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然
(吉林農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
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問題及對策
——基于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視角
卓 然
(吉林農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流動人口的遷移呈現(xiàn)了“家庭化”的趨勢,流動兒童的數(shù)量隨之與日俱增。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好壞對流動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情況以及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都有重要影響。本文基于家庭系統(tǒng)理論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對策和建議。
流動兒童;社會融合;家庭系統(tǒng)理論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人口從農村涌向城市尋找就業(yè)機會。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內,全國流動人口由660萬人陡增至1.5億人,增長了21.4倍[1]。其中,在流入地平均每個流動家庭有家庭成員2.5人,流動人口中6~15歲子女隨父母流動的比例為62.5%,與2011年相比較上升5.2%[2]。由此可見,流動人口的遷移呈現(xiàn)了“家庭化”趨勢,流動人口的子女沒有人照看,也跟隨來到城市,成為所謂的“流動兒童”。
流動兒童跟隨父母從農村或小城鎮(zhèn)來到大城市,其成長環(huán)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完成正常發(fā)展任務的同時,亟待解決由環(huán)境變更所帶來的適應問題,而是否能夠順利地融入當?shù)厣鐣袑α鲃觾和陌l(fā)展以及社會的和諧安定都有重要影響。研究表明,流動兒童中存在教育問題[3]、心理健康問題[4]、社會融合問題[5]等。本文基于家庭系統(tǒng)理論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對策和建議。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Bowen憑借多年來在家庭治療領域的臨床經驗,總結并創(chuàng)建了家庭系統(tǒng)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該理論認為:家庭中的某一成員認為另一位存在問題,并對其感到焦慮,則這位成員為焦慮者,另一位成員為問題者。這位焦慮者會關注問題者的外表和行為,而這時問題者會夸大焦慮者所擔憂的外表、行為或態(tài)度。與此同時,這使焦慮者更加焦慮,這種焦慮又使他/她更加關注、挑剔問題者的行為。這樣,焦慮和問題行為陷入惡性循環(huán),最終的結果就是焦慮者越來越挑剔,問題者的問題行為越來越嚴重[6]。在這一過程中,焦慮者和問題者都被自己情緒的控制,不能主動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從而結束或緩和這種緊張的關系。家庭系統(tǒng)理論包含八個重要概念[7],下面分別對相關的幾個概念進行介紹。
(一)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該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個體與家庭成員之間情緒上的分化。良好分化的個體在人格上是自由的,享受家庭美好氛圍的同時能夠不為家庭情緒所控,平衡與其他家庭成員的分離感和歸屬感,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下也能夠表現(xiàn)出恰當?shù)倪m應模式。自我分化程度低的個體與家庭成員間產生情緒糾纏,很難主宰自己的情緒;缺乏分化等同于慢性焦慮[8-9]。一個家庭中不同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是不一樣的,如果父母對孩子非常溺愛,那么孩子就會陷入家庭的情緒關系之中,從而導致自我分化水平很低。這樣的孩子的獨立性比較差,自我意識得不到很好的發(fā)展;如果這個家庭分化良好,則孩子的情緒分離程度往往比較高,他們的獨立性比較好,具有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6]。這個原理同樣適用于流動兒童。如果流動兒童的自我分化水平很低,其獨立性就會比較差,在新環(huán)境中也會遇到更多的困難,難以融入城市生活。
(二)三角關系
雙人關系是最直接的人際關系,但其也是不穩(wěn)定的。當家庭系統(tǒng)存在焦慮時,第三個人的加入可以降低兩個人之間的焦慮,從而讓這種關系更穩(wěn)定[10]。但是,三人關系相互作用要比三個獨立的關系包含更多的焦慮,因為焦慮是可以轉移的,它可以在其中每兩個人之間產生,也可能轉移到另外兩個人身上,這就使得三角關系更加復雜、微妙。三角關系充滿了沖突和焦慮,陷入其中的人由于慢性焦慮而導致酗酒、抽煙等不良習慣。因此,長期的三角關系會嚴重地影響人際關系,包括家庭人際關系和社會人際關系。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去三角化,也就是說三角中的一個人保持中立,與其他兩人個保持情緒接觸和情緒分離的適度平衡。外出務工家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焦慮,流動兒童的焦慮可能會更嚴重,由此可能導致父親或母親的期望與兒童表現(xiàn)的差距,從而導致親子間的沖突。教育方式不當容易引起母親與兒童的沖突,而這一沖突必然會將父親卷入,父親的處理方式往往決定著這些情緒沖突的結果。
(三)核心家庭的情感過程
核心家庭的情感系統(tǒng)概念描述的是主導家庭問題產生的四種基本關系模式:其一,婚姻沖突。隨著家庭壓力的增加,配偶的焦慮越來越強,每個配偶都會將其焦慮外化到夫妻關系中。每個人都會關注對方的不足并試圖進行控制,而對方拒絕這種控制。其二,夫妻一方的失調。配偶一方向另一方施壓,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和做事,對方則會產生壓力。雖然雙方都試圖維持和諧關系,但總有一方感覺自己為家庭付出更多。當家庭壓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付出多的一方就會產生大量自我控制,焦慮水平從而顯著增加。其三,子女帶來的煩惱。父母將自己的焦慮放置在孩子身上,在孩子的問題上過度擔心、過于理想化,或總是消極地看待孩子的問題。父母關注孩子越多,孩子也會相應地關注父母更多。這個過程削弱了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在不能形成獨立人格的同時更加脆弱。其四,情感距離。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以減少關系的強度,但也冒著被孤立的風險?;橐鲋械拿恳环蕉加凶约旱姆只剑绻p方分化水平都比較高,那么情感的糾纏就會比較少,他們的關系就越有可能被積極的成分強化,婚姻中的沖突也比較低。然而,在有問題的婚姻中,父母會影響兒童,培養(yǎng)出有問題的兒童。在外出務工家庭中,打工夫妻的關系對孩子的情感影響巨大。如果夫妻關系和諧,在面臨城市融合中的各種問題時,流動兒童會在全家人的帶動下積極面對;反之,流動兒童不僅面臨著新環(huán)境的各種壓力,還面臨父母糟糕的關系,其社會融合會更加困難。
(四)家庭映射過程
