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孟芬
(四川民族學院 預科部,四川 康定 626001)
?
科技英語詞匯隱喻及其漢譯策略
韋孟芬
(四川民族學院 預科部,四川 康定 626001)
隱喻是人類的認知方式,它在創(chuàng)造科技英語詞匯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科技英語詞匯幾乎都具有隱喻性,其本質(zhì)以相似性為認知基礎的隱喻,它在科技英語中具有命名功能、理論建構(gòu)功能和解釋功能。以此為基礎,探討科技英語中隱喻性詞匯的漢譯策略,可為研究科技英語詞匯隱喻提供借鑒。
科技英語;詞匯隱喻;認知基礎;認知功能;隱喻翻譯
隱喻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語言學家束定芳指出,“不僅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隱喻,即使在嚴密的科學語言中隱喻也隨處可見”[1]。據(jù)統(tǒng)計,人們在自由交談中,平均每分鐘使用4個隱喻辭格。趙艷芳在《認知語言學概論》一書中也指出,語言中70%以上的詞匯意義源自隱喻。萊考夫和約翰遜在其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貫穿于人類的日常生活,不但滲透到語言里,也體現(xiàn)在思維和活動中。我們借以思維和行動的普通概念系統(tǒng)在本質(zhì)上是隱喻的”[2]。由此可見,隱喻不僅僅是修辭手段,而且也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方式。在科技英語文體中,人們常借用隱喻把抽象的事物描寫得具體化、形象化,或把深奧的道理說得通俗、淺顯、明白??萍加⒄Z中的隱喻可以分為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兩個層面,鑒于篇章的局限性,本文主要探討科技英語中的詞匯隱喻現(xiàn)象及其漢譯策略。
隱喻是意義在不同的認知域之間發(fā)生投射的現(xiàn)象,從而把兩種不同事物關聯(lián)起來,將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標域[3]。隱喻通常的表達方法是“A 是B”,即通過始發(fā)域B來理解目標域A。其特點是:(1)A和B兩個概念域不同;(2)A和B兩個概念存在相似性;(3)A和B在認知上完全對等。因此,隱喻的認知基礎是源域與目標域兩者之間存在某種類似的特征或特性,即隱喻的相似性。根據(jù)隱喻的相似性的工作機制,束定芳先生認為隱喻相似性可以分為兩大類: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隱喻物理相似性,是指源域和目標域中的事物在形狀、外表或功能等方面存在相似之處;隱喻心理相似性,是指認知主體具有共同的生理、心理基礎和思維方式,它是隱喻認知的重要來源。
科學領域各學科都擁有龐大而紛繁的詞匯體系,許多科技詞匯的詞義是在普通詞匯的意義基礎上延伸而來的隱喻意義。根據(jù)相似性是詞匯隱喻的一個決定性特征,因此,科技英語詞匯隱喻也是以相似性為認知基礎的隱喻(Similarity-Based Nature)。
1.1形狀相似性(Similarity in Shape)
有的隱喻創(chuàng)造是建立在兩個事物間相似形狀基礎上的,如果在科學技術(shù)領域中,一個事物在形狀上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相似,我們就可以通過隱喻化過程用普通事物的名稱來表達相對復雜、抽象的科技概念,使這些科技概念具有具體事物的特征。
許多科技專業(yè)詞匯都是借用普通詞匯的形狀,并賦予其生動形象的隱喻。我們以black hole(黑洞)一詞為例,該詞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地想象成一個“大黑窟窿”,于是基于形狀相似的認知基礎,許多科技專業(yè)術(shù)語借用了“black hole”來表達的。譬如:在天文學中,black hole(黑洞)是指太空中一種密度極高的星體,其強大的引力場會把周圍一切物質(zhì)吸進去,落入其中的任何物質(zhì)都無法逃逸;經(jīng)濟學中,the black hole effect(黑洞效應)是指一種自我強化效應,當一個企業(yè)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之后,也會像一個黑洞一樣產(chǎn)生非常強的吞噬和自我復制能力,把它勢力所及的大量資源吸引過去,而這些資源使得企業(yè)更加強大,形成一個正向加速循環(huán)的漩渦。
以事物相似性為認知基礎的常見隱喻,還有人體隱喻。人們通常會借助對人體部位或器官形狀的熟知性,最大限度地傳遞出科技英語詞匯的準確信息。例如:eye nut(螺母),radar homing eye(自行導航雷達定位),helical tooth(螺旋齒),tooth coupling(齒式連軸節(jié)),control arm(操縱桿),arm crane(懸臂式起重機)。此外,人們還會借用熟悉的英語字母的形象來構(gòu)成科技英語詞匯,漢譯時也可以通過象形翻譯方法,用字母的具體形象來表達原義。比如:H-beam(工字架),M-roof(M形屋頂),R-sweep(R形掃描),D-valve(D形閥),C-network(C形網(wǎng))等等。
1.2位置的相似性(Similarity in Position)
