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濤(洛陽市民辦教育促進中心, 河南 洛陽 471002)
?
龍?zhí)秿{中學地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
邱 濤
(洛陽市民辦教育促進中心, 河南 洛陽 471002)
摘要:中學地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地理學科特點的要求,是師生發(fā)展的要求。龍?zhí)秿{地質歷史悠久,資源種類齊全,景觀雄奇獨特,交通便利,生活設施齊全,是絕佳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龍?zhí)秿{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確定建設步驟;尋求景區(qū)支持;合理安排教學;規(guī)劃實習線路。
關鍵詞:中學地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步驟;實習線路
*本文為2015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新安龍?zhí)秿{中學地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課題編號:JCJYC151203004)的研究成果。
中學地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是適用于中學師生對地理景觀、現(xiàn)象等進行教學、實踐、探究和考察的場所,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課堂。建設專門針對中學地理教學、地點固定且靠近學校的實踐基地十分必要。
龍?zhí)秿{地處河南省新安縣境內,地理位置優(yōu)越,教學資源豐富,配套設施齊全,是絕佳的中學地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由于目前針對中學地理校外教學基地的研究不多,探討龍?zhí)秿{教學基地的建設,可為今后的高中地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1.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盵1]建設實踐教學基地,進行校外學習,對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2.學科特點的要求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學習過程需要動手、動腦的實際操作,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強化對高中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校外教學基地建設。
3.師生發(fā)展的要求
教師在進行課題研究和帶領學生進行校外地理實踐教學過程中,提高了將地理教學資源與地理教材知識的整合能力,有利于實現(xiàn)從教學型教師到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校外實踐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的興趣,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提高其勇于探索和求質求真的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增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1.龍?zhí)秿{的地理環(huán)境特點
龍?zhí)洞髰{谷,地處北緯34°36'至北緯35°05',東經111°53'至東經112°19'之間。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鄉(xiāng)西部,秦嶺與太行山的過渡地帶,黃河小浪底水庫上游南岸。峽谷屬于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組成部分,深648米,寬210米,總長22.5公里,核心區(qū)長12公里;其中龍?zhí)洞髰{谷景區(qū)前后長8公里,區(qū)域面積為3.5平方公里。
峽谷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2℃,無霜期216天,年平均降水量642.4毫米。生物物種豐富,主要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
2.龍?zhí)秿{的地理景觀特點
(1)地質歷史悠久
這里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12億年的中元古代。當時,華北地區(qū)是一片古老的海洋,由于地殼的運動,海底沉積層上升,形成紫紅色石英砂巖,構成了這一帶山的主體。大約從240萬年前開始,紫紅色石英砂巖,又經過上升下降、崩裂塌陷和長期的侵蝕、風化作用,最終形成這里的紅巖嶂谷群,呈現(xiàn)出高峽長谷、山嶂巖洞的地貌特征。通過這種地貌可以探究這個地區(qū)悠久的地質演化史。
((22)資源種類齊全
峽谷以典型的紅巖嶂谷群地質地貌景觀為主,同時具有典型礦產、水文和植被等景觀,是綜合型地質公園,教學資源極為豐富。從自然景觀上看,地質、地貌景觀最為齊全,也最具特色。既有數(shù)百種古海底沉積、侵蝕跡遺波紋石、泥裂、交錯層理等,又有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的V型峽谷和不同時期的流水切割旋蝕作用形成的磨痕、甕谷、石龕,還有崩塌、風化作用下形成的崩塌巨石、柱狀立石、天碑、佛光羅漢崖、天書石等。地質遺跡與峽底水系、山頂懸崖上的樹木互為表里,相得益彰,構成為完整和諧的自然景觀。
(3)景觀雄奇獨特
在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質作用下,形成了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景區(qū)的六大自然謎團、七大幽潭瀑布、八大自然奇觀,組成世界上罕見的山水畫廊。