家庭映射過程描述的是父母將情緒轉移給兒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會危害一個或多個子女的潛能,增加他們的脆弱性。此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其一,父或母因擔心什么事會出現(xiàn)問題而關注孩子;其二,父或母解讀孩子的行為以證實自己的擔心;其三,父或母對待孩子就像什么事真的出了問題。這三個步驟從孩子很小就開始并不斷延續(xù),父母的擔心和感知塑造了孩子的發(fā)展和行為,孩子的發(fā)展和行為印刻了父母的擔心和感知。據此,流動兒童在來到城市后,父母難免擔心孩子的適應問題。事實上,適應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但是,有些父母會過度擔心和焦慮,而投入不必要的囑托和控制在孩子身上,并且將孩子在適應過程中的過渡表現(xiàn)解讀為適應不良,這進一步造成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低,同時將這些擔心和焦慮進一步內化到兒童的行為上。
(五)代際傳遞過程
代際傳遞過程指的是家庭的情感過程是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它包括代代相傳的態(tài)度、價值觀和信念。根據這一理論,孩子的問題不應該只歸因于孩子,當然也不能只指責父母,這些問題是一代一代傳承的結果。在這個傳承過程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參與者。夫妻的結合會塑造后代的發(fā)展,后代會天生地響應父母的情緒、態(tài)度和行動,并且長期的依賴會導致后代的分化水平與父母的水平相似。然而,流動兒童的相關問題能否用代際傳遞過程來解釋,目前還沒有相應的研究。
(六)情感中斷
代際之間分化不良的一種處理方式就是情感中斷。代際間的情感越緊密,則情感中斷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些人為了擺脫和父母過度親密所造成的壓力,選擇和父母徹底拉開距離,錯誤地認為情感中斷就是成熟。實際上,拉開距離并不代表與父母的情感作出真正的分離,而這樣也存在將新形成的關系看得更重要的風險。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對原生家庭的依戀,但分化水平高的人比分化水平低的人有更多的解決辦法。一些問題流動兒童采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遠離父母的情感,這不僅不能擺脫父母帶來的情緒糾纏,還會使問題變得更壞。
(七)出生順序
Bowen將Walter Toman的出生順序的概念納入他的家庭系統(tǒng)理論。這個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相同的子女的出生順序具有重要的共同特征。比如,老大是比較有責任感的,中間的孩子容易被忽視,最小的孩子則是被關注保護的對象,而獨生子女可能發(fā)生上述任何一種情況。對于流動兒童是否會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目前沒有明確的研究結論。
(八)社會化情感過程
Bowen在關注家庭內部關系的同時,還試圖通過社會化情感過程的概念說明外部社會環(huán)境給家庭帶來的影響。社會化情感過程描述的是情感系統(tǒng)如何在社會層面控制行為,同時推動社會的進步和退步。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社會都會經歷衰退期和進步期。在衰退期,社會經歷的是日益增長的社會焦慮,這種壓抑的情緒將直接籠罩在每個家庭中,影響每位家庭成員。處于衰退期社會的家庭在撫養(yǎng)孩子的問題上要比處于進步期社會的家庭遇到更多的困難。流動兒童家庭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存在一個過渡與轉變,前后的社會環(huán)境在經濟、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差異明顯。流動兒童家庭會因為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變化積聚焦慮,進而影響到流動兒童的成長與社會性發(fā)展。
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優(yōu)點在于將家庭看作一個系統(tǒng),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從整體中的各種關系直接或間接地分析個體的發(fā)展。
一些流動兒童剛來城市時面臨著與鄉(xiāng)村不同的語言、生活習俗、文化等方面的挑戰(zhàn),要使他們真正快樂,必須讓他們真正融入所在城市。還有不少流動兒童從小就跟父母一起進入城市,甚至是在城市出生,在農村生活的時間非常短,他們沒有經歷父輩曾有的從農村到城市的過程,這就使得他們的價值體系、心理狀態(tài)與社會角色與其父輩不同,目前的社會融合狀況對于他們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影響著這一群體未來對社會的作用。家庭是流動兒童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因此流動兒童的父母應該成為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推動與促進者。流動兒童的家庭通常存在如下問題:
(一)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
流動人口來到城市的目的就是改善生活條件,因此大部分流動人口的社會經濟地位都較低,流動兒童的家庭經濟地位要比城市兒童的家庭差[11]。這些也限制了流動兒童的活動空間和生活質量,也是阻礙流動兒童融入當?shù)厣畹囊粋€障礙。
(二)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較差
流動兒童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比較差,這與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相關的[12]。受教育水平比較高的父母往往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對待孩子和愛人比較親密,遇事也會共同討論解決,注重家庭成員間的平等和民主,所以家庭環(huán)境相對比較好。一般來說,受教育水平比較低的父母在親子溝通以及問題解決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方式和對待家人的方式比較粗放,影響了家庭成員間的親密度和適應性[11]。另外,夫妻在生活方面的矛盾和分歧也會影響到家庭的親密度[13]。
(三)父母教育方式不當
流動兒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通常不高,往往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另外,中國傳統(tǒng)家庭符合“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對于流動家庭而言,父親更是一家之主、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他們的時間和精力主要用在工作上,因而父親對流動兒童的教育更是缺失。流動兒童的母親容易對孩子過度溺愛或放任自流,這些都不利于流動兒童的成長和社會融合。
根據家庭系統(tǒng)理論,家庭對流動兒童的影響巨大,流動兒童的父母要從自身做起,有效引導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結合流動兒童家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及建議:
