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子民
按需出版與按需印刷概念辨析
——基于CSSCI數(shù)據(jù)庫的研究
祝子民
通過定量研究和對樣本論文的定性、對比分析,在揭示我國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類學術論文的一般情況基礎上,重點梳理、辨析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兩個概念。研究表明: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領域,而更加關注按需出版領域;在實際應用中,按需印刷術語的使用較按需出版更加趨于一致;按需出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較按需印刷而言,更具有統(tǒng)一性。筆者認為,按需出版是利用先進的數(shù)字儲存技術、數(shù)碼印刷技術和網(wǎng)絡傳播技術,把出版物信息儲存在互聯(lián)網(wǎng)設備中,在讀者需要時或根據(jù)讀者的需求直接印制成印刷文本,做到“一冊起印,即需即印”的出版方式;按需印刷作為按需出版的一個組成部分,通常指一種可“一冊起印,即需即印”的基礎性印刷方式,其外延涉及自出版和傳統(tǒng)出版領域。
按需出版;按需印刷;概念;CSSCI
[作 者]祝子民,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就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shù)據(jù)庫所收錄的文獻而言,從1999年起,我國學者就有關于按需出版或按需印刷的研究,并且至此每年都有學術論文發(fā)表;而分別以整篇學術論文專門探討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則始于2001年和2005年[1-2]。這些文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按需出版或按需印刷的理論探討,包括其在我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瓶頸以及路徑展望等;按需出版或按需印刷的應用研究,包括其應用領域(我國圖書館及其文獻資源建設、學術圖書和學術期刊)和具體應用實例;按需出版或按需印刷的國外發(fā)展狀況和經(jīng)驗介紹;其中以第一類為主①以“按需印刷”或“按需出版”為主題,搜索CNKI中CSSCI數(shù)據(jù)庫,1999—2015年文獻數(shù)量分別為:1、4、7、3、1、4、6、13、19、11、13、17、8、6、17、33、29。。
具體而言,周茹茹認為,我國的按需出版還處于起步階段,且主要適用于“長尾理論”類新書、樣書、短板書、斷版書、小眾類書和個性化書等[3];劉存勇等認為,中國的按需出版存在成本過高、書號限制、身份不明、版權不清和盈利困難等問題[4];田杰認為,按需出版使出版業(yè)朝著人性化、服務化方向前進,將不斷促使數(shù)字出版和傳統(tǒng)紙媒出版的繁榮[5];歐懿等認為,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改變了傳統(tǒng)圖書館的典藏制度和讀者服務模式,使圖書館能夠取消保存本以及便捷實現(xiàn)館際互借[6];李亞青認為,學術期刊的按需印刷能有效解決其因受眾較窄、學術專業(yè)性較強而出現(xiàn)傳統(tǒng)批量印刷不能滿足要求的問題[7];蔡玉沛等通過分析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按需出版歷程和經(jīng)歷,進而探索國內按需出版的發(fā)展模式和產(chǎn)業(yè)鏈[8];肖葉飛介紹了美國的按需出版,認為其以定制性、個性化、小批量和及時性為基本特征,包括按需印刷服務和自出版兩種業(yè)態(tài)類型[9]。
筆者經(jīng)過精讀文獻后發(fā)現(xiàn),學術界目前對于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概念的理解存在較大分歧。然而,迄今為止,并沒有任何專門針對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概念辨析的系統(tǒng)性研究或總結。作為構建理論大廈的基石,概念的模棱兩可不太利于學術研究和出版行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針對這種情況,本文擬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梳理、總結和辨析CSSCI數(shù)據(jù)庫中的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概念。
本文主要根據(jù)CSSCI數(shù)據(jù)庫進行定量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分析和對比研究。具體而言,為了更準確地研究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的概念,本文以“按需出版”或“按需印刷”為篇名,在CSSCI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檢索,共獲得文獻43篇,排除3篇報道類文獻,最后獲得學術論文40篇。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于概念的定量研究,林剛和盧曉麗等已經(jīng)作過有益嘗試,但是他們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概念的內涵進行量化統(tǒng)計分析[10-11]。但是這并不適合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兩個概念的比較研究,因為這兩個概念本身及其之間的差異性較大。由于概念包括內涵和外延兩部分: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外延指具有內涵所反映本質屬性的對象[12]。本研究著重對概念的外延和內涵分別進行比較分析。
(一)一般情況分析
