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詠詠
【摘要】概念課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經常遇到的課型,如何使學生自然的感受、理解、歸納概念,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筆者反復利用生活中同一情境,以此為變式,貫穿中位數、眾數概念形成的全過程,縱橫比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種特征量,使學生對統(tǒng)計的三種特征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中位數 眾數 平均數 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13-02
2015年5月有機會和本市其他學校的優(yōu)秀教師一起,參加了為期七天的送教下鄉(xiāng)活動,收獲頗多。在這次活動中我選講的內容是八年期下冊《中位數與眾數》,在和其他數學老師的研討下幾經修改,最后將教學過程整理成型。
一、教材分析
中位數和眾數是即研究完平均數后,由于它在一些情境中的局限性,從而引入的反應數據集中趨勢的另外兩個特征統(tǒng)計量。中位數與眾數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嚴謹科學精神的很好素材。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時已初步接觸中位數與眾數,并且通過陸續(xù)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的統(tǒng)計能力。本節(jié)主要是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等方法使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中位數與眾數,并能靈活應用中位數與眾數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引發(fā)沖突
小張求職
劉先生有一個工廠,管理人員有劉先生、6個部門經理;工作人員有5個領工、10個工人和1名零工,現(xiàn)在需要增加一個新的員工。
小張應征而來,與劉先生交談,劉先生說:"我們這里報酬不錯,平均工資是每月2400元",小張工作一段時間后,找到劉先生說:"你欺騙了我,我已經問過其他工人,沒有哪個工作人員的工資超過每月1760元,平均工資怎么可能是每月2400元呢?"劉先生說:“小張,平均工資是2400元,不信你看這張工資表”。
請大家仔細觀察表中的數據,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劉先生說每月平均工資是2400元是否欺騙了小張?
(2)平均工資2400元能否客觀的反映員工的平均收入?
(3)若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種工資反映比較合適?
2.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教師請學生分角色讀題,在閱讀中感悟情境,熟悉題意。然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小組討論,再進行組間交流。對于問題1和問題2各小組達成統(tǒng)一認為劉先生沒有欺騙小張,因為通過計算平均工資確實是每月2400元,但它不能客觀的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感受到了平均值受極端值的影響較大。但在問題3上爭議較大。
生1:我們組認為既然平均工資受劉先生的工資影響最大,我們可以仿照電視節(jié)目中的算分方式,去掉最高工資和最低工資再去求平均值。
生2:在員工中領1600元的人最多,所以用工人的工資反應員工收入較為合適。
生3:我們認為領工工資1760元,反映了工資收入的中等水平,用領工工資反映比較合適。
師:大家的意見都很好,都可以客觀的反映員工的收入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位同學是在生活實際中對求平均數的靈活應用。我們經常在電視節(jié)目中看到這樣的處理辦法,但數學中計算平均數時必須是所有的數據均參與運算,正因為如此它受極端值的影響很大。第二位同學和第三位同學提出的數據,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中位數與眾數。(板書課題)
觀察表格,思考下列問題:
(1)你能找到上表中的眾數嗎?試著說說什么叫眾數?
(2)你能找到上表中的中位數嗎?如何找?
(3)那下表中的中位數呢?
(4)2000,2000,1760,17600,800,1600的中位數是________.
(5)你能試著說說如何去找一組數據的中位數?
眾數的定義學生能很快得出,問題的設計主要針對了中位數的定義,讓學生感受定義的形成過程。學生能夠從排序、奇偶性兩個要素上描述,效果良好。
師:剛才大家總結出來的找中位數的方法,也就是中位數的定義。閱讀課本116頁和118頁,閱讀中位數、眾數的精確定義。
4.理解概念,完成建構
生5:眾數不唯一,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一個都沒有。
師:那中位數呢?唯一嗎?
生6:唯一。
師:中位數和眾數可以相同嗎?
生7:可以,第一行的中位數和眾數都是20.
師:中位數和眾數、平均數是否是同一數?
生8:可以,比如說5,5,5,5,5…
師:非常好!中位數和眾數受極端值的影響嗎?
生9:不受。
5.實踐與應用
(1)樣本數據 (該12名選手成績)的中位數是多少?
(2)一名選手的成績142min,他的成績如何?
(2)【118頁例5】一家鞋店在一段時間內銷售了某種女鞋30雙,各種尺碼的銷售量如下表所示,你能根據表中的數據為這家鞋店提供進貨建議嗎?
(3)某車間為了改變管理松散狀況,準備采取每天任務定額、超產有獎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該車間15名工人過去一天中各自裝配機器的數量(單位:臺):6,7,7,8,8,8,8,9,10,10,11,13,15,15,16.
管理者應確定每人標準日產量為多少臺最好?
師:請同學自己閱讀思考課本117頁例4,118頁例5,注意小云朵中的問題。
學生自學5分鐘后,
師: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請小組交流。
學生交流完畢之后
師:有小組內部解決不了的問題嗎?
生搖頭
師:我來問大家?guī)讉€問題 。
例4和例5想要了解一次馬拉松比賽的選手成績和一批女鞋的銷售情況,但給出的分別是兩組樣本數據它反映了怎樣的統(tǒng)計思想?
生10:樣本估計總體。(師板書)
根據例4中的樣本數據,你還有其他方法評價(2)中這名選手在這次比賽中的表現(xiàn)嗎?
生11:平均數。
生12:可以先計算這個樣本的平均成績,再將這名選手的成績與這個平均成績進行比較。
師:大家對問題的理解是透徹的。下面實踐研究(3),5分鐘后帶著你的想法和小組成員做交流。請小組代表發(fā)言。
生13:我們組覺得用眾數8,因為能裝配8臺的人最多。
生14:我們組覺得用中位數9,不高不低有一半的人可以達到。
生15:我們計算了這組數據的平均數,約等于10.07。以此為標準,對員工更具激勵性。
師:幾位同學各自闡述了你們小組的意見。如果你是管理者你愿意選眾數8嗎?
生16:不愿意。只有3個工人不能完成,產量太低。
師:定成平均數可以嗎?
生17:員工不愿意,能達到10.07以上的只有5人。
生14:還是中位數最好,能兼顧。
在學生的爭論與教師的引導之下,通過對三種特征量的比較,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增強了選擇恰當數據代表分析問題的能力。
6.小結歸納
三個數據的共同特征:都是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統(tǒng)計量.
在對比總結中再一次清晰三種特征量的區(qū)別于聯(lián)系,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