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克珠,胡卓生
(蘭州文理學院 社會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肅臨潭“萬人拔河”文化探源
陸克珠,胡卓生
(蘭州文理學院社會體育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臨潭萬人拔河活動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古時曾為明駐古洮州臨洮軍中強體之游戲,以后隨落戶于當?shù)氐膹恼髡吡魅朊耖g,成為“以占年歲豐歉”的象征性活動,其歷史悠久,至今盛行不衰.
臨潭縣;萬人拔河;淵源
臨潭,古稱洮州,位于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農(nóng)區(qū)與牧區(qū)、藏區(qū)與漢區(qū)的結合部.總面積1557.68平方公里,境內(nèi)屬高山丘陵地帶,海拔在2200至3926米之間,全縣轄3鎮(zhèn)13鄉(xiāng)、141個行政村,總人口15萬人,有漢回、藏等10個民族,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6%.少數(shù)民族中以回族、藏族居多.
臨潭因境內(nèi)潭池而得名.秦時,臨潭屬隴西郡臨洮轄地.西晉惠帝于295年在臨潭設洮陽縣,隸屬秦州.西晉永嘉之亂至十六國末,被吐谷渾占據(jù).南北朝時于561年,周遣大使巡查天下,于洮陽城首置洮州,繼置洮陽郡汎潭縣.591年,隋改汎潭縣為臨潭縣.742年,唐改稱臨洮縣.1108年,宋再改為洮州,元襲宋置.1371年,明于舊城置洮州軍民千戶所,隸河州衛(wèi).1380年,設為洮州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隸陜西都司.1784年,清置洮州廳,隸鞏昌府.1913年,改為臨潭縣,隸蘭山道,縣名沿襲至今.
臨潭縣城原名舊城,自古為邊陲重鎮(zhèn),臨潭縣城的元宵節(jié)“萬人拔河”賽(扯繩)已有629年的悠久歷史.除文革期間中斷十年外,一直傳承至今.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春正月,洮州十八族番叛,命沐英移兵討之,英軍至洮州舊城.”據(jù)記載:“英部將士之中多為江淮人.唐·封演《封氏聞見錄》云:“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此教戰(zhàn).”這里扯繩源于軍中“教戰(zhàn)”活動.當年,沐英將軍駐舊城期間,在當?shù)匾浴盃裤^”(即拔河)為軍中游戲,用以增強將士體力.后來明朝實行屯田戌邊,據(jù)《洮州廳志》記載“從征者,諸將所部兵,即重其他.因此,留戌.”許多人落戶于洮州,扯繩之俗遂由軍中轉(zhuǎn)為民間,就是古之牽鉤在臨潭縣城一直流傳下來的歷史源淵.以至后來群眾把扯繩作為“以占年歲豐歉”(《洮州廳志》)的象征.其厲史悠久,至今盛行不衰..即鼓勵人們積極參與扯繩,也反映了各族群眾渴望豐衣足食,國泰民安,民族團結,安居樂業(yè)的美好愿望.
據(jù)清代光緒年間《甘肅洮州廳志丁未篡輯卷二·風俗篇》記載:“正月初五、六日……舊城民有拔河之戲,用長繩一條聯(lián)小繩數(shù)十,千百人挽兩頭,分朋牽扯之……”.另有一段詳細記載了拔河情景:“每歲正月元旦之歲時,各節(jié)皆無異俗.惟正月初五日午后有扯繩之戲,其俗在西門外河灘以大麻繩作兩股,長數(shù)十丈,另將小繩連掛大繩之末,分上下兩股,兩鉤齊挽,少壯咸牽繩首,極力扯之,老弱旁觀,鼓噪聲可憾岳,以西城門為界,上下齊扯,凡家居上者上扯,家居下者下扯,勝者勇躍歡呼,負者亦頗為失意.其說以為扯勢之勝負,即占年歲之豐歉焉!相傳已久,不知所自.按襄漢拔河之舉,上古牽鉤之俗,此殆其遣意歟!”