首先,從總體上了解我國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類學術論文在學術期刊的分布情況。按照發(fā)表量降序排列,共有14種期刊,前三位分別是《科技與出版》(8篇)、《出版發(fā)行研究》(7篇)、《中國出版》(6篇)(數(shù)據(jù)來源:CNIK;截止時間:2015年12月5日)。其分布情況表明我國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類學術論文主要發(fā)表在新聞學與傳播學下屬出版類以及圖書館、情報和文獻學類期刊上(其比例為7∶6),并且以出版類刊物為主,其刊載學術論文率占14種期刊的80%(32/40)。此外,在CSSCI所收錄的9種期刊中,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類學術論文涉及7種期刊,顯示出出版學術界對其的重視。而從學術論文篇名中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分布情況來看,題目中出現(xiàn)按需出版的論文26篇,出現(xiàn)按需印刷的有15篇(其中1篇出現(xiàn)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表明學術界目前更加關注按需出版的研究。
(二)概念分類分析
筆者對40篇學術論文的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概念出現(xiàn)情況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無概念和有概念的論文分別為19篇和21篇,有概念的論文又可以分為只出現(xiàn)按需出版概念(11篇)、只出現(xiàn)按需印刷概念(7篇)和兩個概念均出現(xiàn)(3篇)3種情況。此外,有2篇文章以術語“按需印刷出版”的形式出現(xiàn)。
從學術論文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術語區(qū)分情況來看,對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兩個術語混用的學術論文最多,達19篇(47.5%),其中出自題目中含按需出版的學術論文15篇,占78.9%;而明確提出兩概念無區(qū)別的學術論文最少,只有2篇(5%)。值得注意的是,明確提出兩概念有區(qū)別和明確提出兩概念無區(qū)別的學術論文均出自題目中含“按需出版”的26篇學術論文,而未提出區(qū)別且未混用術語的學術論文均出自題目中只含“按需印刷”的14篇學術論文。
進一步,對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兩個術語所對應的英文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對應英文學術論文17篇,按需出版分別對應publishing on demand、publish on demand、books on demand、on-demand publishing、printing on demand,其出現(xiàn)頻次相應為7、5、3、1、1次,共17次;而按需印刷分別對應print on demand、printing on demand,其出現(xiàn)頻次相應為13、3次,共16次(同一篇文章里可能出現(xiàn)多個英文術語,且可能存在交叉對應情況)。
可見,無論是從兩個術語的使用情況還是其對應的英文術語來看,按需印刷的實際應用都趨于一致;相對而言,對于按需出版這個術語的實際應用還存在較大差異。
(三)內涵外延分析
進一步,筆者將14個按需出版和10個按需印刷的概念分別列出并比較后發(fā)現(xiàn),同一期刊發(fā)表的不同學術論文除《編輯之友》中《基于長尾理論的按需出版淺談》和《美國按需出版的運營機制與啟示》關于按需出版的概念基本相同外(外延一個是圖書,一個是印刷文本),其余都不相同。14個按需出版的概念中,有5個均大致定義為:按需出版是指采用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數(shù)字印刷技術,將出版物信息存儲在計算機系統(tǒng)中根據(jù)需要隨時直接印刷成書,省去制版等中間環(huán)節(jié),能夠一冊起印、即需即印的出版方式[8-9,13-15];有3個定義為:按需出版是指出版社利用按需印刷技術來組織出版正式出版物的出版方式[6,16-17]。而10個按需印刷的概念除兩個相同(按需印刷是建立在數(shù)字式信息遠距離傳輸和數(shù)字式信息高密度存儲的基礎上,用計算機及其數(shù)字印刷系統(tǒng)將數(shù)字化圖書直接印制成印刷文本的技術[17-18])外,其余均不相同。有意思的是,明確提出兩個概念有區(qū)別的文獻均認為按需印刷是一種技術,而按需出版是在按需印刷基礎上發(fā)展的一種出版方式。而從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兩個概念之間來看,有一個共同的概念,正好是上文提及的文獻[18]所定義的概念。
此外,從概念的外延來看,按需出版的對象均涉及圖書,如短版書、斷版書、特種書(專利文獻、標準文獻等),意見較為一致;而按需印刷的對象則頗為廣泛,不僅包括按需出版的所有對象,還包括書目訂單、產(chǎn)品宣傳單、設計樣本、手冊、證卡、標書、報告等,但以圖書和學術期刊為主[18-22]。
可見,就概念本身而言,按需出版內涵較按需印刷更加具有統(tǒng)一性,而外延相對較統(tǒng)一、范圍更小。
在梳理、總結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兩個概念的基礎上,筆者發(fā)現(xiàn)如下特點:(1)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領域,而更加關注按需出版領域。(2)在實際應用時,按需印刷術語的使用較按需出版更趨于一致。(3)按需出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較按需印刷而言,更具有統(tǒng)一性。對于呈現(xiàn)的這些現(xiàn)象或者說特點該作何看法和解釋?也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妨先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首先,從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兩個術語本身入手,筆者在web of science上,按照標題檢索“print on demand”,有論文30篇;“printing on demand”2篇;“books on demand”8篇;“publish on demand”3篇;“on demand publishing”11篇;“publishing on demand”1篇。