鮮活的科技語言,借助于隱喻使人們的思維會不自覺地將其認知中的兩個概念域相提并論,并且以具體的、清晰的概念去認知和理解那些相對抽象的概念,使后者似乎具有具體事物的特征[4]。
隱喻思維的表達與認知語言學的體驗哲學基礎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正如著名人類學家維柯所言:“在一切語言里,大部分涉及無生命事物的表現(xiàn)形式,都是從人體及人的感覺和情欲那里借出來的隱喻?!盵5]根據(jù)語料搜索的結(jié)果,科技英語詞匯中有許多都是人體域到非人體域的投射,因為人們清楚地了解自己身體器官(主要是外部器官)的位置,并將這些詞語用在其他事物上,以便知道這些事物的確切位置。我們以“face”一詞為例。face指人的臉面,還可以表示空間,隱喻事物露在外面的部分。科技英語中,以face或以face為詞素構(gòu)成的術(shù)語有很多。比如:計算機用語interface(界面);電子學術(shù)語face of screen(熒光屏面);煤礦科技術(shù)語surface mine(露天礦)等。這些科技術(shù)語都是以人體器官“臉”的位置相似性為基礎,便于人們更好地理解不熟悉的概念域,使這些科技事物的形象更鮮活、更形象,促使科學知識的快速傳播。
1.3意象的相似性(Similarity in Image)
隱喻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利的認知工具,而概念隱喻的基礎是知識和意象。所謂“意象”,是指人在某物不在場時但在心智中還能想象得出該物的形象。意象具有十分普遍的圖示結(jié)構(gòu)(schematic structures),是隱喻認知的最重要概念之一。根據(jù)約翰遜的定義, 意象圖式是感知互動及感覺運動活動中不斷再現(xiàn)的動態(tài)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給我們的經(jīng)驗以連貫和結(jié)構(gòu)[6]。
意象圖示作為隱喻認知的基礎,是概念隱喻的最重要的部分。在科技英語中存在著許多意象圖示隱喻(image-schema metaphor),這些科技術(shù)語都是通過意象圖示把抽象的科技事物和具體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shower”一詞在日常英語中是指“陣雨”,但是在天文學中,shower是在夜空中有許多的流星從天空中一個所謂的輻射點發(fā)射出來的天文現(xiàn)象,故也被稱為meteor shower(流星雨)??茖W家借用“陣雨”的意象,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流星雨”的意象,即將某個概念域的意象或結(jié)構(gòu)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中去。又如:“sandwich”(三明治)是一種典型的西方食品,以兩片面包夾幾片肉和奶酪、各種調(diào)料制作而成。由于sandwich獨特的結(jié)構(gòu),現(xiàn)已廣泛隱喻到科技領域,用來指兩物之間夾入另一物。科技英語中帶有sandwich的術(shù)語頗多,譬如sandwich construction(夾層構(gòu)造)、sandwich wall(夾層墻)、sandwich course(供讀交替課程)等。由此可見,在這些科技英語詞匯隱喻中,始源語中的特性、知識、意象都被映射到目標域上,便于人們更容易理解、認知新的科學事物。
1.4功能的相似性(Similarity in Function)
某些科技英語詞匯隱喻是建立在兩個事物間功能相似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始源語中普通事物的功能通過隱喻被映射到目標域中的科技事物上。我們以“balance”一詞為例,在日常英語中,balance表示天平,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制造的常用平衡器,balance通常被隱喻到科技領域中表示具有平衡功能的事物。比如:balance weight(平衡錘),屬于機電工程術(shù)語,一般用作提升機上與罐籠或箕斗做配重平衡之用;人們通過balance特殊的稱重功能可以加深對科技詞匯balance weight的認知。
類似的功能相似的隱喻還有許多,其中動物“dog”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日常英語中,dog(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也是人們最熟悉的動物之一。由于狗有2.2億個嗅覺細胞,能分辨出大約200萬種物質(zhì)發(fā)出的不同濃度的氣味,于是普通詞義的dog被隱喻到科技領域中,其功能是探測電子信號。比如:electronic dog (汽車電子狗),是一種車載反測速產(chǎn)品,也叫反測速雷達,作用是提前提醒車主電子眼或測速雷達的存在;bird dog(無線電測向器),一種電子跟蹤設備,人們可以使用這種設備跟蹤某個目標的物理位置。由此可見,electronic dog 和bird dog在功能上與動物dog的嗅覺功能具有相似性。
1.5屬性的相似性(Similarity in Attribute)
屬性是對象的性質(zhì)與對象之間關系的統(tǒng)稱。事物都是有屬性的,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的相同或相異,也就是一個事物的屬性與另一事物的屬性的相同或相異。隱喻中的相似性是指源域與目標域兩者之間具有某種類似的特征或特性,它在隱喻構(gòu)建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源域與目標域分別代表的兩個事物之間沒有相似屬性,隱喻認知也就失去了基礎。
