的原料組成及其提煉和使用的方法,對制陶原料的來源、提煉、配方以及裝飾技法和燒成技術均論述詳盡。1935年時文章內(nèi)容曾以波斯原文配以德文翻譯的形式發(fā)表,英國學者詹姆斯?阿倫(J.W.Allan)于1973年將其譯為英文并發(fā)表,2011年溫睿、李保平兩位學者將其譯為中文,并發(fā)表于《故宮博物院院刊》。
塞爾柱王國(Seljuqs)是自1055年以來統(tǒng)治伊斯蘭東部的土耳其王朝。10世紀時塞爾柱人(突厥部落酋長塞爾柱的后代)率領遷徙的土耳其人抵達伊斯蘭世界,1055年在其首領圖格里勒?貝格(Toghril Beg)的帶領下攻占巴格達。在圖格里勒?貝格及其繼承者艾勒卜?艾爾斯蘭(Alp Arslan)和馬里克沙(Malik-Shah)統(tǒng)治時國勢鼎盛。馬里克沙在位時,尼札姆?穆爾克(Nizam al-Mulk)治理帝國,其人堪為良相。馬里克沙死后帝國分裂成幾個王國,相互爭戰(zhàn)。其在波斯的繼承者名義上有統(tǒng)治其他王國的宗主國權,但1153年為中亞的侵略者所敗。安納托利亞的魯姆塞爾柱人統(tǒng)治著一個重要的獨立王國,直至1243年才臣服于蒙古人。
拉斯特彩陶 9世紀前后,伊拉克陶工把埃及的拉斯特彩玻璃生產(chǎn)技術移植到錫鉛釉白陶上,生產(chǎn)出拉斯特彩陶。具體的生產(chǎn)程序是:燒好白色的錫鉛釉陶器;把硫磺、氧化銅或氧化鋅混合,加上載色劑——紅赭石或黃赭石,并用醋作溶劑形成色料;用色料施繪在燒成的錫白釉陶器上;最后將繪好的器物放在特種窯爐中用還原氣氛二次低溫燒成。溫度控制在600℃左右,使釉面軟化。在缺氧或無氧的氣氛下,金屬氧化物還原,成為釉面上的金屬薄層,能發(fā)出金屬光澤,產(chǎn)生類似彩虹的效果。
米納伊陶器又稱七彩器,是伊朗陶工首創(chuàng)的多彩陶器,裝飾技術極為費工。具體的生產(chǎn)程序是在熔塊胎的釉下或釉上施一種或幾種色彩,經(jīng)第一次較高的溫度燒造后,再在釉上施以其他色彩,有的還要描以金彩或拉斯特彩,然后在隔焰窯內(nèi)低溫燒成,有的還需三次入窯燒成。產(chǎn)地主要是在伊朗制陶中心卡山,生產(chǎn)時間主要在12世紀70年代至13世紀20年代蒙古入侵前的50余年間,以后生產(chǎn)的質(zhì)量有所下降,13世紀晚期停止了生產(chǎn)。
中國目前見于發(fā)表和報道的出土波斯陶只有前文所列舉的幾處,民間也曾采集到過這種釉陶片。目前發(fā)現(xiàn)的波斯釉陶種類單一的原因是什么?這些波斯釉陶進入中國的身份又是什么?
帖木兒帝國 14世紀興起于中亞的突厥國家,13世紀蒙古帝國興起后,中亞淪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14世紀蒙古帝國瓦解,中亞屬于西察合臺汗國的領土,居住在西察合臺境內(nèi)的多為游牧的突厥人,信仰伊斯蘭教,征服者蒙古人也同化于突厥族。出身于突厥化蒙古貴族家庭的帖木兒(Timur,1335~1405,綽號“跛子”),為人機智勇敢,野心勃勃,以成吉思汗繼承人自居,妄圖依靠突厥人的騎兵重建突厥帝國。1370年,他攻占撒馬爾罕,推翻西察合臺國家,自稱蘇丹,史稱其所建國家為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利用周圍國家互相混戰(zhàn)之機,多次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14世紀80年代征服呼羅珊、伊朗等地,90年代占領伊拉克,多次進攻欽察汗國,攻陷薩萊,后又入侵印度,毀滅德里,屠殺居民近十萬人。15世紀初,在小亞細亞的安哥拉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fā)生激戰(zhàn),土耳其蘇丹失敗被俘。帖木兒晚年曾夢想征服中國。帖木兒帝國內(nèi)部發(fā)展不平衡,缺乏統(tǒng)一的經(jīng)濟基礎,所以帖木兒死后不久,帝國四分五裂。16世紀初為烏茲別克人所滅。
綠松石色釉深受波斯人的喜愛,在波斯薩珊王朝,最為普及的陶器種類就是藍或綠色釉陶器,在伊斯蘭占領波斯地區(qū)后,綠松石色釉仍繼續(xù)流行,在釉下彩繪陶、拉斯特彩陶等陶器種類中仍被大量運用,直到大約15世紀時才不再流行。塞爾柱王國時期(1037~1194),伊斯蘭地區(qū)已經(jīng)能夠生產(chǎn)拉斯特彩陶和米納伊陶器,并已經(jīng)采用半刀泥刻法、低浮雕等技法,能夠在陶胎和釉上運用多種色彩構圖。但生產(chǎn)過程比較復雜繁瑣,生產(chǎn)成本也較高。普通人生活中使用的可能還是以價格低廉的單色釉陶為主。