此外,還有on demand printing,bespoke publishing or custom publishing等術語表示按需印刷或按需出版,可見國外也存在術語使用較為混亂的情況。John Akeroyd就認為,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的概念相對較新且界定不清,但這有助于后人的進一步探究[23]。在該論文中,作者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on demand publishing和on demand printing為術語[24-27]。從實踐角度來看,出現(xiàn)頻次最多的是print on demand,on demand printing和on demand publishing,以成對術語來看,用on demand printing和on demand publishing較為合適。語言學角度,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為偏正短語,出版和印刷為名詞,以動名詞形式翻譯較妥,采納on demand publishing和on demand printing較為合適。日本學者亀井雅彥也以此為術語[28]。
其次,從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兩個概念的定義入手,筆者分別選取1998年、2008年和2014年3篇論文[23,29-30](由于此領域應用性強,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探討的學術論文較少,因而沒有采用研究中文定義的方法)。John Akeroyd認為,按需出版是一種按照特定目標群體的需求或當其有需求時,努力創(chuàng)造出人們對已出版作品需求的出版方式。按需印刷是按需出版的一個組成部分,通常是指一種可小批量生產(chǎn)的基礎印刷技術。按需出版的主要應用領域(外延)是高等教育的課程讀本(按照課程要求匯編的內容、試題、課程信息、會議文件等讀本)、再版檔案文獻和絕版書。Walt Crawford認為,按需印刷是一種按照需求或少量庫存的要求以單冊或小批量的方式生產(chǎn)圖書的服務和系統(tǒng)。按需出版是一種完全通過按需印刷方式進行圖書出版的出版流程。其領域從傳統(tǒng)出版延伸到自出版。Kelly Gallaghe則認為,按需印刷是一種新的出版模式和價值創(chuàng)造,是一種根據(jù)虛擬圖書館書目以單冊形式按需印刷圖書的方式,其領域也包括傳統(tǒng)出版和自出版。
可見,國外對于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的理解與國內一樣存在較大分歧。這并不能給討論開始總結的3點現(xiàn)象或特點以解釋,但可以給出參考(假設):可能由于國內關于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的區(qū)別——按需印刷只是按需出版的一個組成部分——已被學者們接受了,在討論按需印刷時,不需要涉及更宏觀的按需出版,但反過來,討論按需出版卻需要涉及按需印刷。按需出版可能更多參考國外或國內學者已有概念,而對于按需印刷更注重從實踐中總結。在我國書號申請實行審批制,受到嚴格管制,按需出版實際上已經(jīng)變成按需印刷,而按需印刷則演變成一種印刷服務。
由于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既是對國外經(jīng)驗的借鑒,又是對自身出版產(chǎn)業(yè)的總結,并且還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著的領域,因而其復雜性可見一斑。就術語而言,筆者建議采用on demand publishing和on demand printing。就概念而言,目前還不能作定論,因為從不同角度出發(fā)都可以揭示其某種本質或特點。但筆者仍然給出一個理論上的意見:按需出版是利用先進的數(shù)字儲存技術、數(shù)碼印刷技術和網(wǎng)絡傳播技術,把出版物信息儲存在互聯(lián)網(wǎng)設備中,在讀者需要時或根據(jù)讀者的需求直接印制成印刷文本,做到“一冊起印,即需即印”的出版方式。按需印刷作為按需出版的一個組成部分,通常指一種可“一冊起印,即需即印”的基礎性印刷方式。其外延涉及自出版和傳統(tǒng)出版領域。
此外,更加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明白,概念自身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但我們應該有一個整體出版流程觀念,并在其模糊的邊界地帶進行思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文最重要的貢獻在于給大家提供一個相對集中的思考和啟發(fā)點:我們應該思考按誰的需求、怎樣的需求,以及怎樣按需等問題。目前,我國的按需出版是以讀者的需求為考量的,但是作者的需求欠缺考慮,如自出版等形式,由于書號的限制,傳統(tǒng)出版的強勢地位,而只是形式上存在著。其次,有學者認為按需出版的需求不僅是指按照讀者的時間、紙張、開本、字體、字號、封面設計等要求,還要按照讀者的意愿增加、刪減、重組文本印刷成冊。我們看到,隨著“數(shù)字復合出版”系統(tǒng)工程[31]的實施和推廣,以內容為基礎服務為王時代中碎片化內容按需構成和整合的實現(xiàn)將推動按需出版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按需出版也將會有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再次,我國目前按需印刷設備技術有很大進步,但是與國外還有一定差距,而要實現(xiàn)工業(yè)4.0模式意義上的按需出版,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1]熊力.輸出的革命——按需印刷(Printing On Demand)[J].中國出版,2001(1):157.
