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禾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
從中西文化差異看杭城如何迎接G20
潘一禾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相信我們杭州也一定會借助這個機會來很好地建設和提升杭城各方面的國際化水準,因為這其中不僅有政府和大公司的意愿,更有杭州市民自身的現(xiàn)代人生夢和主動有所作為的追求。
G20峰會2016年將在杭州召開,杭城將作為當代中國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為世界各國政要的來訪當“東道主”,杭州市民真的是太幸運了!因為我們將一路“在場”地參與和體會這個重大“時運”的到來,我們將親眼目睹和親身體驗這個全球化時代給予我們所有杭州市民的歷史機遇。這個機遇中不僅富含具體而又詳盡的中外政治和經(jīng)濟交流的內涵,更承載著太多城市社會和城市文化建設的可能性空間。當年韓國通過成功舉辦漢城(今天的首爾)奧運會,極大地提升了整個國家和普通國民的國際化意識和文明禮儀,相信我們杭州也一定會借助這個機會來很好地建設和提升杭城各方面的國際化水準,因為這其中不僅有政府和大公司的意愿,更有杭州市民自身的現(xiàn)代人生夢和主動有所作為的追求。
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強國形象和現(xiàn)代大國心態(tài)正在一個個國際交流事件和積極作為中逐漸建立。中國經(jīng)濟的實力要求當代中國人必須走出中國范圍、跳出自己的所在地、從全球的整體視野和人類共同體的高度去思考問題。所以首先,作為現(xiàn)代強國的國民,我們不要根據(jù)中國人擅長的直覺、經(jīng)驗或者即興的情緒來做判斷和決策,而要學會用科學和理性的態(tài)度,來分析自己和他者文化,來建設我們的城市國際化,來輸出我們的價值觀和文化特色。
杭州確實有我們大家都極為自豪和酷愛的自然山水、歷史人文和現(xiàn)代城市設施,但正如我們西湖的“申遺”經(jīng)過了一個艱難的解釋和終于獲得理解的歷程,我們杭州與目前“國際性”高標準的各種差異,也需要認真聽取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在不同文化的差異和交鋒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而不是簡單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按自己的口味建設好,憑一腔熱情展現(xiàn)風采,然后等待他人的好評和盛贊。在這樣的心態(tài)和行為方式中,一旦聽到批評或不同想法時,很可能立即認為對方不友好、對中國有敵意,故意抹黑杭州。應該看到,做一個有“國際范”的杭州人,首先就是勇于迎接全面的挑戰(zhàn)、善于傾聽國際多元之聲,真正承認世界上是有普世價值和國際性公共意識的,這些概念不是空話套話,是可以實實在在地體現(xiàn)在人們的一言一行和城市建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之中的。
其次我們要學會從文化“他者”的觀察,認識清楚自己文化的“廬山真面目”。比如說,為什么不排隊?為什么有的地方那么臟?為什么有的公廁會又臟又臭?為什么人們講話那么大聲?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分場合隨便抽煙?這些來杭州的外國專家學者和留學生最初都會碰到的問題,一般我們的現(xiàn)成回答是什么?是說你們提到的那些現(xiàn)象都只是少數(shù)、甚至是極少數(shù)的情況,你為什么不看看我們中國人大多數(shù)人都是非常文明的、大多數(shù)地方都是十分干凈的?是說我們中國人多,比你們不知多幾倍,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這個你們以前體會不到。還有就是在背后說:時間長了他們就不再抱怨了,外國人在杭州生活得時間越長,就會越來越喜歡杭州的,所以不用理會那些最初的不良印象。
當我們試圖討論中西文化差異的時候,不是為了僅僅對比中國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而是要真誠地認識到,世界各國的文化都各有千秋、萬紫千紅;在眾多文化相互尊重、彼此促進的前提下,要借助全球化時代信息交流的極大便利,來更好地認識自己和認識文明。最新的關于文化的共同探討顯示:“人種”不是對文化差異的恰當解釋,因為從真正科學的生物學角度看,世界上不同的人種其實是很相似的。二是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發(fā)展的差異也不完全能解釋文化現(xiàn)象,因為對歷史事件和進程的總結是由不同文化價值觀構造、還常常因為新的心理需要而經(jīng)常改變的;三是經(jīng)濟決定論和政治體制決定論也不足以解釋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許多言行,因為人和文化既受政治和經(jīng)濟的極大影響,但也經(jīng)?!俺健边@些東西而進行創(chuàng)新。極簡地說,世界范圍內的全面跨文化認識和比較,目前仍只是正當其時、方興未艾。從現(xiàn)有比較被認可的一些文化比較理論看,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集體主義、喜愛確定性、權力距離大、重視數(shù)量型生活質量、做人做事有長期導向、高語境、多項時間觀、交往空間的近距離等等。這些運用理論比較后的文化特色都是客觀的、不設定前在的道德優(yōu)劣;或者說,任何文化都是有長有短、自足自洽的,其長處會有一些他者文化可能無法承受的代價,其短處則也會有許多有效的內部制約方式。
再次,通過現(xiàn)代式的文化交流和比較,也說明我們進行文化或城市的“國際化”建設時,主要不是為了較量高下和比拼實力,不是要做給別人看,讓他人承認我們;而是要積極主動地與他者共同建設一種超越現(xiàn)實和有理想追求的“第三文化”(third cultures)、一種符合未來人類發(fā)展共同需要的全球文化。美國學者多德最初提出第三文化時:強調這是一種由交流雙方或多方共創(chuàng)的文化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下大家共同尋找共同之處,互相建立信任,努力適應新文化。而最新的研究趨勢則強調,第三文化或全球文化是一些以具體文化流動方式(人員、技術、資金、媒介形象和意識形態(tài))為載體的共同分享文化、為的是警惕任何形式的霸權文化;同時全球文化的建設依靠“整合”和“差異”這兩種不同驅動力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單一地同化;第三,全球文化涉及世界上一切文化,而非主要的(如七種或九種)文化。
由此,“第三文化”的主要建設策略和技巧就是:將文化差異性化為動力,利用相關的他者文化社會習性、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知識,采用相應的傳播策略和技巧,鼓勵大家都主動適應環(huán)境和對方。而理想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就是:完成具體任務、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增進了解、相互適應。落實到杭州迎接G20峰會的具體建設內容,我個人認為總體上我們要有文化自信,要用杭州人生活的“原汁原味”來展現(xiàn)城市文化,不要專門為了G20和亞運會去突擊建設什么臨時的“文化景觀”;而在具體改進工作的細節(jié)上,則需要很好地動員杭州市民的主體意識去更好地完成各自的本職工作,尤其是將各自工作的專業(yè)化水平向國際一流標準提升。比如杭州的主要公共標識要有中英文和圖像三種語言,杭州的道路交通指引(開車、停車、等車、問詢等)要采用國際通用的科學方法,杭州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要消滅那些以為“外人”會看不見的“死角”,杭州公共場所的基本禮儀要加強傳播一些其他城市的做法、并用有效有趣的方式解釋背后的文化價值觀。需要強調的是,文明禮儀的養(yǎng)成也可以用文化培訓的方式,比如自我評估、真人示范、角色扮演、模仿游戲、跨文化練習、對比文化討論、跨文化對話、精彩的演講、電影分享、視覺想象法、分發(fā)文字材料、藝術與文化展覽、個案研究、突發(fā)事件演習、組織參與以計算機為基礎的培訓等等,相信我們每個市民都有太多的可能空間可以參與和為杭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