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拉稀的病因分析與防治
在肉雞的飼養(yǎng)過程中,除了像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炎、大腸桿菌病等傳染病造成的糞便變化外,雞群還經常出現一類拉稀的情況,而且比較普遍,雖然一般不會出現大批死亡,但是,由于影響了采食,并使飼料的消化、吸收受到了影響,降低了生長速度,影響了經濟效益。
發(fā)病情況一般是817肉雞出現最多,其次是麻雞,大肉食雞出現比較少。各個日齡均會出現,有的在進雞后第二天就不正常,發(fā)病相對集中的是在7日齡第一次防疫后及在20日齡換成二號料后。在夏、秋季出現多,秋天用新玉米時出現也多(產蛋雞、肉鴿表現更明顯)。雞群采食量不達標,曾經見過一群雞2日齡以后到8日齡采食量幾乎沒有變化。死亡率基本正常,雞群整齊度也可以,少數情況是隨著發(fā)病時間的延長,雞群大、小不勻。
臨床表現初期是過料,或糞便長條樣(養(yǎng)雞戶叫蚯蚓樣糞便),消化不良,后來糞便稀薄似糞便泡了水,糞便顏色可以。再后來,糞便中出現魚腸樣物,多是糞便內夾帶有這種柿子瓤樣糞便。初期雞群精神可以,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出現部分雞精神不好,呆立,炸毛,腿腳蒼白,但是這種雞一抓就跑。時間長后,有時會出現軟骨癥。
解剖變化不同病因及發(fā)病的不同階段等,發(fā)病后的表現都有不同,比如同一群雞,在發(fā)病的不同時間段解剖變化不一樣。病、死雞不同程度消瘦,但是腹部膨大。早期,腸壁水腫、增厚,剪開后外翻,腸內容物消化差,初期細條樣(這時雞群還幾乎正常),后來腸內容物水分增多,再后期,內容物中有柿子瓤樣物,或全是柿子瓤樣或膿樣物。有的腺胃極度腫大,腺胃粘膜出血,腺胃乳頭消失或凹陷,或同時有雞內筋糜爛。腸壁水腫,腸道內容物從稀薄水樣、柿子瓤樣物相繼出現。
病因分析原因主要有:飲水污染、飼料變質、疾病、亂用藥物、雞自身的因素等。①飲水問題。飲水變質、污染等。如,多數養(yǎng)雞戶是用自備井,當夏天雨水多時,會將地表的污染物、病原等滲到井里去,井水淺時更會出現,而且,目前糞場多設在養(yǎng)殖區(qū)內部或在附近。如曾經有一戶,在每批雞出欄后再上雞時,多是先將井里的水抽一段時間然后再給雞飲用,有一次直接就抽給雞飲用,結果雞群從開始就拉稀,用藥物效果也不太好。還有的是水線長期不清理,管道內蓄積了大量的污物,這樣就會影響飲水質量從而導致雞群拉??;②飼料問題。夏天,陰雨潮濕,飼料容易變質,這也會引起雞群拉稀,有時是因為在養(yǎng)雞戶那里存放不當,也可能是在廠里就有變質,或是原料變質,或飼料配方改變等;③疾病。典型的是腺胃炎,當雞群發(fā)生腺胃炎后,飼料不能很好地消化,飼料在雞的腸道內腐敗變質,刺激腸道出現腸炎,臨床先表現消化不好,過料,出現拉稀,再后來糞便內混有柿子瓤樣排泄物。采食量不足,雞群大小不勻,小的炸毛,呆立,腿腳蒼白。從喂料器內向外刨料,喜歡吃粉末而不愿吃大的顆粒;④亂用藥物。因為雞群疾病比較多,養(yǎng)雞戶就會大量頻繁用藥,這就會造成幾方面后果,一是有的藥物對腸道的刺激,重要的就是藥物導致了腸道內的菌群失調,從而影響了對飼料的消化吸收,不能很好地消化飼料反而在腸內腐敗,產生氨氣等有害物質,又加重了腸炎的病情;⑤雛雞的消化機能不健全。尤其是剛出殼的雛雞,胃腸道的消化機能很不健全,此時若用高濃度的飼料,就會導致消化不良,從而出現拉??;⑥飼養(yǎng)管理問題。雞群密度大、雞舍內溫度過低或溫差大、舍內潮濕、清糞不及時、通風不良等,也會引起雞群拉稀。
防治措施用清潔的飲水,可用深井水,或將水處理一下,或用自來水,水中的重金屬、病菌等不得超標,頭幾天最好用溫開水。飼料要用有質量保證的廠家的產品,少進,妥善保存,變質的飼料不要用,不管是換飼料的型號還是換廠家,最好是逐漸過渡。在育雛頭1~2d,在飼料內加一部分破碎的玉米,有條件的,最好是用幾天專門的開口日糧,飼料要容易消化吸收。平時對所有疾病要以預防為主,有目的用藥,不要亂用,發(fā)病后要及時診治。對平時細菌病的預防,尤其是對腸炎、大腸桿菌病等細菌病的預防,提倡用微生態(tài)制劑。在治療腸炎時要對癥下藥,一般用吸收少的藥物,常用林可霉素、安普霉素、新霉素、粘桿菌素、甲硝唑等,生長后期用藥要考慮藥物殘留問題。對腺胃炎引起的拉稀,要用減少胃酸分泌、幫助消化的藥物及添加劑,適當消炎、抗病毒、適當增加容易消化吸收的添加劑,而不要增加飼料蛋白質、能量原料,否則反而增加了胃腸道的負擔。
(261041)濰坊市畜牧檢測中心
張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