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詩群
?
斑點叉尾鮰鉤介幼蟲病的鑒定與防治
○鐘詩群
鉤介幼蟲專營寄生生活,特別喜歡寄生于無鱗魚的體表、鰭條、鰓等處,吸食魚體營養(yǎng),引發(fā)皮膚瘙癢,嚴重時會引發(fā)魚類大量死亡。鉤介幼蟲在各種類型的水體中都有廣泛分布,是淡水水體常見的寄生蟲之一。2014年7月,放養(yǎng)于大通湖圍網(wǎng)中的二齡斑點叉尾鮰發(fā)生較嚴重的鉤介幼蟲病。
鉤介幼蟲是部分底棲軟體動物(如:背角無齒蚌、三角帆蚌、褶紋冠蚌、圓頂珠蚌等蚌科動物)的幼蟲。淡水蚌科動物,在每年的夏季(少數(shù)在秋季)開始繁殖,排出大量鉤介幼蟲;剛排出的鉤介幼蟲在水體中一邊浮游,一邊尋找寄主——魚類;當鉤介幼蟲的足絲碰到魚體時,就會迅速吸附于魚體上,并用貝殼上的鉤鉤破魚的皮膚,將身體埋入其中;魚體受到刺激后,分泌組織蛋白將其包裹起來形成包囊;鉤介幼蟲在包囊中繼續(xù)發(fā)育,直到幼蚌時,便破囊而出,落入水底營自由生活。鉤介幼蟲在魚體上的寄生時間,隨水溫不同差別較大,高溫季節(jié)一般為6~18天。
鉤介幼蟲對寄主沒有明顯的選擇性,不同種類、不同規(guī)格的淡水魚類都可被寄生,特別是無鱗魚,如:黃顙魚、鯰魚、泥鰍、斑點叉尾鮰等是鉤介幼蟲最愛寄生的魚類。鉤介幼蟲主要寄生于魚體皮膚、鰭條上,也可寄生于口腔、鰓片上。鉤介幼蟲寄生于皮膚、鰭條上時,會引起皮膚瘙癢,魚類就會用身體磨擦硬物,導致皮膚發(fā)紅出血,尤其是頭頂傷痕最為嚴重。寄生于鰓和口腔時,會影響魚類的呼吸和攝食。少量寄生時,對魚類影響不大,大量寄生時會引發(fā)魚類死亡。
2014年7月中下旬至8月初,放養(yǎng)于大通湖圍網(wǎng)中的斑點叉尾鮰,幾乎全部個體都寄生有鉤介幼蟲,少數(shù)個體寄生量特別大,小紅點密布全身,頭頂處有大量的劃痕。鉤介幼蟲寄生于皮膚上的主要癥狀是:如針孔般大小一致的小紅點,紅點表面略鼓起;位于鰭條基部的小紅點常密集在一起,形成較大的包囊。由于鉤介幼蟲易碎并和囊膜混雜在一起,很難取到清晰完整的蟲體,只有剛剛寄生,包囊尚未完全形成時,用膠頭吸管蘸水吸取,有時可以提取到較完整的鉤介幼蟲樣本。
由于鉤介幼蟲有包囊的保護,藥物浸泡,很難將其殺死;鉤介幼蟲囊包與魚體之間并沒有血管相連通,內(nèi)服藥對其也無濟于事。為此,在確定斑點叉尾鮰患的是鉤介幼蟲病后,我們采取的措施有:①在人工配合飼料中拌入硫酸新霉素,用藥量為4g/kg飼料,連喂5天,用于預防皮膚破損而被細菌感染。②增加營養(yǎng),提高斑點叉尾鮰抗寄生能力。增加魚粉的添加量,使配合飼料中的蛋白質(zhì)含量提高1~2個百分點;同時適當增加復合維生素的添加量。
由于斑點叉尾鮰具有較強的耐鉤介幼蟲寄生能力,再加上以上措施,雖然鉤介幼蟲寄生量較大,但是并沒有導致斑點叉尾鮰大量死亡。
鉤介幼蟲一旦寄生到魚體上,就很難被藥物滅殺。因此,預防鉤介幼蟲病的發(fā)生和魚類的死亡只能從清除蚌源和提高斑點叉尾鮰抗寄生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
1.增加中華絨螯蟹的放養(yǎng)量,以蟹控蚌
中華絨螯蟹對底棲軟體動物(螺、蚌、蜆、蛤等)具有很強的捕食能力,當放養(yǎng)量達到50只/畝以上時,當年就能使各種底棲軟體動物數(shù)量顯著下降,3~5年就能使底棲軟體動物消失殆盡。因此,放養(yǎng)中華絨螯蟹是控制河蚌數(shù)量十分有效的方法。對于任何自然水體來說,河蚌完全消失或數(shù)量過大對于大水體漁業(yè)生產(chǎn)都是不利的,因此,中華絨螯蟹的放養(yǎng)量必須加以控制,要根據(jù)資源量科學放養(yǎng)。
另外,青魚、鯉魚也能大量捕食各種底棲軟體動物,適量放養(yǎng)也是預防淡水蚌類過量繁殖的有效方法。
2.人工捕撈
當河蚌的數(shù)量較大時,可進行人工捕撈,并加工上市。河蚌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是我國人們十分喜愛的美味佳肴,蚌肉為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食品,不僅營養(yǎng)價值高,而且還具有清熱解毒、明目安神、消炎生肌、止咳化痰、止痢消積等功效,非常適宜于陰虛內(nèi)熱的人食用,在市場上十分暢銷。目前,河蚌的捕撈方法主要為人工摸捕和鐵耙網(wǎng)拖捕,仍然非常原始,亟待進一步研究。
3.藥物滅殺
可殺滅河蚌的藥物有很多,如:溴乙酰胺、煙酢酰苯胺、硼鎂石粉、茶粕等。藥物滅殺一般只用于池塘,可結(jié)合干池清塘同時進行,每畝用生石灰70~75kg或茶粕40~50kg徹底清塘都能有效殺滅大部分河蚌。藥物滅殺在大水體一般不宜使用。
4.改良底棲動物組成
在大水體中,底棲軟體動物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價值:凈化水質(zhì)、充分利用殘餌和代謝廢物、提供生物餌料、提高綜合養(yǎng)殖效益等。完全滅殺不利于大水體的漁業(yè)生產(chǎn)。為了消除鉤介幼蟲對斑點叉尾鮰的危害,可對底棲軟體動物組成進行改造,逐漸消除產(chǎn)生鉤介幼蟲的底棲軟體動物,如:背角無齒蚌、三角帆蚌、褶紋冠蚌等;保留不產(chǎn)生鉤介幼蟲的種類,如:黃蜆、環(huán)棱螺等。
5.改變放養(yǎng)品種,以有鱗魚代替無鱗魚
在同一水體中,鉤介幼蟲常大量寄生于無鱗魚身上,寄生于有鱗魚體表的則較少。由于鱗片不利于鉤介幼蟲的附著與寄生,所以鉤介幼蟲對有鱗魚危害較小。因此,在鉤介幼蟲數(shù)量較大的水體,可不放或少放無鱗魚,增放有鱗魚。
6.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斑點叉尾鮰抗寄生能力
實際觀察發(fā)現(xiàn),斑點叉尾鮰耐鉤介幼蟲寄生能力較強。當鉤介幼蟲大量寄生于魚體時,要適當增加投飼量,提高飼料營養(yǎng)成份及必要的維生素,以增強斑點叉尾鮰的體質(zhì)及抗病能力,必要時,可在飼料中加入抗菌類藥物,以防感染。
(通聯(lián):230031,安徽生物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