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中國古代一部宏大的神話小說,師傅唐僧和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是曝光率較高的主要藝術形象。長期以來,在解析、評點《西游記》中,存在著一種抑師揚徒的現(xiàn)象。贊美孫悟空的文章汗牛充棟,而擔負西天取經(jīng)神圣使命主角的唐僧卻成了迂腐、懦弱、是非不清、人妖不辨形象的代表。這不能不說是閱讀《西游記》的一個缺憾。
眾所周知,《西游記》的主線是唐僧帶領徒弟們?nèi)ノ魈焱瓿扇〗?jīng)任務的故事。到西天取得真經(jīng),是佛祖如來賦予唐僧的神圣使命,也是唐太宗皇帝十里相送親自所托。此次行程遠達十萬八千里,歷經(jīng)十四個寒秋,妖魔橫行,劫難重重,之所以最終能夠完成使命,取得真經(jīng),關鍵是在這個團隊中,有一個能把握方向、凝聚人心并具有超強意志力的“精神領袖”,那就是唐僧。弄清楚了這一問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游記》的主題,有助于更好地展現(xiàn)唐僧在西天取經(jīng)中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之可貴、道德之純美。正因如此,才使《西游記》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在思想和精神上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筵 有信仰
唐僧西天取經(jīng)是一次歷險之旅,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這一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自不必說,最大的考驗是苦其心志。在各種磨難和險境面前,八戒經(jīng)常動搖,時不時就吵著分家散伙;孫悟空也不時動過回歸本洞,繼續(xù)做山大王的念頭;沙僧也被動地參與過分家散伙。唯有唐僧,自從在唐王面前發(fā)下“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jīng),誓不回國,永墮沉淪地獄”的宏誓大愿后,就把西天取經(jīng)的使命擔在肩上,始終未曾動搖過。取經(jīng)路上唐僧面對熊熊燃燒的火焰山,八戒建議“只揀無火處走便罷”,唐僧問:“哪方無火?”八戒答:“東方南方北方俱無火”。唐僧又問:“哪方有經(jīng)?”八戒答:“西方有經(jīng)?!碧粕畧远ǖ卣f:“我只要往有經(jīng)處去哩?!边@兩問兩答充分表達了唐僧百折不撓,一路向西的堅定無悔。面對山高路險,妖魔橫行,唐僧也抱怨過、心焦掉淚過,但是他憂的不是面臨的險境,對身心的折磨,憂的是取經(jīng)大業(yè)如何完成。這種九死不悔、取經(jīng)事業(yè)高于生命的堅定信念,是《西游記》的精神之魂,是唐僧形象最為光彩的一面。也是唐僧怯弱平庸外表掩藏的精神實質。
?筵 講道德
從世俗的眼光看,坐龍椅、擁美人、受重金,哪一件都是求之不得的人生之福,有著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對擔當大任的唐僧師徒來說,這則是另一種考驗,甚至比生死考驗更難以經(jīng)受。在這些考驗面前,唐僧表現(xiàn)出了擔當大任應具備的定力和品格。面對女色誘惑,能持戒守身。佛祖認為:人但知諸魔之狠毒,而不知色魔之狠毒更甚于諸魔也。于是菩薩下凡扮作莫氏母女四人,以色相引誘惑之。面對莫氏的挑逗,唐僧裝聾作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或是合掌低頭,旁若無人。以后白虎嶺之白骨夫人,西梁國之女王,琵琶洞之蝎、盤絲洞之蜘蛛等,變著法色相誘、色相迷。唐僧禪機篤定,守身如玉,艷色不入目,穢語不進耳,淫行不動心。面對龍床帝祚,不慕榮華。唐僧師徒一路積德行善,做盡了好人好事,接受酬謝也在情理之中,但唐僧始終嚴守戒律和道德底線。這不僅表現(xiàn)為文學上的嚴謹,更表現(xiàn)出了唐僧的價值取向和道德上的純潔。
?筵 好品德
世人多對唐僧軟弱無能、人妖不辨持批評態(tài)度。實質上,這一形象的背后,恰恰隱喻著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那就是慈悲心懷。平頂山蓮花洞的金角大王為騙取唐僧,裝作跌折了腿。唐僧連稱“也罷也罷,我還走得路,將馬讓與你騎吧”。不想那怪又提出進一步要求:“感蒙厚情,只是腿胯跌傷,不能騎馬?!碧粕肿屔成澳惆研欣钌釉谖荫R上,你駝他一程吧”。那怪又說沙僧臉色晦氣,不敢要他駝,唐僧又叫“悟空,你駝吧”。你可以怒唐僧人妖不變,哀其頑冥不化,但唐僧的慈善之心是純潔的,就是要把“善”字做到始終、做到極致。他的骨子和眼睛里,最容不得見善不為,為而不盡。唐僧寬廣的慈悲之心還表現(xiàn)在寬厚容人、以德報怨、以善報惡上。收了悟空為徒弟的第一次投宿,悟空就把六個毛賊一通打死,并笑吟吟地向師傅表功,不料遭到唐僧的怒責:“你十分撞禍!他雖是剪徑的強徒,也不該死罪。你縱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孫悟空雖然覺得一萬個委屈,卻也領教了唐僧慈悲為懷的嚴肅與認真。
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除了具有超強的感染力外,更在于蘊涵其中珍貴的思想內(nèi)涵和精神內(nèi)核。今天我們談論唐僧,審視唐僧,不妨換一個角度,不妨多一種思維,不妨更新一下觀念,不妨在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歌頌能夠“奮起千鈞棒”砸碎舊世界的孫行者的同時,再去發(fā)掘一下那個堅持“仁義禮智信”,堅持西行取經(jīng)理想信念,堅持“真”“善”“和諧”的唐僧的美好形象吧。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