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王光花,王文琪
(青島農業(yè)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
關于“水產動物病理學”課程建設與實施的探索
楊 寧,王光花,王文琪
(青島農業(yè)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
“水產動物病理學”是水產養(yǎng)殖專業(yè)醫(yī)學方向的主干課程,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驗實踐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對課程建設與實施進行探討,以期更好地促進“水產動物病理學”課程的發(fā)展。
水產動物病理學;課程建設與實施;探索
課程是教學的基礎要素,是影響高校育人質量的重要內容;課程建設直接反映學校的教學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可以體現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育人質量。因此,學校應適應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將課程建設作為學校的基本建設之一[1]?!八a動物病理學”是研究水產動物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是醫(yī)學基礎理論之一,也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基礎理論課程,在水產醫(y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海洋科學研究水產醫(yī)學方向的主干課程。根據筆者多年來在“水產動物病理學”課程和教學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將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和實驗教學等方面對新形勢下“水產動物病理學”課程建設與實施進行思考分析。
課程建設應基于完善的課程體系,離開了課程體系的支撐,課程就只能走向獨立、閉塞的境地;反之,課程體系越完善、支脈越發(fā)達,課程就能從之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從而具有更加豐滿的血肉,變得更加發(fā)達[2]。因此,課程建設應該以優(yōu)化教學內容為抓手,根據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總體設計與提升受教育者知識、能力水平和素質的基本目標,不僅拘泥于固有的教學內容,而應在更廣闊的領域內,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和與時俱進的更新,處理好局部內容和課程整體之間的結構與邏輯關系,盡可能使課程內部結構和課程體系結構的各個構成要素達到最佳的組合與平衡,從而實現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yōu)化,充分發(fā)揮課程建設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功能。
“水產動物病理學”屬于水產動物疾病學范疇,是運用組織學、組織化學、細胞學、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理論和方法,借助顯微和超顯微等觀察手段,研究水產動物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理以及患病機體的功能、代謝和形態(tài)結構變化規(guī)律、轉歸,從而揭示水產動物疾病的本質,為水產動物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據[3]。因此,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既要有水產動物組織胚胎學、生理生化、微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內容,同時也要與水產動物疾病學等相關學科有必然聯系,在基礎與疾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近年來,筆者圍繞學生培養(yǎng)目標,從專業(yè)教學計劃整體考慮,在強化“水產動物病理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重視課程銜接,減少課程間內容的重復,并打破了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壁壘,整體優(yōu)化教學內容,制定適合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在明晰課程重點與難點的基礎上,根據“水產動物組織胚胎學”“水產動物生理學”“病原微生物學”和“水產動物疾病學”等課程結構及特點,對章節(jié)內容進行了調整,避免了課程間的重復。同時,根據水產動物病理學發(fā)展較晚,而有關水產動物組織病理學研究大多建于水產動物疾病研究中這一特點,將“水產動物病理學”各部分按照病原進行分類講授,即分別講授“病毒性疾病病理學”“細菌及真菌性疾病病理學”和“寄生蟲性疾病病理學”,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水產動物病理學”課程體系。
“水產動物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形態(tài)學課程,實驗教學在整個學科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根據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加強實驗與實踐教學研究,在有限的實驗課與實踐期內,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實驗素質及技能。
2.1 創(chuàng)新實驗課教學模式
結合實際病例,觀察組織病理學切片,開展討論式實驗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獨立觀察,作出病理分析并報告結果,從而加深對基本病理的理解,學生的鑒別診斷、病變發(fā)展的分析等能力也有了顯著提升。綜合運用病理學技術,以“雙殼貝類寄生蟲病病理學”為例,開設綜合性實驗;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自主完成寄生蟲的檢測、病理解剖及病理切片觀察,最后根據檢測觀察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討論;通過綜合性實驗的設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指導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2.2 提高實踐教學實效
以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實施的藍鯨導航工程為引領,依托水產養(yǎng)殖校外實習基地,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連貫性實驗與實踐。由學生定期采集水樣及病變個體,自主完成病原菌的分離與鑒定、病理解剖、病理學切片制作及觀察,根據數據資料和檢查結果,進行病變特征等綜合分析討論,并以論文的形式呈現實驗過程及結果結論。在有限的實踐時間內,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潛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實驗技能水平,并將實驗技能充分應用于實踐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研素質、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fā)展[4]。