在科技英語詞匯隱喻中,有的科技術(shù)語的屬性和普通詞匯的屬性具有相似性,因此人們可以通過生動的、描述性的隱喻了解科技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以生物學專業(yè)詞匯“l(fā)atrodectrus mactans”為例,該詞源自拉丁語,其意思是“黑寡婦蜘蛛”(簡稱黑寡婦)。黑寡婦是拉丁美洲的一種黑色有毒的蜘蛛,這種蜘蛛在交配后,雌性會咬死并吃掉配偶,作為自己孵化蜘蛛的營養(yǎng),因此總是成為“黑(色)寡婦”。于是,生物學家用“black widow”來替代晦澀難懂而且難于記憶的latrodectrus mactans。“black widow”不僅道出了毒蜘蛛的顏色,而且生動、簡潔地反映出它獨特的生活習性,通過隱喻將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讓科學術(shù)語描述更通俗易懂,便于人們理解這樣的術(shù)語。
在此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有的隱喻的相似性的基礎不是唯一,有時它們是建立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相似性的基礎上的。以“bug”一詞為例,該詞本意是臭蟲的意思,臭蟲通常是叫人討厭的蟲子,因此“bug”產(chǎn)生了“缺點”、“瑕疵”之類的引伸意義?!癰ug”相似性的基礎不同決定了其隱喻意義的差異。例如:以形狀相似的隱喻為基礎時,“Bug”(甲殼蟲)指代一種汽車品牌;以屬性相似為基礎時,“bug”(漏洞)指電腦系統(tǒng)或程序中隱藏著的一些未被發(fā)現(xiàn)的缺陷或問題,找尋錯誤的工作稱為“debug”;以功能相似為基礎時,“bug”指隱藏的竊聽器或者報警器。
傳統(tǒng)的隱喻觀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是一種附屬于語言的比喻方式,僅適用于文學作品中,在以精確、嚴密、客觀等為特征的科技文體中沒有隱喻現(xiàn)象。然而,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不僅存在于文學作品中,而且在科學文體中大量存在??萍加⒄Z作為語言的一個分支,詞匯隱喻必然在科技英語詞匯和表達方面具有如下功能。
2.1命名功能(Naming Function)
科學技術(shù)是對有關客觀事物存在及其相關規(guī)律的研究,科技術(shù)語雖然是某一學科領域所特有的專業(yè)詞匯,但其語義的本質(zhì)是人們借用普通事物的詞匯去命名與其具有相似性的科學概念。由于隱喻是一種跨概念域的映射,因此,隱喻實質(zhì)上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或認知方式,更是一種命名方式,即隱喻性命名。隱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科技術(shù)語命名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讓科技術(shù)語的語義變得更形象、豐富。
由于科技英語是現(xiàn)代英語的一個專門的新領域,也是新事物、新概念產(chǎn)生最多的領域,詞匯短缺成為科技領域中一個突出問題,而概念隱喻則可以彌補科技詞匯空缺現(xiàn)象。我們以計算機術(shù)語“data stream”(數(shù)據(jù)流)為例。這個概念最初由亨津格等人于1989年在論文《Computing on Data Streams》[7]中提出,數(shù)據(jù)流是一組有順序的、有起點和終點的字節(jié)集合。stream的普通語義是“河流”的意思,在自然界中,河流都有自己的河源(起點)和河口(終點),也有自己的流動方向,因此stream的特征被隱喻到了計算機領域的“data stream”術(shù)語中。在科技領域中,還有許多術(shù)語都是通過隱喻創(chuàng)造或語義擴展而來的。比如:big data(大數(shù)據(jù))、cloud computing(云計算);smart grid(智能電網(wǎng));we media(自媒體);monitor(監(jiān)視器);pulse radar(脈沖雷達);Digital TV(數(shù)字電視);Wireless Fidelity 〔(Wi-Fi)技術(shù)〕等詞。因此,科技英語與隱喻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隱喻思維已經(jīng)成為科學家用來命名科技事物或科學概念的一種重要方式。
2.2理論構(gòu)成功能(Theory-constitutive Function)
詞匯隱喻不僅僅用來命名科學事物或科學現(xiàn)象,而且詞匯隱喻還是人類認識新事物、新概念的一種方式,也擴展了人類感知和理解客觀世界的視野。美國學者博德認為,在科學語篇中,詞匯隱喻可以分為兩種:理論構(gòu)成性隱喻(theory-constitutive metaphor) 和闡述性隱喻(exegetical metaphor)[8]。
