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梅
(凱里學院人文學院,貴州凱里556011)
黔東南凱棠苗族婚姻禁忌研究
李孝梅
(凱里學院人文學院,貴州凱里556011)
黔東南凱棠苗族婚姻的締結,遵從同宗不婚、姨表不婚的習俗,且受到還娘頭習俗、不同民族間禁止通婚規(guī)約的限制。黔東南凱棠苗族這一特定婚制,不僅影響了凱棠苗族先輩的婚姻,也持續(xù)影響著當代凱棠苗族的婚姻。這些獨特的婚制,是打開凱棠苗族婚俗、凱棠苗族文化,乃至整個苗族文化之門的一把鑰匙。
同宗不婚;姨表不婚;還娘頭;外族不婚
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凱棠苗族對此非常重視;但凱棠苗族的婚姻并非隨心所欲,而是有著一定的規(guī)范和限制的。這些規(guī)范和限制,共同構成了凱棠苗族獨特的婚制。
凱棠苗族族內通婚禁忌,首先是同宗不婚,即同宗同姓不婚。凱棠苗族聚族而居,每一個村寨之人幾乎都是同姓,有著共同的血緣關系。凱棠村羊報寨的人基本都姓張,是由同一個祖先繁衍而來的,村民彼此之間都是兄弟姐妹,因此,這個寨子里年輕人的婚配對象就不可能是本寨子中人。羊報寨和白水村的人都姓張,他們的祖先是親兄弟,因此,這兩個地方的苗族彼此之間也不通婚?;鹣愦?、蘆笙村、梅香村、南江村轎子寨的楊家,彼此之間也不開親,因為他們都有同一個祖宗。凱棠村羊別寨的人都姓顧,也是由同一個祖先繁衍而來的,因此,寨內村民之間彼此也不能通婚;同時,羊別寨的顧家也不能與養(yǎng)小村、南江村的顧家通婚,其婚配對象只能是非顧姓人家。到后來,顧姓家族經過多代繁衍,人丁興旺,但顧姓苗族同姓同宗不婚的婚制,使得顧姓男女無法在附近的適齡異姓中找到婚配對象。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一部分顧姓苗族便改為王姓,如此一來,便在遵循祖制的前提下,巧妙地解決了顧姓男女無法在附近適齡異姓中找到婚配對象的問題。除了同姓同宗不婚外,有些地方的苗族甚至還禁止若干不同姓之間的婚配。羊報寨內有幾戶雜姓人家,如楊姓、李姓,羊報寨的張家便不與其通婚,因為這些人家雖然不姓張,與張家也沒有血緣關系,但由于他們與張姓苗族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情同兄弟,因此不能通婚。另外,一些不同姓的人家,一旦因為某項特別的宗教儀式而變成了兄弟姐妹,彼此之間也不能通婚。羊別寨的顧家和凱哨村的何家從不開親,因為他們的老祖人是結拜兄弟。白水村的張家和蘆笙村的別書魯(白巖腳)寨的楊家也不能開親。據說,以前白水村曾有一張姓男子去臺盤趕場,正好碰上白巖腳寨的一戶人家在做法事。這場法事需要7個人在場才能完成,而楊家人數不夠,還差一個,于是,白水村的這個張姓男子便補了這個缺。法事完成后,大家喝酒吃肉,結拜弟兄,并發(fā)誓:結拜成為兄弟后,子孫后代彼此不能開親;如果有人膽敢開親,就會得麻風病,生出的小孩不靈活,甚至絕種。自此以后,白水村、羊報寨的張家,都不與蘆笙村白巖腳寨的楊家通婚。當地人務優(yōu)還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羊報寨的一張姓男子不顧祖先誓約,娶了白巖腳寨一楊姓女子為妻,楊姓女子未出嫁之前,身體很健康,無病無痛,嫁到張家生了幾個子女后,她的身體就越來越差,最后得了麻風病,其子女也先后夭折。對此,凱棠人普遍認為,這就是違背祖先誓約的后果。惟其如此,凱棠地區(qū)苗族一向嚴格遵循同宗不婚的婚制。
凱棠苗族族內通婚禁忌,其次便是姨表不婚,即禁止姐妹出嫁后所生子女之間的通婚。[1]在凱棠苗族地區(qū),姨媽和媽的稱呼一樣,都是“密”(苗語音譯);姨丈和父親的稱呼也一樣,都是“把”(苗語音譯);姨表兄弟都稱“嗲”(苗語音譯),姨表姐妹都稱“耳”(苗語音譯)。在凱棠苗族人看來,姨表之間的關系,與親兄弟姊妹之間的關系一樣,既然禁止兄妹通婚,那么,姨表兄弟姊妹之間的通婚也應被禁止。不過,對于姑媽和舅舅所生子女之間的通婚,凱棠苗族則是允許的;不僅如此,凱棠苗族婚制中還有這樣的規(guī)定:姑母之女雖已到了結婚年齡,但如若其未征得舅父同意,則不能外嫁;舅父之子有優(yōu)先娶姑母之女為妻的權利,若由于年齡懸殊或其他原因(如舅父之子智力不正?;蛏碛袣埣?,外甥女不愿嫁給舅舅之子而外嫁,那么,姑母家必須給舅父家數額巨大的賠禮,此即所謂的還娘頭。[1]由于對老百姓而言,還娘頭銀是一項巨大的經費開支,因此,姑母家不敢輕易違反此一習俗。于是,該習俗在凱棠苗族地區(qū)得以長期延續(xù)下來。該習俗的村在,嚴重干擾了正常的婚配,造成了許多婚姻悲劇。1943年,時任凱棠副區(qū)區(qū)長的龍?zhí)链逋醺晃恼偌仙套h,廢除了還娘頭婚俗,禁止索取還娘頭錢。[2]自此以后,凱棠苗族人姑母之女才可以隨意嫁給自己喜歡的人,而不再受舅父家的控制。時至今日,凱棠苗族地區(qū)雖仍有個別家庭主張還娘頭,但由于人們已經意識到近親結婚的弊端,因此,一般情況下,姑母家會婉拒舅父家的要求。當然,這樣的拒絕,往往會導致姑舅關系淡薄甚至決裂。
