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發(fā)亮
旖旎山水映文山
■侯發(fā)亮
南高原的文山,是一片熱血沸騰的紅土地,是“金不換”三七的故鄉(xiāng)。它是一篇清新亮麗的美文。
徜徉在文山旖旎的山水中:蒼翠青山,形態(tài)各異,郁郁蒼蒼,巍峨蜿蜒;汩汩流淌的山泉,或緩或急,或明或暗,似琴音如律,如錦繡佳章。其性致,其雅姿,其叮咚之音,其靈秀之性,能洗刷心旌上的塵埃,可拂拭心靈里的污垢;讓人如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深邃幽境,使人誤入“天地奇如許,蓬壺夢似酣”的醉人仙境。
一路涉獵,把文山旖旎山水的景致一一地存放在心靈底片中——仰山不是山,俯水已非水。山水與心靈的碰撞,讓翠羽丹霞的畫面映于腦海中。
老君山,在文山人眼里,是一座巍峨挺拔、富有靈性的神山。它高聳入云,讓人們膜拜、仰望。
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攀爬或探幽,總會給人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和收獲:沐浴在清新怡人的綠色氧吧里,讓人忘卻塵世間的煩惱和痛苦。誠如《醉在薄竹山》一文中所說的:“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我們真的只是一粒塵埃?!?/p>
“遍嶺木蘭綻,繽紛日月長。”這是對老君山上的謙謙君子木蘭的生動寫照。它高潔淡雅的品質(zhì)和馥郁芬芳的香氣,給遇見它的人帶來祥瑞和心靈的洗滌。深山密林中,股股沁人心脾的馨香縈繞于心中,仿佛自己就是一個快樂無憂的神仙。
如果說,木蘭是老君山上謙和、低調(diào)的歸隱君子,那么,妖嬈、富態(tài)的紅豆杉則是老君山上珍稀、富貴的名門望族。它深深的年輪里,蘊藏著豐富的紅豆杉紫杉醇,是醫(yī)治心血管疾病及心肺病的特效良藥。耀眼的紅豆杉的果可以做成藥酒,或涂搽劑,止血活絡(luò),醫(yī)治傷痛。紅豆杉優(yōu)雅地生長在老君山上,成為植物學家和藥物學家們研究和探尋的珍貴對象。
幽深的山谷里,嬌艷的百合,殷紅的杜鵑,淡紫的米蘭,素雅的重樓,鮮紅的野生三七花……各自在自由地綻放,悠然地生長。它們在平凡的生命里,怒放出姹紫嫣紅,為幽深寂靜的山野增添了一抹燦爛錦繡。茂密的林中,悅耳的畫眉,動聽的百靈,攀躍的猴子,活潑的松鼠……各自在歡快地歌唱,活蹦亂跳地嬉戲。野性不馴的生靈,活出了生命的自由,沒有痛苦和憂愁,我想,有時,人真的還不如鳥獸自由快活啊!