博德認為,隱喻在科學理論構(gòu)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sound wave(聲波)是通過隱喻思維建立起來的,將日常生活中有形的wave(水“波”)隱喻到物理學中。物理學家牛頓又通過sound wave(聲波)的傳播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光學理論,并將其研究過程中的重要物理現(xiàn)象命名為light wave(光波)。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利用隱喻思維把wave一詞運用到科技領域的例子比比皆是,如sinusoidal light wave(正弦光波)、plasma wave(等離子體波)、P wave(primary secondary wave) (初波,地震縱波)、S wave(secondary wave) (次波,地震橫波)。因此,詞匯隱喻不僅僅可以構(gòu)成科技術(shù)語,而且還可以構(gòu)成科學理論。
2.3解釋功能(Exegetical Function)
博德和其他的語言學家都認為,隱喻在科學理論的闡述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科技英語中隱喻的主要目的就是解釋抽象的科學概念,因為詞匯隱喻讓科學家更容易闡釋和傳授科學理論和概念,也更易為人們理解和接受。比如:WWW (World Wide Web,亦作Web或萬維網(wǎng))是一個由許多互相鏈接的超文本組成的系統(tǒng),它常常被用作互聯(lián)網(wǎng)的代名詞。始源域web一詞的本意是“蜘蛛網(wǎng)”和“網(wǎng)”的意思,它的目標域是指一個“由許多互相鏈接的超文本組成的系統(tǒng),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訪問”的抽象的概念范疇,表示諸多對象及其相互聯(lián)系。通過對web這個始源域的闡釋,人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人類歷史上最深遠、最廣泛的傳播媒介“World Wide Web”這個抽象概念。
事實上,科技語篇中很大一部分隱喻性科技術(shù)語,是作為闡釋性的目的被引入的。隱喻是一種認知工具,它可以用成分分析的辦法解釋抽象晦澀的意義[9]??萍碱I域中大量生動、形象的英語隱喻詞匯的使用,便于科學家對其理論的闡述,又能讓深奧難懂的抽象科學概念變得簡單易懂。在計算機科學中,具有闡釋性的隱喻詞匯非常多。比如:screen(顯示屏),多重視窗管理程序,此處所謂的視窗,是指一個全屏幕的文字模式畫面;folders(文件夾),用來存儲文件;clipboard(剪貼板),是Windows內(nèi)置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通過剪貼板使得在各種應用程序之間傳遞和共享信息成為可能;trash(回收站),主要用來存放用戶臨時刪除的文檔資料。由此可見,科技術(shù)語的隱喻解釋功能有助于人們理解復雜抽象的科學事物。
科技英語隱喻的翻譯不同于文學作品的翻譯,一般不講究文采、韻味、修辭等,而要求把“準確嚴謹”的原則置于首位。正如嚴復在談到翻譯的艱難時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躕?!边@說明在翻譯時選詞的重要性和艱難性,特別是在翻譯重客觀事實、邏輯性強、表達準確的科技英語時。結(jié)合科技英語的語境因素、文化因素、文本因素,本文提出科技英語詞匯隱喻漢譯的3種策略。
3.1直譯策略
生活在同一星球的英漢民族,擁有相同的身體構(gòu)造和感知器官,他們對事物的感知和認知具有共性,因此,許多科技英語詞匯隱喻與漢語詞語隱喻在語義和文化等方面映射完全對應或基本對應。翻譯這類科技隱喻形象時,宜采用直譯法。直譯策略不但有助于保留源語比喻性詞語所用的形象,而且還能準確無誤地表達科技英語詞匯的隱喻信息。比如:
information processing 信息加工
digital nervous system 數(shù)字神經(jīng)系統(tǒng)
high-energy astronomy 高能天文學
machine language 機器語言
soft landing 軟著陸
3.2意譯策略
由于英漢民族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異,而且英漢民族之間的科技觀念發(fā)展具有不平行性,源語與目的語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某些科學概念對應空缺從而導致語言形式對應空缺的矛盾[10],即有些科技隱喻詞匯形象是不可譯的。翻譯這類科技英語詞匯隱喻的形象時,最好舍棄源語中比喻性詞語所用的形象,僅保留源語中喻義。簡而言之,就是舍形求意,即意譯法。比如:
vertical hair 十字豎絲
eye gauge 放大鏡
baby can 小型聚光燈
library 程序庫
black glass中性濾光鏡
3.3直譯與意譯兼容策略
由于英漢民族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有的隱喻化科技詞匯在英漢語言中既不完全對應,也不完全缺省,因此,其隱喻性詞匯的選擇自然也存在一定的錯位現(xiàn)象。在翻譯這類科技英語隱喻詞匯時,譯者可以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jié)合的策略,適當調(diào)整譯文的表達方式和語體,使譯文既保留了原文隱喻性詞語的部分形象,又可以達到傳神達意的效果。比如:
camera eye攝像機取景孔
ball bearing 滾珠軸承