[2]張志建.按需出版在科技出版中的應用探討[J].科技與出版,2005(4):71-72.
[3]周茹茹.我國按需出版的現(xiàn)狀和問題[J].編輯學刊,2014(6):32-36.
[4]劉存勇,張濤甫.按需出版在中國的發(fā)展[J].編輯學刊,2013(6):66-69.
[5]田杰.按需出版的發(fā)展路徑探析[J].科技與出版,2013(10):95-97.
[6]歐懿,燕今偉.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及其對圖書行業(yè)的影響[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5):36-40.
[7]李亞青.數(shù)字出版時代學術期刊的按需印刷[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4(10):42-44.
[8]蔡玉沛,姚怡云.按需出版:發(fā)動未來出版的“綠色引擎”——以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為例[J].編輯學刊,2014(2):22-27.
[9]肖葉飛.美國按需出版的運營機制與啟示[J].編輯之友,2014(2):105-108.
[10]林剛,石培基.關于鄉(xiāng)村旅游概念的認識——基于對20個鄉(xiāng)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開發(fā)研究,2006(6):72-74.
[11]盧小麗,武春友,Donohoe H.生態(tài)旅游概念識別及其比較研究——對中外40個生態(tài)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旅游學刊,2006(2):56-61.
[12]張智光.概念內涵和外延的辯證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1):13-19.
[13]周林,朱振梅.試析圖書按需出版[J].中國出版,2007(10):52-54.
[14]張紅萍.基于長尾理論的按需出版淺談[J].編輯之友,2010(12):26-27.
[15]文燕軍.數(shù)字時代的按需出版發(fā)展探析[J].出版科學,2014(4):73-75.
[16]劉軍,葉杭慶.按需出版中兩種亂象的分析及圖書館的應對措施[J].圖書館建設,2013(7):88-90.
[17]王瑞玲.按需出版及其對圖書館的影響[J].圖書情報知識,2006(1):53-56.
[18]任榮政.按需印刷在科技期刊出版領域中的應用前景展望[J].中國出版,2010(9):55-58.
[19]李亞青.知識生產(chǎn)與傳播轉型期科技期刊按需印刷需防范的問題[J].科技與出版,2014(5):141-143.
[20]韓錕.學術期刊按需印刷出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編輯之友,2007(5):63-66.
[21]季蘇園.談談網(wǎng)絡時代的按需印刷[J].圖書情報知識,2002(6):90-91.
[22]韓錕,黃翊彬.我國科技期刊按需印刷出版的可行性探討[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7(5):52-54.
[23]Akeroyd J.On demand publishing in higher education:the practicalities,benefits and issues[J].Program,1998,32(1):25-35.
[24]Line M.On-demand and on-line publishing and the bookseller:lifeline,death knell or irrelevant?[J].The Bookseller,1985:2629-2631.
[25]Singleton A.On-demand publishing[J].Aslib Proceedings,1970(12):561-582.
[26]Akeroyd J.Digital books? On demand printing and publishing[M].London:South Bank University,1994.
[27]Alexander GA.Custom book publishing and book printing on demand[J].The Seybold Report on Publishing Systems,1992(16):3.
[28]亀井雅彥.オンデマンド出版の現(xiàn)狀と課題―リアルタイムパブリッシングeBookの試み―[J].日本寫真學會誌,2004(1):49-51.
[29]Crawford W.Publishing?it?yourself:?Experiences?with?Po D[J].Online,2008(32):58-60.
[30]Gallagher K.Print-on-demand:new models and value creation[J].Pub Res Q,2014(30):244-248.
[31]王劍.數(shù)字復合出版系統(tǒng)工程推動中國按需印刷產(chǎn)業(yè)騰飛[J].科技與出版,2015(8):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