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兵
?
完善學術休假制度:“雙一流”建設的策略之一
黃啟兵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宏觀方案,更需要各個學校具體而微的制度建設。例如完善學術休假制度,便是“雙一流”建設的策略之一。
一、完善學術休假制度是促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從比較視角來看,實施學術休假制度是許多國家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經驗
自1880年哈佛大學首創(chuàng)學術休假制度以來,學術休假在美國高等院校中已成為一種制度慣例。據美國《教育統(tǒng)計摘要》統(tǒng)計,截至1992年,在全美約有3 400所私立院校與2 500所公立院校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學術休假制度[1]。英國的一流大學普遍推行學術休假制度,一般每6~8學期,教師就可以申請到1學期的研究休假[2]。法國也建立有學術休假制度。法國教育部根據各校學術委員會建議,準予部分教師(具有6年以上教齡者)為開展學術研究或改變研究專題而享受6個月至1年的學術休假,休假期間工資照發(fā)[3]。日本許多大學也實施學術休假制度,如東京大學、東京工業(yè)大學、茨城大學等[4]。可見,世界高等教育發(fā)達國家,普遍實施了學術休假制度。許多關于學術休假的研究表明:有效的學術休假對于教師個體及大學組織都產生了積極作用[5]。
(二)從歷史視角來看,學術休假制度有力地促進了大學教師的科研
民國時期,我國大學就實行學術休假制度。早在1917年,北洋政府公布的《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guī)程》便規(guī)定:“凡校長、學長、正教授每連續(xù)任職五年以上,得赴國外考查一次,以一年為限,除仍支原薪外,并酌支往返川資?!盵6]后來一些大學相繼施行。據教育部1931年的調查,國立院校有此規(guī)定的共有6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和北洋工學院[7]。1941年5月,教育部頒布《國立??埔陨蠈W校教授休假進修辦法》,規(guī)定:“國立??埔陨蠈W校,對于連續(xù)在校專任教授滿七年以上成績卓著者,應依照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聘任待遇暫行規(guī)程第十五條之規(guī)定,予以離??疾旎蜓芯堪肽昊蛞荒曛畽C會?!盵8]民國時期的學術休假制度對于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促進教師的科研發(fā)表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以清華大學為例,1928—1937年這10年間,清華大學教師之從事研究者每人平均出版專著2.4種,論文4.7篇。而清華大學休假教師每人平均出版專著6部,發(fā)表論文(包括報告)29篇[9]??梢?,在成果產出方面,無論是專著數量還是論文數量,休假教師的人均都高得多。
(三)從當前學術界存在的問題來看,學術休假制度有助于解決若干學術困擾
一是學術浮躁問題。當下,學術界普遍存在學術功利化趨向,為了晉升職稱、課題結項,教學科研人員急于出成果,急于發(fā)表論文,急于出版專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已成過去,教師不能潛下心來做學問,研究心態(tài)浮躁,學術氛圍不良,很難做出一流的成果。許多學者雖然有相當的學術積累,但難以找到一個相對完整的時間來整合。國內外行之有效的學術休假制度便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可以讓學者們擁有一段相對集中的時間潛心做精深的研究。
二是教學與科研的矛盾問題。教學與科研存在矛盾,其原因之一,便是時間不夠分配。一些教師疲于教學而缺少時間科研,另一些教師則醉心于科研而忽視教學。許多教師感覺教學與科研兩者難以兼顧。例如上海交通大學朱燕民教授表示:“對于‘教’與‘研’,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教’與‘研’的和諧共處,而是矛盾。因為,時間總是有限的,花在教學上面的時間多了,剩下來做科研的時間就少了。而且,不論是教學工作還是科研工作,時間都是稀缺的:花的時間越多,教學可以更出色,而科研也可以出多的研究成果?!盵10]學術休假制度可以使教師暫時從教學及其他雜務中解脫出來,為教師尤其是高水平教師提供了一個學術休整期和學術沉思期。
二、當前我國學術休假的現(xiàn)狀及問題
(一)學術休假的現(xiàn)狀
從國家層面來說,對于學術休假,相關制度早有涉及。1994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就明確提出“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對教學任務較重的副教授以上教師實行學術休假制度”。教育部 1996 年制定的《高等學校教師培訓工作規(guī)程》也對我國高校教師學術休假進行了規(guī)定:“對連續(xù)擔任副教授工作五年,且能履行崗位職責的教師,根據不同情況,必須安排至少半年的脫產培訓或學術假?!薄?002—2005 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實施學術休假制度。2012年教育部印發(fā)實施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再次提到要建立教授、副教授學術休假制度。從各個高校來看,一些高校也進行了學術休假的有益嘗試,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在 2004 年前后相繼提出學術休假制度。近年來吉林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高校也開始實行學術休假制度。
(二)學術休假的困境
當前學術休假存在若干問題,尤其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社會批評的問題,二是教師的待遇問題,三是學術休假與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沖突的問題。
