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先后在《百家講壇》等欄目普及禮儀知識。
——編者
中國在商朝的時候迷信鬼神,但到了西周以后,就意識到鬼神靠不住了。商朝人一次要祭祀幾百頭牛,但鬼神并沒有保佑他們,所以到周代開始意識到中國人要有德行,這個社會才能朝一個理想的方向發(fā)展,才能長治久安?!暗滦小边@么抽象的概念怎么樣才能走到每一個人的身體里面去?怎么樣才能讓它充斥這個社會的各個層面?就要把它具象化,這就需要“禮”。
錢穆說:“中國文化可以歸納為一個字,禮?!倍Y標志著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一個國家的稅收以前叫“十一之稅”,十份里面抽一份,它都規(guī)定下來,這叫禮。如果抽兩份,就是暴君。儒家就把一條杠子畫在那邊。
我們?nèi)司秃孟褚粔K玉料,是所有礦石里面最好的礦石,但是需要修的,是要雕琢的,否則不能成為一件很好的工藝品。所以人要不斷地修飾自己。切磋琢磨靠什么呢?就是靠禮。所以禮一方面把我們的社會拉入了道德理性的軌道,另一方面禮又讓我們民族保持著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禮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它能讓你有君子的風范,有圣賢的氣象。這必須是在不斷實踐中完成的,它體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所有地方。比如古代我們比射箭,開始之前都是互相作揖的,這些競爭都是君子之爭。
我在清華開了《中國古代禮儀》課。上課一開始我對學生鞠個躬,有些學生覺得很奇怪,甚至有一次在清華建筑館給600多人上課,我朝大家行個禮,有的學生怪叫:“哇,不會吧,我們還要起立啊。”大學都不起立了。我就覺得很難理解,小學初高中上課見了老師都要起立的,怎么到了大學反而不用了呢?有些大學教授上課看到學生起立,反而說:“不用起立了?!?/p>
我說:“我每節(jié)課都會這樣向你們表示一種尊重。因為我覺得中國的希望在你們身上,我對你們懷有敬意,抱有期待。”后來學生都全部站起來了,沒有雜音了。
良好的禮儀氛圍和生活方式,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逐步建設(shè)出來的。日本人蓋一個杯蓋,對孩子的要求是不要有聲音,所以我到了京都之后感覺非常寧靜。到了晚上,絕對沒有一家把電視機開得滿大街都聽得到。炒菜聲、打鬧聲、談笑聲這些咱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在那里完全沒有。所以我就問京都大學的教授,他認為這種安靜是一種教養(yǎng),他們的基本理念是不要打擾別人,不要影響別人。所以你制造噪音就是“失禮了”。其實日本的禮儀從根上而言是學中國的,中國是禮儀之邦。
點滴風氣匯聚,整個社會就會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