凱棠苗族與其他民族之間極少通婚??计湓?主要有如下三點。第一,民族隔閡。在封建社會,歷代統(tǒng)治者一向歧視苗族,漢族稱苗族為苗子,苗族也不愿與漢族及其他民族往來,稱漢族為客家。[3]這種民族間的隔閡,成為苗族與其他民族之間通婚的一大絆腳石。第二,民族差別。[3]苗族是華夏土地上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擁有獨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語言和民族生活習慣。[3]凱棠地區(qū)封閉的自然條件,不斷強化著凱棠苗族固有的民族性格與生活習慣,使其他民族很難走進其生活之中。民族差別成為凱棠苗族與其他民族之間通婚的天然障礙。第三,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離間政策。秦漢以來,封建統(tǒng)治者對苗族以及西南其他民族地區(qū)實行“以蠻治蠻”的政策。[3]唐宋統(tǒng)治者在苗族以及西南其他民族所居之地設立羈縻州,實行“流官、土官分治”。[3]至元明年間,此一制度發(fā)展為土司制度。在土官、土司的統(tǒng)治之下,部分苗族長期生活于客、土禁止交往的封閉狀態(tài)之中,而大部分苗族則長期生活于封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范圍之外的生苗區(qū)。生苗區(qū)與流官治理的省界、省民之間,有森嚴的壁壘。[3]明代在生苗區(qū)修邊墻,筑哨所,駐屯軍,嚴格禁止生活于生苗區(qū)的苗民與漢民交往,尤不許其互通婚姻。直至改土歸流前,此一狀況仍未得到改變。[3]改土歸流后,湘西的鳳凰、乾州、永綏三個生苗區(qū)曾一度“弛禁”,“準許民苗兵丁結親”;但自乾嘉苗民起義后,統(tǒng)治者又再次禁止苗漢通婚,尤其不允許漢民進入苗寨“私為婚姻”。[3]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在苗、漢間人為地制造出來的交流障礙,嚴重阻礙了苗、漢之間的自由通婚。上述三個原因,使得凱棠地區(qū)的苗族同胞習慣于在凱棠鄉(xiāng)范圍內自相婚配,而很少與漢族及其他民族通婚。凱棠苗族同胞認為,男子沒有能力才會到凱棠外地找結婚對象;女子又笨又丑,才會嫁到外地??傊?在凱棠苗族同胞心里,娶了或嫁了凱棠地域之外的人,都會被人們瞧不起。
此外,苗族分布很廣,內部支系眾多,不同支系之間,在語言、服飾、習俗、信仰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有時也會成為其彼此通婚的障礙。由是之故,凱棠苗族極少與其他地區(qū)苗族的支系成員通婚。其婚配對象,絕大多數都是凱棠鄉(xiāng)境內的苗族,雖然也有極少數凱棠苗族與非凱棠苗族成員之間通婚,但與之通婚的這些非凱棠苗族,大多都與凱棠苗族同屬一個支系,如居住于臺江縣革一鄉(xiāng)、板溪鄉(xiāng)、地午鄉(xiāng)、翁項鄉(xiāng)的苗族,與凱棠苗族便有著同樣的服飾、節(jié)日、風俗習慣,語言也大體相同。因此,除了居住于這幾個地區(qū)的苗族與凱棠苗族間互通婚姻之外,居住于其他地區(qū)的苗族,如居住于雷山縣、劍河縣、黃平縣的苗族,則不曾與凱棠苗族通婚?,F如今,在凱棠苗族地區(qū),仍然保留有不同苗族支系之間互不通婚的習俗。在調查中,我們采訪到的這樣一個案例就是明證:凱棠村羊報寨一個年齡為24歲的男子申(苗名)愛上了一個非凱棠鄉(xiāng)境內的苗族女孩子,女孩子為人踏實能干孝順,有著近十萬元存款,兩人的感情非常好,但無論怎樣,申的母親就是不同意兩人在一起,最終,這對相愛的年輕人只能選擇無奈地分手。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凱棠苗族與其他民族之間極少通婚,但也有例外者。大抵而言,凱棠苗族與其他民族之間所存在的少量的婚配特例,多是由特定的歷史原因造成的。
凱棠鄉(xiāng)的漢苗通婚,始于明弘治年間。弘治七年(1494),擔任香爐山千戶所指揮的顧良相(夏國公鎮(zhèn)遠侯顧成五世孫),私自調動官軍公討麻江下司蒙姓土司,討伐失利后,顧良相潛匿開懷,娶當地一位文姓苗族女子為妻,改用苗名幫丟,從此漢變苗。顧良相與文姓苗族女子生有四個兒子:雄幫、松幫、右?guī)?、交幫。四子后裔分散居住于凱棠鄉(xiāng)的凱棠村、龍?zhí)链?、新村村、南開村、養(yǎng)小村等地,大多沿用顧姓,部分用王、唐、周等姓。[3]時至今日,這些居住于凱棠境內的顧成后代已經完全苗化,與凱棠境內其他姓氏的苗族沒有任何區(qū)別。他們說苗話,著苗裝,過著苗族節(jié)日,擁有苗族的生活、風俗習慣,與凱棠境內的其他苗族彼此通婚。對他們而言,祖先是漢族這一事實,只是一個遙遠的集體回憶罷了。此外,明朝嘉靖年間,湖南一楊姓補鍋匠曾到凱棠謀生。后來,楊姓補鍋匠回鄉(xiāng)之前,將其子委托給凱棠苗族張氏撫養(yǎng),楊姓遂融入苗族之中。時至今日,其后裔分居于凱棠火香村、蘆笙村、梅香村等地。[4](P172)
