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島最熱鬧的廟會是天后宮廟會,廟會上沿街都是賣煙花爆竹和糖果的小攤,吸引手上有壓歲錢的小孩。青島正月里有多處廟會,自古就有“忙臘月,耍正月”的說法,廟會上不僅有各色小吃,泥塑、吹糖人、皮影戲等各種民俗也悉數(shù)登場,演繹傳統(tǒng)年味兒。
“民俗體驗”成天后宮廟會的重頭戲
2月8日是大年初一,當天,到天后宮逛廟會的市民絡繹不絕。體驗民間工藝制作、民間戲曲欣賞、民俗服裝展示、燈謎競猜、看民俗展覽,讓逛廟會的市民高興不已。在天后宮舉辦的新正民俗文化廟會活動中,除了除夕夜撞鐘祈福儀式外,初一至初六,正月十五都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今年的第17屆廟會共推出三大板塊的民俗文化活動,包括除夕夜撞鐘祈福儀式、民間戲曲欣賞、燈謎競猜等。其中一大亮點是民間工藝制作體驗,讓市民現(xiàn)場體驗剪紙、木版年畫、烙畫、布藝、面塑、銀飾制作等民間手藝的制作過程。
正月初一、初三和初五,進行了柳腔、茂腔戲曲演出。正月十四舉行了有關青島地區(qū)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的燈謎有獎競猜活動,以及民俗服裝展示表演、民間手工藝現(xiàn)場制作等。
青島市民俗博物館館長石建民介紹說,2016年該館還將引進布袋戲傳承、造紙工藝體驗等多項民俗活動?!拔覀儗⒁M紡線、織布、造紙等多項傳統(tǒng)工藝的相關設備,讓市民尤其是孩子可以走進民俗博物館,體驗、傳承這些民俗文化?!?/p>
青島天后宮廟會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公元2000年,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恢復了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青島市區(qū)最早的廟會并定名為“青島天后宮新正民俗文化廟會”,2007年被正式列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民俗大戲,演繹《印象海云庵》
2月16日,農(nóng)歷正月初九,青島蘿卜·元宵·糖球會在海云廣場熱鬧啟幕。海云庵糖球會除了好看的表演、美味的糖球和小吃、擁擠熱鬧的人潮之外,還有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民俗藝人,他們各展絕活,木版年畫、撲灰畫、泥塑、吹糖人、瓷刻、微雕、木偶、皮影、刺繡、織錦、剪紙……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關注這些逐漸沒落的中華傳統(tǒng)手藝。
開幕儀式上,一臺以《印象海云庵》為主題的情景演出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演出由《海云印象》、《老街印象》、《廟會印象》、《后海印象》以及《春的印象》五個篇章組成,分別用歌舞、戲劇、曲藝等形式再現(xiàn)了蘿卜·元宵·糖球會的起源、傳承和發(fā)展。節(jié)目中一段關于老廟會吆喝聲的表演把節(jié)會現(xiàn)場氣氛推向了高潮,不少觀眾甚至忍不住跟著一起吆喝了起來。
趕會的市民手里幾乎都拿著一串糖球,有山楂糖球、山藥糖球、軟棗糖球、還有水果糖球、花式糖球等等,糖球種類花樣繁多,成為趕會市民們最喜愛的食物。
自從1996年高家糖球第一次參加糖球會以來,這已經(jīng)是高家糖球第20年亮相糖球會了。目前的掌門人高士湘是高家糖球第三代傳人,他的兒子也繼承了家族的技藝,成為第四代高家糖球傳承人?!案呒姨乔蚴前倌昀献痔柫?,糖球的寓意很吉祥,很多市民每年來趕會,都要來我們家的攤位前買上一串糖球,不然就覺得年還沒過完?!备呤肯娓嬖V記者。
記者了解到,高家糖球在熬糖時會采用獨創(chuàng)的“急火法”,該法能用高溫的糖汁把芝麻熬出油來,因此蘸出的糖球顏色金黃香脆,在各種樣式的糖球中獨占鰲頭。憑借糖球制作的精湛技藝,去年,高家糖球成功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除了糖球,有不少攤位的民間手藝人在現(xiàn)場制作糖畫、糖人、面人、草編蜻蜓,吸引大量市民駐足觀看。58歲的程阿姨今年就給她的外孫女買一個孫悟空面人,“現(xiàn)在比我們那時候的廟會豐富了,糖球、小吃種類越來越多,連很多我們過去的民俗傳統(tǒng)都有了,像捏面人、澆糖畫、吹糖人、抖空竹、抽陀螺等等,有些我都很多年沒見到了,今年在糖球會上又看到了,真是高興。”程阿姨說。
此次糖球會上大量展示了具有民俗特色的民間工藝。展示活動包含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1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5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3個,還邀請了來自全國11個省市的28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其中6位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青島蘿卜會是歷史悠久的漢族民俗活動,也叫清溪庵廟會。民間有“正月初九吃蘿卜不牙疼,可防百病”的說法,又有舊俗立春吃蘿卜,稱咬春,因而蘿卜就成了廟會上的主要商品。逢廟會日,人們來這里賣蘿卜、買蘿卜、吃蘿卜,久而久之,清溪庵廟會就被人們稱為“蘿卜會”。海云庵又稱“大士庵”,始建于明朝末年,舊時香火旺盛,往拜者多為漁民,因此定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個大潮日為廟會正日。從2013年開始,青島兩大民俗節(jié)慶品牌“蘿卜會·元宵山會”、“海云庵糖球會”合而為一,形成了集蘿卜、元宵、糖球元素于一體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
沙子口廟會,為“龍王”慶生
2月20日,農(nóng)歷正月十三,嶗山沙子口廟會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前來趕會的漁民以傳統(tǒng)的民俗形式舉行漁民祭海祈?;顒?。寓意吉祥的祭品、歡快的鑼鼓、熱鬧的秧歌、喜慶的鞭炮,表達了漁民共同祈福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沙子口廟會有著300多年的歷史,是沙子口最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之一。據(jù)說,正月十三是東海龍王的誕辰,沙子口一帶是漁民、船員聚居的地方因而祭祀龍王。青島一帶有許多漁村曾經(jīng)有幾處龍王廟,如明代建浮山千戶所為軍政官署,浮山所城旁邊燕兒島有龍王廟也有廟會,清朝末年,龍王廟倒塌,廟會移到了浮山所。
每年正月十四是沙子口石灣大士寺廟會,引四方鄉(xiāng)鄰登高祈福。四鄉(xiāng)八疃的村民歡聚而至,登高祈福、迎春納祥,年味十足。今年大士寺廟重新修繕開放,來趕廟會的居民比往年都多,山上是前來祈福納祥的市民,山下則是鑼鼓喧天,具有濃濃的傳統(tǒng)氣息的民俗表演,廟會氣氛熱鬧紅火。大士寺又名大石寺、大士庵、石灣廟等,是嶗山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2月15日,農(nóng)歷正月初八,2016年嶗山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節(jié)——“金猴迎春”嶗山區(qū)民間藝術匯演如期舉行。民間藝術匯演精選牟家和諧鑼鼓隊、東韓舞獅隊、王哥莊社區(qū)鑼鼓隊等14支本土特色民間隊伍登臺。其中,具有百年歷史的舞龍、舞獅、高蹺、旱船隊伍在輾轉騰挪的動作中加入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各種神態(tài),增添節(jié)日喜慶和熱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