《洮州廳志》系光緒三十三年洮州廳事中州張彥篤主修,進士包永昌總篡).這部分資料,大都來源于民間手抄本和實地考查..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朝興盛的拔河到明代轉(zhuǎn)入低潮..組織者為了能使這項活動開展下去,把比賽的時間推到熱鬧的元宵節(jié),夜有明月的十四至十六日進行,早期叫“施鉤”、“牽鉤”,群眾叫扯繩,近年沿用“拔河”一詞.把比賽時間定在正月農(nóng)閑時進行,希冀借正月伊始有個良好的開端,以求人和年豐.
臨潭縣萬人拔河從現(xiàn)有地方志看,最早是清代光緒年間,它的資料來源于實地考查和民間手抄本,具體時間現(xiàn)已無從考證..從大量的史料中,我國早期的拔河在繩的制作上、比賽時間、拔河的目的和當時拔河的普遍性、廣泛性諸方面都和臨潭萬人拔河相似,從而可以推理出,萬人拔河是從內(nèi)地傳人臨潭的.《隋書·地理志》記述了隋代南郡、襄陽等地民間流行著拔河.“二郡又有牽鉤之戰(zhàn),云從講武所出,楚將伐吳,以為叫戰(zhàn),流遷不改,習以相傳.鉤出發(fā)動,皆有鼓節(jié),群噪歌謠,震驚遠近.俗云以此慶勝,用致豐禳.其事亦傳它郡……”.《新唐書·中宗本紀》記有“景龍三年(公元709年)二月己丑,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景龍四年春二月庚戌,命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二品以上,并諸學士等自芳林門入,集于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皇后、公主親往觀之.”《景龍文館記》中敘述了景龍四年這次拔河用了特制的大麻繩,要求附馬,宰相和將軍參加.“四年清明,中宗幸梨園,命侍臣為拔河之戲,以大麻繩兩頭分系十余小索,每索數(shù)人執(zhí)之以挽,力弱為輸……仆射韋巨源,少師唐休憬以年老,隨繩而踣,久不能起,帝以為笑樂.”當時隊兩邊人數(shù)不做限制.唐玄宗(公元712~756年)曾組織千人參加的拔河比賽.玄宗李隆基曾作《觀拔河俗戲并序》“俗傳此戲,必致年豐,故命北軍,以求歲稔”,“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噪齊山岌鬃,氣做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見《全唐詩》卷3)當時大臣張說也為唐玄宗做了和詩——《奉和圣制·觀拔河》(見《全唐詩》卷87)“今歲好施鉤,橫街敞御樓,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斗力頻摧鼓,爭取都上籌,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唐朝薛勝《拔河賦》[7](略)講的當時一次軍士千人拔河比賽,滿朝文武并邀請外國使者參觀.《拔河賦》詳盡地描述了這次拔河的情況,從繩的形態(tài),參加的人數(shù),擊鼓的,監(jiān)繩的(裁判),比賽的浩大聲勢,觀眾的呼聲等等都形象生動地做了描述.并指出“拔河于內(nèi),躍武于外”的目的,結束后,“天予啟玉齒以璀璨,散金錢而瑩煌”,勝者皆日:“予王之爪牙,承王之寵光.”將曰:“拔百城以賈勇,豈后牽一隊而為剛”.于是匈奴失筋,再拜稱筋日:“君雄若此,臣國其亡”.唐天寶年間(玄宗年號,公元742-766年)以后,在軍隊中也流行拔河.《新唐詩·兵志》中說,盛唐軍隊無仗可打,有經(jīng)商的壯士多參加拔河和其它體育游戲..唐代宗 (公元762-779)時,人民群眾在大繩兩頭系小索數(shù)百條進行拔河比賽,多在正月望日為之,己形成一種習尚,比賽規(guī)棋很大(見《封氏聞見記》).梁代梁元帝(公元552年)時,宗懔在他的((荊楚歲時記》中以施鉤命名為拔河,書中說“施鉤之戲,以埂綆作蔑纜(竹蔑作成的攬繩)相亙,綿亙數(shù)里,鳴鼓牽之.”
從以上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出,拔河起源于隋代,盛唐時已非常普遍,不論在宮廷中、軍隊中、還是在人民群眾中都已形成了固有的習俗,并且傳到了日本(現(xiàn)今日本個別地區(qū)也有類似的拔河比賽),臨潭縣萬人拔河和這些拔河雷同,應該說臨潭在隋唐時代就有類似的拔河比賽.
