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建勛
技法講壇
清秀飄逸的漢隸技法(六)
文/方建勛
中國藝術追求豐富的內(nèi)涵,追求對立而統(tǒng)一。秀與拙二者是兩種相對的審美風格。漢代隸書中存在多種樣式,本文雖著力于清秀飄逸一路,但這一路隸書卻是秀中有拙。也就是說,在整體上呈現(xiàn)秀的面貌,局部的字則趨于拙樸。如《張遷碑》《鮮于璜碑》等拙樸厚重一路的隸書書法的形態(tài),在《曹全碑》《禮器碑》這些秀逸一路的隸書中也能找到。這體現(xiàn)了漢隸的包容性與豐富性: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某一種風格面貌的同時,兼容并蓄了其他種風格樣式的字形姿態(tài)。
如圖19-1所示:《曹全碑》“敬”字,左部有意拖長撇畫,呈重心左傾,右部平穩(wěn),體現(xiàn)出左拙右秀;“諺”字左部“言”比例明顯大于右部“彥”,加上“言”第二、三、四橫有意拉長,整個字在左重右輕中見出拙態(tài);“郎”字本可以拖長懸針豎,但此處有意藏而不出,一反清秀飄逸一路隸書的內(nèi)聚外展,從而造成整個字中心空闊,結構與《張遷碑》的慣常結體手法相似,拙趣頓生。
《禮器碑》“節(jié)”字,下面的“即”是左右結構,左右拉得很開,使得中部空間極為空闊,這是樸拙一路隸書的結字法,營造了“節(jié)”字的樸拙感;“官”字與“五”字也是中部空闊,外部伸展,屬清秀飄逸一路隸書中的拙類。
《孔宙碑》“鳴”字,“鳥”的波畫下面的部分—橫折與四點,具有如孩童般書寫的天真稚拙之趣;“路”字左右分開看一派秀意,組合在一起則盡見生拙,因為左低右高,左右不完全合體,在熟中求生?!耙摹弊直究梢宰笃灿肄啵M情舒展,此處則是藏而不露,質(zhì)樸無華。
《小子碑》“謁”字,“言”部的“口”雖正,但上面的四個橫畫卻是左低右高、向左傾倒,“曷”部筆畫雖多卻收緊不放,給左部留出空間,從而造成整個字有生拙之趣;“頑”字左邊“元”部的兩橫有意夸張變大、下面“兒”有意縮小,整個字左高右低,中部空外部緊,不見秀姿;“高”字兩個“口”大小相近、寬闊扁平,憨厚之意立現(xiàn)。
這里所舉的只是秀逸一路隸書中的部分字例??偠灾?,秀逸一路隸書雖以秀美為主要特色,但是樸拙字形依然蘊含在其中,因此才不會秀而令人生膩,如此之秀方有更深刻的藝術趣味,也更耐人回味。
圖圖19-1
平正與奇險是從中國書法的結字來說的,漢代隸書中平正一路之字不難于端正,難于平正而不平板,難于活潑而不呆滯。就像行書與草書,不難于飛動奇險,而難于沉著厚重。因此,隸書書體需追求正中見奇,穩(wěn)中見險,平實中見欹側。本文列舉的幾種秀美一路隸書整體上也是屬于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點畫傾側。
圖圖20-2 上下偏離中軸線
看圖20-1中,《曹全碑》“哉”字,在完成捺畫之前的筆畫,重心是向左傾斜的,借助一筆粗重的捺畫并下墜,使得向左傾斜之勢又被“拉”了回來,整個字回到了平衡狀態(tài)。再看“尉”字,左邊筆畫多,撇畫伸展較長,右邊的“寸”字向右傾斜,但并不能“撼動”左邊的重心平穩(wěn),整個字仍能穩(wěn)立不倒?!抖Y器碑》“糧”字,左邊“米”字與右邊“良”字都有離心而向外倒去之勢,因為倒向相反方向,所以反能彼此牽掣,不失平衡?!靶小弊钟疫叢糠窒蛴覂A側,左邊部分的向勢正好將它“拽”住,因此“化險為夷”?!犊字姹贰扮弊种小捌妗毕蜃蟮梗筮叺牟渴住巴酢焙盟茖⒅巫??!八 弊忠彩窍蜃髢A倒,最終借助于“心”的粗重之捺將上邊的傾倒之勢“壓”住?!缎∽颖贰熬唷敝匦钠椒€(wěn),細察之,則發(fā)現(xiàn):左邊“足”上之“口”向左斜的,成一仰天之“口”?!班]”字的兩個橫畫則是“變平為斜”,打破了整個字的平整。
2.上下偏離中軸線。
傳承了篆書的對稱美,隸書的許多結字也是成對稱形態(tài)的。不過,為了平中見奇,許多上下結構的字會不時地偏離中軸線。如圖20-2中,《禮器碑》“堂”字,兩豎本應在對稱軸線上,但是事實上卻并不在同一條線上,而是左右錯移,形成一種在水平方向上的動態(tài)感。《曹全碑》“琫”字,右邊“奉”本當為完全對稱,而在這里的上面一豎,偏離中軸線,向左略移,對稱中有不對稱?!犊字姹贰皹I(yè)”字也是可以完全對稱的,不過頂頭的四個豎畫整體向左移動了?!缎∽颖贰傲拧弊钟疫叺纳喜恳彩亲笠?,偏離中軸線,造成平正中有變化。
3.對稱中寓含不對稱
點畫部首的對稱一方面可以帶來對稱美,另一方面也可能帶來重復與單一。因此,在對稱中尋求不對稱是隸書這一書體追求自然天趣的重要法則。我們看圖20-3:“興”字上部的對稱筆畫,有大小之別—左大右小?!皹贰弊稚喜孔笥腋饔小?”形相對應,形態(tài)活潑而不重復雷同?!霸狻弊謱ΨQ部分中間之橫一個與左右豎畫相接,一個斷開不接?!瓣住弊稚喜康摹坝稹?,乍看相同,細看卻有很大差異。表現(xiàn)在最下一橫畫,左邊與豎畫一體化成豎彎狀,右邊則成獨立一橫畫與豎畫相碰?!爱悺弊值膬蓚€“十”,形勢各異?!颁洝弊钟疫呄虏康狞c則是高低錯落。這些對稱中不對稱的變化,都是一些細微的變化,并非有意為之,而是在書寫時行筆輕松活潑自然而來,如果刻意為之反而會不自然,弄巧成拙。