daughter neutron 派生中子
carrier rocket 運載火箭
lunar rover 月球車
3.4補譯策略
隱喻是喻體與語義的完美結(jié)合,在科技英語詞匯隱喻的漢譯過程中,有時同一喻體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語義不對應或空缺,而喻體又不宜用其他詞匯代替,譯者此時應采用保留喻體,并以加注釋的方式對其意義進行解釋與補譯,即補譯策略。這樣既利于把科技英語引進來豐富漢語科技語言,又便于我們更快速地接受國外先進技術(shù),從而促進科學技術(shù)的交流和融合。比如:
blood heat血液正常溫度
tooth markers切削痕跡
tree system分支配電系統(tǒng)
butterfly nut蝶形螺母
rubber-metal spring橡膠金屬夾心彈簧
如胡壯麟所言,隱喻性語言的創(chuàng)造在人類生活中是相當普遍的[11]。作為一種認知機制,詞匯隱喻是創(chuàng)造科技術(shù)語和構(gòu)成科技理論的重要語言手段,恰當?shù)碾[喻化語言,可以提高科技語言形式的簡潔程度,并形象地描述科技領域的各種抽象事物和概念??紤]到英語在科技領域的霸權(quán)地位,研究科技英語中的詞匯隱喻就顯得很有必要?;诖耍覀冎挥姓莆樟丝萍加⒄Z詞匯隱喻的認知基礎及其功能,靈活地采用翻譯策略,才能向目的語讀者傳遞出準確、清晰的科技知識和科技文化。
[1]束定芳.試論現(xiàn)代隱喻學的研究目標、方法和任務[J].外國語,1996(2):10.
[2]Lakeoff G,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
[3]Chang Zongli.Cognitive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M].Qingdao:China Ocean University Press,2005:261.
[4]王奕君.科技英語詞匯的隱喻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8):105-106.
[5]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332.
[6]Johnson Mark.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14.
[7]Henzinger M,Raghavan P,Rajagopalan S.Computing on data streams [D]. Palo Alto,California:Digital Systems Research Center,1998.
[8]Boyd R. Metaphor and theory change: What is 'metaphor' a metaphor for?[C]∥Ortony A.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359-360.
[9]Ungerer F,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20-147.
[10]李滿紅.科技英語隱喻詞及其翻譯[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135-136.
[11]胡壯麟.語言·認知·隱喻[J].現(xiàn)代外語,1997(4):49.
責任編輯:柳克
EST Lexical Metaphor and Its E-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EI Mengfen
(Preparatory Department, Sichuan Minzu College, Kangding 626001, China)
Metaphor, as a human cognitive style,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EST lexicon. Almost EST terms have metaphorical meanings which are metaphors with similarity-based nature and they have many functions such as naming function, theory-constitutive function and exegetical function. On this basis, some Chine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metaphors in EST are discussed to provide
for the research of EST lexical metaphors.
EST; lexical metaphor; cognitive base; cognitive function; metaphor translation
2016-05-11
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5SA0137)
韋孟芬(1976-),女,四川瀘定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
H315.9
A
1009-3907(2016)09-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