唐朝重臣李晟系臨潭人,唐德宗贈李晟司徒兼中書令,封李最為風翔,隴右節(jié)度使兼徑原副元帥.唐玄宗景龍二十七年隴右節(jié)度使簫昊,天寶元年隴右節(jié)度使皇甫惟明,所管莫門軍在洮州城內(nèi)駐五千五百名,馬二百匹.天寶八年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河西人),十三年哥舒翰升為河西隴右節(jié)度使,分別在洮州置神武年,神策軍(京城部隊,神策軍節(jié)度使是衛(wèi)伯玉)(見舊唐書)),因此通過軍隊拔河,傳入臨潭可能性很大,當然當時的文官,商人和人民群眾也都有可能是傳播的媒介.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和歷代統(tǒng)治者為恢復、發(fā)展、鞏固自身統(tǒng)治的需要,出現(xiàn)了大批西遷的人口,這些徙民使臨潭的居民結構變得復雜,各民族文化得到融合,中原發(fā)達地區(qū)的文化知識、生產(chǎn)技術便隨著這些不斷西遷的人民帶進臨潭,繁榮了經(jīng)濟,促進了生產(chǎn).臨潭自古為經(jīng)商之地,早在公元1068年時,這里便設有“茶馬交易”、“市易務”和“貨田交換”,商業(yè)在當時很發(fā)達,就有大批往來與臨潭和中原地區(qū)之間的商人.拔河也正是由于這些徙民,商人,地方官在不斷交流、傳播文化知識時引進的.而駐軍中的拔河比賽則極有可能是現(xiàn)今萬人拔河的雛形.
拔河比賽到了明代進入低潮,田藝衡的《留青日札》中說:“今小兒兩頭曳索而挽之,……此唐清明節(jié)拔河之戲也,當時君臣亦以此為樂,不甚典矣.”從這段話看,明代已有這種游戲,而且認為唐代君臣欣賞這種不見經(jīng)傳的東西是很不典雅的.到了清代,拔河游戲又在《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中反映出來,《引繩》的課文講的就是拔河,這說明當時又在提倡這種游戲,而臨潭是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受明代影響較小,故一直延續(xù)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前,萬人拔河由縣上“青苗會”組織,凡是縣城的居民都要交納錢物.富有的交錢,窮的交麻或繩子.用錢和繩制做拔河大繩,繩頭直徑二十厘米有余,俗稱“龍?zhí)ь^”.向后逐漸減小并分成兩股,俗稱“雙飛燕”,長達二三百米,兩股之末又連小繩若干.現(xiàn)在比賽,如果繩長不夠用時,后一個人拉著前拉繩人的腰部,象這樣的繩子做兩根,一根為雄繩,一根為雌繩.起初每條繩頭由十幾根約十幾毫米的藤條扭在一起,外用麻繩捆縛而成.后來在比賽過程中往往由于人多而經(jīng)常拉斷,繩頭改由六、七根直徑為十毫米以上的鋼絲繩扭成,長達二十多米的“龍?zhí)ь^”上,用麻繩纏繞;連接“龍?zhí)ь^”的“雙飛燕”,是由直徑二十五毫米以.上的鋼絲繩制成,長約二百至三百米.比賽是按城南城北的居住區(qū)分隊;以東城門為界,城南居民叫下街隊(包括城南鄉(xiāng)下所有的鄉(xiāng)村和牧區(qū)).城北居民叫上街隊(包括城北那邊的鄉(xiāng)村和牧區(qū)).每次比賽時,首先把兩條數(shù)噸重的繩順街依次拉開,賽前半小時,不少人已握住了大繩,此時由兩隊群眾推薦的‘連頭'和數(shù)名烈悍的小伙子負責連接繩頭,雙方“龍?zhí)ь^”前的環(huán)對接時,雄繩的環(huán)穿過雌繩的環(huán)并折出,由“連頭”用大錘將梭形的鞘子迅速楔入小環(huán),兩條繩連為一體,即正式開始比賽.每次比賽約30分鐘,如一方大勢已去,敗局已定,“連頭”用錘子敲出鞘子,比賽即停止.每次比賽少則七、八千人,多則一萬余人,觀眾三五萬人不等.比賽從14日開始連續(xù)三個晚上,每晚9時左右,正當明月當空,燈光燦爛時連拔三局,三天九局定勝負.每晚比賽最后一場的獲勝者,要把負者的拔河繩拖出一公里以外,丟在河灘或草地上,而在自己的“龍?zhí)ь^”上則用紅色的調(diào)布扎上大花,高舉起,眾人歡呼抬回比賽地點以顯示本方的徹底勝利.當然頭天的負者在第二天上午,要派人把己方的繩拖回來,并派人從四面八方去自己所在地區(qū)和鄉(xiāng)村,發(fā)動更多的人來參加,表示再戰(zhàn)到底的決心.
