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一戈
國際傳播中的話語權建構探析
梁一戈
國際傳播是世界各國爭奪話語權的重要路徑,通過國際傳播可以塑造、提升和爭奪話語權。由于國際傳播能力相對薄弱,中國的話語權建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局面。話語權是隨著各國發(fā)展而不斷變化、轉移的,應該抓住機遇,樹立國際傳播自信、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打造國際傳播符號,建構與中國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和持續(xù)上升的國際地位相稱的話語權。
國際傳播;話語權;話語體系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在硬實力與西方國家差距不斷縮小的同時,軟實力卻仍然相差甚遠,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雖有提升,卻仍較有限,在一些議題上往往處于被動防守的局面。
話語權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際傳播能力的大小。近年來,我國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升,但與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相比仍然不對稱,制約著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我們應該樹立國際傳播自信、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打造國際傳播符號,更好地建構和提升中國的話語權。
話語權本身作為一種“軟實力”,其實現(xiàn)路徑建立在硬實力的基礎上。硬實力強,一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就大;硬實力弱,則話語權就小。在硬實力和預期的話語權之間,還需要一個轉換的過程,而實現(xiàn)這個轉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一國的國際傳播能力,通過國際傳播去有效塑造、提升和爭奪話語權。
(一)從無到有,通過國際傳播塑造話語權
話語權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隨著國家的發(fā)展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而逐漸建構起來的。隨著全球化傳播的深入推進,國際傳播媒體在話語權的塑造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一些重要事件和敏感問題一經(jīng)媒體報道,往往會影響公眾輿論,從而影響人們對此事件和問題的看法,甚至影響事件的發(fā)展和走向,最終影響一個國家的形象和利益。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攫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手段就是通過其強大的觀念制造能力和話語傳播工具。它們通過國際傳播,在一些重要事件和敏感問題上首先發(fā)聲,取得對事件的話語定義權,對受眾產(chǎn)生“先入為主”的效果,又加上之后一系列不間斷的報道和定義,使得話語的控制權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最終塑造了利于其自身的國際話語權。
(二)從弱到強,通過國際傳播提升話語權
福柯在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時發(fā)表就職演說中提出了著名的論斷:話語即權力。他認為,話語的外在功能就是“對世界秩序的整理”,因此,誰掌握了話語,誰就掌握了對世界秩序的整理權,也就掌握了“權力”,而話語需要傳播來加以表達,對世界的話語權就需要國際傳播來建構和提升。較長時期以來,中國對于世界上很多重要事件的話語權掌握很少,甚至自己國內的事務也常常被西方話語所定義而陷入被動的局面。但汶川地震的報道一反常態(tài),空前地提升了中國對自己國內事務的話語權,在世界上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和軍隊形象,產(chǎn)生了較為強烈的反響。
(三)從靜到動,通過國際傳播爭奪話語權
當今世界,媒體已經(jīng)被視為一項重要的國家資源,它和政治、經(jīng)濟、科技、軍事、外交實力等一起成為各國互相競爭的重要目標和舞臺。一個國家國際傳播媒體能否及時地發(fā)聲,傳播的信息和觀念能否為國際社會接受,能否在國際輿論中產(chǎn)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直接關系著在話語權爭奪中所處的地位,也直接影響著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如在中美撞擊事件中,中方通過媒體全面、真實的報道,贏得了國際輿論的廣泛支持與同情,加拿大、法國、德國、沙特、南非、墨西哥等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媒體都對此進行了譴責和表態(tài),進一步促使美國道歉和賠償決策進程的加快,媒體的有效報道為我國在這一事件中與美國話語權的爭奪提供了重要支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目前的國際傳播能力與國家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國際地位還很不相稱,在國際上由于國際傳播觀念相對保守、國際傳播平臺比較分散,以及沒有廣受認可的話語體系,導致話語權的建構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一)國際傳播觀念相對保守,沒有形成中國話語權的意識空間
2008年胡錦濤同志在致中央電視臺建臺50周年的賀信中提出:“積極構建現(xiàn)代傳播體系,進一步提高國內國際傳播能力?!边@是對于中國國際傳播現(xiàn)狀的深刻思考和對未來方向的正確把握,在此之前,中國很少認識到國際傳播對于話語權建構的重要性,理念相對比較保守,缺乏建構中國話語權的意識空間。話語權的建構和提升要遵循“國際通行的原則”,特別是在觀念上要適應國際傳播發(fā)展的新形勢,充分認識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于話語權建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總體布局和戰(zhàn)略規(guī)劃,從而從頂層設計上促進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的發(fā)展,提升話語權建構的意識空間。
(二)國際傳播平臺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建構中國話語權的強大合力