行走于深山老林中,不時有叮咚、叮咚的山澗從高高的山崖上飛瀉下來,一路活蹦亂跳地順山而下,吟唱古老的歌謠。山得水而秀,水因山而靈。細若薄霧、清淺透明的白嶺巖瀑布與圣潔哈達、裙裾飄逸的李子坪瀑布則是老君山上兩道不同的風景:一個弱不禁風,細如薄絲;一個氣勢磅礴,豪放大氣。或許,自然界也有婉約與豪放之分,婉約得嬌羞,豪放得霸道。
在老君山上探秘,最讓人戀戀不忘的還是它上面的那些奇石和怪樹,它們是自然的神奇造化,得天地靈氣和日月精華而象形,且逼真得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瞧,那塊鯊魚石,抬頭仰望天空,肚皮亮白,背上黝黑,呆癡地矗立,活脫脫地如一條剛出海平面呼吸的巨鯊;還有那塊巨大的公龍石,龍口大開,呈飛翔狀,眼睛鼓圓,有一種雄霸天下、傲視蒼穹之威;而這塊飛來之石,則不偏不倚地矗立在一塊烏龜石的脖頸上,靠近烏龜頭部懸空,不倒而呈尖刀狀站立,真乃“飛來”神功。相對于奇石,密林中的怪樹們也不甘示弱,它們?nèi)绶?,如老壽星,如猴,如夫妻……奇形怪狀,?shù)不勝數(shù),讓你在驚訝中感嘆它們因自然的饋贈而神化得栩栩如生。在所有的怪樹中,有一棵蛇形樹,特別吸引人,因而永駐于腦海中:它蜿蜒曲折,迂回向上,以五次來回盤旋曲折的力量向上攀援,似一條反復(fù)盤曲的巨蟒正欲騰空飛翔,其姿態(tài)讓人驚嘆巨蟒飛翔的神奇和威武。
走進老君山,你就能讀懂它的神奇;走進老君山,你就能感悟它的神秘;走進老君山,你就能感受它淋漓盡致的雅韻。
順甸河,你從老君山的懷抱中走來,你是老君山的一條血脈。
一路上,你以粗獷、狂放的姿態(tài),滔滔不絕地翻越崇山峻嶺與萬丈深淵的峽谷;以來勢兇猛的氣魄,橫穿無數(shù)蠻荒荊棘與陷阱沼澤,勇往直前,迂回曲折地蜿蜒在紅土高原之上。你的桀驁不馴保持著老君山雄渾霸氣的基因。
你在峭壁與懸崖間,展示著你的勇猛和奔放;你在荊棘叢林中,凸顯著你的智慧和風骨;你在峽谷與沙灘中,彰顯著你的自信和優(yōu)雅。你以一條雄渾的河流滋潤和哺育著兩岸勤勞樸實的人們及生長在這里一切可愛的生靈。
沿著岸邊,追隨你流淌過的足跡。你以氣勢磅礴、一瀉千里的流勢穿越險峻之后,來到下游寬闊平緩的壩子。這時,你那靜若處子的陰柔和溫婉的氣質(zhì),又恰似一位溫柔、靦腆的江南女子,優(yōu)雅、坦蕩、清純、透明,瀲滟的柔波里蕩漾起你至純至美的姣容。佇立岸邊,望著你悠然地靜靜流淌著,我想,或許,激蕩的人生過后,一切總是要歸于平靜。淡泊、釋然,是生命靜美的最佳形式。水中漂浮的荇藻,陪伴著你追尋遠方瑰麗的夢。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比岷?、美麗的童話,漫不經(jīng)心地呈現(xiàn)在眼前:順著芳甸流淌,或許是這條河流之芳名的來源。緩緩地流淌,流出一種散漫的韻致。
我想,一條河流它同時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粗獷奔放與溫婉優(yōu)雅,那肯定是天地間也蘊含著某種哲學:入世時,總是想以血氣方剛的雄心壯志征服一切;出世時,總以淡泊釋懷的心境悟透風云塵世。
同時,我還以為,順甸河的雙重性格也反映出南高原紅土地上的人們的血脈里流淌著兩類基因:奮發(fā)圖強,勤勞剛毅,開拓進取,而又不缺乏善良、友善和包容的品質(zhì)。
這條河流,注定以恢弘的氣魄,開闊的胸懷和堅定的信仰奔向遠方。
平壩位于文山城的西南方向,距離文山城30公里。
它是一個擁有600多年歷史的省級文化名鎮(zhèn),是以人工種植三七的發(fā)源地而著稱的。其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與古老的神韻使其在整個文山市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平壩,古老得安詳,古老得傳奇。