數(shù)百年來,每逢舉行拔河比賽,使它自然地產(chǎn)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吸附了大量的公眾.一次體育活動的舉行,往往成為民族的盛會.城里的青壯年幾乎人人參加,周圍村鎮(zhèn),扶老攜幼,套上馬車,身著節(jié)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近年來青年人騎自行車、摩托車,還有乘坐專用汽車前來,且有城外卓尼縣的農(nóng)牧民從數(shù)十公里外趕來參加拔河賽.他們的父母妻子,孩子也前來助威,參觀..皓月當空,燈火通明,數(shù)萬人涌向縣城中心街道,人山人海,焰火閃爍,鞭炮齊鳴,幾萬人的加油號子聲震撼云霄.從中得到較直接的、令人愉悅的主體情感等的抒發(fā)和宣泄.因為萬人拔河人數(shù)不限,所以運動員和觀眾是分不清的,盡管各隊都有一批人組織和指揮,而且不時便有許多人參加進去,甚至連老人小孩也幫助扯上一陣子,有趣的是也還有退出休息一會兒后又加入進去的.此時此刻,一種為集體榮譽感所驅(qū)使的竟爭心可以說達到了高于一切的境界.整合社群以及集體意識這一功能,在拔河比賽中暴露無疑.人人都是參與者,男女老少同享歡樂.參賽者除了有強烈的競爭心外,還有著集體榮譽感,旁觀者也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社群成員的角色,為本社群鼓勁、歡呼或沮喪.群體成員相互影響和成員之間的感情,對于群體團結起重要作用.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中人際交往密切以及社群榮譽感的增強,無疑強化了社會集體意識.體育的有趣以及競賽活動的配合協(xié)作,也提高了群體的內(nèi)聚力.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臨潭各族人民的生活特征.特別是生產(chǎn)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yōu)榱讼?,增強和改善體質(zhì),豐富生活,拔河比賽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幾乎全體群眾前往參加比賽或觀看.
臨潭縣城的“萬人扯繩”被列為縣內(nèi)群眾性體育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它唱出古洮州各族群眾的共同心聲.尤其在近年來的元宵節(jié),其規(guī)模之大,場面之壯觀,人數(shù)之眾多,更加呈現(xiàn)了亙古未有之盛況. 2007年,其繩長為1808米,重約10.05噸,直徑為6厘米,參與人數(shù)達15萬多人,拔河人數(shù)達8萬多人,是洮州幾百年扯繩史上繩之最重、直徑最大、長度最長、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拔河,盛況空前.比賽開始,參賽者一擁而上,分挽繩的兩端,雙方“連手”將木楔子串在龍頭中間,以鳴炮為號,開始角逐.此時,月華東升,皓月當空,霎時,爆竹聲、哨子聲、吶喊聲、音樂聲、觀眾的喝彩聲融為一體,山為之震動,河為之沸騰!一根繩,一條心,向各自的方向奮力拼搏,那繩如巨龍滾動、蛟龍出水,忽上忽下,或動或靜、相爭相持,氣勢為虹.真乃“人心齊、泰山移”!近兩年,規(guī)模雖然有些小,但主旨沒有改變.“萬人扯繩活動象征臨潭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祈平安、慶豐年,極富有地方傳統(tǒng)和民族特色.”
〔1〕田勇.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0.
〔2〕劉德佩.體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社,1990.
〔3〕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
〔4〕田輝成.臨潭扯繩:629年的萬人狂歡[N].蘭州晨報,2008.
〔5〕劉生文.藏族體育[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
G898
A
1673-260X(2016)08-0188-03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