作為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5A級景區(qū),因其集幽、峻、險、奇于一身,有“中國嶂谷第一峽”、“峽谷絕品”和“黃河山水畫廊”的美譽,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又有“古海洋天然博物館、“地學教科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美稱,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對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教材中外力作用、河流地貌發(fā)育等相關自然地理和選修三《旅游地理》中的有關內容的教學,有極大的幫助。目前,新安龍?zhí)秿{景區(qū)已建成黛眉山地質博物館,有利于對整個基地概況的了解。在此建設基地符合教學基地建設的典型性和適宜性原則,因此,龍?zhí)秿{是絕佳的中學地理實踐教學基地。
3.龍?zhí)秿{的交通及生活設施
龍?zhí)洞髰{谷位于洛陽市新安縣北部,距洛陽市區(qū)70公里,僅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離鄭州市180公里,距連霍高速新安出口45公里,同時隴海鐵路、310國道橫貫新安東西,246省道直達景區(qū)。交通便利,區(qū)位優(yōu)勢十分明顯。洛陽境內76所普通高中和355所初級中學,一般2小時左右可到達到景區(qū)。
龍?zhí)秿{景區(qū)有21460平方米的環(huán)保型停車場,5200米游客步游道及棧道,景區(qū)實現(xiàn)了安全監(jiān)控全覆蓋。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可保證實習停車的需要和師生實習的安全。
洛陽境內中學到此教學不需住宿。但峽谷內干凈、舒適、高檔次的農家星級賓館和別墅能滿足師生住宿的需求。能提供獨具特色的食品的農家餐館,可滿足師生的就餐要求。
根據(jù)中子注量率測量實驗的特點和要求,直流增益在線測試系統(tǒng)采用典型的虛擬儀器平臺測試系統(tǒng)架構,如圖2所示。以計算中心為核心,下位機采集到的原始數(shù)據(jù)經計算中心處理,將數(shù)據(jù)存儲在文件中并在用戶界面上實時顯示。
在此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符合基地建設的就近原則、安全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
1.確定建設步驟
(1)理論引路
通過查閱書籍、期刊、網絡等文獻,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為基地的建設提供基本框架和方法;了解龍?zhí)秿{基地教學資源的主要種類和特點,確定基地建設的內容與重點;學習課標和教材,尋找教材與地基資源的結合點。
(2)實際跟進
深入龍?zhí)秿{教學基地,實地了解基地的特點和路況等信息,探討基地建設的基本途徑、重點注意事項和校外實踐課組織策略。
課題組成員探討校外實踐課的組織和教學策略;先期組織個別學校、個別班級到基地實踐教學,并在活動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調整研究的方向;在先期試點的基礎上,及時整理、分析,充分發(fā)掘經驗材料,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形成成熟的校外實踐課模式加以推廣。
2.尋求景區(qū)支持
由于龍?zhí)秿{基地地處龍?zhí)秿{旅游景區(qū),景區(qū)地形復雜,游客較多,實習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顯然,基地的建設和教學的順利進行離不開龍?zhí)秿{景區(qū)管理方的支持。為此,課題組成員多次到基地與景區(qū)管理者協(xié)商、探討合作可行性與合作的具體細節(jié)。經過協(xié)商,課題組與景區(qū)管理方簽訂了初步的合作協(xié)議,景區(qū)同意掛教學基地的牌子。景區(qū)管理方與課題組一起確定了既有利于教學又相對安全的實習地點、線路和時間(教學時間為11月份到來年4月份的旅游淡季,課題組成員考察時間不受限制),景區(qū)負責對師生進行景區(qū)的規(guī)章制度和安全注意事項培訓,并為實習學生進入景區(qū)實行門票優(yōu)惠等。景區(qū)管理方的支持極大地保障了課題研究和教學的順利進行。
3.合理安排教學
針對課標、教材內容及高中教學安排,結合基地的教學資源,課題組確定了整個高中階段進行2次野外實習。第一次在高一年級的上學期,主要內容為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和第五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重點是:地殼運動形成山地;海水的沉積作用形成的地層與海水侵蝕地貌;河流侵蝕作用與侵蝕地貌——V型谷;風化作用與風化地貌;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等。第二次在高二下學期,主要內容為選修三《旅游地理》部分,重點是:旅游資源的分類與
特性;旅游資源開發(fā)條件的評價;旅游景觀欣賞的方法等。
4.規(guī)劃實習線路
由于龍?zhí)秿{地形復雜,懸崖峭壁和溝谷多,水流湍急,實習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線路的選取遵守安全第一兼顧利于學習的原則。經過課題組與景區(qū)管理方的協(xié)商,確定了如下線路與活動內容:一起參觀地質博物館、熊貓館(了解整個概況)——上行:六大自然迷團、七大幽潭瀑布、八大自然奇觀(學生小組合作重點探索事先確定的題目,兼顧欣賞其他景觀)——山頂(小組小結和小組之間交流)——下行:原路返回(師生共同進行案例探究)。
(責任編校:左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