據(jù)地方志書記載,大多數(shù)平壩人的先祖來自江蘇南京。他們的先祖?zhèn)兪请S一支平定云南的遠征軍從南京長途跋涉來到平壩的。600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派遣傅友德、藍玉和沐英幾位將領(lǐng)率30萬大軍平定云南。他們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云南就被遠征軍平定。傅友德和藍玉將軍遂被朱元璋的詔令班師回朝,而將軍沐英仍帶領(lǐng)留下的9萬人馬繼續(xù)鎮(zhèn)守云南。沐將軍把士兵分派至云南各地,實行屯墾戍邊。平壩人的祖先就這樣來到平壩駐守而繁衍生息。
六個多世紀的光陰,讓平壩變得滄桑而古老。誠如平壩街上一戶人家門前所書的一副對聯(lián):“六百年前將士,三千載來詩書。”把平壩厚重的歷史人文典故作為一張耀眼的名片來提醒游客:小鎮(zhèn)的后人曾是600年前叱咤邊疆風云的將士們的后代。同時,我以為,他們先祖從武、尚文的優(yōu)良遺風也在子孫后代中得以很好的傳承。
作為人工種植三七的發(fā)源地,平壩并非是幸運之神偶然的眷顧,而是和一段為外人很少知道的“礦工與三七”的故事有關(guān)——
大約就是他們先祖駐扎平壩屯墾期間,先祖?zhèn)儼l(fā)現(xiàn)了平壩附近老君山山腳下有大量的銀礦。銀礦的發(fā)現(xiàn),使大量的兵民涌進平壩,來到銀礦山進行開采,據(jù)說采礦者多時可達兩三萬人。由于當時開礦通風技術(shù)落后,在礦下300米的地方,挖礦者們都會感到頭昏、胸悶和乏力。他們在當?shù)乩习傩盏闹更c下,到老君山上采挖野生三七來治療,且效果特佳,藥到病除。這樣,三七就成了挖礦者們的救命神草。因當時采礦者眾多,三七的需求量非常大,野生三七供不應(yīng)求。于是,一些有商業(yè)頭腦的精明人士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巨大商機,就摸索出了人工栽培三七的方法。如此一來,每年人工種植的三七產(chǎn)量也就陸續(xù)提高,可高達幾萬斤,有力地保證了采礦者們的需求。據(jù)說,當時1斤三七換到礦山的銀子,可以買來1000斤大米,足見三七“金不換”的價值。銀礦和三七使得平壩鎮(zhèn)富裕和繁榮起來。這樣,平壩古鎮(zhèn)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三七種植古鎮(zhèn)。因此,它也叫“三七古鎮(zhèn)”。
與這些歷史深處的人文一起古老的,還有街上那些有歷史厚度的老房子、老水井、三七古驛道、古廟宇、古銅鐘、古橋梁及土司古墓等。青石鋪就的三七古驛道,斑駁滄桑而安詳。它從這里延伸向遠方:有從蒙自、昆明進入中原;有經(jīng)過廣南地帶、百色抵達兩廣;還有經(jīng)馬關(guān)進入越南河內(nèi)后到達東南亞各國。想象當時源源不斷馱運三七的馬匹來來回回地嘶鳴,把堆成山的三七馱運在各條古驛道上,換回無數(shù)白花花的銀子收入囊中的情形,可以想見那時何等繁華的景象。
街道兩旁有380余幢古老的房子,它們保持著歷史蒼老的模樣,具有古風古韻的意味。世代沿襲的房柱,漆黑濃郁。走進屋里,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來到了明清時期,讓你做一回明清的臣民。古老的韻味,仿佛時光就在此時凝滯靜止,一切都顯得那么散漫、安詳與淡定。
