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徐鑫
智能手表為何剛興起就過氣了?
本刊記者│徐鑫
近期,以智能手表為代表的穿戴式設備頻頻傳出壞消息。先是作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老大的蘋果Apple Watch的銷量在剛剛過去的第三季度銷量同比暴跌71%,而作為蘋果的競爭對手,谷歌的Android Wear陣營也不樂觀,其中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聯(lián)想Moto360智能手表停止發(fā)布新品。
在當下可穿戴設備市場中,只有智能手環(huán)和兒童智能手表日子還不錯。幾年前,當智能手機發(fā)展到高潮時,穿戴式設備被認為是下一個產(chǎn)業(yè)的“風口”。其中智能手表被認為是典型產(chǎn)品,各家都在做,而如今智能手表卻非常尷尬,甚至有“崩盤”的風險,這是為什么呢?
智能手表是從智能手機發(fā)展出來的,本身的各種功能并沒有太驚艷的地方,主要可以分成3類:第一類是傳統(tǒng)的穿戴式手環(huán)功能,利用手表貼近手腕的優(yōu)勢,提供心率等數(shù)據(jù),指導運動健身;第二類是替代手機APP的功能,諸如微信等社交軟件的接收發(fā)送、天氣預報等;第三類是蘋果的創(chuàng)新,諸如Apple Watch開賓館房間,進行Apple Pay支付。
這些功能現(xiàn)在的手機、手環(huán)都能實現(xiàn),而穿戴式設備的價值在于,同樣的功能,用在手表上是否比手機方便?
如果采用通常的觸摸操作方式,那么手表的過小屏幕,低速處理器反應速度慢,視覺體驗差,相比手機毫無優(yōu)勢,因此穿戴式設備就成了“雞肋”。像Apple Watch這類產(chǎn)品更多是作為時尚品而非實用商品,類似于現(xiàn)在的機械手表,購買是為了展示而非看時間。
智能手表的功能與手機雷同,體驗比手機差,這是穿戴式設備的命門。在新奇感過了之后,真正用起來還不如手機方便,人們?yōu)槭裁匆湾X呢?
從傳統(tǒng)思路看,智能手表體驗不如手機。但是我們換個思路,如果這種穿戴式設備并不是采用智能手機的觸控方式,而是語音操作—通過網(wǎng)絡也好,自身的處理能力也好,能夠支持自然語言交互,并且給予反饋。譬如我們要查周圍能吃酸菜
魚的飯店,問一聲智能手表,而它可以聽懂你的話,然后通過地圖與位置查詢周圍的數(shù)據(jù)與評價,告訴你附近哪家的店好,并提供實時語音導航,引導你走過去,甚至給你訂上座,點上招牌菜。這比打開手機百度地圖,輸入酸菜魚,查評價,電話訂座體驗要好得多。這才是穿戴式設備應有的使用場景,而只有做到這種水平,穿戴式設備才會替代智能手機,成為新入口。
智能手機替代PC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入口,因為智能手機干同樣的事情更方便,可以隨時隨地,不用找一臺笨重的電腦,還能移動。而當穿戴式設備比智能手機更方便、體驗更好的時候,穿戴式設備就會取代智能手機成為新的入口。
目前智能手表幾乎崩盤,是因為智能手表不好用。而換個思路,智能手表又是好用的。在好用不好用之間,差的是技術。
對于智能手表來說。用戶體驗的核心是設備能不能對人類語言做語義識別,然后能不能根據(jù)語義來進行搜索,有沒有足夠多的數(shù)據(jù)供搜索,能不能返回有意義的搜索數(shù)據(jù),能不能把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成有用的信息,最后把信息反饋給使用者。
而語音識別、語義識別需要人工智能技術,搜索需要大數(shù)據(jù)支持,需要云計算提供計算能力,而搜索結果的篩選處理需要人工智能技術,它們才是穿戴設備成為入口的核心技術。至于軟硬件平臺反而不重要,無論是ARM處理器還是Intel處理器,無論是安卓iOS還是Tizen,對用戶來說都是黑匣子,用戶只需要體驗。
只要人工智能技術達到足夠高的水平,語音識別、語義識別、人機多輪對話、人工智能的搜索反饋有了,智能手表就好用了,銷路自然也有了。
在科技發(fā)展歷史上,新事物能被接受是因為它比舊的好,當前的智能手表做不到這一點,但是未來的智能手表是可以的。
2016年,百度在多個場合演示了中文的人機多輪對話,百度的語音技術還被列為MIT的2016年人類十大技術突破,這說明靠譜的語音、語義中文識別距離我們并不遠。
智能手表的退潮是產(chǎn)品在等技術,當人工智能技術再進一步,智能手表就會迎來新的復興。
編輯|孫永杰 sunyongjie@bjxinto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