另一方面,雖然當時西亞地區(qū)的陶工已經(jīng)使用了致密的熔塊胎,生產(chǎn)出的胎質(zhì)較硬,胎色較白,但熔塊胎不含高嶺土和長石,尚不能生產(chǎn)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只能生產(chǎn)出介于陶和瓷之間的炻。伊斯蘭的窯爐結構一直沿用直焰窯,不能達到燒制瓷器的高溫,也影響了胎體密度, 因此直到明代陳誠出使帖木兒帝國(1370~1506)的都城哈烈時都還發(fā)現(xiàn):“哈烈……地產(chǎn)銅鐵,制器堅利,造瓷器尤精,描以花草,施以五彩,規(guī)制甚佳,但不及中國輕清結瑩,擊之無聲,蓋其土性如此”(明代陳誠《西域番國志》) 。說明在帖木兒帝國時代,當?shù)氐奶展ひ廊粵]能找到能制作真正的瓷的原料和方法。另外,波斯詩人薩迪(1208~1292)在《薔薇園》中的詩句:“我聽說東方人把陶土揉摶,四十天才制出一只大碗;巴格達一天制造數(shù)百只,只能賣到很低的價錢?!?可見在13世紀的波斯,普通陶器作坊的陶器制作仍是比較快速和粗糙的,而在當時波斯人眼中,中國的瓷器是非常精致和昂貴的,粗糙的波斯陶器顯然不具備競爭力。
我國所見波斯釉陶大多裝飾簡單,陶質(zhì)疏松,釉和胎的結合也不是很好。尤其是參考揚州這種碎陶片集中出土于灰坑的情況,我認為,進入到中國境內(nèi)的波斯陶器主要是當時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實用品,如用于海上儲存水、油或者酒的容器,多數(shù)并非用于銷售。
將波斯釉陶作為隨葬品的情況,表明墓主人非常珍愛這種來自西域且色彩獨特的器物,可能把這種綠松石釉陶當做奢侈品來收藏。宋代朱槔寫過一首《大食瓶》 :“窳質(zhì)謝天巧,風輪出鬼謀。入窯奔閼伯,隨舶震陽侯。獨鳥藏身穩(wěn),雙虹繞腹流。可充王會賦,漆簡寫成周?!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馬文寬先生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塞爾柱王朝的拉斯特彩陶。元代吳萊也有一首《大食瓶》:“西南有大食,國自波斯傳。茲人最解寶,厥土善陶埏。素瓶一二尺,金碧燦相鮮。晶熒龍宮獻,錯落鬼斧鐫。粟紋起點綴,花穟蟠蜿蜒。定州讓巧薄,邛邑斗清堅。脫指滑欲墮,凝瞳冷將穿。……角貒獨不出,記取征西年?!瘪R文寬先生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伊爾汗國的拉斯特陶器。這兩首詩證明,在五代以后也曾有其他種類的波斯陶器進入中國,并且外形精致奢華,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可能被達官貴族視為奢侈品收藏。
目前在西亞地區(qū)的巴士拉、希拉夫等港口都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中國瓷器,水下考古的結果也證明,中國曾向西亞地區(qū)輸出大量的精美瓷器。波斯人已經(jīng)知道中國本土能夠生產(chǎn)胎質(zhì)潔白且堅硬,釉色優(yōu)美的瓷器,對比之下,很容易能夠意識到本土生產(chǎn)的陶器在胎質(zhì)方面的不足,如果將本土生產(chǎn)的陶器輸往中國,作為生活實用品銷售,不大可能打開銷路;而波斯本土生產(chǎn)的華麗的陶器如拉斯特彩陶、拉杰瓦德納陶器,生產(chǎn)成本較高,若作為奢侈品輸入中國,只有王官貴族和富裕者能夠支付得起這些裝飾華麗、但胎質(zhì)不如中國瓷器的波斯陶。這就能夠解釋為什么11世紀以后在波斯陶工藝走向繁榮的時候卻較少銷入中國。
通觀中國陶瓷藝術,其造型紋飾、技法和材料的選用也受到了西亞的影響,可見進入中國的波斯陶器遠不止目前考古所見的這些類型?;蛟S隨著考古工作的逐漸深入與細化,將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波斯陶器蘊含著大量的歷史和考古問題,如中外交通史、航海史、陶瓷技藝傳播等等,都值得我們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作者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