圖圖20-3 對稱中寓含不對稱
前人說:“書之功夫,更在書外?!蔽覀儗W習隸書則可以說,要學好隸書,功夫更在隸書之外。無論是厚重樸拙一路隸書,還是清秀飄逸一路隸書,要想達到一定的高度,均有必要在以下幾方面做努力。
首先,學習篆書。篆書是書法之源,隸書從篆書演化而來。隸書的用筆、結體、對稱之美等,其本原皆在篆書。因此,學習隸書知解篆書則是“知其所以然”。以篆法入隸則古,以楷法入隸則不古,篆書是隸書之源,是寫好隸書之基礎。如清代金石篆刻家黃易,篆刻注重金石氣。他的隸書,如其刻印般渾厚凝重,筆筆有篆意,故有一種沉著淵深之趣。(圖21-1)
其次,在行草書體方面著力。孫過庭《書譜》說:“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這雖然說的是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關聯(lián),其實也適用于隸書。隸書屬正體,正體容易寫得板正、不靈動。如果習隸書者在行草上也下點工夫,那么再寫隸書必然會輕松活脫一些。如現(xiàn)代書家錢君匋隸書(圖21-2)。錢君匋隸書先習漢碑后習漢簡,以書行草之法寫簡,以繪畫布局布置隸書章法,從而將隸書的寫意色彩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又如現(xiàn)代書家陸維釗,精于行草、篆書與隸書,注重書體之間的通融,其隸書為碑法厚重一路,行筆節(jié)奏全從行草而來,痛快淋漓、恣肆率性,有清人伊秉綬隸書之博大氣象、漢隸《石門頌》之野逸、《鮮于璜碑》之重拙,在近現(xiàn)代隸書中獨樹一幟(圖21-3)。
再次,知古今隸書之變。學習隸書,不能只是一味埋頭于書寫實踐,還要了解隸書的發(fā)展歷史,從它的起源,到隸變,到現(xiàn)當代隸書名家。從隸書整個的歷史發(fā)展,看出隸書風格的演變規(guī)律,看出哪些是需要守定的不變之理,哪些是可變的。然后找到自己的著力點,為形成自己的隸書風格而努力。如現(xiàn)代書家商承祚也是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學家,他對隸書發(fā)生與發(fā)展了如指掌。所以他寫隸書主攻早期隸書—秦隸,以碑派筆法寫秦隸字形,融入自己靜穆淡遠之心境,最終形成了拙樸古雅之書風(圖21-4)。
最后,綜合的人文素養(yǎng)。
中國藝術,是講境界的藝術。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列舉的二十四種詩歌風格,其實也是一種意境或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開頭便說“詞以境界為上”。書法藝術的境界其實即是書法家的內(nèi)心境界映現(xiàn),故有“書如其人”之說。一個書寫者的內(nèi)心若無很高的境界,則“書如其人”之說便沒有真正的意義與價值。境界需要后天的修養(yǎng),綜合的人文素養(yǎng)決定了書法境界的高低。隸書一體要想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不是光臨習一兩種隸書碑帖就能達到的。如清代豎畫大家石濤,隸書雖非主攻,但是自成一格。他的隸書(圖21-5),把他對行草、繪畫、印章的藝術感覺與法規(guī)都融入其中,于是形成秀而奇、奇而不怪,率意成章,水墨淋漓的獨特藝術美感。這主要就得益于他極高的藝術稟賦與深厚的人文修養(yǎng)。又如有“藝苑全才”之譽的現(xiàn)代書家馬公愚,詩書畫印皆精,學養(yǎng)也高。他的隸書以格調(diào)勝,氣息醇雅,有白云初晴、洗盡鉛華之境(圖21-6)。
作者系北京大學美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北大校友書畫協(xié)會秘書長兼導師。
本欄目內(nèi)容選自2015年12月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書法技法講壇—清秀飄逸的漢隸技法45例》。
約稿、責編:金前文
圖圖21-1 清 黃易隸書
圖圖21-2 現(xiàn) 代 錢君匋隸書李商隱詩句
圖圖21-3 現(xiàn) 代 陸維釗隸書
圖圖21-4 現(xiàn) 代 商承祚隸書
圖圖21-5 清 石濤隸書題畫句
圖圖21-6 現(xiàn) 代 馬公愚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