教學理念是課程的靈魂,對課程教學的運行模式、教學效果及發(fā)展趨勢等問題產生重大影響?!八a動物病理學”在第7學期開設,學生已經具備了較為豐富專業(yè)知識,完成了養(yǎng)殖場的實踐教學,隨著知識的積累和現實病例的逐步接觸,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渴求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以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學生只是扮演被動聽課、被動學習的角色,其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和自主探索新知識的渴求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筆者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引領,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1 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合理處理學科教學內容,“水產動物病理學”總論部分是各種疾病的基本病變特征,是病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這部分內容需要詳細講授;而病理學各分論部分,以病理學基本規(guī)律為基礎,闡述不同疾病的特殊規(guī)律,主要采用啟發(fā)式和參與式教學方法,依據實際病例,引導學生應用總論部分的基本病變規(guī)律解決各分論中出現的病理變化等;在學生參與中,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病理學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3.2 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學生學習
教學手段是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現代教學過程的完美呈現離不開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現階段,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為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1)加強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計算機等數字化設備,綜合運用圖像、圖形、文字、音視頻等多種感觀媒介,為課程教學搭建起新平臺,不斷優(yōu)化教學效果?!八a動物病理學”是一門以肉眼與鏡下觀察為主的水產醫(yī)學形態(tài)學學科,其教學目的是闡述疾病的形態(tài)、結構等方面的異常變化,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將圖、形、聲、像等形象演示出來。清晰的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的圖片,可以使學生直觀地掌握疾病的基本病變特征,增強學生的認知感,激發(fā)學習興趣;病理生理部分理論性強,概念多且比較抽象,如在講解過程中結合實際病例并配合直觀圖片等,有助于學生對講解內容的理解;而發(fā)病機理部分,配合圖片及Flash動畫等,使學生能夠快速理解并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習興趣。另外,多媒體課件還具有知識含量豐富的特點,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大大縮減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果。
(2)豐富網絡學習資源。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建立病理學教學網站,整合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建立資源庫,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開展常態(tài)化水產動物病理學論壇,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啟迪學生思維,在思想碰撞中產生創(chuàng)新。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水平直接關系著教學質量。課程實施質量的提高,依賴于一支熱愛教育事業(yè)、具有較強業(yè)務能力、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教師隊伍。
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課程組著力在師德修養(yǎng)、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等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強師德建設,實施“全員育人導師制”,加強師生互動與交流,使教師熱愛學生、愛崗敬業(yè);二是為青年教師搭平臺、壓擔子,積極鼓勵教師參加課程進修、學術交流和研討,參與課題研究,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水平不斷提升;三是開展教學研究,通過開展綜合備課、評課、賽課等多種教研活動,教師不斷總結教學過程中的經驗,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水平,在學時壓縮、課程內容銳減的情況下,課程建設質量和實施效果都有了較大提升。
總之,“水產動物病理學”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綜合的系統工程,水產動物醫(yī)學的發(fā)展對“水產動物病理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將在教學實踐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完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與學生共同成長,對課程建設與實施做出應有的貢獻。
[1]張建剛,孫曉偉.病理學發(fā)展前瞻 [J].蘭州醫(yī)學院學報,2001(4):75-76.
[2]陶春,耿紅,強欣.新形勢下病理學課程建設的思考 [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1(4):458-460.
[3]張曉榮.淺析教育技術的本質及其哲學內涵 [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1,29(6):68-69.
[4]董靜尹,方浩,王俊波,等.病理學課程建設探討 [J].教育教學論壇,2015(39):144-145.
Research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Aquatic Animal Pathology
YANG Ning,WANG Guanghua,WANG Wenqi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109,China)
Aquatic Animal Pathology is a main special basis course of aquatic medicine.The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model,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with a view to bett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quatic animal pathlogy course.
Aquatic Animal Pathoogy;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research
G640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6.11.050
1671-9646(2016)11b-0071-02
2016-09-18
青島農業(yè)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特色名校建設工程(XJG2013001,XJG2013002)。
楊 寧(1977—),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水產動物病理、免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