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倩
一直以來語文課總是按部就班,逐段推進,慢慢肢解課文,這樣的教學是常規(guī)常態(tài),可是,收效甚微,在閱讀理解這一塊,學生還是沒有起色。而寫作是學生自己的整體構思,比起閱讀要好很多,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我個人認為與平時講課中過多的包辦與分析過多有關,所以嘗試提綱挈領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以我教《阿長與<山海經>》一課為例,談談我的做法。
一、課堂學習事實
課堂上我沒有按常規(guī)上,而是從解讀題目入手,提綱挈領,從文章的中間開花,整合資源,帶動全篇,就這樣開始了上課。
沒上課就開始自讀課文,同桌之間互相詢問,有的還翻看資料,有的在課本上做筆記。到上課為止課文已經自讀了幾遍天。我給了一個問題預習思考:阿長怎么買到書的?
課堂開始。怎么樣提綱挈領?我先從題目入手:阿長是誰?她的外貌怎么樣?你愿意聘請她當保姆嗎?拋出這兩個問題速讀已經開始。瞬間就有學生回答。阿長是魯迅先生小時的保姆,大家都能讀出。有的說阿長外貌不好,但心靈美好,幫作者完成了很多人完成不了的事。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思考:一個農婦,不識字,甚至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他怎么幫作者買到的?請在課文中找找,這也回到預習的問題。這就是我選擇的綱領。
抓住文章的關鍵所在,帶動文本的解讀。接著同學們齊聲讀了第25. 段。再次領悟買書帶給作者的震撼。到這里自然回到題目上,原來阿長和山海經和作者之間發(fā)生過這么難忘的事,所以魯迅先生要寫進自己的文章中。同學們在我的指導下很快找到26段,并反復朗讀??吹贸龃蠹姨兆碓谧髡叩母袆又小?/p>
回到對阿長的情感上面。作者的憎惡是何時?寫該文時又是怎么樣的?大家討論。首先發(fā)言的是課代表,他說出了作者的心聲。討厭憎惡是兒時,現(xiàn)在是同情和祝福。甚至是懷念。大家一致同意?!皬哪睦锟闯鲎髡叩淖8涯钅??”同學們很快找到了結尾。
二、觀察與分析
縱觀這節(jié)課,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首先抓住文本題目這個綱為突破口,帶領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拋開了以往的逐段推進模式,而是整合文本的重點內容,不面面俱到,給學生切實可行的指導。在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在問題拋出后,學生能快速閱讀,尋找、商討,歸納,大多同學緊跟老師的步伐,體現(xiàn)了老師的主導作用。而學生又能自覺查找,互相詢問,又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點較為成功。
其次情感的領悟,抓重點事件,帶動全篇,和以往的課堂不同,學生在對文本的解讀感悟方面能很到位,只是個別的學生有偏頗,如對阿長人物形象的認識上,能從文本及寫作的層面給以點撥和指導,這是成功的。再現(xiàn)阿長買書的過程,提高對人物的認識,由買書再和以前的看法進行比較,明白欲揚先抑的寫法,閱讀的目的不只是情感的熏陶,寫作也是重要的借鑒。
第三結尾注意情感的陶冶和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結尾及時總結阿長的人物性格,巧用對聯(lián)的形式歸納,真正體現(xiàn)語文新課標所要求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思路及對策
1.課堂的成功之處基于老師充分的準備和對文本獨特的解讀方法,說明作為老師,應該必備的長流水的知識的重要性。繼續(xù)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庫,才能跟上不斷變化的時代。特別是新近的一些教學模式主張等。我就在網絡和圖書館學了一些。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參等都是我學習的園地。
2.欠缺之處,作為老師,不敢放手。不相信孩子的閱讀能力,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的空間,提問的空間。把預習作為必備的過程,學生的前期儲備有物了,課堂才能百花齊放。才能生成最美的感悟,如對阿長的情感理解。收獲最美的教與學的碩果。
3.盡最大努力讓每一個學生有回答、提問成長的機會。不能只是語文程度好的回答,而且答案就是正確的。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適時給予點撥。一花獨放不是春,每位學生都動起來,問起來,才是語文百花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