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
(大連教育學院 初中教師教育中心, 遼寧 大連 116021)
?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日語學科教學設計
楊 慧①
(大連教育學院 初中教師教育中心, 遼寧 大連 116021)
核心素養(yǎng)下的日語學科教學理念是教學設計應圍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入手,使學生成為具有與多元文化溝通能力的人。
核心素養(yǎng);日語學科;教學設計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鐘啟泉教授指出:“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提出和界定是當今國際教育界的潮流,也是我國課程發(fā)展的必然訴求。“核心素養(yǎng)”勾勒了新時代的公民必須具備的人格品質及其關鍵能力,規(guī)約了學校教育的方向與方法,對當前基礎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核心素養(yǎng)”賦予了傳統(tǒng)的“基礎素養(yǎng)”以新時代的內涵。根據(jù)當代學習科學的研究和梳理,基礎素養(yǎng)的界定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時期:第一個時期,素養(yǎng)就是技能。第二個時期,把基礎素養(yǎng)看成是學校所傳遞的知識。第三個時期,把基礎素養(yǎng)看成是社會文化的創(chuàng)造。[1]
核心素養(yǎng),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下孕育出來的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學科知識和技能、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tǒng),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綜合品質(即關鍵能力或必備品格)。
核心素養(yǎng)下的日語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全球視野、多元文化溝通能力的人”。具體分解為“語言能力(積累與理解、內化與運用、整合與創(chuàng)建)、文化意識(感知與比較、尊重與包容、認同與傳播)、思維品質(理解與分析、論證與概括、批判與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獲取與選擇、調控與管理、獨立于合作)”。[2]
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目標的課堂,應基于學科特點,考慮學生實際情況,遵循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和個性差異,充分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探究、合作及創(chuàng)新意識,關注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滲透學科文化意識,在學習中掌握語言,在生活中運用語言。運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1.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習欲望
情境是根據(jù)教學所需創(chuàng)設的實際問題場景。恰當?shù)那榫衬芤l(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學習緊迫感、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3]情境可以是故事、新聞、圖片、音樂、視頻等。好的情境設計能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fā)學習欲望,使學生迅速融入到學科學習中來。情境內容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既要喜聞樂見,又要刺激性強。
在初中日語教材九年級第三單元第七課《中學生地球會議》一課中,授課老師初步的導入設計是世界地球問題視頻(英語獨白,日語字幕)。這個設計涉及到地球問題之垃圾嚴重現(xiàn)象,但是視頻中英語臺詞學生聽不懂,字幕較難,不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關注,因此改換成垃圾問題圖片。理由是圖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真實性強。在七年級教材第四單元第十三課《買い物》一課中,授課老師的課前導入設計是:三名日語教師自錄購物視頻。此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既能增加課程內容的透明度,讓學生們知道上課內容,又能感受日語老師工作之外的親和力,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2.以話題為主線,以情境為依托
以往的日語教學基本上是“詞匯講解、語法學習、課文翻譯、練習跟進”的單一教學模式。核心素養(yǎng)目標下的日語實踐活動,主要強調以話題為主線、以情境為依托的課程設計思路,以“理解與梳理”“表達與交流”“探究與建構”等形式安排日語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2]教師應以文本的話題為引領,引導學生在查閱資料、探究問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拓展視野,培養(yǎng)多元文化意識,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語境下的日語表達及其用法等語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日語語篇的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協(xié)商、反復運用所需要的詞匯、表達方式,把日語知識與實踐運用有機結合起來。如閱讀理解日語文本《富士山を世界遺産に》,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日語語言文本的閱讀理解中,在語篇的情境中關注所要學習的日語被動語態(tài)及其相關表達方式。教師可以設計多項任務學習活動,并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掌握與運用?;蛘咭龑W生在總結歸納日語被動語態(tài)的表達方式之后,與中文的被動語態(tài)表達方式加以分析對比,梳理并探究中日被動語態(tài)表達方式的特點等。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展示互動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學生們通過合作研討、自主交流,學會溝通與協(xié)調。教師在分配小組人員時要明確每一組成員的任務,考慮到成員的水平差異,組員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教師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可以參與到各組互動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溝通解決。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對每組發(fā)言同學要給予表揚,并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改正建議。如《中學生地球會議》一課,小組合作探究治理垃圾的相關措施,學生們在相互啟迪中知識得以拓展,問題的討論增強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及責任擔當。
4.評價得體,關注發(fā)展
評價應圍繞日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fā)展,促進教師教學反思和改進。學生在實踐活動探究或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合適時機肯定學生的學習參與情況及發(fā)表結果,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xiàn)、思維能力意識及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等及時關注,有效地實施反饋,實現(xiàn)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fā)展功能。教師可以選擇口頭表揚、紙筆測試、小組團隊加分等評價方式,正面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團隊合作精神。授課老師在講授《中學生地球會議》一課時,巧妙地運用了以上三種評價機制,小組加分激發(fā)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用磁扣在黑板固定位置畫上表格往上推移,每組得分情況一目了然,操作簡便。紙筆測試安排在自主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既可以親臨學生之中,又能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評價,效果明顯??陬^表揚則貫穿于整節(jié)課之中,學生在日語課堂上實現(xiàn)自身價值,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5.學會教學反思,調整教學思路
日語學科以培養(yǎng)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形成一定的語言能力及思維品質為前提。如地球環(huán)保會議、志愿者活動使課堂充滿正能量,對學生的愛國情懷、責任感的培養(yǎng)大有益處。教師要準確定位師生關系,和學生建立伙伴關系,隨時走下講臺,深入學生之中;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疑難問題和困惑;對于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偏差要及時引導,隨時反饋教學信息,使日語課堂成為師生之間心靈對話的舞臺。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反饋,調整教學思路,為以后教學做好鋪墊。
[1] 張肇豐.“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單元教學設計”[J] .上海教育科研,2016(2):18.
[2] 普通高中日語課標研制組.普通高中日語課程標準修訂稿[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18.
[3] 張偉. “例談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目標的生物學教學設計”[J] .中學生物學,2016(4):11-13.
[責任編輯:閱文]
Teaching Design of Japanese Based on Core Qualities
YANG Hui
(CenterofJuniorHighSchoolTeacherEducation,DalianEducation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In terms of Japanese-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should be centered on core qualities. The design should start from training students’ self-cultivation, thinking,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iming at making students multiculturally communicative.
core quality; Japanese; teaching design
2016-05-10
楊慧(1966- ),女,遼寧大連人,中學高級教師。
G632.4
A
1008-388X(2016)03-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