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云梅
1.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死教書、教死書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正是對今天教師教學觀念的挑戰(zhàn)。教師應由知識的占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推翻課堂的藩籬,將現(xiàn)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yǎng)學習者”的過程,實現(xiàn)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能力的發(fā)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梢姺椒ǖ拇_比知識更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那么,學生對傳授的方法是否靈活運用,對初中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復的訓練過程。
2.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1精講善練。精講善練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設計和處理教學時,對學生懂的知識不講或少講,學生不懂的適當多講,邊講邊啟發(fā),在師生共同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2閱讀法。講讀、閱讀、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幾個環(huán)節(jié),閱讀是讀寫的中間橋梁。它們的訓練手段各異,但殊途同歸?,F(xiàn)代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最初的語言能力并不是從正規(guī)教育所獲得,而是在聽、說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一個學生如果不讀書,那么單靠教師講“寫作方法”是不可能形成和提高寫作能力的。
2.3賞析法。賞析法是指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一種教法,即指導學生通過誦讀、評價、體味作品等活動,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能力。賞析的內(nèi)容包括優(yōu)美的詞句、動人的情節(jié)、人物的性格、意境風格、景物描寫、寫作技巧、題材、體裁等。
3.語文閱讀教學的設計要有梯度
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tǒng)。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nèi)容與表達方式準確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簡單地說就是認讀與解讀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作為文學作品,還要進行鑒賞和評價。
認讀雖簡單,但會受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后順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個被認準了的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大眾化”的。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nèi)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該有一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一輪回環(huán)中,教學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fā),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nèi)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出梯度。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在其中發(fā)揮盡可能多的專長:善于組織的就去組織,善于觀察的多談觀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積極表述思想,善于辯論的要讓他暢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勵他表現(xiàn)自我……每個閱讀者都能懷有奮發(fā)向上的情緒的話,最終會產(chǎn)生強大的整合效應。
在教學設計的梯度化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積極性的發(fā)揮程度、專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問題解決問題的滿意度都趨于最佳狀態(tài),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4.作文評語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有時候?qū)W生寫不出作文,老師就著急萬分,在評語中幫他修改,安排好一個路子讓他照著改,這樣可能會造成是老師的作文,而不是學生的真情實感。在一篇寫校園的作文中,有個學生只寫了校園的一個景物,簡簡單單幾句話,就把校園寫完了,我在評語里這樣寫:“校園是我們生活的地方,用你智慧的雙眼,到校園中走走看看,相信你會有意外的收獲,老師愿和你一起分享?!蓖ㄟ^這樣一評,相信通過學生的眼睛他會看到和我們老師不一樣的事物,寫出來的校園可能要比老師帶著他觀察,指著某一種事物讓他寫要鮮活得多。
5.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節(jié)奏
一堂好的語文課,除了要讓學生學到有價值的知識以外,還應該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精神愉悅。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喜歡上語文課,喜歡學語文。如果做到這些,那么比單純教學生理解幾篇課文,記住一些語文知識要有意義得多。學生被教師吸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老師的學識、性格、口才等,這些因素帶有先天成分,是無法用之前的教學設計改變的,但是有些能吸引學生的因素,是可以通過課前的教學設計改變的,比如說控制好課堂的教學節(jié)奏。
一般來說,青少年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聚焦于某一個內(nèi)容,特別是中小學生,如果我們不能適時地轉換話題,當學生注意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xiàn)開小差的現(xiàn)象。由于一堂課的學習內(nèi)容要求相對集中,因此,我們不可能在一堂課內(nèi)過多地轉換話題,但是可以把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過程分成幾個相對獨立的板塊,配合老師不同的表達語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活動,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的感受,從而使學生對一堂課的內(nèi)容始終保持興趣。因此,運用課堂流程節(jié)奏上的變化,對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是有重要意義的。
6.教師要更新思想,全面構建大語文教學觀
要讓語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生活中處處皆有語文,處處能學語文。如生活交際中學習如何聽話和如何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對象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在影視中學習人物表演與語言的藝術,了解服飾與歷史的關系,了解社會萬象,關注生活熱點,拓寬知識視野;在電腦網(wǎng)絡中接受強大信息浪潮的沖擊,感受網(wǎng)絡語句的鮮活與另類;注目街頭巷尾的廣告,記下語句絕妙的,糾正語句有病的;在各類活動中,不放過“表現(xiàn)”語文才能的機會,討論時直陳己見,演講時學一次名家,運動會、晚會中做一回主持人;幫商家起個店名,擬幾條標語,起草一份活動方案,寫個小發(fā)明的說明書等??梢哉f,老師和學生只要帶著語文意識看生活,那么語文資源俯拾皆是,語文學習將別有洞天。只有把語文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壤中,徹底摒棄煩瑣的分析,機械地說教,讓“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語文課堂才能“開源”,才能重現(xiàn)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