國際傳播能力的強弱與否,其關鍵之一在于傳播平臺。美軍的國際傳播平臺十分強大,不僅有廣播和電視臺,還有新興媒體平臺,這些平臺都在一個科學統(tǒng)一的體制機制之下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各自運行不悖,傳遞美軍聲音、樹立美軍形象、建構美軍話語權。目前我國媒體的數(shù)量眾多,有5000多種報紙、9000多種雜志、2000多家電視臺、500多家廣播電臺和160多個有資質開展新聞信息業(yè)務的新聞網(wǎng)站。[1]雖然規(guī)模龐大,但具有國際報道能力的媒體卻是鳳毛麟角,所播發(fā)的報道被國際媒體引用和轉載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各自為戰(zhàn)、不成體系,沒有形成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就難以“向世界說明中國”。
(三)國際傳播話語不夠平衡,沒有形成廣受認可的中國話語體系
在長期的積淀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了一套包羅萬象、內涵豐富、對世界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話語體系。無論是國際會議文件,還是媒體新聞報道,甚至在很多西方國家的外交政策中都時時處處體現(xiàn)著這種話語體系。原本建立在資本主義政治經(jīng)濟形態(tài)之上的話語體系逐漸普及開來,成為一種帶有“普世性”的世界現(xiàn)象,并且常被西方發(fā)達國家用來衡量一國是否“文明”的標準。改革開放以來,西方話語紛紛涌入中國,并被自覺與不自覺地加以采用。正如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話:“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被別人表述”。如果國際傳播沒有自己受到世界認可的獨立的話語體系,那么中國的思想理念、核心價值就很難受到關注、得到理解,在國際上話語權的建構就會面臨重重挑戰(zhàn)。
習總書記在“8·19”重要講話中曾提出,要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話語權作為“軟實力”,本身不是一成不變、鐵板一塊,而是在不斷變化、轉移的??v觀世界各國的發(fā)展歷史,任何國家的崛起都伴隨著話語權的全面提升,中國也不能例外。如何通過提高國際傳播水平來建構中國的話語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一)樹立國際傳播自信,筑牢話語權建構的思想基礎
在國際傳播中,自信心不可缺少。如果沒有“自信的中國”“自信的中國人”,那么在國際上就沒有真正的底氣,就始終會缺乏“話語自信”。當然,這種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基于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和對中國發(fā)展道路的信心。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創(chuàng)業(yè)進程中,中華先輩們用生命和汗水凝聚成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些都是我們的傳統(tǒng)財富,也是國際傳播自信的基礎。而對于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問題,無論是從歷史比較還是國際比較來看,都應該找到自信。就國際傳播來看,在中國新聞尤其是國內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上,中國媒體的報道能力理應比外國媒體強,理應擁有更加強大的定義權和解釋權。通過對我國的文化、道路自信,逐漸樹立國際傳播自信,在當前的國際傳播格局和態(tài)勢下顯得十分必要和關鍵。
(二)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夯實話語權建構的實力基礎
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話語權處于優(yōu)勢與強勢,并不是因為政治制度、發(fā)展模式等本身有多么先進,而是因為有強大的“硬實力”,而且長期以來,西方將強大的“硬實力”通過一系列的安排與布局,不斷提升其在各個領域的話語權,再通過國際傳播,經(jīng)由各類方式、多種渠道充分體現(xiàn)出來。要增強向世界準確說明中國的能力,建構中國的話語權,就必須整合現(xiàn)有傳媒資源,著力打造一批語種多、受眾廣、信息量大、影響力強、覆蓋全球的國際一流媒體,并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出版?zhèn)髅郊瘓F,使中國的聲音更順暢地傳播到世界各地。此外,數(shù)字化和網(wǎng)絡化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要大力開發(fā)和運用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技術,大力發(fā)展新興媒體,在這個平臺上整合中國的主流聲音,打破西方國家信息壁壘,使之能夠便捷地“走出去”,搶占國際傳播的制高點,爭奪網(wǎng)絡輿論的主動權。與此同時,要大力發(fā)展圖書、電影、電視節(jié)目、音樂、舞蹈、戲劇等文化產(chǎn)業(yè),增強國際傳播的文化吸引力,向各國人民展示民主、開放、文明的真實中國,從而用不斷增強的國際傳播能力為話語權的建構贏得更大的主動權。
(三)打造國際傳播符號,構建廣為接受的中國話語體系
國際話語權的實現(xiàn)有三個要素:作為話語權基礎的國家硬實力,表達話語的工具、渠道和方式,以及獨特并被廣泛理解和接受的話語體系。[2]表達話語的工具、渠道和方式也主要是建立在國家硬實力的基礎上的,傳播平臺的建立、人才隊伍的建設、溝通渠道的搭建等都需要硬實力的支撐。而在當前,除了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外,還應著力打造中國在國際上的傳播符號,構建獨特并被廣泛接受的中國話語體系。在國際傳播中,只有旗幟鮮明地亮出中國觀點,展現(xiàn)中國文化,發(fā)出中國聲音,才能夠吸引他國受眾的注意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樹立起中國應有的國家形象。[3]由于長期以來沒有實現(xiàn)有效傳播以及西方媒體的刻意歪曲,從而導致他國受眾對中國造成很多誤解。建構中國話語體系就應在國際傳播中主動輸出中國符號,把中國這些獨特的價值理念更好地傳達給世界,更好地“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贏得中國話語體系在世界上生存發(fā)展的一片空間。
[1]錢海紅.當前中國軟實力建構中的問題和對策[J].對外大傳播,2007(4):45.
[2]劉笑盈.再論一流媒體與中國的話語權時代[J].現(xiàn)代傳播,2010(2):9.
[3]郭品.軟實力視域下的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對策研究[D].寧波大學,2012.
梁一戈,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