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隱患:古建筑為何時刻坐在“火堆”上?
我國的古建筑受歷史條件等方面的限制,容易發(fā)生火災并迅速蔓延,且難以施救,再加上消防基礎設施薄弱,古建筑火災向來是消防難題之一。通過對古建筑起火原因及火災隱患的分析,或許我們能找到古建筑容易產生消防問題的癥結所在。
根據(jù)對以往古建筑火災案例的分析表明,古建筑的火災原因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天災——自然原因,人禍——人為因素,自然隱患——電氣因素和外部隱患——環(huán)境因素。從圖1中不難看出,人為因素的劃分最為細致,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細節(jié),都可能成為引起古建筑火災的原因。
(圖1 古建筑常見火災原因分析圖)
古建筑的消防安全隱患多種多樣,具體可分為容易誘發(fā)火災和影響火災撲救兩類。綜合圖2來看,古建筑消防安全隱患的數(shù)量確實很多,再加上常常是多種隱患聯(lián)合“作祟”,這也加重了火災的頻發(fā)。
▲(圖2 古建筑常見消防安全隱患分類表)
從圖1、圖2不難看出,古建筑火災成因復雜、隱患眾多,這也形成了此類建筑火災難預防、難控制、難撲救、難管理的特點。我們分別列舉“四大難”中的一項突出難點,通過圖3一處簡化版古建筑透視圖,直觀了解它的難點位置和具體火災危險性。
我國古建筑絕大多數(shù)以松、柏、杉、楠等木材為主要材料,本身耐火等級較低,再經(jīng)過多年干燥導致含水量低,更易燃燒。內部柱、梁、屋頂?shù)葮嫾捕嫉陀诂F(xiàn)行規(guī)定的耐火極限。一旦起火,很快會形成兇猛的火勢,危害古建筑的安全。
由于歷史局限,大多古建筑沒有現(xiàn)代科學的消防規(guī)劃,既無防火分隔區(qū),又沒有消防通道。另外,古建筑往往還殿堂相連,廊道相接,如果其中一處起火,一時得不到有效控制,毗連的木結構建筑很快就會出現(xiàn)大面積燃燒。
不少古建筑地勢險要,距離消防隊較遠,還有的古建筑因院墻高大、臺階層疊、門窄檻高等現(xiàn)實情況,消防車也不易通行。再加上缺乏天然水源,還缺少市政管網(wǎng)供水,消防水源沒有保障,給滅火救援帶來困難。
古建筑一般有油漆彩繪以及屏風等可燃裝飾,大量游客、香客帶來的亂扔煙頭、燒香拜祭等行為更加重了火災隱患。另外,古建筑內部人員生產生活用火用電時,一旦用火不慎、電線陳舊、安裝不當?shù)?,都有可能導致火災?/p>
(圖3 古建筑透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