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窮中盛開的成長之花
□周啟群
物質(zhì)上的貧困,不能算真正的貧窮,精神上的匱乏,才是真正的貧窮。面對貧窮,是選擇逃避,直至一無所有,還是選擇前進,為自己另辟蹊徑?其實,一切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走進林海音的《竊讀記》,我們就走進了一段物質(zhì)貧窮的童年生活。而面對貧窮,林海音用生活之筆為我們畫出了奇異的景觀。
《竊讀記》中的“我”是一個無力買書而又渴望讀書的窮學生。因為窮,所以只能偷偷地到書店里讀書。但是,“我”在竊讀中所表現(xiàn)出的智慧,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
“我跨進書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使矮小的身體挨蹭過別的顧客和書柜的夾縫,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頭發(fā)弄亂了,沒關(guān)系,我到底擠到里邊來了?!薄拔摇边x擇在沒人注意的時候進入店門,借助高大的顧客和書柜夾縫擠到里邊,這樣選擇時機是多么的巧妙!
“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條不費一文讀書的門徑。下課后急忙趕到這條‘文化街’,這里書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機會?!薄坝袝r一本書我要分別到幾家書店去讀完,比如當我覺得當時的環(huán)境已不適宜我再在這家書店站下去的話,我便要知趣地放下書,若無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痹谝淮卧獾嚼习宓睦湫螅瑸榱俗x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我”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一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選擇書店林立的“文化街”,二是變著法子將書讀完,讀一本書常常要到幾家店去讀。即使是在書店里看書,也常?!霸偈T技,又把自己藏在書店的一角”,這樣的少年,樸實中透著幾分機靈。一個在饑餓中成長的孩子,為了能夠讀到書,能做到受了屈辱不屈服、運用智慧把書讀,可以說,這是一朵在貧窮中盛開的智慧之花!
竊讀的智慧,源于貧窮童年的辛酸,但強烈的求知欲望卻讓我們看到了精神的富足。作者沒有刻意渲染,而是大量運用心理描寫,將“我”愛讀書愛到癡迷的過程寫得豐滿細膩。下課后,“我”從學校急忙趕到緊鄰三陽春飯店的一家書店,邊走邊思索著書中的情節(jié)、書在書柜上的位置,尤其是看到書店里擠滿顧客時安心與擔憂的矛盾心理,一個癡迷于書的少年形象呼之欲出。當“我”的眼睛在一片花綠封面的排列隊里急忙尋找,無果,重頭來,終于發(fā)現(xiàn)書的位置時,“我慶幸它居然沒有被賣出去,仍四平八穩(wěn)地躺在書架上,專候我的光臨?!薄皯c幸”的竊喜,“專候”的自豪,將愛書者的心理樸實而巧妙地描摹出來。當然,竊讀的滋味是復(fù)雜的,因為“我”只看書而不買書,所以“我要把自己隱藏起來,真是像個小偷似的。有時我貼在一個大人的身邊,仿佛我是與他同來的小妹妹或者女兒。”這樣的特殊心理,恐怕也只有貧窮的、愛讀書的少年才能真切領(lǐng)會吧!更讓人敬佩的是,當“我”的小心靈受了創(chuàng)傷,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犯發(fā)時,即使很多次經(jīng)過“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過去,但終還是求知的欲望迫使自己再度停下來,為了那本書,抱著“絕望”的心情走進最末一家書店,“看見書架上那本書的位置換了另外的書,心整個沉下了”,當?shù)玫搅恕岸渖霞苤U筆的店員”的優(yōu)待時,在“羞愧”和“感激”中看完那本書,最后“我低著頭走出去,黑色多皺的布裙被風吹開來,像一把支不開的破傘,可是我渾身都松快了”。就這樣,愛書的少年在貧窮中盛開了一朵執(zhí)著之花!
長大,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實,長大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成年后的林海音,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訴我們:“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長大,不僅僅是身體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成長。在長大的過程中,需要物質(zhì)的給予,更需要精神的慰藉,一如讀書,一如店員的關(guān)愛!
當我們反復(fù)品味《竊讀記》的時候,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話:如果說,成長中沒有肥沃的土壤,那就尋找精神的富足,讓成長變得意味深長;如果說,成長中充滿苦難,那就尋找書籍的慰藉,讓成長變得內(nèi)蘊豐滿!
只要能做到這些,你終究會看到:在貧窮中盛開的成長之花,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