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在青島老城的商業(yè)街——中山路南段,與湖北路交匯的路口處,有一幢歐洲新文藝復興風格的老建筑,依坡而建,佇立百年之久。最初它曾是駐防德軍俱樂部,百多年來,城市歷經(jīng)風雨,這座老建筑亦裹挾于命運之中,不斷變換著的使用者……2015年4月,老建筑開始大修。11月施工基本結束,新顏展露的老房子除重建了1940年代末焚毀的塔樓,還將木構部分由藍改為綠色。不過遺憾的是,建筑的精華部分——塔樓,還有帆船造型的鐵藝風向標卻未按原貌復建。
在城市肇建初期,是誰提議設立的這所俱樂部,又是誰設計、建造了這座老建筑?它又曾經(jīng)有過哪些不為人所知的前塵往事?這一切圍繞著老建筑產(chǎn)生的疑問,不由得引人探尋歷史真相。
初衷:德國士兵的“娛樂場”
1898年2月11日,德國普魯士親王海因里希率遠征艦隊抵達膠州灣。親王此次遠東之行除鞏固德國在膠州灣的防務,為簽訂條約增加砝碼,并為組建中的駐防軍隊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海因里希親王提議由“皇家海軍士兵與士官水手之家”在青島成立一座專供駐軍士兵與士官使用的俱樂部。這家總部設于基爾的公益機構專門負責在港口為德國海軍建造俱樂部。
據(jù)1899年10月28日《德文新報》副刊《膠州消息》的論點,興建俱樂部的意圖是“為士兵和水手——提供修養(yǎng)棲留場所,以免他們游蕩街頭、出入下等餐館和酗酒,并由此引起道德淪落。此外,俱樂部還能夠成為德國駐東亞海陸部隊傷兵員的療養(yǎng)所”。此處“既有一流的療養(yǎng)條件,又能提供各種開蒙心智、陶冶情操的講演報告??傊?,來訪者應該在這里得到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機會……”為確保俱樂部盡快設立,海因里希還提議所需費用應來自贊助和捐款,為此親王本人自掏腰包,捐款5000馬克,德皇威廉二世也贊助了1萬馬克。而更多資金則來自德國各大公司的駐華機構或個人,如亨寶輪船行就捐款1萬馬克。
疑云:不為人知的建筑師
1898年10月18日,俱樂部奠基儀式在青島舉行。膠澳總督府撥付了位于弗里德里希大街(今中山路南段)以東、王儲大街(今湖北路)以北、盧伊特坡爾德大街(今浙江路)以西的18號地塊。同時,基爾的“皇家海軍士兵與士官水手之家”也委托本地一名建筑師著手俱樂部設計。但遺憾的是,研究者至今還無法獲知這位德國建筑師的姓名。
1900年底,設計完成的圖紙寄到柏林。翌年年初,“水手之家”為工程選擇承包商——柏林的塞爾貝格-施呂特公司委派工程師金德攜帶圖紙來到青島。金德組建了一個由建筑技師萊因哈德、烏茨勒,瓦工弗格、默爾茨,以及建筑檢查員亨澤等5名德國技術人員組成的施工團隊,時任總督府建設局局長格羅姆施,承擔“名義上的建設總監(jiān)”。
風格:新文藝復興
1901年5月,俱樂部正式開工,整個工期恰好一年。雖然在官方的備忘錄中,僅用了“門庭若市”來記錄俱樂部的開業(yè),但已充分說明了受歡迎的程度。
俱樂部采用了新文藝復興風格,面向路口的高聳塔樓效仿中歐莊園古堡式,不過塔樓在上世紀40年代末焚毀后倉促復建,除樣式發(fā)生變化,高度也低了許多。大樓底層為石基墻,二層面海方向設有木制游廊,至今完好的廊內結構采用起穩(wěn)固桁架與木支架相互交叉的形式,雖然在歐洲較為常見,但形似“×”號的結構卻是在中國極為忌諱的。因此,在之后青島的建筑中,這種形式就完全取消了。大樓外立面幾乎無任何裝飾,這顯然與并不寬裕的預算直接有關。俱樂部內設閱覽室、臺球室、橋牌室、酒吧、咖啡廳,戶外還有網(wǎng)球場。大樓后部附有一個木結構拱形屋頂?shù)亩Y堂,三面墻設計為回廊式,能容納坐席約200個。在這里,除上演由駐防士兵演出的各類劇目,還定期上映最時髦的無聲電影。通常在一年一度的換防結束后,士兵們都會帶著自己的新朋舊友們逛逛大鮑島的中國商店,再順路來到俱樂部喝上幾杯。
變遷:風雨飄搖 幾易其主
1914年8月的戰(zhàn)爭讓俱樂部成為了戰(zhàn)時病房。日本占領青島后,俱樂部改為日僑組織青島市民會駐地。1922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主權,俱樂部成為了11處日本政府保留財產(chǎn)之一,市民會則改組為居留民團。
1945年8月,日本戰(zhàn)敗投降。滯留青島的僑民被陸續(xù)遣返,居留民團也隨之解散。之后,由于大量美軍在青島登陸,這座歷經(jīng)風雨的老建筑成為了美國海軍志愿兵俱樂部。除延續(xù)了德租時期的閱覽交際、娛樂休閑、餐飲等功能,中國商人也被允許在俱樂部內外租賃房屋,開辦供美軍消費的照相館、古董店等商鋪。人氣十足的俱樂部成為了戰(zhàn)后青島短暫繁榮的縮影。隨著內戰(zhàn)加劇,美軍逐步撤出青島。俱樂部曇花一現(xiàn)式的熱鬧也日漸冷清……而塔樓因疏于管理被焚毀的消息,大概也是這座建筑留給舊時代的最后一絲記憶……
1949年之后,俱樂部曾是共青團青島市委駐地,后又為市人防辦、青島市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工貿總公司等單位使用。1990年之后,部分房間被租賃給一些公司和店鋪使用。2007年,曾有計劃改建小提琴博物館,但終因產(chǎn)權過于復雜而放棄。
2015年,這座百年老建筑終由政府立項并獲得財政撥款,但同年夏秋展開的施工卻未嚴格按照歷史原貌修復,比如塔樓式樣、用瓦,以及風向標造型就與歷史相去甚遠。因此,也在網(wǎng)絡上引起了如何對國保級歷史建筑進行維修的爭論。◎編輯/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