其一,父母要了解和重視子女從農村到城市的心理變化。環(huán)境的改變對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能力是巨大的考驗,父母應該安慰和引導子女去積極面對新的環(huán)境,多給予情感支持,不要強迫孩子必須達到自己的預期標準。
其二,父母要提高知識水平,多學習一些有關兒童心理的知識,真正理解孩子所處的困境和心理需求,并采取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和解決流動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其三,提高家庭成員間的親密度,建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情感上的支持,使孩子在遇到生活、學習上的問題時積極主動尋求父母的幫助,增強流動兒童的自尊和自信心。
其四,提高家庭的適應性。在從農村到城市的轉變過程中,父母存在適應的過程,父母的適應性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適應。父母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努力克服轉變過程中的所有困難。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意見不一、矛盾分歧等問題,能否妥善地處理這些問題會對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產生影響。兒童會以父母為榜樣來處理自己在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其五,父母要學會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母親要減少對孩子的拒絕和冷漠,父親要改變對孩子放縱的態(tài)度,在情感上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在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要提供更多的幫助。對孩子不要過度保護,以防孩子不能獨自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另外,父母要根據子女的性別采取不同的方式,對男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心理韌性。
[1]段成榮,楊舸,馬學陽.中國流動人口研究(2011)[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2.
[2]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司.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4[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4.
[3]魏佳羽,汪歡,陳梓曦,等.中國流動兒童數(shù)據報告[R].北京:新公民計劃,2014.
[4]周皓,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隊列分析[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5-90.
[5]孟艷俊.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狀況的比較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6]張志學.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J].心理學探新,1990(1):31-34.
[7]Kerr,M.E.,One Family’s Story: a Primer on Bowen Theory[M].Washington,DC:Bowe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Family,2003
[8]Bowen,M..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M].New York: Aronson,1978.
[9]Peleg-PopkoO.Bowen Theory: A Study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Social Anxiety,and Physiological Symptoms[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2(2): 355-369.
[10]易春麗,錢銘怡,章曉云.Bowen系統(tǒng)家庭的理念及治療要點簡介[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53-55.
[11]候娟,鄒泓,李曉巍.流動兒童家庭環(huán)境的特點及其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2):78-85.
[12]DuncanGJ,Brooks-GunnJ,KlebanovPK.Economic Depriv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ement[J].Child Development,1994(2): 296-318.
[13]McLoyd V C.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2): 185-204.
Problems with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and Solutions——From Family Systems Theory Perspective
ZHUO Ran
(School of Humanities,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118,China)
Since a trend of moving with family of floating people has appeared,floating children are steadily on the increase.Whether or not integrated to the new environment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floating childre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social harmony.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based on family systems theory,and relevant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integration.
floating children;social integration;family systems theory
2016-05-28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流動兒童的社會資本與社會融合的關系研究”(2016BS31)。
卓然(1985-),女,講師,博士,從事兒童教育與發(fā)展研究。
C913.5
A
2095-7602(2016)11-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