1.困境之一:社會對學術休假制度的批評。由于我國大學尚未普遍建立起學術休假制度,當有的大學率先嘗試時,卻被社會質疑是在搞學術福利。例如2014年,北京語言大學頒布實施學術休假制度,就有許多人提出:“高校老師已有寒暑假,為何還要學術休假,這是不是教師的特殊福利?”[11]事實上,我國大學實行的學術休假制度,確有一些福利型的學術休假。例如1994年,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關于在市屬高等學校試行領導干部學術休假的通知,規(guī)定享受學術休假的對象為:“一、高等學校黨委正副書記、正副校院長中,堅持黨政管理工作和教學科研工作‘雙肩挑’的教授、副教授?!薄岸?、實行校長任期制任滿一屆不再連任正副校長的教授、副教授可以享受半年學術休假,任滿兩屆以上不再連任的可以享受一年的學術休假。擔任黨委正副書記職務的教授、副教授任屆期滿,不再連任的,也按照此規(guī)定辦理?!盵12]這種學術休假與其說是學術休假,不如說是一種福利休假。
2.困境之二:教師待遇問題。有學者指出,國外實行學術休假的前提是年薪制,而我國高校較少用年薪制[13]。因此教師在學術休假期間的待遇存在問題。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實行基本工資、崗位津貼加教學科研業(yè)績點的分配制度。由于教師在學術休假期間缺少教學科研業(yè)績,會影響到學術休假教師的經濟收入。尤其對于課時量大的文科教師而言,課時費拿不到,會導致收入銳減。例如,北京語言大學每年專門投入200萬元的經費,在保留基本工資和崗位津貼的基礎上,為享受學術休假的教師再提供每月1 500元的生活補貼。即便如此,進行學術休假的教師還是比在學校上課時收入減少。北京語言大學申請了學術休假的趙冬梅老師表示:“我們有住房的老師還好一些,收入少一點不會影響太大,但對那些還要還房貸的年輕教師而言,這是決定他們是否申請學術休假的一個重要因素?!盵14]
3.困境之三:定編定崗導致的工作繁重問題。由于許多高校定編定崗,一個蘿卜一個坑,“一些老師需要給學生上課,如果休假一年,課程怎么辦?一些做科研的,如果中途停一年,后面的科研工作怎么辦?”2004年,中國農業(yè)大學試行教師帶薪學術休假制,得到多位教授的贊賞。但是許多教授表示,自己短時間內并不打算申請學術休假,給出的原因出奇地一致——不想因此影響教學[13]?!侗本┱Z言大學學術休假制度實施辦法(暫行)》規(guī)定,“各單位每年享受學術休假的人員數量應控制在本單位實際在崗總人數的8%以內”。北京語言大學一共有300余名教師,按照這樣的比例,申請教師可以達到24人,但事實上只有16名教師提出了申請[14]。
三、應該建立怎樣的學術休假制度
完善學術休假制度,不僅是許多高等教育發(fā)達國家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經驗,也得到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的印證,有助于我國高等教育“雙一流”目標的實現(xiàn)。針對當前我國學術休假制度存在的若干困境,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術導向
當前完善我國學術休假制度,應該堅持學術導向。學術休假的對象應是學術人員,是為了學術而實行的休假,應減少甚至杜絕福利型的學術休假。只有這樣,學術休假對“雙一流”目標的建設才會有所貢獻,也才能回應社會對于該制度的質疑與批評。
(二)待遇均衡
當前我國一些高校實施的分配制度,確實會影響到學術休假教師的待遇,從而使得本可享有學術休假的教師不敢休假,不愿休假。改革教師的收入分配制度,保證學術休假教師的經濟收入,使教師休得起假,是學術休假制度得以有效實施的前提之一。
(三)課程靈活
許多高校難以推行學術休假制度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教師教學工作任務繁重,課程安排較死。實行學術休假制度,需要做相應的調整,以便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例如,通過提前上課、補課、集中時間上課等方式,靈活安排課程。一些院校還實行靈活的上課制度,要求每位教師除了自己所任課程外,還需選上一門別的教師的課程,以便該教師出差、學術休假期間不耽誤學生的課程學習。
建立與完善學術休假制度只是我國“雙一流”建設的微觀策略之一。在邁向“雙一流”建設宏偉目標的過程中,我國高校學術制度的諸多方面都有待檢討和完善,可謂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曹子建,李志平.我國高校教師的權利義務[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80.
[2]常文磊.英國科研評估制度與大學學科發(fā)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206.
[3]張寶泉.美·蘇·英·德·法高等學校管理比較[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80.
[4]楊曉輝.中日大學教師學術休假制度比較[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6(26):95-96.
[5]林杰.美國大學的學術休假制度[J].比較教育研究,2008(7):56-60.
[6]潘懋元,劉海峰.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高等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02.
[7]朱師逖.教授休假進修報告:三年來國立各校院教授休假進修概況[J].高等教育季刊,1942,2(2):50-55.
[8]曹子建,李志平.我國高校教師的權利義務[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81.
[9]李紅惠,王運來.民國時期國立清華大學學術休假制度的歷史考察[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5(6):28-34.
[10]徐飛.學者筆談(第14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2.
[11]北語“學術休假”長達一年被質疑搞“學術福利”[EB/OL].[2016-02-28].http://www.qh.xinhuanet.com/2014-03/26/c_119945518.htm.
[12]陳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1993—1999 [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25-226.
[13]程功臻.別讓學術休假只是看上去很美[J].教育與職業(yè)2014(16):65-66.
[14]易鑫.學術休假能否“休”出正果[EB/OL].[2016-02-28].http://www.sinoss.net/2014/0516/5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