悠然地行走在古樹陰翳、花香飄溢的街道上,感受古樹下寧靜、馥郁芬芳的氣息,讓人心曠神怡。古鎮(zhèn)的觀音閣,是一座具有清朝典型建筑風格的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始建于清嘉慶年間。一開三間,廊柱環(huán)繞,四面通徹,檐枋與斗拱上繪有栩栩如生的動物和花卉圖案,它與韋馱殿、老君殿、關(guān)圣宮相連在一起,分布在左右兩廂,共同組成了一個清幽古森、香火不斷的四合小院,飛檐翹角,風鈴在四角上發(fā)出叮咚、叮咚的清脆聲。閣、殿右下方有一口口徑1米余的古銅鐘,會發(fā)出低沉的洪亮之聲,可傳十余里。院內(nèi)有兩株高大繁茂的桂花樹,把整座四合院籠罩在綠蔭之中。院前有兩口水塘(俗稱雙胞胎水塘),泉水從塘底涌出,柔波瀲滟,如雙龍吐珠,給靜穆的寺院增添了不少的生機與活力。古樹陰翳,樓臺水榭,古色古香的處所,是人們虔誠禮拜、信仰佛、儒、道教的最佳去處。
街南腳那口300多年歷史的古水井,對平壩的后人來說最具有教化作用,因為古井前,立有一塊刻有“飲水思源井”的石碑,它讓子孫們永遠銘記“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古訓。乳白色的石砌圍欄,清幽、甘甜的泉水從中汩汩流出。這口飽經(jīng)滄桑的古井,不僅是子民們幸福的源泉,更教化了子民。
三七古鎮(zhèn)與歷石一起古老滄桑的一磚一瓦,一景一物見證了平壩古鎮(zhèn)曾經(jīng)的繁榮與輝煌,也在向平壩的后人昭示:只有很好地傳承先祖?zhèn)兤D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勵精圖治的精神,才能永保世代繁榮昌盛、祥和安寧和幸福綿長。
三七古鎮(zhèn)從斑駁的歷史中走來,古老、古樸、古典的韻致將在盛世的今天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么,橫跨在盤龍河上那些各具特色、各種各樣的橋,則構(gòu)成了文山城的一道獨特風景。它們有的似彩虹,有的像秋千橫亙于盤龍河上空。
細數(shù)文山城的橋,大小可謂三十多座,言及文山“橋城”不為過。這些橋因制作材料不同,形態(tài)不同,結(jié)構(gòu)不同,方向不同而各具特色。有小橋流水的獨木橋,有曲徑通幽的石拱橋,有鋼索懸掛的吊橋,有平坦筆直的水泥橋,還有那四通八達的立交橋……風格迥異,千姿百態(tài)。橋的此岸清幽寂靜,彼岸車水馬龍,繁花似錦;河岸這邊“月閑桂花落,夜露冷清秋”,河岸對面燈火輝煌,熱鬧非凡。靜靜地站立在任何一座橋上,你都可以深切感受到小城的安靜與繁華。
放眼俯視盤龍河,碧水回波,流水潺潺,曲橋拱立,垂柳依依,那一座座錯落有致、方向各異的橋橫跨在河流之上,仿佛盤龍河上被鑲嵌了一只只式樣新穎的手鐲,那獨特的橋之韻讓你為文山人驕傲。你才從這座“老人亭”橋上走過,轉(zhuǎn)個彎,又跨進了那座“之”字型的橋,似乎你是在橋河之間捉迷藏,使你切實感受到橋在文山城中的趣味。
盤龍河上,每座橋的名稱都有特殊的意義和韻味,如響水橋因建于盤龍河響水處而得名,而西華橋是文山市境內(nèi)第一座鋼混雙曲拱橋,天生橋又因神奇壯觀之景乃天地造化而得“天生橋”之名,另外還有盤水橋、愛民橋、永通橋、觀音橋、清水橋、吊腳橋……不勝枚舉,其實,每座橋都指向一個地標,也蘊含著一段特定的歷史,它們既詮釋了文化,也寄寓了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
橋連通了此岸與彼岸;連接了過去與未來;更連接了現(xiàn)實與理想。文山城如此多的橋,便是連接了文山人的聰明和智慧。
蜿蜒流淌的盤龍河,千姿百態(tài)的橋,為文山城增添了“曲橋流水人家”的韻味,身在其中,美不勝收。
文山的翠羽丹霞,山水城韻,陶冶著人們的心靈。我想,如果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和感悟的心靈去親近一個地方的旖旎山水,那是人遇見山水的幸運或幸福。
盤龍河以盤曲的虬龍姿態(tài)蟄伏在文山城里,由西北向東南蜿蜒,九曲十八彎,迂回曲折,穿街巷而過。
如果說盤龍河是文山城的一條飄逸的虬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