此外,據老一輩人回憶,在解放前,凱棠當地只有一兩戶大地主家娶過漢族婦女,普通老百姓的婚配對象都只是苗族人家。娶到漢族婦女的人家,往往被人們認為極其了不起。解放前,有一部分漢族人,或為逃避國民黨抓壯丁,或因逃難,來到凱棠做生意或給地主幫工。解放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只有幾人如朱××、李××留了下來。留在凱棠的他們,學會了當地苗族的語言,穿戴苗族服飾,與當地人幾乎無法分別,但他們子女的婚配范圍卻非常狹窄,朱××的女兒嫁給了凱里市的漢族人家,李××的女兒雖與當地一個苗族男子相戀,但男子的母親卻不同意他們結婚。男子母親認為,李××是從外地來的漢族,無從獲悉李××家庭是否清白(有沒有鬼、蠱、麻風病),歷史是否干凈,如娶了李××的女兒,她家將會遭致房族人和村里人的鄙視。最終,這兩個年輕人未能走在一起。由此可以見出,苗族傳統(tǒng)婚姻禁忌對凱棠苗族婚配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1]向煦之.從婚姻習俗看苗族史前婚姻家庭發(fā)展的遺跡[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1).
[2]王光奎.先父王富文因何被劉伯龍殺害[J].貴州文史天地,1999 (4).
[3]伍新福.苗族婚制考[J].民族論壇,1995(2).
[4]貴州省凱里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凱里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
The Research of Kaitang Miao’s Marriage System in Southeast Guizhou
Li Xiaomei
(College of Humanities,Kaili University,Kaili 556011)
Kaitang Miao in Southeast Guizhou pay attention to marriage seriously,there are many specifications and limits on marriage’s reachability,such as non-clan marriage,maternal cousin does not married,the priority right to marry aunt’s daughter for uncle’s son,different nation no marriage and etc,these specifications and limits affect more than Kaitang Miao ancestors,but also continue to affect contemporary Kaitang Miao.It is this unique marriage system brings up Kaitang Miao’s marriage ring,affinity,relationships,so the marriage system is key elements,which can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 Kaitang Miao’s marriage customs,culture and the whole Miao’s culture.
non-clan marriage;maternal cousin no marriage;the priority right to marry aunt’s daughter for uncle’s son;different nation no marriage
K892.3
A
1673-1395(2016)10-0087-03
2016-08-06
凱里學院2013年博士專項課題(BS201321)
李孝梅(1979-),女,貴州麻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文化與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