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齊 岳(財經評論人)
?
年終論“供給”
文 齊 岳(財經評論人)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期于年底時分召開,承前啟后。作為最近熱詞,“供給側改革”是會議中心。來年,政府將會發(fā)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與搞基建、印票子等需求側的手法不同,供給側的發(fā)力更為復雜,效果也遠為綿長。
國內的“供給側改革”,內容包括簡政放權、國企改革、計劃生育、科技創(chuàng)新等,著眼點在于“修內功”,雖然見效慢,但旨在固本培元。
那么落腳點有哪些?從年內出臺的各項政策來看,“供給側”改革沿著人口、土地、資本、科技、制度等全面展開。人口方面,“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此外,戶籍制度也是人口政策中的重點。土地方面,著眼點在農地流轉、房地產管理、土地使用效率等。資本方面,清退“僵尸企業(yè)”直接對應明年的首要任務“去產能”??萍?、制度等方面,政府不斷推進“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用意就在于提高供給端種種要素結合的技術含量。
林林總總,中心問題依然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簡政放權成為供給側改革的應有之義,但破除壟斷、擴大經濟開放度、提高法治水平等更為基本。發(fā)改委、商務部、最高法等機構已經在推進相關工作,混合所有制改革、人民幣加入SDR籃子等多項近期年內重大事件都與此有關。
可以說,“供給側”改革要求政府乃至社會全方面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不簡單是財政部、人民銀行、國資委等經濟治理核心部門的職責。從國際經驗來看,“供給側”改革的艱辛和緩慢是普遍的。中國的改革,很可能漫長而曲折。
我們目前取得的一些改革成果,為2016年以及更遠的將來打下基礎。從經濟總量來看,消費已經超越投資成為國民經濟占比中權重最大的一塊,以餐飲、旅游,購物等日?;顒铀呱钠髽I(yè)產值,已經高于以煙囪高爐加上機器人、流水線為代表的企業(yè)產值。橫向比較,發(fā)達經濟體普遍以服務業(yè)為主,大約占到六成以上;我國剛過半,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從經濟結構上看,房地產過熱的時代基本過去。接下來的機會,就是如何利用騰挪出來的人力、土地、資金來支持下一個發(fā)展龍頭。
挑戰(zhàn)與機會是同等量級的,甚至可能還更加嚴峻。人口政策的難點在于農民工城鎮(zhèn)化和高端人才國際化。前者決定根基是否穩(wěn)固,后者決定高度是否超群。土地政策難點在于農村——城市用地矛盾和城鎮(zhèn)土地合理規(guī)劃。資本方面需要頂住就業(yè)和穩(wěn)定性壓力來重組、清理“僵尸企業(yè)”??萍挤矫嫘枰朊耖g風險資本來承接創(chuàng)意。將這些任務的攻堅主體梳理出來,關鍵都在于政府自身的定位是否滿足現(xiàn)代經濟的要求。
美國八十年代的“供給側改革”之所以成功,在于稅收政策、市場出清、國際形勢等多方面的配合。相比之下,我國目前改革的難度可能更大。事實上,歐元區(qū)、日本等發(fā)達經濟體的供給側改革都是緩慢而艱難的?!靶鲁B(tài)”下,注重根本的“供給側改革”預計不會只是明年的主角,而將是長期的主題。其間進退,關系千家萬戶。決策層“壯士斷腕”的勇氣將是關鍵,我們且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 劉墨非